1
|
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
张冲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8
|
|
2
|
从惠特莉到道格拉斯看美国黑人奴隶文学中的自我建构 |
王育平
杨金才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3
|
从皈依到寻找传统——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轨迹的思考 |
张琼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4 |
5
|
|
4
|
《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选释 |
张泰
王文晖
隋长虹
|
《蒲松龄研究》
|
2004 |
2
|
|
5
|
英汉词语变化对比研究 |
蔡基刚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6
|
试论文字与语言学发展的关系 |
褚孝泉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7
|
现实与想象的距离——读任璧莲新作《爱妾》 |
张琼
|
《华文文学》
|
2006 |
3
|
|
8
|
剖析语块的激进构式语法进路 |
熊学亮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6 |
0 |
|
9
|
论文化的摩擦、适应与再创造——美国华人文化变迁试析 |
姜义华
|
《近代中国》
|
1995 |
0 |
|
10
|
谈谈语言学理论的解释力 |
褚孝泉
|
《怀化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1
|
《语言测试》述评 |
范劲松
|
《外语测试与教学》
|
2012 |
0 |
|
12
|
论古代楚辞文化阐释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其局限 |
梅琼林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1998 |
0 |
|
13
|
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的探索向度──以他的《诗经》《楚辞》研究为中心 |
梅琼林
|
《民族艺术》
|
1999 |
4
|
|
14
|
英语学习中语法隐喻的迁移 |
熊学亮
刘东虹
|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86
|
|
15
|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
朱永生
|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45
|
|
16
|
增效构式与非增效构式--从Goldberg的两个定义说起 |
熊学亮
|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7
|
|
17
|
注意在二语动名词搭配习得中的作用 |
范烨
|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5
|
|
18
|
英汉隐喻词构成与比例比较研究 |
蔡基刚
|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0
|
|
19
|
创作内外的选择——戴维·洛奇之《治疗》 |
张琼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20
|
隐蔽的联袂演出--《包法利夫人》二线人物创作探微 |
彭俞霞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