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左室心肌灌注及收缩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0
1
作者 葛均波 李延林 +7 位作者 钱菊英 史剑慧 王齐兵 牛玉宏 潘翠珍 樊冰 黄国倩 刘学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入选 1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后 ,经冠状动脉内灌注导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缓慢...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入选 1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后 ,经冠状动脉内灌注导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缓慢注入前降支。随访 3个月后 ,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 4 5 3%± 9 8%升高至 5 4 5 %± 6 5 % (P =0 0 0 3) ;2 0 1 Tl心肌灌注显像 (SPECT)显示左心室心肌灌注明显改善 ,即刻和延迟心肌灌注评分分别由术前的 2 9 5± 5 8和 2 8 6± 6 3降低至 2 3 9±5 7和 2 3 0± 6 1(P均 <0 0 1) ,没有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 ,可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 ,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操作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骨髓细胞 心脏功能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超声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2例
2
作者 刘诗珍 潘翠珍 舒先红 《上海医学影像》 2005年第2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超声诊断 肥厚型心肌病 并发症 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下载PDF
Brugada综合征合并缓慢心律失常1例
3
作者 彭程 阿木提 宿燕岗 《新疆医学》 2006年第5期225-225,共1页
1992年Brugada三兄弟正式报道了8例患者后,相继在美国、日本等国已有报道,临床表现为无诱因室颤、多形室速、晕厥或夜间濒死样呼吸、心脏猝死、属心脏急症,预后比较严重。因其特殊的临床表现,目前尚无法获得该病确切的发病率,现将... 1992年Brugada三兄弟正式报道了8例患者后,相继在美国、日本等国已有报道,临床表现为无诱因室颤、多形室速、晕厥或夜间濒死样呼吸、心脏猝死、属心脏急症,预后比较严重。因其特殊的临床表现,目前尚无法获得该病确切的发病率,现将此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GADA 缓慢心律失常 综合征 临床表现 多形室速 心脏猝死 心脏急症 发病率
下载PDF
黄芪、丹参、山药及其复方对高糖所致雪旺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笑迎 张云云 +3 位作者 张捷青 丁丽玉 孙爱军 刘建缓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对高葡萄糖条件下与内皮细胞(以下简称EC)共培养的雪旺细胞(以下简称SC)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SC与EC的共培养模型,根据存活率(形态学和MTT)筛选药物最有效作用浓度。将细胞分为正常共培养SC组、高糖共培养SC组、... 目的:观察中药对高葡萄糖条件下与内皮细胞(以下简称EC)共培养的雪旺细胞(以下简称SC)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SC与EC的共培养模型,根据存活率(形态学和MTT)筛选药物最有效作用浓度。将细胞分为正常共培养SC组、高糖共培养SC组、高糖黄芪组、高糖丹参组、高糖山药组、高糖复方组,通过凋亡率(流式细胞仪)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asepase-3的mRNA(Realtime PCR)和蛋白(Western Blot)的表达观察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共培养组相比高糖共培养组SC凋亡率明显增高、Bcl-2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Casepase-3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加中药干预后SC凋亡率都明显降低,Bcl-2mRNA和蛋白表达量都明显增加,除高糖山药组Casepase-3mRNA减少和高糖丹参组Casepase-3蛋白减少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Casepase-3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减少。中药干预组之间比较,高糖复方组作用最显著。中药干预组与正常组相比,SC凋亡率无明显增高,Bcl-2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Casepase-3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中药对高糖环境下与内皮细胞共培养的雪旺细胞的凋亡有保护作用,不同中药作用效果不同,复方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丹参 山药 内皮细胞 雪旺细胞 高葡萄糖 凋亡
原文传递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史浩颖 舒先红 +2 位作者 汪芳 陈灏珠 刘少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6期421-426,共6页
目的旨在比较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与现有的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施行CRT的患者50例,每个患者植入术前均采用血流多普勒、组织多普勒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的方法进行收缩不同步的评价,有效者定义... 目的旨在比较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与现有的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施行CRT的患者50例,每个患者植入术前均采用血流多普勒、组织多普勒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的方法进行收缩不同步的评价,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5%的患者。结果CRT有效组起搏前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显著长于无效组[(146.0±34.5)ms对(123.5±32.0)ms,P〈0.05],其余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和组织多普勒参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示CRT有效组和无效组的左心室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strain—S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RT有效组的应变率结束时间标准差(Tsr—SD)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两组间左心室应变均值(Strain-12)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RT有效组的左心室12节段纵轴反向应变总和(Pstrain-12)显著高于无效组[(12.5±7.9)%对(7.1±8.4)%,P〈0.05]。将140.5ms作为截点值,左心室射血前时间预测超声心动图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和79%,将70.7ms作为截点值,Tsr—SD预测CRT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和65%。结论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中仅左心室射血前时间能预测CRT疗效,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的部分参数预测CRT疗效优于组织多普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组织多普勒 斑点追踪 心脏再同步治疗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