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定量早期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聪 杨丰建 +1 位作者 范永前 梁承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2期114-117,共4页
目的观察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定量早期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华东医院确诊并收治的200例膝关节OA患者设为观察组,均经国际软骨修复协会分级标准诊断确诊,其中有男80例,女120例,年龄33-58岁,平均(47±3.8)岁,共... 目的观察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定量早期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华东医院确诊并收治的200例膝关节OA患者设为观察组,均经国际软骨修复协会分级标准诊断确诊,其中有男80例,女120例,年龄33-58岁,平均(47±3.8)岁,共参与膝关节310个;另选取同期至我院体检的健康者200例,包括有男75例,女125例,年龄31-57岁,平均(46±4.1)岁,共参与膝关节315个。以Siemens 3.0T磁共振作为检查工具,采用T2-mapping序列检查和测量两组对象的股骨内外髁负重部位及非负重部位、胫骨内外平台、髌软骨总计7处软骨的平均T2值,并测量股骨内外髁负重部位及非负重部位软骨深浅层的T2值,对比分析两组对象的T2值。结果观察组各处软骨的平均T2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股骨内外髁负重部位的软骨T2值均显著高于非负重部位,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内外髁非负重部位软骨浅层T2值明显较深层高(P<0.05),而负重部位的软骨深浅层T2值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健康人员的股骨髁软骨深、浅层的T2值比较则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的T2图释义了T2值的变化状态。结论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定量早期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明确,可及时发现早期OA关节软骨的异常改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T2值
下载PDF
兔关节内植物植入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2
作者 丛锐军 符培亮 +5 位作者 刘伟 李晓华 吴海山 吴宇黎 赵辉 王波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6期59-64,共6页
目的探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周围感染感染,可靠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比较细菌数量与模型的关系,观察模型建立后实验动物的生存率,以及后期细菌毒力和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60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定制非骨水泥假体行膝关节... 目的探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周围感染感染,可靠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比较细菌数量与模型的关系,观察模型建立后实验动物的生存率,以及后期细菌毒力和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60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定制非骨水泥假体行膝关节置换后,随机分入对照组和实验组(共5组,给予金葡菌液1ml,浓度分别为1×104,1×105,1×106,1×107,1×108CFU/ml)。采用大体评分、组织学、细菌生化检验、金葡菌遗传学和毒理学分析、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细菌遗传物质分析的方法,验证模型构建的效率、安全性和稳定性,基线齐性检验、动物模型大体评分,浓度梯度分析采用多组间卡方分析,细菌致病基因分析采用和AFLP分析采用组间聚类分析-平均联结法方法。结果动物生存率、感染率不完全相同,组间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3.695,P<0.01);组织学、细菌培养、生化检验和23SrRNA基因、nuc基因检测支持金葡菌感染,使用1ml,1×105CFU/ml金葡菌膝关节直接接种能够成功构建模型。致病基因分析和AFLP检测显示,细菌在自然繁殖过程中出现变异,但各基因变异率和基因组总体变异率低于10%。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稳定的关节置换术后金葡菌感染动物模型,发现细菌感染初期的基因变异和毒理学改变。该模型可用于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的相关研究。更远期的变异情况可能导致感染模型的不稳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感染 模型 动物 葡萄球菌 表皮 细菌感染 扩增片段长度 多态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三种骨水泥灌注椎体增强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2
3
作者 梁承伟 许乐洋 范永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017-2021,共5页
[目的]比较三种骨水泥灌注方式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分次灌注组、直接灌注组和球囊扩张组,每组40例。比... [目的]比较三种骨水泥灌注方式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分次灌注组、直接灌注组和球囊扩张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VAS和ODI评分,行影像检查,测量Cobb’s角,记录骨水泥块的类型以及伤椎再骨折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手术,随访12个月以上。三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随时间推移进一步降低,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分次灌注组VAS和ODI评分最低,显著低于直接灌注组和球囊扩张组(P<0.05)。影像评估方面,分次灌注组以混合型为主,直接灌注组以团块型和混合型为主,球囊扩张组以团块型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分次灌注组Cobb角最小,显著小于直接灌注组和球囊扩张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分次灌注组未发生伤椎再骨折,而直接灌注组有3例,球囊扩张组有1例发生伤椎再骨折,其骨水泥形态类型均为团块型。[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分次灌注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发生伤椎再骨折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增强术 骨水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