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DCE-MRI血流动力学与病理学对照 被引量:12
1
作者 尹波 刘莉 +1 位作者 邹丽萍 耿道颖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动态增强MRI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和预后的评价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26例,新辅助化疗前后进行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血流半定量参数...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动态增强MRI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和预后的评价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26例,新辅助化疗前后进行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血流半定量参数在化疗前后变化;化疗后残留病灶的TIC类型与病理学评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前早期强化参数Efirst、Vfirst、Ee、Ve等的均值大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的早期强化参数(P<0.05);化疗前峰值强化参数Emax、Vmax、Slopemax等参数的均值大于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均值,化疗前Tmax的均值小于化疗后的均值(P<0.05);新辅助化疗前流出参数Ewash、Vwash的值高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的流出参数(P<0.05)。新辅助化疗后22例患者TIC从Ⅲ/Ⅱ型转变为Ⅱ/Ⅰ型,3例保持不变,1例从Ⅱ型转变为Ⅲ型。新辅助化疗前后的TIC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P=0.00<0.05)。不同病理反应类型与TIC类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的半定量增强参数显著降低,TIC类型具有由流出型向流入型转变的趋势。残留病灶TIC类型与病理学反应之间具有相关性,可能和患者预后之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亚型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尊国 包芸 +3 位作者 唐峰 陈忠清 陈字 王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 目的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型方法:方法1,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若CD10阴性而BCL-6阳性且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其余归入non-GC型;方法2,CD10和/或BCL-6阳性,而MUM1和/或CD138阴性者归入A组,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B组,CD10和BCL-6阴性,而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C组,四者均阴性者归入D组;方法3,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CD10阴性时若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MUM1阳性者则归入non-GCB亚型。评测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D10、BCL-6、MUM1和CD138的阳性率分别为21.5%(26/121)、32.2%(39/121)、32.2%(38/118)和2.5%(3/118),其中CD10和BCL-6阳性者预后较好(OS,P=0.0231和0.0278),而MUM1阳性者预后较差(OS,P=0.013)。在方法1中,non-GCB组(占67.8%)5年总生存率OS(27.6%)和无进展生存率PFS(24.69%)明显差于GCB组;根据方法3,non-GCB组患者比例减少(占27.5%),5年OS(18.96%)和PFS(15.08%)更差,并且独立于IPI和治疗起作用。结论各分型方法均在预后分析中起作用,尤以方法3可以识别部分高危患者,在本组病人中更具有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生存分析
下载PDF
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与预后(7例报告)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荣 夏成雨 +1 位作者 周良辅 汪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人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人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损害均未加重。病理为粘液性软骨肉瘤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4例。粘液性软骨肉瘤经手术及放疗后无死亡,生存26~123个月。而间叶性软骨肉瘤术后平均生存期仅12.75个月。结论颅底外科手术及术后放疗是颅底软骨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粘液性软骨肉瘤治疗效果较间叶性软骨肉瘤佳,尽量全切除肿瘤结合放疗可获得较好预后。间叶性软骨肉瘤预后极差,复发快,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颅底外科 预后
下载PDF
中央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冬 冯晓源 +2 位作者 汪颖 邹利光 文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中央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中央神经细胞瘤10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特征,10例患者均接受MR I平扫及增强。其中4例有CT平扫资料。结果10例中,男性4例,女性6例。3例局限于左侧侧... 目的探讨中央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中央神经细胞瘤10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特征,10例患者均接受MR I平扫及增强。其中4例有CT平扫资料。结果10例中,男性4例,女性6例。3例局限于左侧侧脑室,3例局限于右侧侧脑室,4例累及双侧侧脑室。肿瘤的生长与透明隔关系密切。肿瘤于MR I T1W I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T2W I或FLAIR表现为稍高或等信号,信号不均匀。CT显示钙化常见。增强扫描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中央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有一定的特征性,当MR I表现为肿瘤以透明隔为中心对称生长,或以宽基底附着于透明隔向一侧侧脑室生长,结合患者年龄,应考虑中央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中央神经细胞瘤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核转录因子Foxp3和CD206在蕈样肉芽肿不同病程中的表达
5
作者 张乔安 陈明华 +1 位作者 陈忠清 潘洁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4-586,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和进展期蕈样肉芽肿中调节性T细胞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探讨这2种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0例早期(IA~ⅡA)、13例进展期(ⅡB~ⅣB)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活... 目的:分析早期和进展期蕈样肉芽肿中调节性T细胞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探讨这2种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0例早期(IA~ⅡA)、13例进展期(ⅡB~ⅣB)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活检标本中调节性T细胞核转录因子Foxp3和不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的表达情况。结果:Foxp3的表达在蕈样肉芽肿早期明显高于进展期(P〈0.05),CD206的表达在蕈样肉芽肿的进展期明显高于早期(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在蕈样肉芽肿的早期起主导作用,不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进展期起主导作用,提示这两种细胞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调节性T细胞 不成熟树突状细胞 FOXP3 CD206
下载PDF
颅中窝底颅内外沟通性富有细胞型毛细血管瘤1例
6
作者 杨瑞金 蒋秋华 +5 位作者 李卫 唐知己 张功亮 王建 钟俊远 任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39-139,共1页
1病历摘要(图1~2)女,18岁,因头痛2个月,加重伴呕吐2周于2010年6月入院。头部MRI示:右颞底部及鞍旁大块不规则异常信号,T2呈"爆米花"样改变,病灶向颅外生长,累及右侧咽旁间隙,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大小约4 cm×4.5 cm&... 1病历摘要(图1~2)女,18岁,因头痛2个月,加重伴呕吐2周于2010年6月入院。头部MRI示:右颞底部及鞍旁大块不规则异常信号,T2呈"爆米花"样改变,病灶向颅外生长,累及右侧咽旁间隙,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大小约4 cm×4.5 cm×4 cm,病灶周围脑实质大范围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颅窝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MinADC联合常规MRI预测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建军 刘含秋 周仲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58-1263,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MRI影像表现联合MinADC对预测SFT/HPC分级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HPCⅡ级病例68例和Ⅲ级病例14例,分析其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大小、形态、T2WI、DWI、瘤内坏死囊变、血管流空影、瘤周水肿、T1W... 目的探讨常规MRI影像表现联合MinADC对预测SFT/HPC分级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HPCⅡ级病例68例和Ⅲ级病例14例,分析其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大小、形态、T2WI、DWI、瘤内坏死囊变、血管流空影、瘤周水肿、T1WI增强像、脑膜尾征及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ADC)值。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两种不同级别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inADC的最佳阈值,并评估MinADC值的诊断能力。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颅内Ⅱ级与Ⅲ级SFT/HPC的形态、瘤周水肿、坏死囊变、无囊变病例的强化方式、累及静脉窦、Min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采用0.719×10^-3mm^2/s作为MinADC最佳界值,实现了敏感性(73.7%)和特异性(75%)的最佳组合。结论颅内Ⅱ级与Ⅲ级SFT/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常规MRI联合MinADC对Ⅱ级和Ⅲ级SFT/HPC有较好的提示诊断,可以帮助术前制定更完备的手术方案,并对预后的判断及术后的治疗提供更多评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婴儿大脑成结缔组织性星形细胞瘤一例
8
作者 杨非 徐启武 陈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15,共1页
关键词 婴儿 大脑成结缔组织性星形细胞瘤 诊断 脑肿瘤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