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责任的道德价值 |
谢军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2
|
两面开弓——浅谈1963~1972年中国的对外政策 |
孙德刚
徐慧娟
|
《求实》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3
|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征服及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 |
赵葆珉
徐慧娟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6 |
0 |
|
4
|
“黑匣子”探谜 |
徐海华
任丽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0 |
|
5
|
李商隐与济慈诗歌艺术之比较 |
朱瑞党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0 |
|
6
|
台湾:美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基点 |
陈春根
蒋思海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2 |
0 |
|
7
|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
查明建
田雨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448
|
|
8
|
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
查明建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6
|
|
9
|
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 |
查明建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4 |
124
|
|
10
|
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 |
谢天振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2 |
36
|
|
11
|
时代文学语境与穆旦译介择取的特点 |
张曼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1 |
14
|
|
12
|
重申文学性——对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 |
谢天振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0 |
16
|
|
13
|
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 |
查明建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0 |
31
|
|
14
|
论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和影响研究——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命题及相关讨论 |
谢天振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1 |
6
|
|
15
|
文化的边界到底有多宽?——刘禾的“跨语际实践”研究的启示 |
宋炳辉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3 |
7
|
|
16
|
“世界文学”:网络时代的可能性及其特征 |
查明建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2 |
7
|
|
17
|
比较学者的学术视野与学术个性——谢天振教授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及其译介学研究 |
查明建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0 |
14
|
|
18
|
后冷战欧洲界定与欧盟东扩 |
王志强
戴启秀
|
《国际观察》
|
2001 |
3
|
|
19
|
“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讨论综述 |
宋炳辉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2 |
3
|
|
20
|
强强联手,规范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 |
谢天振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3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