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图谱和主题分析视阈下近20年(2003—2023)社交媒体网络情感话语特征的研究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志康 蒋晓鸣 史家兴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3,75,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近二十年来与社交媒体网络情绪相关话语特征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趋势在学术论文中的体现。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和主题分析两种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507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知识图谱分析主要涵盖历年发文趋势、共同... 本研究旨在探讨近二十年来与社交媒体网络情绪相关话语特征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趋势在学术论文中的体现。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和主题分析两种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507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知识图谱分析主要涵盖历年发文趋势、共同被引用的作者、期刊来源、文献等方面,并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对文献主题进行聚类,LDA主题模型则针对文献的摘要文本进行了主题特征提取。文献揭示了社交媒体网络情绪话语特征研究的三个阶段,梳理了研究主题所涉及的跨学科领域,并将社交媒体网络情绪话语特征概括为七大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网络情感 话语特征 主题分析 知识图谱
下载PDF
语言推论性视角的话语生成新探:以双关修辞为例
2
作者 廖巧云 李蕊秀 刘倩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5,共10页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主要由显义和隐义两部分构成。本文以认知科学的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的核心思想为指导,并依托“认知+x”的新手段,对双关的生成展开研究。双关的生成,是主体进行的一个动态认知加工过程:通常以隐义的内容作为...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主要由显义和隐义两部分构成。本文以认知科学的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的核心思想为指导,并依托“认知+x”的新手段,对双关的生成展开研究。双关的生成,是主体进行的一个动态认知加工过程:通常以隐义的内容作为认知主体的输入,用作双关表达的焦点,然后以此为开端,衍生出一个形象鲜明的可感意象作为显义,反过来引出并解释隐义的内容,最后通过显性字词连接显义和隐义,从而生成双关表达。该过程的关键在于认知主体需运用“认知+推论”手段,依靠基于信息流动的语言推导将显义和隐义两者连接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加工 认知+x 表征 语言推论 信息流动
原文传递
嗓音模仿认知神经加工的多阶段模型
3
作者 胡砚冰 蒋晓鸣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9-513,共15页
嗓音模仿是言语交流中关键的认知过程,即对话一方(说话人)将感知到的另一方(目标说话人)的嗓音信号映射为自己的发声器官运动表征,达到发声器官运动表征复制和目标说话人嗓音再现的目的。成像结果表明,嗓音模仿的认知加工涉及颞上回到... 嗓音模仿是言语交流中关键的认知过程,即对话一方(说话人)将感知到的另一方(目标说话人)的嗓音信号映射为自己的发声器官运动表征,达到发声器官运动表征复制和目标说话人嗓音再现的目的。成像结果表明,嗓音模仿的认知加工涉及颞上回到左侧额下回,再到发声相关初级运动皮层的神经网络,并且基底神经节在该网络中发挥协调作用。嗓音辨别能力、嗓音信号至发声运动表征的映射能力以及发声器官肌肉的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嗓音模仿的认知加工。未来研究应该考虑将嗓音模仿与发声障碍以及侵入电极技术结合起来,旨在共同揭示脑与行为的因果机制,并进一步应用于言语的终身发展、认知可塑性以及言语预期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嗓音模仿 嗓音再现 发声器官运动复制 模仿神经网络 个体差异
下载PDF
艺术创造过程的认知神经基础
4
作者 张璇 周晓林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6-252,共7页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运用自我的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解决艺术难题,产生较高审美价值的新颖观念或产品的过程。艺术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法的生成涉及到前额叶皮层功能的分离,而艺术创造目标导向下创造性想法的验证则与执行网络和...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运用自我的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解决艺术难题,产生较高审美价值的新颖观念或产品的过程。艺术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法的生成涉及到前额叶皮层功能的分离,而艺术创造目标导向下创造性想法的验证则与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的相互耦合有关。同时,艺术创造过程中存在具有情感性的直觉加工过程,涉及以尾状核为主的基底神经节广泛激活、默认网络内部联结的减弱以及与情感加工相关的边缘网络和脑岛等区域的普遍激活。未来应针对艺术创造具身机制和双侧大脑功能连接等方面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造过程 生成-探索模型 神经加工机制
下载PDF
社会心理语言学视域下言者个体与群体身份的编码和解码
5
作者 陈文均 胡砚冰 蒋晓鸣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81,共14页
言语交流中,听者如何快速有效地感知言者的身份和个性是社会心理语言学的重要问题。关注言者间身份变异解码的传统研究发现听者区分言者间身份的正确率受听者音系知识及言者基频和声道长度的影响。新近研究发现,言者会因交际意图变化而... 言语交流中,听者如何快速有效地感知言者的身份和个性是社会心理语言学的重要问题。关注言者间身份变异解码的传统研究发现听者区分言者间身份的正确率受听者音系知识及言者基频和声道长度的影响。新近研究发现,言者会因交际意图变化而调整发声策略(语言结构、语言风格和发声生理基础),听者能通过适应言者内部的变异进而识别言者身份。本文回顾了音系规则对身份编码的特殊制约,梳理底层声学参数如何表征言者间及内部身份变异进而影响言者身份感知;在引入内/外群体概念后,进一步探讨言者在群体身份渗透意图下会采用不同发声策略这一现象如何支持交际调节理论。基于以上提出言语互动场景下的言者身份编码及解码模型,并展望三个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者身份 嗓音表情 交际意图 社会分组 社会心理语言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