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对水资源争端:中印策略的博弈论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金翠 《南亚研究季刊》 CSSCI 2010年第4期15-21,共7页
近些年来,不但领土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印关系的发展,一些新问题也开始不断涌现,其中水资源争端正日渐成为横亘在中印之间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以中印水资源争端为分析对象,考察其由"地方冲突"演变成"国际争端"的历程... 近些年来,不但领土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印关系的发展,一些新问题也开始不断涌现,其中水资源争端正日渐成为横亘在中印之间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以中印水资源争端为分析对象,考察其由"地方冲突"演变成"国际争端"的历程;另外,本文也着力考察中印应对策略的利弊得失,并在博弈论的分析中把握中印关系中水资源争端的现状与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有河流 国际争端 博弈论 合作共赢
下载PDF
印度“鹰派”学者的中国观——以布拉马·切拉尼教授为个案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金翠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36,80,共7页
印度"鹰派"学者对中国的看法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又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印度最著名的"鹰派"人士布拉马.切拉尼教授对华观点的剖析,管窥印度"鹰派"学者的中国观。对切拉尼的中国观,本文... 印度"鹰派"学者对中国的看法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又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印度最著名的"鹰派"人士布拉马.切拉尼教授对华观点的剖析,管窥印度"鹰派"学者的中国观。对切拉尼的中国观,本文主要从民族主义文本、"中国威胁论"文本、意识形态文本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关系 印度“鹰派” 切拉尼 民族主义 中国威胁论
下载PDF
印度“鹰派”学者的中国观——对布拉马·切拉尼教授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金翠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79,共14页
在当今印度,对华"鹰派"学者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群体,直接影响到印度的对华政策,甚至影响到世界舆论;同时,它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约有数百人之众。为了研究上的方便,本文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希望通过对印... 在当今印度,对华"鹰派"学者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群体,直接影响到印度的对华政策,甚至影响到世界舆论;同时,它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约有数百人之众。为了研究上的方便,本文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希望通过对印度最著名的"鹰派"人士布拉马·切拉尼教授的对华观点的解剖,了解印度对华"鹰派"学者的中国观,从而寻求我们自己的应对之计。对切拉尼的中国观,本文主要从民族主义文本、"中国威胁论"文本、意识形态文本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关系 鹰派 民族主义 “中国威胁论”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新意识形态与中国叙事传统——对电视剧《士兵突击》热播现象的一个思考角度
4
作者 刘子杰 《济宁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6-42,共7页
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热播其实质可看作是一种流行的意识形态通过叙事作品获得大众广泛认同的一个过程。本文着重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是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的叙事方法来表现自己并使自己获得合理性的包装,从而被大众所接受的。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叙事 中国传统
下载PDF
《政事论》与印度外交战略的古典根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金翠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30,共12页
作为印度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考底利耶在其《政事论》中从世俗政治和现实主义的视角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现象做出了分析和判断。文章通过对《政事论》文本的解读及其理论的剖析,对考底利耶的国际政治思想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以揭... 作为印度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考底利耶在其《政事论》中从世俗政治和现实主义的视角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现象做出了分析和判断。文章通过对《政事论》文本的解读及其理论的剖析,对考底利耶的国际政治思想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以揭示其国际政治思想特征,并进而分析和解释今日印度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行为的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底利耶 《政事论》 现实主义 曼荼罗 国际体系
原文传递
从美国“全球民主化”战略的推行看中美关系
6
作者 孙士庆 《美国问题研究》 2007年第1期99-111,396,共14页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在继续反恐的同时,开始把推行"民主化"作为外交的重要内容。在布什总统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和《国情咨文》中。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布什政府 就职演说 台湾问题 “台独”势力 军事同盟 中东地区 克林顿政府 政权性质 军事
原文传递
中欧历史分岔发展的悲观理论--评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古代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金翠 葛传红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6-162,共7页
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最终走向“大一统”的普世帝国,而欧洲在罗马帝国覆亡之后就一直保持多国均衡的分裂局面?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权力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结构”,而“公民社会”则始终无法孕育,而欧洲国家却能够发育出公民... 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最终走向“大一统”的普世帝国,而欧洲在罗马帝国覆亡之后就一直保持多国均衡的分裂局面?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权力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结构”,而“公民社会”则始终无法孕育,而欧洲国家却能够发育出公民社会和宪政民主?美籍华裔学者、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许田波(Hui,Victoria Tin-bor)的《战争与国家形成:古代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以下简称《战争与国家形成》)一书试图通过构建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欧洲国家 国家形成 近代早期 战争 悲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