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身份危机到政治暴力--当代宗教恐怖主义的发生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0,共8页
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宗教成为了所谓"第四波恐怖主义"的一个主要因素。宗教恐怖主义可被看作是全球宗教复兴和宗教政治化的一个极端后果。宗教恐怖主义的发生基础在于全球化所导致的认同危机。作为一种强... 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宗教成为了所谓"第四波恐怖主义"的一个主要因素。宗教恐怖主义可被看作是全球宗教复兴和宗教政治化的一个极端后果。宗教恐怖主义的发生基础在于全球化所导致的认同危机。作为一种强力的认同因素,宗教由此介入了权力政治的范畴。宗教政治化的结果即其变为了一种意识形态。恐怖主义则是全球宗教政治最突出的表现。恐怖主义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极端的形式来克服身份危机。如果说认同是基础,暴力是表现,权力则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中间逻辑。认同、权力和暴力三个政治概念,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宗教恐怖主义的一般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认同 权力 暴力 恐怖主义
下载PDF
“伊斯兰主义”:全球处境、社会运动及其意识形态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义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22-28,共7页
伊斯兰主义首先是一种宗教内部不断重复的变迁现象,其在当代兴起同近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伊斯兰世界在全球体系中的不利处境密切相关。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即是希望通过宗教的符号来进行社会变革,以应对这一不利的局面。从社会形式... 伊斯兰主义首先是一种宗教内部不断重复的变迁现象,其在当代兴起同近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伊斯兰世界在全球体系中的不利处境密切相关。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即是希望通过宗教的符号来进行社会变革,以应对这一不利的局面。从社会形式讲,伊斯兰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运动,其本质则是政治意识形态。当代伊斯兰主义发生的一个主要背景在于全球化,而其自身同时也被全球化;不仅表现为全球化的组织,更具有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主义 全球化 社会运动 意识形态 政治伊斯兰
下载PDF
“佛系”:公共领域衰落与个体精神自救——兼与孙向晨等教授商榷 被引量:6
3
作者 成庆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1-67,142,共8页
"佛系"现象作为年轻世代的流行文化现象,与现代性以及全球消费主义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中国当代的"佛系"现象是在一个高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它所具有的"肤浅化"与"空洞化"一方面是消费... "佛系"现象作为年轻世代的流行文化现象,与现代性以及全球消费主义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中国当代的"佛系"现象是在一个高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它所具有的"肤浅化"与"空洞化"一方面是消费主义本身的逻辑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20余年来,公共领域中关于消费主义与市场化的批判与反思因为各种原因而迅速退场,使得消费主义的某些精神症候只能通过如此直白与肤浅的方式加以应对。同时,"佛系"符号的使用,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隐逸""疏离"的观念有密切联系。这从另一种角度也说明了,在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从西方视角对于现代性所展开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批判之外,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某些观念也可以回应某些现代性的问题,而这20年来社会层面的传统文化的回潮,就是这样一种自发的民间反应。但由于现实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的回潮仍然停留在某种"文化消费"的层面上,还有待未来产生足够深入的批判与反思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系 现代性 消费主义 公共领域 儒释道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舆论与外交——晚清政府媚外形象的形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雄威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103,共20页
从20世纪初开始舆论界对清政府冠以"媚外"之名,用于指斥其在外交事务中的妥协退让。这一概念所催生的政府新形象一方面有其事实基础,另一方面又与事实存在出入。舆论界认为晚清政府以义和团运动为分水岭完成了从排外到媚外的... 从20世纪初开始舆论界对清政府冠以"媚外"之名,用于指斥其在外交事务中的妥协退让。这一概念所催生的政府新形象一方面有其事实基础,另一方面又与事实存在出入。舆论界认为晚清政府以义和团运动为分水岭完成了从排外到媚外的急剧转变,但官员的转变在时间和心理上均非一蹴而就。从排外到媚外,某种意义上只是敌我权势天平急剧倾斜下官员的御夷之术在形式上的调适。晚清后期出现的交际与交涉的分野,推动了中外日常交往中的情义相通,但交际与媚外界限的模糊,为政府的媚外形象提供了生动素材。由于民间与政府在外交问题上结构性的对立冲突,政府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中不断被民间诟病,最终坐实了晚清政府的媚外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 舆论 媚外 晚清
原文传递
古老的新课题:美国版反犹主义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军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7,共9页
本文考察了反犹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史及特征,认为与“旧大陆”相比,“新大陆”的反犹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在美国社会中也存在反犹主义,但美国政府从未支持反犹主义,体制化的反犹主义从未在美国出现,美国的反犹主义从未达到欧洲国家的那... 本文考察了反犹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史及特征,认为与“旧大陆”相比,“新大陆”的反犹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在美国社会中也存在反犹主义,但美国政府从未支持反犹主义,体制化的反犹主义从未在美国出现,美国的反犹主义从未达到欧洲国家的那种烈度;在美国,威胁犹太人生存的是同化程度的加深和犹太人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犹太人 反犹主义
原文传递
现代化的样板,还是现代的灾难?——对一句马克思经典名言的重新解读
6
作者 吴浩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30,158,共7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句话并不是指工业发达国家为工业落后国家树立了未来现代化的样板与前景,而是指前者向后者预示了未来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句话并不是指工业发达国家为工业落后国家树立了未来现代化的样板与前景,而是指前者向后者预示了未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现代的灾难"。从现代化研究的视角看,"未来的景象"并不是指"现代化的样板与前景",而是指"现代的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代化 未来的景象 现代的灾难
原文传递
民国基督徒苏俄想象中的宗教图景
7
作者 杨卫华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2-101,共10页
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发动反宗教运动,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在不同的时段轻重不一。苏俄的反宗教及宗教在苏俄的命运一直是基督教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华中外基督徒也不例外,他们对苏联宗教命运的关注与阐释除出于同道之谊的同情外,更重要... 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发动反宗教运动,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在不同的时段轻重不一。苏俄的反宗教及宗教在苏俄的命运一直是基督教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华中外基督徒也不例外,他们对苏联宗教命运的关注与阐释除出于同道之谊的同情外,更重要的关怀在中国基督教自身的命运,他们想以基督教在苏联的命运为参照,作为反省中国基督教的一种外在资源,以便改造中国基督教,重塑基督教在中国的恰当形象,避免中国教会落入苏联教会同样的命运。而对苏联反教的多元化诠释却成为基督徒审视共产主义的关键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俄 反宗教运动 传教士 中国基督徒 民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