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9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分析——以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为例
1
作者 徐芬芳 《科技视界》 2012年第34期40-40,90,共2页
本文通过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旨在了解学生党员基本政治态度、日常思想状况、道德价值取向、学业、心理、就业问题等,也据此对大学生党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学生党员 思想政治状况 调研分析
下载PDF
关于上海大学外地学生的调查
2
作者 郝秋华 张恒龙 许倩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素以上海人居多的上海大学,现在每年招收的外地生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异、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地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甚至在心理、精神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兹... 素以上海人居多的上海大学,现在每年招收的外地生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异、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地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甚至在心理、精神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鉴于上述原因,笔者于近日组织学生展开了有关外地生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大学 外地学生 心理卫生 心理教育 生活环境
下载PDF
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被引量:2
3
作者 聂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0-56,66,共8页
上海凭借2010年世博会赢得了巨大的"眼球效应",上海的影视文化产业在本届展会承担了大型活动"秀场"的宣传与展示功能,但尚未提炼出新的内容创意与产业主体。第41届世博会对上海影视产业文化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 上海凭借2010年世博会赢得了巨大的"眼球效应",上海的影视文化产业在本届展会承担了大型活动"秀场"的宣传与展示功能,但尚未提炼出新的内容创意与产业主体。第41届世博会对上海影视产业文化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所谓机遇,上海影视产业界得以充分了解掌握世界影视技术的动向与前景;所谓挑战,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在内容建设方面同世界、亚洲高水平的差距。上海应当以此次世博会为契机,在亚洲范围内致力锻造影视文化创意之都,打造内容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展示 设计 创意 后世博 影视文化产业 转型 升级
下载PDF
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
4
作者 胡维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第15期275-277,共3页
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议大学教育者和管理者从多个方面同时入手,协调地运用相关策略来帮助上海市大学生从根本上改善其心理... 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议大学教育者和管理者从多个方面同时入手,协调地运用相关策略来帮助上海市大学生从根本上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在大学期间更健康地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 对策
下载PDF
国际大都市视野下上海影视产业竞争力辨析
5
作者 吴信训 李琦 《南方电视学刊》 2006年第3期59-63,共5页
在中国今天的现代化进程中,上海无疑是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是引领中国现代化的龙头城市。上海发展的目标定位于“国际大都市”,是对上海价值的历史认识、现实认识与理想认识。也寄托着中国对城市化、现代化理想境界的憧憬,同时... 在中国今天的现代化进程中,上海无疑是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是引领中国现代化的龙头城市。上海发展的目标定位于“国际大都市”,是对上海价值的历史认识、现实认识与理想认识。也寄托着中国对城市化、现代化理想境界的憧憬,同时,也寄托着整个中国对上海的期待——上海能干什么?上海还该干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都市 产业竞争力 上海 现代化 现代化进程 理想境界 城市化 历史认识 标志性
下载PDF
上海媒体如何呈现大学生形象——框架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夏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5-156,共2页
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上海媒体如何呈现大学生的形象,上海媒体在对大学生的报道过程中是不是会受到某些框架的影响,可以提示人们在认知大学生形象的时候应更加谨慎地处理媒介的报道意见。
关键词 上海媒体 大学生形象 框架理论
下载PDF
影视动画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表意功能 被引量:25
7
作者 曲春景 童云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50,共11页
影视动画作品中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介质和表情达意的符号,形成自身一系列传递信息的方式。首先,在色彩和概念之间已存在某种普遍认同的契约关系;其次,色彩语言与普通语言一样,遵从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其与普通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具有模... 影视动画作品中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介质和表情达意的符号,形成自身一系列传递信息的方式。首先,在色彩和概念之间已存在某种普遍认同的契约关系;其次,色彩语言与普通语言一样,遵从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其与普通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具有模拟代码和表现代码的双重特征。色彩语言与影像语言实属两个代码系统。影像语言无法完全涵盖色彩语言的关键问题是,在能指(影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往往会因色彩及亮度的不同,在所指层面上形成巨大反差甚至传递出完全相反的意义。色彩语言用色素创造出某种能够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句。这种色素构成的表达一般受文化习俗和色彩暗示两种规约性的限制。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使色彩语言带有某种民族特点;而由色彩暗示产生的心理联想意义则是普世共识的。色彩语言能塑造形象推进剧情的发展。无论是单格图画内的色彩组合抑或画面镜头之间的色彩组合,色彩要素的不同搭配均可以构成特定内涵的"句子",组成对人物善恶美丑等性格特征的陈述性表达。镜头与镜头的转换衔接又使色彩具备了"线性"组合的特征,更倾向完成对一段复杂事件的意义传递。色彩之所以成为一种语言,不仅由于色彩具有表意特点、具有语言的聚合及组合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模拟、表意、聚合、组合等内涵都是现实生活赋予的。某些色彩形式早已对人们的意识构成过影响。那些成为某种表达模式或公式化标记的色彩语言,往往是启动了观众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储备,因此,能够在色彩与概念之间形成默认的契约关系;人们很容易接受其中所蕴涵的表达意图,从而使色彩语言具有了表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语言 文化习俗 心理暗示 色素组合 表意功能
下载PDF
“意象”美学:中国影视美学体系再认识 被引量:21
8
作者 潘秀通 潘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51,共7页
中国电影意象美学自中国电影诞生就与之相伴相生,逐步形成多型意象美学形态并行发展、互动互融的基本格局。中国当代影视意象的创造和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在综合化与普遍化过程中突现独特性,以创新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以其优良基因为... 中国电影意象美学自中国电影诞生就与之相伴相生,逐步形成多型意象美学形态并行发展、互动互融的基本格局。中国当代影视意象的创造和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在综合化与普遍化过程中突现独特性,以创新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以其优良基因为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影视 意象 美学 影视美学
下载PDF
后技术时代的展示艺术——基于世博会展示空间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敏 傅懿瑾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97,共15页
技术作为一个主要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概念,往往同机器大生产、市场竞争和工具理性相提并论。后技术时代则与后工业社会、创新驱动和交往理性相适应,其展示空间在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体现为人性化沟通的体验情境;... 技术作为一个主要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概念,往往同机器大生产、市场竞争和工具理性相提并论。后技术时代则与后工业社会、创新驱动和交往理性相适应,其展示空间在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体现为人性化沟通的体验情境;其艺术风格追求回归人性,回归传统,回归自然。本文基于世博会展示空间的文本阐释,运用古典趣味、现代风格和后现代追求等概念,对其展示艺术的演变做历史的美学的描述;对其游戏体验、亲近自然和民族特色等价值追求,通过亲和、质朴与个性走向全方位沟通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具体探讨,初步明确了后现代展示艺术个性化参与的虚拟艺术这一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技术时代 展示艺术 设计艺术 世博会展示空间 艺术创新 文化建设 美学意义
下载PDF
多元语境中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反省 被引量:20
10
作者 金丹元 徐文明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0-75,共6页
当今电影数字技术发展方兴未艾,电影数字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是在多元语境中产生的。本文主要从当代消费文化语境、电影审美文化、视觉文化、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与电影的认同、全球化语境下民族电影的数字化生存等方面,对当代电影数字技术... 当今电影数字技术发展方兴未艾,电影数字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是在多元语境中产生的。本文主要从当代消费文化语境、电影审美文化、视觉文化、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与电影的认同、全球化语境下民族电影的数字化生存等方面,对当代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征候进行梳理、分析与深入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数字技术 全球化 审美 视觉文化
下载PDF
怀旧电影与上海文化身份的重构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犀禾 王艳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4,共6页
怀旧电影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与20世纪30年代电影中的上海形象相比,怀旧电影中的老上海淡化了政治色彩,被赋予国际化、消费化和世俗化特征。怀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为当代上海形成... 怀旧电影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与20世纪30年代电影中的上海形象相比,怀旧电影中的老上海淡化了政治色彩,被赋予国际化、消费化和世俗化特征。怀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为当代上海形成国际化的目标身份和日常消费文化,制造出一种上海想像,与上海的文化建设构成互动共谋的关系,影响了当下上海的文化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电影 上海文化 影视理论
下载PDF
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电影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小丽 徐甡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7,共10页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位于中国前列,而上海的城市电影创作,却被认为是"缺席"的。上海城市电影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课题。中国"城市电影"有其特定的概念与"反城市化"的思想内涵和...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位于中国前列,而上海的城市电影创作,却被认为是"缺席"的。上海城市电影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课题。中国"城市电影"有其特定的概念与"反城市化"的思想内涵和创作主流,它和上海城市创作因不同地域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创作群体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走向、城市体验和类型裂变。上海城市电影也有它独特的样貌和路径,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发展的不够充分均有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市民价值观作为"城市电影"精神内核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而且也有其现实的可能性。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疑使"城市化"与"以人为本"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可能的世界性的前瞻目标。因此,中国以"反城市化"为主核的城市电影已然走向式微,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新的进程,中国城市电影创作迎来了转型和突破的历史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电影 “反城市化” 上海城市创作 市民精神 转型与突破
下载PDF
当下上海影像中出现的多重“现代性”及其成因——兼论对上海想象真实性的塑造 被引量:4
13
作者 金丹元 张书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68,共6页
当下以现代上海为题材的电影中,上海呈现出几种迥异的面貌:在《夜.上海》、《米尼》和《大灌篮》等影片中,上海是一座时尚、浪漫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苏州河》、《目的地,上海》等影片中,上海则被描述为一片精神荒原、废墟之地;而在外国... 当下以现代上海为题材的电影中,上海呈现出几种迥异的面貌:在《夜.上海》、《米尼》和《大灌篮》等影片中,上海是一座时尚、浪漫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苏州河》、《目的地,上海》等影片中,上海则被描述为一片精神荒原、废墟之地;而在外国导演拍摄的《海上梦境》、《上海红美丽》等影片中,上海明显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变化中国的缩影。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上海现代性转型过程的极端复杂性和矛盾性,另一方面则是这类电影的创作者们并没有站在一个理性、客观的立场来观察和描述上海。一个较为真实的上海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艺术造诣,并且对上海有整体性了解的电影工作者们的不懈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上海影像 现代性悖论 上海形象 文化特征 真实性
下载PDF
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 被引量:35
14
作者 孙绍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40,共9页
本文旨在分析早期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相近时期以中国为背景的几部代表作是怎样呈述和阐释上海的,将早期电影与性别、阶级、国族和叙述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重新思考中国早期电影的优势;它能凸显空间面向在早期电影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我... 本文旨在分析早期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相近时期以中国为背景的几部代表作是怎样呈述和阐释上海的,将早期电影与性别、阶级、国族和叙述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重新思考中国早期电影的优势;它能凸显空间面向在早期电影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我们把关注的焦点转向“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之间的紧张关系,并进而揭示隐藏在视像语言背后的意义和叙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的政治 左翼电影 蒙太奇 移动镜头 好莱坞
下载PDF
屏幕研究:“元媒介”时代影视研究的融合路径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3-99,163,共7页
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特异性,从而为媒介形态和内容生产打开了互动融汇的新窗口,而这个窗口的物质表征即当前泛在化的屏幕。在这个意义上,屏幕连通了电影、电视、游戏、装置艺术等诸多视觉艺术形态,居于一种沟... 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特异性,从而为媒介形态和内容生产打开了互动融汇的新窗口,而这个窗口的物质表征即当前泛在化的屏幕。在这个意义上,屏幕连通了电影、电视、游戏、装置艺术等诸多视觉艺术形态,居于一种沟通串联的核心位置,成了一种"元媒介"。因此,正在兴起的屏幕研究为影视研究拓展新的疆域提供了理论视角的转换,形成了新的融合路径。作者从为什么要关注屏幕、屏幕研究关注什么、如何关注屏幕等三个方面对屏幕研究这一路径进行了初步描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幕研究 影视研究 元媒介 融合路径
下载PDF
基于光反射的超大屏幕触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丰 夏雪 +1 位作者 田晶 张文俊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6-81,共6页
通过介绍基于光反射的大屏幕定位方法,解释了视觉触控的实现原理,搭建了大屏幕触控系统。针对大尺寸超大屏幕的应用和平板显示屏幕的大型化趋势,研究了超大屏幕触控的小信号检测方法,包括位置选行方法、背景跟随方法和屏幕抗重压方法。... 通过介绍基于光反射的大屏幕定位方法,解释了视觉触控的实现原理,搭建了大屏幕触控系统。针对大尺寸超大屏幕的应用和平板显示屏幕的大型化趋势,研究了超大屏幕触控的小信号检测方法,包括位置选行方法、背景跟随方法和屏幕抗重压方法。实验证明,在不需要佩戴任何标记和传感器的条件下,基于光反射的超大屏幕触控系统能够在100英寸(1英寸=2.54 cm)的大屏幕上全屏绘图且不产生断笔与跳笔等现象,触控系统的设计也为大尺度真三维人机交互奠定了实物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控检测 重压鬼点 断笔 跳笔
下载PDF
“新三论”的系统方法在大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洋 胡维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149-151,共3页
"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符合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本导向和能力导向,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些方法在大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体性""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 "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符合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本导向和能力导向,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些方法在大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体性""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涨落性"等原则的贯彻落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三论 新三论 系统方法 大学课程 教学设计
下载PDF
科学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合谋”下的“游戏”——对“影像时代”中艺术与技术相糅合的反思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丹元 文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86,127,共5页
进入"影像时代"以来,科学主义技术化一方面推动了影像及其消费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盲目崇拜也从客观上带来了游戏主义泛化的消极影响。在作出此泛化现象的同时,对在此现象影响下的艺术及其导向... 进入"影像时代"以来,科学主义技术化一方面推动了影像及其消费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盲目崇拜也从客观上带来了游戏主义泛化的消极影响。在作出此泛化现象的同时,对在此现象影响下的艺术及其导向与使命应当进行重新反思。艺术与技术相糅合理当在提升人的精神向度层面上作出更大贡献,而不只是助推游戏化的泛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主义 超现实主义 游戏 艺术 技术
下载PDF
电视媒介、阶层意识及其认同的塑造——基于上海市民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邢虹文 王琴琴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34,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群体加速分化,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与之相应的不同的阶层文化与身份意识也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媒介化社会"的兴起,大众传媒对现实的反映和塑造能力日益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群体加速分化,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与之相应的不同的阶层文化与身份意识也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媒介化社会"的兴起,大众传媒对现实的反映和塑造能力日益提升,其在塑造阶层意识和认同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强。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民的实证调查,分析电视媒介对社会阶层身份与认同的影响和塑造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对现代传播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媒介 阶层意识 认同塑造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主的上海早期电影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曲春景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4-103,共10页
上海早期电影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话题,而其中以美国学者为主的“感官文化”研究,则是一股正在兴起的对中国电影史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思潮或流派。这一学派以探讨上海早期电影与现代性的关系、及其与好莱坞的关系为主题,并注重女... 上海早期电影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话题,而其中以美国学者为主的“感官文化”研究,则是一股正在兴起的对中国电影史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思潮或流派。这一学派以探讨上海早期电影与现代性的关系、及其与好莱坞的关系为主题,并注重女影星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其研究方法超越了解读式电影研究而涉及到电影与物质表象、与身体等感官文化领域,还涉及到电影与广告牌、杂志封面等其它视觉模式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这一学派主要学者观点的分析,梳理出他们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特点,但同时指出用感官文化研究的方法进入对早期上海电影的研究,电影文本则可能沦为一种文化素材或社会档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早期电影 感官文化学派 感官反应场 现代性 好莱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