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被引量:2
1
作者 聂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0-56,66,共8页
上海凭借2010年世博会赢得了巨大的"眼球效应",上海的影视文化产业在本届展会承担了大型活动"秀场"的宣传与展示功能,但尚未提炼出新的内容创意与产业主体。第41届世博会对上海影视产业文化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 上海凭借2010年世博会赢得了巨大的"眼球效应",上海的影视文化产业在本届展会承担了大型活动"秀场"的宣传与展示功能,但尚未提炼出新的内容创意与产业主体。第41届世博会对上海影视产业文化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所谓机遇,上海影视产业界得以充分了解掌握世界影视技术的动向与前景;所谓挑战,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在内容建设方面同世界、亚洲高水平的差距。上海应当以此次世博会为契机,在亚洲范围内致力锻造影视文化创意之都,打造内容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展示 设计 创意 后世博 影视文化产业 转型 升级
下载PDF
上海媒体如何呈现大学生形象——框架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夏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5-156,共2页
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上海媒体如何呈现大学生的形象,上海媒体在对大学生的报道过程中是不是会受到某些框架的影响,可以提示人们在认知大学生形象的时候应更加谨慎地处理媒介的报道意见。
关键词 上海媒体 大学生形象 框架理论
下载PDF
后技术时代的展示艺术——基于世博会展示空间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敏 傅懿瑾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97,共15页
技术作为一个主要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概念,往往同机器大生产、市场竞争和工具理性相提并论。后技术时代则与后工业社会、创新驱动和交往理性相适应,其展示空间在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体现为人性化沟通的体验情境;... 技术作为一个主要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概念,往往同机器大生产、市场竞争和工具理性相提并论。后技术时代则与后工业社会、创新驱动和交往理性相适应,其展示空间在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体现为人性化沟通的体验情境;其艺术风格追求回归人性,回归传统,回归自然。本文基于世博会展示空间的文本阐释,运用古典趣味、现代风格和后现代追求等概念,对其展示艺术的演变做历史的美学的描述;对其游戏体验、亲近自然和民族特色等价值追求,通过亲和、质朴与个性走向全方位沟通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具体探讨,初步明确了后现代展示艺术个性化参与的虚拟艺术这一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技术时代 展示艺术 设计艺术 世博会展示空间 艺术创新 文化建设 美学意义
下载PDF
怀旧电影与上海文化身份的重构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犀禾 王艳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4,共6页
怀旧电影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与20世纪30年代电影中的上海形象相比,怀旧电影中的老上海淡化了政治色彩,被赋予国际化、消费化和世俗化特征。怀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为当代上海形成... 怀旧电影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与20世纪30年代电影中的上海形象相比,怀旧电影中的老上海淡化了政治色彩,被赋予国际化、消费化和世俗化特征。怀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为当代上海形成国际化的目标身份和日常消费文化,制造出一种上海想像,与上海的文化建设构成互动共谋的关系,影响了当下上海的文化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电影 上海文化 影视理论
下载PDF
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电影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小丽 徐甡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7,共10页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位于中国前列,而上海的城市电影创作,却被认为是"缺席"的。上海城市电影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课题。中国"城市电影"有其特定的概念与"反城市化"的思想内涵和...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位于中国前列,而上海的城市电影创作,却被认为是"缺席"的。上海城市电影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课题。中国"城市电影"有其特定的概念与"反城市化"的思想内涵和创作主流,它和上海城市创作因不同地域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创作群体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走向、城市体验和类型裂变。上海城市电影也有它独特的样貌和路径,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发展的不够充分均有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市民价值观作为"城市电影"精神内核是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而且也有其现实的可能性。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疑使"城市化"与"以人为本"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可能的世界性的前瞻目标。因此,中国以"反城市化"为主核的城市电影已然走向式微,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新的进程,中国城市电影创作迎来了转型和突破的历史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电影 “反城市化” 上海城市创作 市民精神 转型与突破
下载PDF
当下上海影像中出现的多重“现代性”及其成因——兼论对上海想象真实性的塑造 被引量:4
6
作者 金丹元 张书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68,共6页
当下以现代上海为题材的电影中,上海呈现出几种迥异的面貌:在《夜.上海》、《米尼》和《大灌篮》等影片中,上海是一座时尚、浪漫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苏州河》、《目的地,上海》等影片中,上海则被描述为一片精神荒原、废墟之地;而在外国... 当下以现代上海为题材的电影中,上海呈现出几种迥异的面貌:在《夜.上海》、《米尼》和《大灌篮》等影片中,上海是一座时尚、浪漫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苏州河》、《目的地,上海》等影片中,上海则被描述为一片精神荒原、废墟之地;而在外国导演拍摄的《海上梦境》、《上海红美丽》等影片中,上海明显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变化中国的缩影。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上海现代性转型过程的极端复杂性和矛盾性,另一方面则是这类电影的创作者们并没有站在一个理性、客观的立场来观察和描述上海。一个较为真实的上海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艺术造诣,并且对上海有整体性了解的电影工作者们的不懈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上海影像 现代性悖论 上海形象 文化特征 真实性
下载PDF
科学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合谋”下的“游戏”——对“影像时代”中艺术与技术相糅合的反思 被引量:2
7
作者 金丹元 文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86,127,共5页
进入"影像时代"以来,科学主义技术化一方面推动了影像及其消费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盲目崇拜也从客观上带来了游戏主义泛化的消极影响。在作出此泛化现象的同时,对在此现象影响下的艺术及其导向... 进入"影像时代"以来,科学主义技术化一方面推动了影像及其消费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盲目崇拜也从客观上带来了游戏主义泛化的消极影响。在作出此泛化现象的同时,对在此现象影响下的艺术及其导向与使命应当进行重新反思。艺术与技术相糅合理当在提升人的精神向度层面上作出更大贡献,而不只是助推游戏化的泛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主义 超现实主义 游戏 艺术 技术
下载PDF
垂直上海的五级分层:对五部上海题材青春电影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海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50,共10页
在五部当代上海题材的青春电影中,可发现垂直化上海的五层都市空间,即天台、写字楼、高架路、石库门和地下空间,对每层空间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品格均可进行指证。其中以天台为主要故事空间的《上海公园》呈现了青年一代的不切实际和自我封... 在五部当代上海题材的青春电影中,可发现垂直化上海的五层都市空间,即天台、写字楼、高架路、石库门和地下空间,对每层空间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品格均可进行指证。其中以天台为主要故事空间的《上海公园》呈现了青年一代的不切实际和自我封闭;以写字楼为主要故事空间的《大城小事》则呈现了中产阶级居高临下的虚假性;以高架路为故事空间的《夜.上海》提供了两个层级之间过于理想化的沟通方案;《美丽新世界》现实主义地呈现了社会底层大众进入并安居城市的欲求与阻力;《苏州河》则在呈现地下空间罪恶常态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想像力和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题材电影 青春电影 城市空间 文化地理
下载PDF
电视受众的社会分化与价值认同分歧——基于上海市民实证研究的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邢虹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8-140,共13页
从某种意义上看,电视媒介对于受众价值认同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上海市民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职业地位群体在收视习惯、对电视的使用与满足,以及对电视内容的评价和信任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最终促使其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电视媒介对于受众价值认同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上海市民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职业地位群体在收视习惯、对电视的使用与满足,以及对电视内容的评价和信任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最终促使其在一些价值观念的认同上存在某些分歧。具体体现在社会归属感、个体自利认知以及公共性观念上。因此,在新时期要重建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坚持有效地发挥电视媒介在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化 职业地位群体 电视受众 社会认同 价值观念
下载PDF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内涵建设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少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81,共6页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模、地位及功能,空间上具有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时间上具有与国际都市同步律动的功能;在国际视野与全球坐标上享有国际化的声誉;其二,必须以文化的繁盛为其主...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应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模、地位及功能,空间上具有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时间上具有与国际都市同步律动的功能;在国际视野与全球坐标上享有国际化的声誉;其二,必须以文化的繁盛为其主要标志。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有赖于都市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赖于市民文化意识的觉醒与文化观念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文化大都市 都市文化 内涵建设
下载PDF
基于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匹配的上海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盼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37,共5页
近几年,上海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与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有关。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与产业知识基础和制度发展相匹配。基于该理论,对上海区域创新体系、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现状进行剖析,得出上海... 近几年,上海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与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有关。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与产业知识基础和制度发展相匹配。基于该理论,对上海区域创新体系、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现状进行剖析,得出上海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与产业知识基础配置类型和制度营造不匹配等问题。最后,提出上海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与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知识基础 制度匹配 区域创新体系
下载PDF
论影视景框的艺术活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秀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30-37,共8页
只有不断增强与提高对影视景框所拥有的屏蔽与分离、限定与延伸、稳定与变化、收敛与扩展、客观与主观、修饰与美化诸多艺术表现作用和美学功能的认识 ,更加自觉地理解、开掘影视景框的艺术活力 ,才能不断创新影视话语 。
关键词 影视景框 艺术作用 美学功能 艺术活力 创新 影视话语 影视文化
下载PDF
上海报业经济现状与发展战略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正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82-87,共6页
上海报业发展在竞争格局、报纸意识、内部体制、资金瓶颈和设备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制约因素,在宏观战略上应率先走党报与大众报纸分野之路,同时恢复主笔制度。报业集团应多元化发展、跨地区联合经营。在微观战略上应明确媒体定位,强化专刊... 上海报业发展在竞争格局、报纸意识、内部体制、资金瓶颈和设备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制约因素,在宏观战略上应率先走党报与大众报纸分野之路,同时恢复主笔制度。报业集团应多元化发展、跨地区联合经营。在微观战略上应明确媒体定位,强化专刊,争取分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报业 报业发展战略 报业经济
下载PDF
道德话题、人性的弱点与文化碰撞——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电影文化现象的再思考
14
作者 金丹元 张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7-122,共6页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在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经典影片。重新对这一时期上海电影所显现出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运用通俗剧的叙事模式来表达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以中国传...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在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经典影片。重新对这一时期上海电影所显现出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运用通俗剧的叙事模式来表达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话题为突破口,挖掘市民形象背后带有乡民意识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特征,是回应当时中国电影被欧风美雨所西化的有力方式。另一方面历史虽不会重复,但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汇的今天,又可能产生某种惊人的相似性,因此,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或许也可以给当前深受好莱坞影响,而传统特色正渐行渐远的中国电影以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上海电影 传统文化 通俗剧 道德话题 现代性 文化特征 审美
下载PDF
上海早期电影理论与城市文化建构——论上海早期电影理论的演进及对当下的启示
15
作者 金丹元 游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30,共12页
上海不仅是中国早期电影与电影理论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展示自己、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上海早期电影理论在其自身的发展演进中有一些悖论现象,同时积极参与上海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密切关联。今天反观... 上海不仅是中国早期电影与电影理论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展示自己、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上海早期电影理论在其自身的发展演进中有一些悖论现象,同时积极参与上海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密切关联。今天反观当时早期电影理论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早期电影理论对当今电影理论的发展、当下中国电影理论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对加深两者的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电影理论 城市文化 智慧城市
下载PDF
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想象——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和本土性书写及其误区
16
作者 金丹元 张书端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4期166-171,共6页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与本土性书写进行了梳理,认为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书写主要体现在影片中对"无地区性"空间和阿帕杜莱所谓的"人种图景"与"意识形态图景"的展现,而其本土性书写...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与本土性书写进行了梳理,认为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书写主要体现在影片中对"无地区性"空间和阿帕杜莱所谓的"人种图景"与"意识形态图景"的展现,而其本土性书写则主要是通过"家"的意象和全球化都市中的"本地人"的存在状态的呈现等途径来完成的。并且指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全球化想象的误区主要在于一些创作者沉迷于对上海光怪陆离的全球化景观的展现,却忽视了对其本土性面向的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上海题材电影 全球性和本土性书写 上海想象的误区
下载PDF
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析上海如何做好新闻
17
作者 徐雁华 《今传媒》 2012年第3期49-50,共2页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祥地,人才辈出,涌现了王韬、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等一大批新闻活动家,形成了新闻事业的高地。而如今的上海的新闻界,就舆论影响力而言,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机,鲜有全国知名的大报;就关注严肃主流话题而言...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祥地,人才辈出,涌现了王韬、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等一大批新闻活动家,形成了新闻事业的高地。而如今的上海的新闻界,就舆论影响力而言,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机,鲜有全国知名的大报;就关注严肃主流话题而言,存在着娱乐化的危机,鲜有警醒人的作品;就记者美誉度而言,存在着少人闻的危机,鲜有全国顶级的记者。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缺少新闻,但缺少一流记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新闻 记者 素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形象整合的旅游节创新发展研究——以上海旅游节为例
18
作者 罗业云 《今传媒》 2015年第2期165-167,共3页
城市视觉空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形成了城市的特定形象,城市的视觉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持续性,因此,城市节庆活动是城市形象提升的有效途径,城市节庆的发展也必须借助一定的城市形象。本文基于城市形象整合的理论,在分析上海城市视觉形... 城市视觉空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形成了城市的特定形象,城市的视觉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持续性,因此,城市节庆活动是城市形象提升的有效途径,城市节庆的发展也必须借助一定的城市形象。本文基于城市形象整合的理论,在分析上海城市视觉形象的基础上,对上海旅游节主题、活动内容、旅游节产品、旅游节形象传播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 节庆活动 旅游节 创新机制
下载PDF
“第三空间”的旅程——《上海之吻》中的都市书写与身份认同
19
作者 赵宜 《今传媒》 2014年第3期65-67,共3页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书写 身份认同 上海想象
下载PDF
上海“11·15”火灾事故后美国部分报纸一周“舆情”管窥
20
作者 薛中军 陈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4-17,共4页
上海"11·15"火灾事故发生之后,尽管美国某些相关报道有偏颇、臆断之嫌,但管窥美国报纸"舆情"对督促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指数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上海“11·15”火灾 美国报纸 “舆情” 公共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