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于交换社会的逃脱在何种程度上是可能的——从阿多诺哲学出发的一个考察
1
作者 孙斌 张艳芬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18年第2期280-297,529-530,共19页
在由交换关系所统治的社会中,作为交换原则的同一性把有差别的东西还原为抽象的量,由此必然带来社会的物化。社会如果要继续再生产出它的成员的生命,就必须超越交换的概念。阿多诺关于艺术乃是社会的社会性反题这个判断正意味着对交换... 在由交换关系所统治的社会中,作为交换原则的同一性把有差别的东西还原为抽象的量,由此必然带来社会的物化。社会如果要继续再生产出它的成员的生命,就必须超越交换的概念。阿多诺关于艺术乃是社会的社会性反题这个判断正意味着对交换的概念的超越,即对交换社会的逃脱。一方面,艺术凭借它对社会的反对而变成社会性的,另一方面,社会在它最远离社会的艺术作品中最强烈地活跃着。作为结果,质的方面由于对交换的超越而得到恢复,事物成为不可替代的,而幸福毫无例外地系于不可替代东西。但是,阿多诺又指出,艺术是永远被打破的对幸福的允诺,艺术作品使人想起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在被救赎的世界中,一切都如其所是,可是一切又全然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 艺术 社会 幸福
下载PDF
《逻辑哲学论》的“思想”
2
作者 刘小涛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87-97,共11页
“思想”是《逻辑哲学论》中一个很重要但又很不清晰的概念;维特根斯坦本人,以及常见的哲学文献,都没有为此概念提供清晰可把握的解说。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概念,仍然是诠释《逻辑哲学论》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论文从《逻辑哲学论》提供... “思想”是《逻辑哲学论》中一个很重要但又很不清晰的概念;维特根斯坦本人,以及常见的哲学文献,都没有为此概念提供清晰可把握的解说。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概念,仍然是诠释《逻辑哲学论》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论文从《逻辑哲学论》提供的直接文本依据出发,立足于“思想的本质是逻辑”这个较通行的解读,对青年维特根斯坦关于“思想”的主要论题作学理上的梳理;其次,以维特根斯坦致罗素的信件为线索,论文尝试收集一些间接证据,讨论将“思想”解读为心理对象的可能性,并阐明这一解读会产生的一些困难;再次,基于一些认识论上的理由,论文建议:对“思想”概念作逻辑主义解读更契合《逻辑哲学论》的文本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历史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逻辑 维特根斯坦
下载PDF
钱伟长与上海大学
3
作者 张亚月 《群言》 2021年第6期47-48,共2页
某种意义上,上海大学是钱伟长一生中的最后一件伟大作品。钱老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建构、打造出的这所综合性大学,目前已达到较高办学水准,在国际国内都收获了很高知名度和声誉。上海大学的一代代学子们在缅怀老校长时,总会去看钱... 某种意义上,上海大学是钱伟长一生中的最后一件伟大作品。钱老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建构、打造出的这所综合性大学,目前已达到较高办学水准,在国际国内都收获了很高知名度和声誉。上海大学的一代代学子们在缅怀老校长时,总会去看钱伟长于2005年最后一次在上海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视频。视频中,年迈的钱校长颤巍巍但又坚定地说:"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我没有别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伟长 上海大学 毕业典礼 综合性大学 校长 视频 知名度 缅怀
原文传递
黑格尔与话语伦理学——论哈贝马斯法哲学中的黑格尔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23,190,共9页
哈贝马斯法哲学的起源与其他学者对话语伦理学的批判以及哈贝马斯的自我批判有着直接的关联,黑格尔对康德的“空洞性”指责是话语伦理学所要面对且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标示着黑格尔对规范问题的思考之于哈贝马斯法哲学的整体构思具有重要... 哈贝马斯法哲学的起源与其他学者对话语伦理学的批判以及哈贝马斯的自我批判有着直接的关联,黑格尔对康德的“空洞性”指责是话语伦理学所要面对且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标示着黑格尔对规范问题的思考之于哈贝马斯法哲学的整体构思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哈贝马斯重建现代社会的规范秩序之整体立场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伦理学 黑格尔 哈贝马斯 《事实性与有效性》 法哲学
下载PDF
信念何以瞄准真理?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小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4-112,共9页
“信念瞄准真理”的箴言与迥然不同的教义基础联系在一起。在哲学文献里,主要有三种不同主张:1.它是一个概念性真理;2.它出自信念的本性,是信念的一个构成性条件;3.它是关于信念的一个规范性主张。本文首先阐述这三种主张的基本考虑,以... “信念瞄准真理”的箴言与迥然不同的教义基础联系在一起。在哲学文献里,主要有三种不同主张:1.它是一个概念性真理;2.它出自信念的本性,是信念的一个构成性条件;3.它是关于信念的一个规范性主张。本文首先阐述这三种主张的基本考虑,以及它们在解释和辩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然后尝试发展一种倾向论的哲学解说,根据这一观念,信念瞄准真理(或者说信念的趋真性)是信念这种心理状态的自然倾向;进而阐明倾向论观念何以在解释力上优胜于其它三种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信念 规范 倾向
下载PDF
为理智主义申言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小涛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6期166-176,194,共12页
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是一种诉诸心智的知识结构(概念、命题知识等)来解释行动的性质或者行动的某些方面的哲学立场。理智主义在若干哲学领域皆有表现。针对赖尔对理智主义的批评,可以为理智主义论题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辩护。理智主... 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是一种诉诸心智的知识结构(概念、命题知识等)来解释行动的性质或者行动的某些方面的哲学立场。理智主义在若干哲学领域皆有表现。针对赖尔对理智主义的批评,可以为理智主义论题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辩护。理智主义对解释“智能行为”和“善行”这类行动的某些特征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行动 理智主义
下载PDF
为什么欲望不是命题态度?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小涛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4期95-105,共11页
自分析哲学运动兴起以来,当代哲学家普遍认为,"信念"、"欲望"、"怀疑"之类的心理状态都是"命题态度"。这一判断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基于对动物欲望及信念逻辑和欲望逻辑之间不对称性的观察... 自分析哲学运动兴起以来,当代哲学家普遍认为,"信念"、"欲望"、"怀疑"之类的心理状态都是"命题态度"。这一判断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基于对动物欲望及信念逻辑和欲望逻辑之间不对称性的观察,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如果信念确实是典型的命题态度的话,那么,欲望不是命题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 欲望 命题态度
下载PDF
价值不是一切 被引量:1
8
作者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保罗·伯克特 彭学农(译) 《鄱阳湖学刊》 2021年第1期21-35,125,126,共17页
当代左翼环境学者卡利斯、瓦迪维尔、雅辛和世界生态学家摩尔试图解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便把自然纳入价值体系,并将商品价格归因于生态系统服务,从而扩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上述做法,马克思和他的朋友们已作过批评,马克思之... 当代左翼环境学者卡利斯、瓦迪维尔、雅辛和世界生态学家摩尔试图解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便把自然纳入价值体系,并将商品价格归因于生态系统服务,从而扩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上述做法,马克思和他的朋友们已作过批评,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家也进行了反驳。上述后人类主义生态经济学理论家虽然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但其实质是在颠倒性地复制自然环境主义者提出的自然资本概念,这否定了自然和社会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放弃了劳动价值论所阐明的价值形式辩证法,最终陷入了资产阶级狭隘一元论的绝境。今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真正需要的不是对自然的彻底重估,而是一场革命性的生态和社会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自然资本 价值形式辩证法 生态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
下载PDF
试论评价活动的内在性与批判性——从互联网时代出发的一个考察
9
作者 张艳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5-90,158,共7页
评价活动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在弄清楚外部条件的效力范围之后,我们有必要追问评价活动的内在性方面。评价活动的内在性方面可以被归结为作为类的人所缺乏的东西,它不等于所有个体所缺乏的东西的总和。评价活动由于类所缺乏的东西... 评价活动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在弄清楚外部条件的效力范围之后,我们有必要追问评价活动的内在性方面。评价活动的内在性方面可以被归结为作为类的人所缺乏的东西,它不等于所有个体所缺乏的东西的总和。评价活动由于类所缺乏的东西构成了对实然的现在的批判。更为重要的是,评价活动对时代的批判直接指向了这个时代的暧昧的主体以及暧昧的主体需要。这是因为,智能化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一个无所不在并且无所不能的庞大的代理机器,它代理我们去完成以前必须由我们特别是我们的身体去完成的事情,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这件被完成的事情究竟是出于我们的需要,还是出于互联网的需要。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去了解客体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活动 内在性 缺乏 批判性
下载PDF
用辩证法眼光看经济思想的发展
10
作者 桂起权 曹青春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63,254,共8页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出现了“让黑格尔开始讲英语”的新现象。库恩的“常规科学渐进式发展与激变的科学革命交替进行”模式,被归类于“分析辩证法”。黑格尔“正-反-合”模式的辩证法和库恩的“分析辩证法”一起,成为解读经济学思...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中,出现了“让黑格尔开始讲英语”的新现象。库恩的“常规科学渐进式发展与激变的科学革命交替进行”模式,被归类于“分析辩证法”。黑格尔“正-反-合”模式的辩证法和库恩的“分析辩证法”一起,成为解读经济学思想史的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辩证法 正题-反题-合题 库恩的科学革命论 经济学思想史
下载PDF
反思信念的自主性——对信念非自主论证的解释主义回应
11
作者 刘小涛 罗涵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30-337,共8页
信念非自主论证是针对信念伦理学的破坏性论证,依据信念不受自主控制这一前提,它得到一个对信念伦理学极其不利的结论——人们不应对信念作出义务论式判断。作为一种主流的信念伦理学观点,证据主义者在回应该论证时放弃了理论的规范性,... 信念非自主论证是针对信念伦理学的破坏性论证,依据信念不受自主控制这一前提,它得到一个对信念伦理学极其不利的结论——人们不应对信念作出义务论式判断。作为一种主流的信念伦理学观点,证据主义者在回应该论证时放弃了理论的规范性,这种代价过于沉重。论文援引索萨关于动物知识与反思知识的区分,从中提取一种反思信念观念,并为其自主性和认知重要性提供论证,从而对信念非自主论证作出回应。这种观念可以为一种解释主义的证据主义信念伦理学提供基础;它能有效捍卫证据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在保留信念伦理学的规范性特征的同时,还产生其他一些理论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 反思知识 证据 解释 理智德性 认知义务
下载PDF
“享乐”的悖论及其出路——从审美批判的变迁出发的一个思考
12
作者 孙斌 张艳芬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0年第2期179-196,共18页
满足感官和感觉需要的享乐在马尔库塞那里被阐发为一种解放的元素。享乐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国民经济学这门关于勤劳和禁欲的科学的反面。就此而言,享乐具有了革命的意义,这种革命的意义以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展开。然而今天,享乐是有了,革... 满足感官和感觉需要的享乐在马尔库塞那里被阐发为一种解放的元素。享乐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国民经济学这门关于勤劳和禁欲的科学的反面。就此而言,享乐具有了革命的意义,这种革命的意义以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展开。然而今天,享乐是有了,革命却没有,非但没有,享乐还与革命的对象即马尔库塞所说的既存的现实和秩序发生了反革命的共谋。詹明信在其后现代理论中提出的取代崇高的优美亦即装饰性的美对此给出了解释。这种被大众消费的美产生了平均的享乐。作为结果,享乐的革命意义逐渐消退,而它的反革命意义逐渐呈现,这同时也是否定性艺术被装饰性艺术所取代的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获得平均享乐的最通常方式就是划开界面的手势。手势是在目欲享乐的驱使下划开界面的。这种集中于视觉上的享乐更接近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享乐。但是,目欲不仅指向美的对象,而且指向享乐的分享。分享透露了目欲的另一面,亦即欲求他人对看的欲求。这种对欲求的欲求被科耶夫描述为人的欲求,其实质是人作为人的个体得到他者的承认。在手势划开的界面中,平均享乐以及网络暴露和搞怪作秀构成了一端,而寻求承认并满足交往的需要则构成了另一端。后者是享乐的悖论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享乐 革命 反革命 界面
下载PDF
微文化时代的评价活动
13
作者 张艳芬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6期87-95,共9页
文化反映着社会结构的内在生命,而评价活动既是这种生命的现实表现,也是它的现实反思。因此,在微文化时代,对评价活动的新特征展开考察具有值得重视的现实意义。首先,微文化的虚拟维度所带来的变化为新价值的创造给出了可能条件。其次,... 文化反映着社会结构的内在生命,而评价活动既是这种生命的现实表现,也是它的现实反思。因此,在微文化时代,对评价活动的新特征展开考察具有值得重视的现实意义。首先,微文化的虚拟维度所带来的变化为新价值的创造给出了可能条件。其次,评价主体的私人方面和公共方面在微文化中得到了彼此交融的展示,公共的东西在个体那里以一种切己的方式得到关注。再次,就评价内容而言,微文化在铲除谣言、呈现真相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这也是微文化自律性的表现。最后,微文化以其形式之微成就了评价活动的意义之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文化 评价主体 评价活动
下载PDF
伯克特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态学维度 被引量:6
14
作者 彭学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46,共10页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出发对自然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最终不是缺乏批判性、历史性和整体性的视角,就是走向了劳动价值论的对立面。伯克特运用整体性地和关系性地研究事物的辩证法揭示了价值分析方法的辩证意义,...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出发对自然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最终不是缺乏批判性、历史性和整体性的视角,就是走向了劳动价值论的对立面。伯克特运用整体性地和关系性地研究事物的辩证法揭示了价值分析方法的辩证意义,剖析了资本主义价值形式运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内在的生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阐明了研究劳动价值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路径,批驳了所谓无偿占有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内在对立的观点,指明了劳动价值论表现环境破坏状况的历史性界限,展现了扬弃劳动时间范畴的自由时间理论的生态学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价值分析方法 生态学
下载PDF
“唯识比量”中“自许”简别的作用与局限 被引量:3
15
作者 茅宇凡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6期67-75,共9页
"唯识比量"论辩的主题是色境(对象)是否脱离眼识而存在;它针对的立敌双方是唯识论者与实在论者。它的因支满足因三相,特点是使用了简别语。对于因支中简别语"自许"的解释传统上以窥基为代表,他认为"自许"... "唯识比量"论辩的主题是色境(对象)是否脱离眼识而存在;它针对的立敌双方是唯识论者与实在论者。它的因支满足因三相,特点是使用了简别语。对于因支中简别语"自许"的解释传统上以窥基为代表,他认为"自许"是意许了唯识宗的"不离眼识色"。窥基的解释颇为牵强,因为色境是否不离眼识本身就是双方争论的所在,不需要"自许"为"不离眼识色",否则就有乞求论题之嫌。另外,"自许"也不是对因支中"眼所不摄"的简别,因为"摄"字应当理解为包摄的意思,这样一方面与前一个摄字相对应,另一方面对象不为眼根所包括也是立敌双方都认可的,无需加上"自许"的简别。在排除了以上说法之后,简别语"自许"只能是加在因支前半部分的"初三摄"上,其作用在于重新规定比量讨论的范围,即只是讨论在色境、眼识和眼根这三要素中,眼识和色境必定具有不相离而相属的关系。但是,此做法的局限性在于论域狭小,论敌可以模仿该比量利用论域的限制提出"相违决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比量 简别 自许 玄奘 窥基
下载PDF
伯克特论马克思“无偿占有”理论的生态学维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学农 《鄱阳湖学刊》 2018年第3期48-55,共8页
针对马克思"无偿占有"理论低估了自然条件重要性的批评,伯克特指出,"无偿占有"仅仅意味着雇佣劳动没有物化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中,而不是说,这些条件除了充当资本积累的"无偿"的使用价值以外,就没有更... 针对马克思"无偿占有"理论低估了自然条件重要性的批评,伯克特指出,"无偿占有"仅仅意味着雇佣劳动没有物化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中,而不是说,这些条件除了充当资本积累的"无偿"的使用价值以外,就没有更广阔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因此,"无偿"与有限、稀缺并不矛盾。批评"无偿占有"理论的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生态学中的地位。伯克特对这一理论的梳理,有助于进一步从"无偿占有"和劳动创造价值相统一的角度理解《资本论》的逻辑和新帝国主义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伯克特 无偿占有理论 生态学维度
下载PDF
忒修斯之船悖论的语言游戏理论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欧阳曼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2期99-107,198,共10页
忒修斯之船悖论历史悠久,讨论者众,不少分析都把构成关系的判定标准冲突或物体同一的判定标准冲突视为它的核心。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出发对忒修斯之船悖论进行分析,可以显示出这一悖论从语言、规则、生活形式与人类需求相互联... 忒修斯之船悖论历史悠久,讨论者众,不少分析都把构成关系的判定标准冲突或物体同一的判定标准冲突视为它的核心。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出发对忒修斯之船悖论进行分析,可以显示出这一悖论从语言、规则、生活形式与人类需求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产生的机制,并由此说明,悖论不是有待消除的理智谬误,而是我们深入挖掘自身生活形态、探索哲学问题的绝佳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忒修斯之船 悖论 语言游戏 规则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中的为我关系意蕴
18
作者 李楠 《文教资料》 2018年第13期101-102,共2页
为我关系体现着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价值关系,揭示了万物之意义的展开源于人类的实践。没有与人类发生为我关系的纯粹自然界是毫无意义的。阳明心学中"心外无物"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为我关系,其旨在阐释宇宙万... 为我关系体现着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价值关系,揭示了万物之意义的展开源于人类的实践。没有与人类发生为我关系的纯粹自然界是毫无意义的。阳明心学中"心外无物"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为我关系,其旨在阐释宇宙万物只有通过主体之"心"的显现和发用才具有意义。虽然在为我关系下人类和万物具有价值关系上的高低,但这种为我关系是扬弃和超越了人类中心论隶属于万物一体说之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为我关系 价值
下载PDF
史蒂文森与黑尔的伦理观比较研究
19
作者 孙伟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55,共7页
在20世纪初兴起的元伦理学运动中,史蒂文森和黑尔是两位最为成功、彪炳史册的元伦理学家。他们的伦理观都追随摩尔、艾耶尔和维特根斯坦,反对“重入世”的传统伦理学在进行道德语言分析以前就“匆忙发表意见”,而将道德语言分析、伦理... 在20世纪初兴起的元伦理学运动中,史蒂文森和黑尔是两位最为成功、彪炳史册的元伦理学家。他们的伦理观都追随摩尔、艾耶尔和维特根斯坦,反对“重入世”的传统伦理学在进行道德语言分析以前就“匆忙发表意见”,而将道德语言分析、伦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视为伦理学的主要任务,表现出鲜明的“元伦理风格”和分析哲学色彩。但作为情感主义与规定主义阵营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之间在人工语言还是日常语言、非理性还是理性,以及如何对待规范伦理学等问题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和对立。立足他们的伦理学探索,分析、比较他们的伦理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史蒂文森的温和的情感主义与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的理解,特别是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把握现代西方元伦理学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伦理学 史蒂文森 黑尔 伦理观 比较
下载PDF
“行相(ākāra)”的“品类”义与世亲三性论的定位
20
作者 茅宇凡 《佛学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58-70,共13页
“行相(ākāra)”一词在梵文文献中一般有较稳定的两种用法:其一,指事物的“形状(或相貌)”;其二,指抽象意义上的“品类(方式)”。在世亲《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行相”被定义为诸心、心所认取对象的一种方式。这些定义与唯识派,特别是... “行相(ākāra)”一词在梵文文献中一般有较稳定的两种用法:其一,指事物的“形状(或相貌)”;其二,指抽象意义上的“品类(方式)”。在世亲《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行相”被定义为诸心、心所认取对象的一种方式。这些定义与唯识派,特别是世亲的著作,对“行相”一词的使用相容。在《三十颂》中,执受是阿赖耶识的“行相”;它就是我等及法等分别的习气,但由于潜藏细微,所以其“行相”不可知。在识转变中,六识的“行相”显现为种种品类的“我”“法”实体的“形象”。在《三性颂》中,“行相”及其同义词“形象(ākr.ti)”被使用在幻象的比喻中。分别(能遍计)作用,也就是依他起性,被比作魔术师变出的“大象形象”;所分别(所遍计)的事物,也就是遍计所执性,被比作大象实体。当分别作用发生时,认识就显现出种种品类的实体“形象”以及主-客二元性;这个过程就是遍计所执。《摄大乘论》将这个过程称为“由[行]相使依他起成所遍计”;并且进一步将有关“行相”的过程解释为缘名取相、生起世俗言说、增益实在对象等步骤。可见,“行相”的意义统摄了分别、所分别两面;换言之,世亲的三性论是视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相 三性论 世亲 唯识 阿毗达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