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现玻璃独特技术的学院派玻璃艺术
1
作者 庄小蔚 《设计》 2004年第3期93-95,共3页
玻璃艺术,是一个学术和人文的结果,是艺术家感情生活的表达。尽管我知道“学院派玻璃艺术”这个词正在一个通过实践逐渐被大众认知的阶段。但是在对我们工作室作品下定义时,我还是要用这个词语来称呼它。因为这个定义决定着工作室专... 玻璃艺术,是一个学术和人文的结果,是艺术家感情生活的表达。尽管我知道“学院派玻璃艺术”这个词正在一个通过实践逐渐被大众认知的阶段。但是在对我们工作室作品下定义时,我还是要用这个词语来称呼它。因为这个定义决定着工作室专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必须将它叙述明白,即使还在一个初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派玻璃艺术 玻璃艺术 工艺美术 艺术创作
下载PDF
适应性生态技术在工业遗产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海松 臧子悦 《华中建筑》 2010年第9期41-44,共4页
该文对工业遗产建筑适应性改造中的生态策略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对"适应性"的理解。根据"适应性"的生态策略梳理了适用于工业遗产建筑改造的生态技术,并通过实际案例来阐述这些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工业遗产建筑改造 适应性技术 生态技术
下载PDF
台湾藏陈澄波上海时期艺术遗产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两岸复合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超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0-66,共7页
倘若对应于陈澄波的上海时期(1929-1933),我们可以基本明确其中核心的艺术遗产记录:5份美展文献、9份陈氏简历、7份作品著录、35帧历史照片、12幅铅笔速写(有明确上海内容落款)、12幅交游作品、16份交游文献、32幅上海时期油画等——这... 倘若对应于陈澄波的上海时期(1929-1933),我们可以基本明确其中核心的艺术遗产记录:5份美展文献、9份陈氏简历、7份作品著录、35帧历史照片、12幅铅笔速写(有明确上海内容落款)、12幅交游作品、16份交游文献、32幅上海时期油画等——这些是陈澄波从上海带走的艺术遗产的重要部分,这些被长期遮蔽的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不仅局限于陈氏个人范围,而是扩展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上海记忆和缩影,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中我们所"看不见"的部分。而恰恰是这部分资源与大陆相关资源,形成了独特而珍贵的互补关系。因此,对于台湾所藏陈澄波上海时期艺术遗产的研究,其问题所指,正是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两岸复合。我们需要以文化战略的意识加以复合,才能真正对应我们依然"看不见"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协同合作的机制加以再生,才能将这些艺术遗产转化为真正的、有效的公共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澄波 上海时期 艺术遗产 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 两岸复合
原文传递
“天人合一”观与传统造物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森林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13,共3页
占主流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若干合理成分,对于面对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的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而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天人合一”世界观也抹杀了作为对立的双方,尤其是人的特征的淡化、弱化,否认个体的独立价值... 占主流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若干合理成分,对于面对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的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而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天人合一”世界观也抹杀了作为对立的双方,尤其是人的特征的淡化、弱化,否认个体的独立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渐趋消隐,与近代的人本主义南辕北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观 传统造物设计 环境保护 生态模式 设计价值 美学思想
下载PDF
藏在心中的书
5
作者 黄阿忠 《上海艺术家》 1997年第1期31-31,共1页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有了书。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书,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关于书的故事。我和书结下不解之缘的是两本并不起眼的小书,这里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勾起我孩提时代的往事。 我自幼喜欢画画,然而家境并不宽裕,没有更多...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有了书。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书,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关于书的故事。我和书结下不解之缘的是两本并不起眼的小书,这里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勾起我孩提时代的往事。 我自幼喜欢画画,然而家境并不宽裕,没有更多的条件来支助我画画。那年时近春节,我正好十岁。大姐给了我和哥哥每人五毛钱,那时的五毛钱是很值钱的。得到这笔钱我们欣喜若狂,忙不迭地商议,用它买些什么,哥哥建议到曹家渡兜兜看看。我们花了八分钱买了两块枣泥糕解馋,不知不觉跑到了新华书店。这书店是我们常来常往的地方,看到喜欢的书常常叫营业员拿出来翻翻,过把瘾再还给他。时间长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营业员 新华书店 木偶奇遇记 会员 枣泥 动物画 常往 闲书 小书
下载PDF
张弦和北平艺专——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南北资源复合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超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59,共8页
本文围绕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重要北方焦点国立北平艺专,以南北互动的思路,重新发现新的被遮蔽的研究命题。以国立北平艺专作为本论题相关艺术资源的原发点;以张弦作为本论题相关艺术资源的参照点,进行相关的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复合,... 本文围绕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重要北方焦点国立北平艺专,以南北互动的思路,重新发现新的被遮蔽的研究命题。以国立北平艺专作为本论题相关艺术资源的原发点;以张弦作为本论题相关艺术资源的参照点,进行相关的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复合,构成相关艺术资源的内涵。张弦和国立北平艺专,两者之间存在着"擦肩而过"的悲情因缘,由于独特的历史情境,为我们留下的相关南北艺术资源重构和复合的学术思考空间,并进一步思考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中的记忆复合、格局规划诸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弦 国立北平艺专 中国近现代美术 南北资源复合
原文传递
弗洛伊德艺术收藏与其精神分析美术批评——兼谈人文学科之间的交融
7
作者 潘耀昌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19,共5页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涉足美术批评领域,虽被视为旁门左道,但开辟了精神分析学的美术批评,扩大了美术史和批评的视野。本文以弗洛伊德的收藏古物嗜好为考察点,探讨其对古代神话的重新解读和特殊发现,如何赋予其新的意义和持久生命力,...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涉足美术批评领域,虽被视为旁门左道,但开辟了精神分析学的美术批评,扩大了美术史和批评的视野。本文以弗洛伊德的收藏古物嗜好为考察点,探讨其对古代神话的重新解读和特殊发现,如何赋予其新的意义和持久生命力,以及他的犹太出身和传统感情暗示,如何影响他在神话、艺术和文学领域,选择自己的祖先,以寻找解释精神生命的谜语的线索:他的贡献是探索被现代研究者所忽略的软事实,而非现代研究者关注的实验数据等硬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物收藏 美术考古 犹太人 精神生命
原文传递
陈澄波相关近代美术文献新解
8
作者 李超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72,共10页
近年来两岸学者关于陈澄波的研究,引发了对于近现代美术资源两岸复合的关注。由于陈澄波与诸多近现代美术名家一样,相关"上海时期"的美术文献,形成进一步关于美术资源保护和再生的思考。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珍稀文献的解读,其价... 近年来两岸学者关于陈澄波的研究,引发了对于近现代美术资源两岸复合的关注。由于陈澄波与诸多近现代美术名家一样,相关"上海时期"的美术文献,形成进一步关于美术资源保护和再生的思考。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珍稀文献的解读,其价值已经超越了陈澄波个案研究的范围,而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资源向艺术资本转化的新视野。不仅补足了我们对于近现代美术史的发现与认识;同时相关文献的重新解读,有助于进一步整合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资源,通过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典藏工作,形成有效的知识服务途径,建立分级享用机制,转化为公共文化艺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澄波 近代美术文献 艺术资源
原文传递
危机与机遇并存--创造性人才培养语境下的“美术”观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清泉 王岩松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103,共2页
当下,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面临着功利追求后的困境,盲目扩招带来的诟病日渐显著。本文通过分析造型艺术在综合性大学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提出了美术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融合,将会对创造性人才培养带来新的转机的观点。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造型艺术 美术学
原文传递
中国印象主义之风——周碧初油画艺术论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超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5,共9页
周碧初作为中国油画和海派艺术的群体中的"亮点"并未真正呈现,其在我们的学术视野中是作为一个"个体"人物,实际上他的背后,是有很多群体效应的。通过周碧初的研究,我们应该觉醒这其中的文化资源的问题,这无疑是将... 周碧初作为中国油画和海派艺术的群体中的"亮点"并未真正呈现,其在我们的学术视野中是作为一个"个体"人物,实际上他的背后,是有很多群体效应的。通过周碧初的研究,我们应该觉醒这其中的文化资源的问题,这无疑是将其视为中国油画、海派艺术交集的名家代表加以研究和弘扬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的焦点,就是看中国的美术进入20世纪后,如何从古代走向现代所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这个历史转型,从精英化、社会化、国际化三条线来看,周碧初与相关中国印象主义之风的问题,使得这位艺术名家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焦点人物、问题人物和敏感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碧初 印象主义 油画艺术 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
原文传递
东方的意象 西方的反响——18世纪钱伯斯东方园林理论及其批评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平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48,共7页
东西方园林艺术沿着自身的传统向前发展,到18世纪上半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正是在这同一时期,中国园林图像传到了英国,与英国人的园林观念相碰撞。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有着难以忘怀的中国经历,他的《论东方造园术》一书的出版以及... 东西方园林艺术沿着自身的传统向前发展,到18世纪上半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正是在这同一时期,中国园林图像传到了英国,与英国人的园林观念相碰撞。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有着难以忘怀的中国经历,他的《论东方造园术》一书的出版以及所引起的争论,在艺术批评史上是一个有趣的插曲。本文将钱伯斯的这一鲜为人知的重要著作置于英国"如画式"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分析钱伯斯文本的写作动机和基本特色,探讨中国园林艺术在英国的批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伯斯 中国造园术 英国如画式
原文传递
江恂家世、交游与艺术的研究——以《写生花鸟草虫图册》为中心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长虹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7,共9页
本文从江恂传世写生图册入手,根据画上题跋、印章等信息,结合清代诗文集、地方志等史料,探究江恂家世、交游、书法趣味、艺术追求等。由题跋信息看,江恂的艺术在当时自有受众。而当时的画坛,也并非"扬州八怪"和正统派的两分天... 本文从江恂传世写生图册入手,根据画上题跋、印章等信息,结合清代诗文集、地方志等史料,探究江恂家世、交游、书法趣味、艺术追求等。由题跋信息看,江恂的艺术在当时自有受众。而当时的画坛,也并非"扬州八怪"和正统派的两分天下,同时还有江恂这样的艺术探索者。江恂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丰富了清中期画坛的艺术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恂《写生花鸟草虫图册》 家族 交游 沈泰 艺术趣味
原文传递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民国时期西洋画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超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2,41-54,共17页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有相当的部分流传于海外。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在海外的规模性收藏,京都国立博物馆无疑成为其中重要考察对象之一。有关该馆所藏民国时期中国西洋画作品的研究和考察,实际上开启以往中国近现代美术...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有相当的部分流传于海外。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在海外的规模性收藏,京都国立博物馆无疑成为其中重要考察对象之一。有关该馆所藏民国时期中国西洋画作品的研究和考察,实际上开启以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领域未曾专题涉及的学术视野,此即海外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收藏和研究,而其中关于西洋画方面的收藏研究,更是一个前所未有涉及的研究新领域。京都国立博物馆所藏民国时期西洋画,表明了近代中国美术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之中存在着某种国际交流的迹象,换言之,其价值并非局限在中国本土,而是作为亚洲或者东方艺术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西方艺术传播的回应和实践。事实上,这些艺术遗产已经蕴涵着历史中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欧洲文化交融,而其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重点在于,中国的洋画运动已经体现了作为近代东亚美术中的重要代表,并且证明了自身的觉醒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都国立博物馆 民国时期 西洋画
原文传递
好汉歌--画家李斌和他的作品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洪义 《美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6-81,共6页
大约是1972年前后,我在黑龙江密山县连珠山镇的师部大楼中,初次拜访李斌和另两位知青画家,当时他们已很有名气,是我这样的知青美术爱好者眼中了不起的人物。从那时起到现在都快40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也见过一些画界的英雄好... 大约是1972年前后,我在黑龙江密山县连珠山镇的师部大楼中,初次拜访李斌和另两位知青画家,当时他们已很有名气,是我这样的知青美术爱好者眼中了不起的人物。从那时起到现在都快40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也见过一些画界的英雄好汉,但李斌在我眼中仍然是了不起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斌 画家 作品 密山县 黑龙江 爱好者 知青 人物
原文传递
追根溯源:从师承关系看沙耆艺术风格的演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英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6-88,97-101,共8页
沙耆被誉为"中国的凡高",由于精神疾病,留学归来长期蛰居家乡鄞县沙村。他在获得相对自由创作的同时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隐者"。虽然晚年由相关部门为他举办过规格较高的油画展及研讨... 沙耆被誉为"中国的凡高",由于精神疾病,留学归来长期蛰居家乡鄞县沙村。他在获得相对自由创作的同时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隐者"。虽然晚年由相关部门为他举办过规格较高的油画展及研讨会,但由于长达三十多年的"归隐",加之十年浩劫,使得沙耆早年的美术史料倍加缺失。这无疑对学者深入研究沙耆造成了障碍。目前,学术界关于沙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利时留学及晚年创作方面,其中晚年艺术风格的成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通过还原沙耆早年上海学艺的历史,从其各阶段的师承关系探寻艺术风格演变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耆 艺术风格 衰年变法 师承关系 上海美专
原文传递
唐蕴玉油画研究——20世纪前期留法与留日艺术的交汇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超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2,共8页
在中国油画的前辈中,有不少优秀的女性画家,唐蕴玉即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艺术家,其影响所谓"与潘玉良女士相伯仲"。唐蕴玉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已经展露风采,是一位集留日与留法传奇经历于一身的女画家。她在20世纪20年代... 在中国油画的前辈中,有不少优秀的女性画家,唐蕴玉即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艺术家,其影响所谓"与潘玉良女士相伯仲"。唐蕴玉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已经展露风采,是一位集留日与留法传奇经历于一身的女画家。她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至今依然显现着明珠重光的魅力。本源于我们对于历史尊重和人文的情怀,为了忘却的纪念,努力去解读画家自早年至晚年的艺术生涯中所蕴藏的深厚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蕴玉 油画 印象主义
原文传递
洗尽书生气味酸——新文人画寄语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建融 《美术观察》 1995年第0期38-39,共2页
文人的品格往往清高,其可爱在于此,其可厌亦在于此。任何事情都有两面,过犹不及,因此,重要的是恰切地把握好“清高”的律度。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永远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文人是知识阶层,首先敏感到这一个问题,所谓“众人皆醉我... 文人的品格往往清高,其可爱在于此,其可厌亦在于此。任何事情都有两面,过犹不及,因此,重要的是恰切地把握好“清高”的律度。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永远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文人是知识阶层,首先敏感到这一个问题,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于是希望改变这个世界,使之成为公正、成为合理,但又行不通,于是又希望超越这个世界,即所谓“超尘脱俗”。清高,正是超尘脱俗的一种生活态度。 有两种清高,一种是超然的、欲说还休的清高,平淡而天真,则有天际真人的高致;另一种是耿耿于怀的,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清高,对一切都看不惯,对自己的境遇永远不满足,于是以“清高”骄人,以“清高”表明自己的高明,这种生活态度,比之那些淳朴的世俗人,实质上还要来得俗气,即所谓“穷酸”、“寒酸”。 文人往往自命不凡,得志的自然有,却只是少数,失意的可实在太多了,于是而需要对立清高的形象的自救或自欺。所谓“自救”,是指失意者中真有经时济世的才干者,也只是少数,大多数只是孔乙已式的人物,所以称他们的“清高”为自欺,同时也和以欺人。你看他们总是以老嗟卑,无病呻吟,强歌当哭,哭丧着脸一副可怜相,就像是曲戏台上的文小生,哼哼唧唧、扭扭摆摆的腔调,实在酸得可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人画 书生气 扬州八怪 生活态度 文人山水 新潮美术 超尘脱俗 味酸 知识阶层 欲说还休
原文传递
梦幻丁村
18
作者 潘耀昌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89,共6页
在20世纪的话语中,版画、水彩画都被视为外来画种,例如,把引进的西方版画称为创作版画,以区别于被贬低的中国传统版画,把水彩画归为西洋画,有别于传统国画,包括水墨画。异域文化传入,与当地文化融合,生长出本土的根系,是一个... 在20世纪的话语中,版画、水彩画都被视为外来画种,例如,把引进的西方版画称为创作版画,以区别于被贬低的中国传统版画,把水彩画归为西洋画,有别于传统国画,包括水墨画。异域文化传入,与当地文化融合,生长出本土的根系,是一个必然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幻 中国传统 20世纪 异域文化 文化融合 水彩画 版画 西洋画
原文传递
阅读郝伯义:新时代中的文化乡思
19
作者 王洪义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7-72,共6页
画家郝伯义是第一代北大荒版画群体的成员之一,他那时被称为“小郝”。到了知青画家聚集在他身边时,他被称为“老郝”(虽然那时他并不老)。而知青之后的又一代北大荒青年画家们,把原称秩序略加颠倒,他又成了“郝老”。本文所用是... 画家郝伯义是第一代北大荒版画群体的成员之一,他那时被称为“小郝”。到了知青画家聚集在他身边时,他被称为“老郝”(虽然那时他并不老)。而知青之后的又一代北大荒青年画家们,把原称秩序略加颠倒,他又成了“郝老”。本文所用是“老郝”,是因为这个称呼对曾经追随过他,并因此走上艺术道路的我等知青来说,是一种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思 文化 阅读 青年画家 艺术道路 北大荒 第一代 知青
原文传递
当代艺坛的“商标化”现象
20
作者 张长虹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共4页
在当代艺坛,近几年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艺术家通常先设计一个“商标”(主要表现为一种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再借助展览,研讨会和媒体宣传来“注册”,一旦获得认可,就不断复制,成批生产以赢得市场。
关键词 画面效果 媒体宣传 成批生产 艺术家 商标化”现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