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金涛 陈盈泰 邵晨亮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21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9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随机等分为对照组(n=48)和治疗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气囊面罩通气... 目的分析气囊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治疗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96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随机等分为对照组(n=48)和治疗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气囊面罩通气,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气管插管进行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及最终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囊面罩通气+气管插管的联合应用在急诊心肺复苏中效果较佳,提高了复苏成功率及最终存活率,改善了生命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面罩通气 气管插管 急诊 心肺复苏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急诊抢救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金涛 施润良 张森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22期140-142,共3页
目的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84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以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Bi PAP无创呼吸... 目的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84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以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Bi PAP无创呼吸机治疗,分析治疗后两组的血气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效果和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对患者的健康存在较大的影响,给予急诊抢救治疗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缓解呼吸困难症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哮喘 呼吸衰竭 急诊抢救效果
下载PDF
Ⅲ型心肾综合征患者1年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盈泰 周莹 +2 位作者 姚文静 张晓琴 余晨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6期87-91,共5页
目的评估Ⅲ型心肾综合征患者1年死亡风险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2月从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筛选出166例符合Ⅲ型心肾综合征诊断的资料完整的患者,回顾患者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指标,根据患者1年内是否存活分成存活组与死亡... 目的评估Ⅲ型心肾综合征患者1年死亡风险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2月从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筛选出166例符合Ⅲ型心肾综合征诊断的资料完整的患者,回顾患者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指标,根据患者1年内是否存活分成存活组与死亡组,同时比较2组资料,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患者1年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6名患者中,存活118例,死亡48例,死亡率为40. 6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8(58,81) vs 81(73,85),P=0. 001]、入院时收缩压[146(130,173) vs 131(120,148),P=0. 002]、重复住院[3(0,5) vs 1(0,3),P=0. 003]、C反应蛋白[12(3. 75,34. 25) vs 22(6,80. 5),P=0. 018]与1年内死亡风险相关,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收缩压(P=0. 025,OR=0. 973)是预测Ⅲ型心肾综合征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Ⅲ型心肾综合征死亡率高达40. 68%;入院时收缩压是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型心肾综合征 1年死亡率 预后 收缩压 独立危险因素
下载PDF
ERCP术后血流感染致脓毒症一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4
作者 陈盈泰 张森 邵晨亮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S01期0357-0358,共2页
ERCP 常用于胰腺及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有创操作。感染是其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引起血流感染导致脓毒症并不多见。本文报告了一例 ERCP 术后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可能的发病机制、常... ERCP 常用于胰腺及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有创操作。感染是其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引起血流感染导致脓毒症并不多见。本文报告了一例 ERCP 术后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可能的发病机制、常见病原学、治疗及预防措施。希望临床医师对 ERCP 术后感染灶不明的发热患者,需警惕存在血流感染致脓毒症的风险,提高对脓毒症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降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P术后并发症 血流感染脓毒症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微粒水平及意义
5
作者 陈斐虹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8期1600-160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本院就诊的ACS患者95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3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MI)35例,不稳定心绞痛(UAP)29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本院就诊的ACS患者95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3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MI)35例,不稳定心绞痛(UAP)29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检测比较各组PMPs水平,同时根据平均PMPs水平将患者分为高PMPs组(n=37)和低PMPs组(n=58)。【结果】STEAMI组PMPs水平为(14.11±2.43)%、NSTEAMI组为(10.78±1.87)%、UAP组为(8.70±2.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1±0.87)%(P<0.05);STEAMI组的PMPs水平明显高于NSTEAMI组和UAP组(P<0.05);NSTEAMI组PMPs明显高于UAP组(P<0.05)。高PMPs组危险评级明显高于低PMPs组,其高危险比例达到35.14%(13/37),与低PMPs组17.24%(10/5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PMPs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18.92%(7/37),明显高于低PMPs组的3.45%(2/58)(P<0.05)。【结论】ACS患者PMPs明显升高,与患者危险分级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病 综合征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下载PDF
纳洛酮联用氟马西尼治疗酒精和安定混合中毒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根法 庄则华 +1 位作者 汪坚敏 张金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63-466,共4页
目的观察纳洛酮和苯二氮(艹卓)类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联用在抢救急性酒精安定混合中毒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5例急性酒精安定混合中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组,43例,采用纳络酮0.8~2mg加入5% GS 20ml静注,然后每隔10min重复0.4mg,直... 目的观察纳洛酮和苯二氮(艹卓)类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联用在抢救急性酒精安定混合中毒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5例急性酒精安定混合中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组,43例,采用纳络酮0.8~2mg加入5% GS 20ml静注,然后每隔10min重复0.4mg,直至清醒或总量达4 mg;NF组,42例,在纳络酮处理同时,应用氟马西尼0.3mg加入5%GS 20ml静注,如未转醒,每间隔1min重复0.1mg,直至苏醒或总量达2mg。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SBP、HR、RR、GCS评分及患者清醒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的SBP、HR、RR、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而NF组较N组提高更显著(P<0.01)。NF组的平均清醒时间(3.76±1.70)h及症状消失时间(6.92±2.86)h均明显短于N组[(5.17±1.93),(10.43±2.78)h](P<0.01)。无明显副作用。结论纳络酮和氟吗西尼都是治疗急性重度酒精安定混合中毒的有效药物,而两药联合使用的疗效更较纳络酮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氟马西尼 酒精 安定 中毒
原文传递
氯胺酮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及NET-1、Rho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龙云辉 刘小梅 +3 位作者 王敏肖 李雪 徐军 李钢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8年第20期4756-4759,共4页
目的探究氯胺酮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及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T-1)、RHo 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研究对象,根据于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氯胺酮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0μg/ml)、氯胺酮低剂量组(5μg/ml)、氯胺酮中剂... 目的探究氯胺酮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及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T-1)、RHo 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研究对象,根据于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氯胺酮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0μg/ml)、氯胺酮低剂量组(5μg/ml)、氯胺酮中剂量组(10μg/ml)、氯胺酮高剂量组(20μg/ml);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各组细胞迁移情况;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T(qRT-PCR)检测各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NET-1、RhoA基因表达情况;应用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NET-1、Rho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MDA-MB-231细胞的迁移数目明显降低(P<0.05),且随着氯胺酮剂量的增加,迁移数目逐渐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MDA-MB-231细胞的迁移超出划痕部分明显减少(P<0.05),且随着氯胺酮剂量的增加,迁移部分逐渐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MDA-MB-231细胞中NET-1、RhoA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且随着氯胺酮剂量的增加,NET-1、RhoA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下调。结论氯胺酮可能通过下调NET-1、RhoA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达到治疗或缓解乳腺癌病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乳腺癌细胞 细胞迁移 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 Rho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