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体式髌骨爪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谈绎文 匡勇 +1 位作者 俞仲翔 孙骏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1期113-113,共1页
2006年6月-2008年1月,我院应用分体式髌骨爪内固定治疗35例髌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 髌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髌骨爪
下载PDF
O型臂导航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俞仲翔 王树强 +1 位作者 史萌 邹翰林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B组。其中徒手置钉方法治疗患者15例为A组,采用O型臂导航辅...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B组。其中徒手置钉方法治疗患者15例为A组,采用O型臂导航辅助手术治疗患者11例为B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比较术后1周骨折部位疼痛VAS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结果 26例手术患者中,除A组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其余患者随访12~86个月,至末次随访时骨折部位均骨性愈合,随访过程中无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效等情况。B组术中出血量(72±20. 8) m L、手术时间(126. 7±16. 5) min低于A组的(97. 4±16. 3) m L、(168. 2±10. 8)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所有患者症状均在随访过程中逐步改善。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程度及骨折部位疼痛缓解程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肺炎,予以加强抗感染、促进排痰、翻身拍背后等处理痊愈。A组2例出现术中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经腰大池引流、换药、伤口加压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AS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病情复杂,治疗棘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O型臂导航辅助手术提高了置钉的精确性,较传统徒手置钉手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临床意义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下颈椎骨折 O型臂导航 徒手置钉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俞仲翔 詹红生 +1 位作者 史萌 邹翰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7-634,共8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患者62例.采用OLIF治疗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39~74岁,平均58....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患者62例.采用OLIF治疗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14.5岁;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6.6±11.7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患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通过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片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IDH)、椎间孔高度(IFH)、椎间孔面积(IFA)改变情况比较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8.4±8.2个月(8~36个月).OLIF组术中出血量129.2±15.2ml,手术时间81.2±17.4min;PLIF组术中出血量205.6±23.8ml,手术时间127.8±26.2min,OLIF组均较PLIF组显著降低(P<0.05).OLIF组未发生血管、神经、腹膜、脏器损伤等术中并发症,PLIF组出现3例术中硬膜囊破裂,行术中硬膜囊修补术,其中2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O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39±0.82分、1.43±0.58分、(20.61±4.2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97±0.66分、1.22±0.75分、(13.47±4.56)%.P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75±1.28分、1.54±0.79分、(21.88±5.9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60±1.14分、1.61±1.15分、(15.12±4.71)%.两组术后VAS评分与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10.54±0.88mm、20.86±2.67mm、206.24±11.45mm^2;P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8.52±1.27mm、23.18±2.26mm、227.74±12.89mm^2.两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LIF和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疗效一致,但O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融合术后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疗效
下载PDF
OLIF与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俞仲翔 詹红生 +1 位作者 史萌 邹翰林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9期701-705,共5页
目的 比较斜前方腰椎间融合术(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29例作为研... 目的 比较斜前方腰椎间融合术(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例采用OLIF手术治疗(OLIF组),16例采用PLIF手术治疗(PLlF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痛和患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个月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结果29例患者均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20±3.5)个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腰痛和患肢痛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中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发生;OLIF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采用OLIF与PLIF治疗均疗效显著,但OLIF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更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前方腰椎间融合术 后方腰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顾楷 周也立 顾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738-740,共3页
目的对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的感染主要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总结骨科患者感染的特点,进而得出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2016年6月来本院接受无菌手术治疗的2 112例骨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 112例... 目的对骨科无菌手术患者的感染主要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总结骨科患者感染的特点,进而得出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2016年6月来本院接受无菌手术治疗的2 112例骨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 112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出现医院感染为100例,患者感染率为4.73%。其中患者的医院感染例次110例次。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手术切口(占44.5%)、泌尿道(占27.3%)以及下呼吸道(占10.0%)。就病原菌株数来看,革兰阴性菌分布最多(占53.3%),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41.9%),真菌最少(占4.8%)。根据药敏试验来看,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其中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结论接受无菌手术的骨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较高,且病原菌感染情况较复杂,医护人员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源头上预防患者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无菌手术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复骨丸防治激素性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血液流变学及脂代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崔明 杜炯 +6 位作者 李明祚 诸福度 吴林康 蒋培忠 王海彬 石关桐 石印玉 《中国中医骨伤科》 1999年第5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复骨丸防治激素性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血液流变学及脂质代谢的作用。方法:采用贺氏造模法制成大白兔激素性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分成正常、造模、预防、治疗、阳性对照共5 组。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脂质代谢中相... 目的:探讨复骨丸防治激素性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血液流变学及脂质代谢的作用。方法:采用贺氏造模法制成大白兔激素性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分成正常、造模、预防、治疗、阳性对照共5 组。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脂质代谢中相关数据变化的观察和比较。结果:预防组和治疗组动物血浆和全血粘度、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 和B、血碱性磷酸酶及尿脂均明显低于单纯造模组(P< 0.05),其中,预防组的效果最优。结论:复骨丸可能具有保护肝脏,减少其受损程度,调节激素后脂肪在体内的转移过程,减轻血管壁的受损和减少动脉硬化,抗血栓等综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骨丸 激素性 股骨头坏死 血液流变学 脂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