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凯 屠文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80-781,共2页
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全身结缔组织疾病,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骼和肌肉病变为多见.轻的仅限于手指和面部受累,往往经过很长时间甚至长达数十年,才出现内脏表现;重者广泛皮肤增厚,... 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全身结缔组织疾病,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骼和肌肉病变为多见.轻的仅限于手指和面部受累,往往经过很长时间甚至长达数十年,才出现内脏表现;重者广泛皮肤增厚,并很快地出现进行性内脏受累现象.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病率在结缔组织病中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居第三位[1].目前西医仍无很好的治疗方法,且因药物副作用大或价格昂贵而难以推广.在临床中,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前景较好,副作用亦很小,有一定推广价值.我们在中医学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皮病 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 皮肤 内脏 进行性 肌肉病变 现象 特征 时间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嗜酸性筋膜炎16例分析
2
作者 屠文震 钮斌 +2 位作者 孙家英 陈冬冬 郭敏骅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2年第2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嗜酸性筋膜炎 中西医结合 治疗 炎性疾病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38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屠文震 苏立德 +2 位作者 孙家英 钮斌 钟冬梅 《风湿病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32-36,共5页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SSc)386例。中药以活血化瘀、温肾补脾为治则,辅以青霉胺(小剂量递加疗法)、硝苯啶、蝮蛇抗栓酶等。疗程一年。疗效:治愈8例,显效128例,有效223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93%,5年生存率96.27%。结论:...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SSc)386例。中药以活血化瘀、温肾补脾为治则,辅以青霉胺(小剂量递加疗法)、硝苯啶、蝮蛇抗栓酶等。疗程一年。疗效:治愈8例,显效128例,有效223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93%,5年生存率96.27%。结论:活血化瘀中药除可促进血液循环外,尚对SSC患者胶原纤维增生有抑制作用,中西药联合应用能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中西医结合疗法
原文传递
硬皮病及其在不同人群中遗传因素的差异 被引量:10
4
作者 楚海燕 吴文育 +5 位作者 屠文震 陈冬冬 赵振宏 于伶 邹和建 王久存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4,共8页
硬皮病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有微血管受损和组织器官纤维化,根据其发病累及范围不同,主要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两种类型。硬皮病发病症状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导致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硬皮病发病有家族聚集现... 硬皮病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有微血管受损和组织器官纤维化,根据其发病累及范围不同,主要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两种类型。硬皮病发病症状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导致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硬皮病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及种族差异,表明硬皮病具有遗传易感性。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于寻找硬皮病发病的遗传因素,并已发现有多种候选基因及通路参与硬皮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然而,不同人群中的研究结果并未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群体遗传结构的差异可能与硬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种族差异
下载PDF
系统性硬皮病血浆内皮素水平和肺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屠文震 舒政 +1 位作者 刘颖华 李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1-363,共3页
为了解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血浆中内皮素水平和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对40例SSc患者作了胸部薄层CT扫描,参照CollinsCD评分法评出肺纤维化积分,并测定了血浆内皮素浓度,与40名正常人作了对照。对40例SSc患者的肺纤维化积分和其血浆内皮... 为了解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血浆中内皮素水平和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对40例SSc患者作了胸部薄层CT扫描,参照CollinsCD评分法评出肺纤维化积分,并测定了血浆内皮素浓度,与40名正常人作了对照。对40例SSc患者的肺纤维化积分和其血浆内皮素值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Sc组血浆内皮素浓度(80.09±37.91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5.44±12.21),P<0.001。血内皮素浓度和肺纤维化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01。结论:SSc患者具有高内皮素血症,与肺纤维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内皮素 肺纤维化 系统性硬皮病
下载PDF
系统性硬皮病的血管病变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冬冬 屠文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53,共2页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血管异常主要表现为小血管(动脉)痉挛及内膜增生。它们可引起肢端病变;并与心、肺、脑、胃肠道累及有关。其血管异常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血管紧张调节失衡所致,也可能和补体及抗内皮抗体等自体免疫因子所导致内皮细胞活...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血管异常主要表现为小血管(动脉)痉挛及内膜增生。它们可引起肢端病变;并与心、肺、脑、胃肠道累及有关。其血管异常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血管紧张调节失衡所致,也可能和补体及抗内皮抗体等自体免疫因子所导致内皮细胞活化和内皮损伤有关,甚或是二者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皮病 血管病变 病理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系统性硬皮病肺纤维化HRCT表现与病程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舒政 刘颖华 +2 位作者 倪炯 孙凤 屠文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皮病 (SSc)肺纤维化的高分辨力CT(HRCT)表现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对 7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SSc病例行肺部HRCT扫描 ,并按病程分为 3组 (A组 5年以下 ,B组 5~ 10年和C组 10年以上 ) ,分别统计肺纤维化各种HRC...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皮病 (SSc)肺纤维化的高分辨力CT(HRCT)表现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对 7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SSc病例行肺部HRCT扫描 ,并按病程分为 3组 (A组 5年以下 ,B组 5~ 10年和C组 10年以上 ) ,分别统计肺纤维化各种HRCT表现急纵隔相关征象在各组中分布情况。结果 :A组 2 6例 ,HRCT表现以小叶间隔增厚 (14例 ,5 3 .8% ) ,小叶内间质增厚 (12例 ,46.2 % ) ,磨玻璃样密度影 (14例 ,5 3 .8% )为主 ;B组 19例 ,小叶间隔增厚 (12例 ,63 .2 % ) ,网格样影 (11例 ,5 7.9% )多见 ;C组 2 5例 ,蜂窝征 (16例 ,64 % )明显多见 ,并常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 (14例 ,5 6.0 % )、食管扩张 (13例 ,5 2 % )和肺动脉高压 (11例 ,44 .0 % )。结论 :系统性硬皮病肺纤维化HRCT表现与临床病程有一定的关系 ,在病情发展的后期常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食管扩张和肺动脉高压等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皮病 间质性肺疾病 HRCT 肺纤维化
下载PDF
硬皮病小鼠皮损TGF-β_1 I,III型胶原含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凯 屠文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硬皮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COLI,COLIII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例硬皮病小鼠模型的皮损中TGFβ1蛋白及I,III型胶原蛋白含量,以7例正常小鼠皮肤组织作为对照(不加BLM的PBS液处置);并对I,...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硬皮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COLI,COLIII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例硬皮病小鼠模型的皮损中TGFβ1蛋白及I,III型胶原蛋白含量,以7例正常小鼠皮肤组织作为对照(不加BLM的PBS液处置);并对I,III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TGFβ1及I,III型胶原在硬皮病小鼠皮损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相关分析表明I型胶原的含量与TGFβ1的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硬皮病小鼠皮损中有较多的TGFβ1,且硬化皮肤中TGFβ1与I型胶原的含量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其在小鼠皮肤硬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与硬皮病的病理纤维化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模型 硬皮病 TGF-β1Ⅰ Ⅲ型胶原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Tei指数评价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心脏病变 被引量:2
9
作者 魏然 孙家英 +2 位作者 毛文娟 张端妮 曲文洲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2期251-252,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Tei指数评价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心脏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A组,12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有临床心脏病变表现);B组,16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元临床心脏病变表现);C组,14例正常对照组;以上研究对象均运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Tei指数评价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心脏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A组,12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有临床心脏病变表现);B组,16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元临床心脏病变表现);C组,14例正常对照组;以上研究对象均运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Tei指数。结果:A组Tei指数较B组和c组延长(0.55±0.25,0.36±0.09和0.36±0.05,P值均<0.05)。结论:Tei指数能简便、综合评价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心脏病变,反映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心脏受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TEI指数 系统性硬皮病 心脏病变 诊断
下载PDF
抗硬化复方对硬皮病小鼠模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凯 屠文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抗硬化复方与青霉胺对硬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C_3H 雌性小鼠52只,皮下注射博莱霉素造模分组给药。以 HE、Masson 染色法观察硬皮病小鼠皮肤厚度及真皮纤维化程度,测定其皮肤羟脯氨酸含量进行皮肤胶原分析,对各组的测定值... 目的探讨抗硬化复方与青霉胺对硬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C_3H 雌性小鼠52只,皮下注射博莱霉素造模分组给药。以 HE、Masson 染色法观察硬皮病小鼠皮肤厚度及真皮纤维化程度,测定其皮肤羟脯氨酸含量进行皮肤胶原分析,对各组的测定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小鼠皮肤厚度明显变薄(P<0.01),胶原含量有不同程度减少,尤其中西药结合组显著减少(P<0.01)。早予中药组不仅皮肤厚度、胶原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且较 PBS 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硬化复方药物能明显抑制硬皮病小鼠皮肤胶原纤维增生,减少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越早应用,效果越好,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模型 抗硬化复方 胶原
下载PDF
系统性硬皮病心包积液的治疗
11
作者 孙家英 屠文震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442-443,共2页
目的 :探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激素 )、甲氨喋呤 (MTX)治疗系统性硬皮病 (SSC)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及青霉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2 2例SSC患者 (7例大量心包积液 ,15例中至少量心包积液 )分别应用激素、MTX、青霉胺治疗的预后分... 目的 :探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激素 )、甲氨喋呤 (MTX)治疗系统性硬皮病 (SSC)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及青霉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2 2例SSC患者 (7例大量心包积液 ,15例中至少量心包积液 )分别应用激素、MTX、青霉胺治疗的预后分析。结果 :发现SSC患者中、15例少量心包积液者用小剂量激素 (强的松龙 <0 .7mg·kg-1·d-1)治疗均有效 ;7例大量心包积液用中等量激素 (强的松龙 <1~ 1.2mg·kg-1·d-1)治疗 ,3例有效 ,2例顽固者加用MTX获效 ,2例未停青霉胺并发硬皮病肾危象 (SRC)死亡。结论 :SSC患者伴心包积液者用中小剂量激素疗效良好 ,MTX可增强疗效 ,须慎用肾毒性药物 ,尤其青霉胺 ,以免诱发S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皮病 心包积液 治疗
下载PDF
抗U_1RNP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丁月 张辉 +4 位作者 屠文震 郭刚 杨莉 肖嵘 王久存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2-708,715,共8页
目的分析抗U_1RNP抗体与中国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以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4家医院诊断明确的中国SSc患者354例... 目的分析抗U_1RNP抗体与中国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以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4家医院诊断明确的中国SSc患者354例,记录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检测抗U_1RNP、ATA、ACA、SSA、SSB、Sm抗体。统计分析抗U_1RNP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之间各种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354例SSc患者中抗U_1RNP抗体的阳性率为25.5%,抗U_1RNP抗体阳性组患者发病年龄为(35.38±12.45)岁,明显低于抗U_1RNP抗体阴性组患者的(39.80±12.81)岁(P〈0.01)。在多因素分析中,抗U_1RNP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关节肌肉累及发生率增加,手指点状凹陷症状发生率降低,C3水平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但IgG水平和C3降低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分层分析中,与抗U_1RNP抗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组中女性患者不易发生活动后气促症状,而在40-50岁发病的抗U_1RNP抗体阳性患者不易患有消化道累及的症状,病程在12年以上的SSc患者具有较低的皮肤硬度积分(P〈0.05)。抗U_1RNP抗体阳性的SSc患者具有更高的抗Sm、SSA、SSB抗体检出率,而阴性SSc患者有更高的ATA抗体检出率(P〈0.05)。与ATA抗体阳性者比较发现,抗U_1RNP抗体阳性患者仍具有很低的手指点状凹陷症状的发生率(P〈0.05)。结论抗U_1RNP抗体是中国SSc患者的常见自身抗体,与ATA、Sm、SSA、SSB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SSc的诊断,U_1RNP抗体阳性的SSc患者应密切关注关节肌肉累及和血液系统的变化,男性患者应注意高密度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抗U_1RNP抗体阳性患者的SSc严重程度不如ATA阳性的患者,此类患者不易患有手指点状凹陷症状,女性患者不易发生活动后气促,40-50岁发病患者不易累及消化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抗U1RNP抗体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雷诺现象84例随访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家英 屠文震 陈冬冬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43-344,共2页
目的:随访雷诺现象以观察其转归,以便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方法:对84例雷诺现象患者进行5年随访,观察初诊时所作的免疫学检测和转归的关系;以及扩血管药物和活血化瘀中药对转归的影响。结果:84例雷诺现象患者5年后,9例转为系统性硬皮病,... 目的:随访雷诺现象以观察其转归,以便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方法:对84例雷诺现象患者进行5年随访,观察初诊时所作的免疫学检测和转归的关系;以及扩血管药物和活血化瘀中药对转归的影响。结果:84例雷诺现象患者5年后,9例转为系统性硬皮病,2例转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转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转为干燥综合征,其余未出现结缔组织病。84例患者中25例长期服用扩血管药物和活血化瘀中药,其中19例雷诺现象减轻,仅2例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结论:雷诺现象可以是各种结缔组织病的早期表现,尤其是系统性硬皮病。扩血管及活血化瘀药物早期干预能改善雷诺现象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诺现象 硬皮病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症与心脏损害 被引量:1
14
作者 钮斌 屠文震 蔡茂庆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3-294,共2页
关键词 硬化症 系统性 心脏损害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症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舒政 刘颖华 +1 位作者 屠文震 倪炯 《上海医学影像》 2002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 提高对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SSc肺部HRCT表现,并对其中的12例随访病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11例肺基本正常,51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HRCT表现:(1)小叶间隔增厚(23例,... 目的 提高对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SSc肺部HRCT表现,并对其中的12例随访病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11例肺基本正常,51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HRCT表现:(1)小叶间隔增厚(23例,45.1%);(2)胸膜下弧形线(8例,15.7%);(3)磨玻璃密度影(19例,37.3%);(4)网格样影(13例,25.5%);(5)囊状影(9例,17.6%);(6)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例,11.8%);(7)蜂窝征(19例,37.3%);(8)胸膜下小结节(3例,5.9%)。上述征象大多先后出现,并以两肺外围分布为主。12例随访病例中,2例CT征象消失,7倒无明显变化,3例进展为蜂窝肺。结论 SSc肺部HRCT主要表现为以两肺外围分布为主的间质性纤维化。磨玻璃密度影及胸膜下弧形线是病变的早期表现,蜂窝肺为其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 系统性硬化症 间质性肺疾病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高分辨率CT SSC 硬皮病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症肺部损害与肺部肿瘤的关系
16
作者 钮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3-354,共2页
为了解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损害与肺部肿瘤的关系,我们检查了226例SSc患者的X线胸片、肺断层CT及肺功能。结果显示:胸片异常者186例(80.08%),11例作肺断层CT,其中3例确诊肺癌,1例恶性肿瘤转移。肺功能测定异常者143例(71.86%).结果提... 为了解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损害与肺部肿瘤的关系,我们检查了226例SSc患者的X线胸片、肺断层CT及肺功能。结果显示:胸片异常者186例(80.08%),11例作肺断层CT,其中3例确诊肺癌,1例恶性肿瘤转移。肺功能测定异常者143例(71.86%).结果提示:SSc患者应通过胸片、CT及肺功能测定及早了解肺部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肺部肿瘤 肺纤维化 肺部肿瘤
下载PDF
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屠文震 赵凯 陆磊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478-481,T001,共5页
目的 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方法 取雌性BALB/C和C3H小鼠各 14只 ,平均分为造模组1和对照组。造模组1用 2 0 0 μg/ml的博来霉素 (bleomycin ,BLM ) 0 1ml注射于小鼠背部皮肤 ,每日 1次 ,共 3周 ;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液 (PBS) 0 1ml... 目的 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方法 取雌性BALB/C和C3H小鼠各 14只 ,平均分为造模组1和对照组。造模组1用 2 0 0 μg/ml的博来霉素 (bleomycin ,BLM ) 0 1ml注射于小鼠背部皮肤 ,每日 1次 ,共 3周 ;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液 (PBS) 0 1ml作背部皮内注射 ,每日 1次 ,共 3周 ;观察两组皮肤和肺组织学改变 ,应用医学彩色病理图象分析系统测定真皮厚度 ;用光电比色法测定皮肤中羟脯氨酸和蛋白的含量来推断胶原含量 ;进行Ⅰ、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计算了免疫组织化学指数。用SPSS软件对两组的检测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造模组1小鼠的皮肤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 (P <0 0 0 1)。皮肤胶原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皮肤Ⅰ、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指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0 1)。皮肤TGF β1免疫组织化学指数比对照组亦有极明显增加 (P <0 0 0 1)。结论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小鼠模型 实验研究 博来霉素
原文传递
硬皮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凯 屠文震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56-359,共4页
关键词 硬皮病 研究进展 结缔组织病 发病机制 胶原 白细胞介素 细胞因子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系统性硬皮病妇女骨密度测定的探讨
19
作者 孙家英 屠文震 陆群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了解系统性硬皮病 (SSc)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骨量变化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简称激素 )对其骨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英国McCueCuBA公司生产的Clinical型定量骨超声测定仪 ,对 5 8例绝经前女性SSc患者 (35例服激素 ,2 3例未服激素 ... 目的 了解系统性硬皮病 (SSc)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骨量变化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简称激素 )对其骨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英国McCueCuBA公司生产的Clinical型定量骨超声测定仪 ,对 5 8例绝经前女性SSc患者 (35例服激素 ,2 3例未服激素 )的左脚跟骨作了宽频超声衰减 (BUA)和超声传导速度 (VOS)测定 ,其中 19例SSc患者在滤泡期同步测定血清雌二醇 (E2 )均与 2 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Sc患者服激素组BUA和VOS测定值均显著低于SSc患者非激素组(P <0 0 0 1)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骨质疏松、骨量缺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Sc患者非激素组 (P<0 0 0 1)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SSc患者非激素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BUA和VOS测定值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绝经前女性SSc患者激素组BUA和VOS均明显下降 ,骨量减少 ;非激素组BUA及VOS和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显示SSc并非全身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子。而SSc患者骨量减少发生率较高和此病不少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皮病 妇女 骨密度 测定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万琳琳 李明 +1 位作者 屠文震 杨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外周血Th 17/Treg细胞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45例SSc患者中活动组21例,非活动组24例,正常人对照组24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各占CD4+细胞的百分比.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一...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外周血Th 17/Treg细胞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45例SSc患者中活动组21例,非活动组24例,正常人对照组24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各占CD4+细胞的百分比.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MBC)中白介素17A(IL-17A)、维A酸类核孤儿受体γ(RoRγt)、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 ①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34±1.19、0.68±0.39和0.57±0.49,活动组显著高于非活动组、正常人对照组(P<0.05).3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IL-17水平分别为53.60±9.90、15.18±3.24、15.53±4.12 pg/ml,对照组和非活动组均显著低于活动组(P<0.05);③SSc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3组外周血细胞IL-17A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73±0.80、9.77±1.30、10.79±0.74,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非活动组(P<0.05);3组外周血细胞中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8.48±1.09、15.89±1.48、17.77±1.64,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活动组(P<0.05),3组外周血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IL-17水平与活动组SSc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0.675(P< 0.05)、r=0.644(P< 0.05).结论 Th17细胞亚群在活动期SSc患者体内扩增,其扩增与SSc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TH17细胞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