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境外输入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38例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蔡洁皓 夏爱梅 +12 位作者 王相诗 曾玫 王佳丽 田鹤 常海岭 张进强 魏仲秋 李晶晶 陆效笑 王建设 朱启鎔 葛艳玲 赵隽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收治的境外输入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4月8日在上海市入境的38例经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SARS-CoV-2感染的儿童病例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史... 目的了解上海市收治的境外输入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4月8日在上海市入境的38例经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SARS-CoV-2感染的儿童病例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38例患儿中,无症状感染16例(42.1%),非重症肺炎14例(36.8%),轻型8例(21.1%);37例(97.4%)来自欧洲和北美;26例(68.4%)无明确感染病例接触史或者聚集发病,12例(31.6%)有家庭内或学生宿舍内感染病例接触史。非肺炎组和肺炎组病例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肺炎病例随访影像学均显示肺部病灶吸收治愈。16例无症状感染者在住院期间未出现症状和肺部影像学异常。7例有发热,热程平均2.5 d,11例有咳嗽,5例有咽痛,4例有鼻塞和流涕症状,6例使用过1~6 d羟氯喹治疗。38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平均(18.5±3.4) d。结论境外输入性儿童SARS-CoV-2感染病例以无症状感染常见。有肺炎和无肺炎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特异性。无症状感染者和非重症病例不推荐常规胸部影像学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儿童 输入
下载PDF
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被引量:18
2
作者 赵隽 邱申熊 +3 位作者 杨李 陈良 顾士民 石磊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3年第4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阻断失败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住院分娩HBV感染的孕妇1411例及所分娩的婴儿,观察母亲不同E抗原状况、不同HBV DNA载量、不同分娩方式、抗病毒治疗情况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母亲HBeAg(+)组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阻断失败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住院分娩HBV感染的孕妇1411例及所分娩的婴儿,观察母亲不同E抗原状况、不同HBV DNA载量、不同分娩方式、抗病毒治疗情况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母亲HBeAg(+)组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HBeAg(-)组(P=0.000,P=0.006);母亲HBV DNA载量与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HBV感染率呈正相关;阴道分娩组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00),但12月龄时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137);母亲非抗病毒组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抗病毒组(P=0.042,P=0.048)。结论乙肝病毒宫内感染阻断失败主要与母亲HBV感染状况如血清HBeAg阳性、较高的HBV DNA载量等高危因素有关,而与分娩方式无关。给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妊娠中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母亲的HBV DNA载量,从而有效减少宫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断 乙肝病毒 宫内感染
下载PDF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对新生儿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赵隽 邱申熊 +1 位作者 张沝 张薇莉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3年第6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对新生儿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513例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所分娩的新生儿。结果 1513例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占82.62%,丙型肝炎占12.69%。临床类型以慢性肝炎最多见,其次是急... 目的探讨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对新生儿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513例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所分娩的新生儿。结果 1513例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占82.62%,丙型肝炎占12.69%。临床类型以慢性肝炎最多见,其次是急性肝炎。重型肝炎与急、慢性肝炎相比,新生儿窒息率和早产率显著升高(P<0.01)。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8.27%、1.34%。结论最常见的妊娠期病毒性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易导致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对新生儿的危害极大,处理的关键是在综合治疗后适时终止妊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病毒性肝炎 新生儿
下载PDF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和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伟 张薇莉 赵隽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9期81-83,共3页
目的了解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综合措施的效果,期望提高阻断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孕妇所分娩并随访的3010例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母亲HBsAg(+)、HBeAg(+)组婴儿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HBsAg(+... 目的了解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综合措施的效果,期望提高阻断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孕妇所分娩并随访的3010例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母亲HBsAg(+)、HBeAg(+)组婴儿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HBsAg(+)、HBeAg(-)组(P=0.000);母亲HBV DNA载量与婴儿HBV感染率呈正相关;阴道分娩组婴儿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36);婴儿感染率与婴儿性别及是否为足月分娩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成功率较高,母亲HBeAg(+)和高病毒载量是造成婴儿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剖宫产可能提高阻断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联合免疫
下载PDF
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庆英 赵隽 蒋佩茹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4期570-571,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18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的218例新生儿静脉血,218例新生儿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18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的218例新生儿静脉血,218例新生儿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组、剖宫产组。以6月龄时,HBsAg阳性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作为垂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结果:52例阴道分娩产组婴儿有7例发生垂直传播,感染率为13.4%;166例剖宫产组婴儿有1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0.6%,两组婴儿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儿垂直传播感染HBV与分娩方式单因数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比阴道产可以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分娩方式
下载PDF
妊娠期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对母婴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晓红 杨宁 +1 位作者 刘晶华 赵隽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6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0例妊娠期乙肝、戊肝双重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病例中有14例无任何消化道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85%有谷丙转氨酶升高... 目的探讨妊娠期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0例妊娠期乙肝、戊肝双重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病例中有14例无任何消化道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85%有谷丙转氨酶升高,45%有总胆汁酸升高,25%有总胆红素升高;具有高病毒载量的乙肝孕妇更易感染戊肝;双重感染更易发生新生儿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及胎膜早破等并发症。结论早期诊断妊娠合并乙肝、戊肝双重感染,综合内科治疗,及时终止妊娠是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感染性 肝炎病毒 重叠感染
下载PDF
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平衡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薇莉 沈芳 赵隽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451-1452,共2页
目的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平衡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系。方法CHB患儿42例分别于肝炎活动期及缓解期采空腹血5 mL,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Th1、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 目的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平衡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系。方法CHB患儿42例分别于肝炎活动期及缓解期采空腹血5 mL,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Th1、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其HBV DNA。15例健康对照检测相同指标。结果肝炎活动期患儿IFNγ-、TNFα-较缓解期明显增高(Pa<0.01),缓解期则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0.05)。在肝炎患儿活动期及缓解期IL-10无差异(P>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0.05)。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在活动期与缓解期患儿IFNγ-、TNFα-与IL-10均无差异(Pa>0.05)。HBV DNA与IFNγ-、TNFα-及IL-10均无相关性(P>0.05)。上述细胞因子与HBV DNA是否存在前C区1 896位变异无关(P>0.05)。结论CHB患儿存在Th1/Th2细胞失平衡。CHB患儿Th1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可致肝脏炎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Th2细胞因子占主导地位,削弱机体对病毒细胞免疫功能,造成病毒持续感染,疾病慢性化。检测Th1/Th2细胞因子变化作为监测CHB患儿疾病病情以及判断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淋巴细胞 乙型肝炎 慢性 儿童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的新生儿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薇莉 赵隽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4年第6期499-501,504,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阻断治疗后新生儿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方法193例乙肝病毒(HBV)携带孕妇分娩的193例新生儿于出生后12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新生儿出生后即刻、6... 目的探讨免疫阻断治疗后新生儿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方法193例乙肝病毒(HBV)携带孕妇分娩的193例新生儿于出生后12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新生儿出生后即刻、6、12、18个月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HBVM)及HBVDNA。结果出生时新生儿乙肝表面抗体(HBsAg)阳性率16.6%,宫内感染率为3.6%。孕妇血清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HBVDNA〉1500拷贝/ml分娩的非宫内感染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占13.3%,6月龄时均转阴;出生时抗HBs均阴性,12月龄时均转为阳性;出生时HBeAg阳性占95.2%,12月龄时均转阴;抗HBe始终为阴性;出生时抗HBc均为阳性,12、18月龄时阳性占31.3%和27.1%。孕妇血清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HBVDNA≥500拷贝/m1分娩的非宫内感染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占5.0%,6月龄时转阴;出生时抗HBs均为阴性,12月龄时均转阳性;HBeAg始终为阴性;出生时抗HBe均阳性,12月龄时均转阴;出生时抗HBc均阳性,12、18月龄时阳性占65.0%和50.O%。出生时非宫内感染婴儿与母亲HBsAg阳性率(12.4%与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s均阴性;抗HBc均阳性;HBeAg阳性、抗HBe阳性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只要及时给予HBIG与HBVac免疫阻断,可降低HBV感染率。HBeAg、抗HBe或抗HBc阳性随着日龄增长,可逐步转阴,且HBeAg、抗HBe转阴比抗HBe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婴儿 新生儿 生物学标记
下载PDF
儿童肝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 被引量:2
9
作者 赵隽 徐灵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年第9期9-11,3,共3页
肝功能异常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影响儿童健康的问题之一,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解剖学异常、遗传或代谢异常、药物毒性、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肝脏等情况,明确的诊断有助于及早给予患儿治疗,改善预后。谷丙转氨酶(ALT)是反映肝功能异常最直接... 肝功能异常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影响儿童健康的问题之一,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解剖学异常、遗传或代谢异常、药物毒性、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肝脏等情况,明确的诊断有助于及早给予患儿治疗,改善预后。谷丙转氨酶(ALT)是反映肝功能异常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标,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肝功能 诊断
下载PDF
替诺福韦联合不同剂量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中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沝 张薇莉 赵隽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2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联合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3月HBV感染的妊娠妇女[高载量(HBV DNA>1×10^(6)IU/mL)]1000例,分为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替诺福...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联合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3月HBV感染的妊娠妇女[高载量(HBV DNA>1×10^(6)IU/mL)]1000例,分为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替诺福韦300 mg/d+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1月肌注100 IU HBIG+0、1、6月注射10μg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替诺福韦300 mg/d+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1月肌注200 IU HBIG+0、1、6月注射10μg乙肝疫苗)。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新生儿情况、抗-HBs水平、母婴阻断效果、安全性、随访24个月情况。结果基线资料及新生儿情况在二组中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出生1月、7月的抗-HBs水平[依次(295.8±42.9)mIU/mL、(764.1±146.3)mIU/mL]高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依次(250.9±33.7)mIU/mL、(737.2±152.1)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阻断失败率(3.6%)低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6.6%),抗-HBs阳性率(96.4%)高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随访中,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失访9例(1.8%),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失访11例(2.2%);HBV DNA阳性、抗-HBs阳性在二组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替诺福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无不良反应。结论替诺福韦联合200 IU剂量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中有助于短期内提高免疫保护及阻断效果,而长期效果与联合100 IU剂量HBIG相当,两种方案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替诺福韦 HBIG 乙肝疫苗 母婴传播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薇莉 赵隽 李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44-646,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婴儿HBV感染率的方法。方法 HBV携带及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共635例,分别比较不同血HBV DNA滴度,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自然分娩),以及不同肝功能状态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及3月龄时HBV...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婴儿HBV感染率的方法。方法 HBV携带及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共635例,分别比较不同血HBV DNA滴度,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自然分娩),以及不同肝功能状态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及3月龄时HBV的感染率。新生儿生后12 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生后即刻显示血清HBV感染存在者,14 d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结果孕妇高滴度组(HBV DNA>105拷贝/mL)所生新生儿出生时(14.4%vs 4.1%,P<0.01)与3月龄时(4.7%vs 0,P<0.01)HBV感染率均高于低滴度组(HBV DNA≤105拷贝/mL)。两组新生儿3月龄时HBV感染率均低于出生时(P<0.05)。自然分娩的孕妇其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但3月龄时,两组感染率接近。HBV携带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所生婴儿(P<0.01),但3月龄时两组婴儿HBV感染率亦接近。结论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密切相关,故降低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可能成为减少新生儿HBV感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双重保护下,孕妇的分娩方式与肝功能状态对HBV母婴传播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薇莉 赵隽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279-228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孕妇567例,对其所生新生儿常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将出生后即刻血清HBsAg阳性和/或HB...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孕妇567例,对其所生新生儿常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将出生后即刻血清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新生儿14天时再肌肉注射HBIG 200 U,B组则不再注射HBIG。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随机采用剖宫产或自然分娩。结果:新生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共66例,其中A组52例3月龄时复查HBVM及HBV DNA,只有8例(15.4%)显示感染仍存;B组14例3月龄时复查有6例(42.9%)感染存在。B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χ2=3.473 1,P<0.05)。剖宫产及自然分娩的孕妇分别为455例和112例,其婴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别为9.5%和20.5%(χ2=9.687 1,P<0.05);3月龄时感染率分别为3.5%和3.6%(χ2=0.066 4,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所生新生儿若出生时无HBV感染,则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注射HBVac10μg即可;若出生时有HBV感染,14日龄追加HBIG 200 U肌肉注射。经上述处理,无论孕妇采取何种分娩方式,均可降低其HBV母婴传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疾病传播 垂直 阻断
原文传递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对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时晓光 张薇莉 赵隽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6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对胃动素(MT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50例FD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对胃动素(MT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50例FD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采用超声显像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胃窦收缩频率(ACF)、胃窦收缩幅度(ACA)及胃窦运动指数(MI)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MTL水平的变化,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70/75)比78.67%(5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0,P<0.05);观察组治疗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58±0.45)d比(3.22±0.68)d、(3.56±0.62)d比(4.10±0.70)d、(2.54±0.46)d比(3.24±0.69)d、(2.66±0.56)d比(3.40±0.6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CF、ACA、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32±0.90)次/min比(3.58±0.83)次/min、(0.34±0.12)mm比(0.30±0.10)mm、1.33±0.42比1.14±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5-HT、NO水平低于对照组[(164.77±30.34)mg/L比(184.45±28.90)mg/L、(38.27±10.20)mmol/L比(46.54±9.48)mmol/L],GAS、MTL水平高于对照组[(115.23±15.70)ng/L比(98.50±14.29)ng/L、(266.67±32.76)ng/L比(238.40±28.9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33%(4/75)比16.00%(1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8,P<0.05)。结论小儿FD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身体恢复,并调控MTL水平改善胃动力,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儿童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红霉素 胃动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