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斑块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26
1
作者 徐荣 尹小花 +1 位作者 金琳 王迎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995-5997,共3页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声学特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组为104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非脑梗死组为40例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经颈动脉二维超声...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声学特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组为104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非脑梗死组为40例无临床脑梗死表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经颈动脉二维超声检查获得斑块形态及声学特性分型,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斑块的造影参数进行定量分析评定。结果脑梗死组中软斑最多,其次混合斑;非脑梗死组混合斑最多,其次钙化斑。脑梗死组Ⅱ型斑块最多,非脑梗死组Ⅰ型斑块最多。脑梗死组超声造影增强率为81.1%(86/106),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χ2=15.024,P<0.01),P、AUC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Tp小于非脑梗死组斑块(t值分别为2.350、-3.041、2.839,P<0.05或P<0.01)。脑梗死组中,软斑及Ⅱ型斑块增强百分比最高,软斑P、AU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斑块(t=3.006~8.042,P<0.01),Tp小于其他类型斑块(t=-4.929、-2.513,P<0.01或P<0.05),MTT小于其他类型斑块,与硬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4,P<0.01),与混合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6,P>0.05)。Ⅱ型斑块P、AU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斑块,Tp明显小于其他类型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45~9.237,P<0.01)。Ⅱ型斑块MTT小于其他类型斑块,与Ⅰ型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7,P<0.01),与Ⅲ型斑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7,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方便地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行定量分析,对斑块的稳定性做出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可以预测和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为临床早期干预、合理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超声检查 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新生血管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价值 被引量:15
2
作者 尹小花 徐荣 +2 位作者 李春晨 王迎春 周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06-1511,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对25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行CCTA检查,于CCTA图像上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依据斑块成分进行分型。随访MACE发生情况,建...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对25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行CCTA检查,于CCTA图像上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依据斑块成分进行分型。随访MACE发生情况,建立预测MACE的3个模型(模型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模型2,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联合管壁斑块分型;模型3: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联合管壁斑块分型和临床危险因素指标),评估3个模型对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 256例病例中47例失访,最终随访209例患者。随访结束时,46例发生MACE。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斑块分型评估MACE发病风险的风险比分别为4.47、3.43,高于临床危险因素指标。模型2、模型3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模型1(P<0.05),模型2和模型3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 CCTA可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进行斑块分型,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MACE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斑块 粥样硬化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心源性死亡因素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迎春 尹小花 +1 位作者 徐荣 王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3960-3961,共2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指标和心脏彩超相关参数与患者早期心源性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PCI术的患者70例,根据术后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死亡与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指标和心脏彩超相关参数与患者早期心源性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PCI术的患者70例,根据术后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死亡与年龄、性别、既往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实验室检查指标(c Tn T,pro BNP)、发病到行PCI时间(开通时间≤2 h,开通时间>2 h)等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参数有c Tn T、pro BNP、PCI开通时间、EDV、EF,其中预测准确性最高的是pro BNP、EF、c TNT及EDV,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78.79%(截断值>3 145 pg/ml,AUC=0.943,P<0.000 1),100%和87.88%(截断值≤49%,AUC=0.936,P<0.000 1),100%和80.30%(截断值>4.5 ng/ml,AUC=0.894,P<0.000 2),100%和78.79%(截断值>148 ml,AUC=0.871,P<0.001 4)。结论超声心动图左心收缩功能及构型变化与PCI术后死亡密切相关,提示超声心动图能客观、准确地预测梗死后心功能,提示临床积极干预避免PCI术后早期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有望成为最有效便捷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联合心肌应变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尹小花 徐荣 +2 位作者 程韬 王迎春 周慧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9期61-66,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四维斑点跟踪超声心动图(4D-STE)对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9例接受CCTA检查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参照"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四维斑点跟踪超声心动图(4D-STE)对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9例接受CCTA检查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参照"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临床危险分层。分析患者CCTA图像,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分级。采集4D-STE图像,测量其应变指标,评价左心室壁活动度。随访病例MACE发生情况,建立预测MACE的三个模型:CCTA分级(model 1)、CCTA分级+4D-STE指标(model 2)和CCTA分级+4D-STE指标+临床危险分层(model 3),评估三个模型对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随访结束时,46例患者(占22.0%)发生MACE。临床危险分层、CCTA分级和4D-STE指标的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CTA分级预测MACE的价值明显高于4D-STE和临床危险分级(HR=12.39)。三个模型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0.924和0.940,联合模型model 2和model 3的AUC明显大于model 1,model 2和model 3,与model 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0975,Z=0.144;P<0.001),model 2与model3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65,P>0.05)。结论:CCTA和4D-STE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高的预测效能,为心血管病防治的规范化提供依据,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四维心肌应变 危险因素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四维斑点追踪超声显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应变预测早期发生心源性死亡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静 徐荣 +1 位作者 王迎春 尹小花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7年第6期779-781,784,共4页
目的研究四维斑点追踪超声显像技术(4D-STI)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d内的应变值,探讨4D-STI预测PCI术后近期死亡风险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的患者。... 目的研究四维斑点追踪超声显像技术(4D-STI)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d内的应变值,探讨4D-STI预测PCI术后近期死亡风险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1、2、3天行4D-STI检测,获取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输出量(LVCO)等数据,测量指标包括: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S)、环周应变(CS)、径向应变(RS)和面积应变(AS)。对入选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踪随访,记录术后发生心源性死亡的病例数,按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分析PCI术后7 d内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包括:N末端脑钠肽前体(Pro-BNP)、肌钙蛋白T(c TNT)。结果死亡组患者4例、存活组患者66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5岁。其中多支病变2例,左主干病变1例,左前降支病变1例。死亡组患者PCI术后TIMI分级均为Ⅲ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 TNT、pro BNP等参数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4种应变都能在术后3 d内预测死亡风险,其中LS在术后第1天最佳。ROC工作曲线结果提示4种应变的预测效果均较好。术后3 d内pro BNP预测死亡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100%(截断值>3 145,曲线下面积=0.94,P<0.001),与术后第1天的LS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S>-8.29%的死亡风险是LS≤-8.29%的12倍(风险指数=0.08,P=0.03)。采用COX比例回归分析显示LVEF和pro BNP预测死亡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结论 PCI术后行4D-STI能有效预测PCI术后的死亡风险并且能快速得到结果,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四维斑点追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