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晓岗 李熙雷 +1 位作者 方涛林 董健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3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早期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和经典内侧髌旁入路行TKA治疗60例64膝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32例33膝,经典内侧髌旁入路28例31...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早期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和经典内侧髌旁入路行TKA治疗60例64膝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32例33膝,经典内侧髌旁入路28例31膝,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2周、6周及3个月时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组伤口引流量200.2 m l,较经典内侧髌旁入路组340.6 m l明显减少。两组患者术后直腿抬高时间分别是2.8 d和5.2 d(t=-10.0208,P=0.0000),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分别为97.2°和83.8°(t=2.5657,P=0.0128),疼痛程度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分别为3.2分和4.6分(t=-0.6545,P=0.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周、3个月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6周:t=0.2274,P=0.8209;3个月:t=0.6411,P=0.5239)、疼痛程度(6周:t=-0.6146,P=0.5423;3个月:t=-1.1358,P=0.2606)和关节功能(6周:t=0.3937,P=0.6955;3个月:t=1.0541,P=0.296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经典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TKA具有术后出血少,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其远期疗效和经典入路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内侧肌下方入路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蔡晓辉 顾宇彤 邵健康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8年第12期1964-1965,共2页
目的通过比较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两种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劣。方法临床上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分别用PFN-A和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3例... 目的通过比较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两种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劣。方法临床上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分别用PFN-A和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3例和67例,比较其手术难易程度、疗效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于DHS。结论PFN—A设计合理,具有操作简单、抗旋转确实、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原文传递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治疗144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蔡晓辉 程飚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9年第6期1099-1100,共2页
骨性关节炎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目前较公认的一种看法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通过一系列致病因素形成的关节内紊乱综合征,以软骨退变为特征,伴有关节周围骨反应的滑膜关节疾病。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关节 疗效观察 镜下治疗 紊乱综合征 致病因素 软骨退变 关节疾病
原文传递
恶性肿瘤患者新发骨病灶和原发肿瘤的相关性90例活检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亮 陈子贤 +1 位作者 王毅超 顾宇彤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发骨病灶经活检诊断为其它良性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以及分析影响骨病灶和原发肿瘤相关性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接受骨病灶活检的有恶性肿瘤既往史的患者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所有病例分为原发肿瘤...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发骨病灶经活检诊断为其它良性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以及分析影响骨病灶和原发肿瘤相关性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接受骨病灶活检的有恶性肿瘤既往史的患者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所有病例分为原发肿瘤骨转移组和非原发肿瘤骨转移组。对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如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18)F-FDG PET/CT(2-deoxy-2-(18F)fluoro-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或ECT(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检查结果、病理结果、累及骨的数量(单骨或多骨)、骨活检的部位以及原发肿瘤和新发骨病灶明确诊断的间隔时间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可能影响新发骨病灶和原发肿瘤相关性的临床因素。结果共有90例有恶性肿瘤既往史的患者进行了骨病灶活检手术,男49例,女41例,平均年龄(56.9±12.8)岁。活检病理结果提示16.7%(15/90)的骨病灶为良性病变(包括1例单纯性骨囊肿,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纤维结构不良,1例骨结核和1例孤立性纤维组织肿瘤等),2.2%(2/90)为新发现的恶性肿瘤(1例软骨肉瘤和1例与原发肿瘤无关的癌转移),81.1%(73/90)证实为原发肿瘤骨转移。研究结果表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活检结果为原发肿瘤骨转移的比例为85.0%(68/80),明显高于没有临床症状者(50.0%,5/10)(P=0.017)。而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和骨病灶诊断的间隔时间以及^(18)F-FDG PET/CT的SUV_(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病灶的数量以及部位也不是影响原发肿瘤的新发骨病灶相关性的因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中新发骨病灶有近20%与原发肿瘤无关,其中有2.2%为新发现的恶性骨肿瘤。临床症状的有无是影响新发骨病灶和原发恶性肿瘤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随访过程中新发现的可疑骨病灶,特别是没有临床症状的,应建议积极的活检手术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和不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 多原发性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