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在分娩镇痛中应用与安全性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1
作者 赵艳 朱翠萍 程晓红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8期905-909,共5页
目的观察足月自然分娩过程中,针刺穴位与硬膜外麻醉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自然分娩的研究对象199例,随机分为4组。针刺组采用针刺穴位方法;硬膜外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镇痛组采用针刺穴位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 目的观察足月自然分娩过程中,针刺穴位与硬膜外麻醉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自然分娩的研究对象199例,随机分为4组。针刺组采用针刺穴位方法;硬膜外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镇痛组采用针刺穴位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干预。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比较干预全程(宫口3 cm即0 min、30 min、60 min和宫口全开时)产妇分娩疼痛,同时记录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Apgar评分以及产后出血量(2 h)。全程监测第一产程中血?-内啡肽和5-HT水平变化。结果 VAS评分显示,较之对照组,其他三组皆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硬膜外组和复合镇痛组下降程度相似,而针刺组下降幅度稍逊色;比较产程相关指标,针刺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针刺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综合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针刺组跟硬膜外组比较,未有使用助产催产;第一产程中产妇血?-内啡肽,针刺组和复合镇痛组观察到不同程度上升(P<0.05),而硬膜外组与对照组则没有观察到显著变化(P>0.05)。结论针刺镇痛可减轻分娩痛,缩短产程,同时不影响第二产程及各项产妇胎儿安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镇痛 穴位 硬膜外麻醉 分娩镇痛 安全性
下载PDF
三种手术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对血清GGT ALP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郝余庆 蒋徐维 丁俊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分析三种手术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1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31例患者采用腹腔... 目的:分析三种手术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1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31例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即为A组; 45例采用LC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即为B组; 39例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CBDE);即为C组。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GGT、ALT水平变化,以及手术疗效。结果:A、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C组(P<0.05); 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B组相当(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术前GGT及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GGT、ALP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A组GGT、ALP水平明显低于B组(P <0.05)。A、B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C组(P <0.05),A、B组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C组(P>0.05); A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及C组各有1例结石残留,分别经再次ERCP及胆道镜取石后痊愈。结论: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而言,微创联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明显优势,其中LC+LCBDE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LC+ERCP,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均相对较低,可考虑将其作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 碱性磷酸酶 Γ-谷氨酰转肽酶
下载PDF
丹蒌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胆红素及血尿酸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金欢亮 钱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观察丹蒌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胆红素及血尿酸的影响。方法将4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蒌片治疗组,各24例,常规治疗组按照现行指南用药治疗,丹蒌片治疗组在常规指南用... 目的观察丹蒌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胆红素及血尿酸的影响。方法将4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蒌片治疗组,各24例,常规治疗组按照现行指南用药治疗,丹蒌片治疗组在常规指南用药的基础上加服丹蒌片1.5 g,每日3次口服,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3个月后抽血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胆红素及血尿酸。结果丹蒌片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hs-CRP[1.055(0.715,1.752)mg/L]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1.445(1.117,2.965)mg/L,P<0.05];丹蒌片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血尿酸水平(321.875μmol/L±83.357μmol/L)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396.608μmol/L±80.427μmol/L,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13.991μmol/L±4.832μmol/L)明显升高,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丹蒌片可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胆红素水平及降低体内血尿酸水平,以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为其有效改善病人心肌缺血、胸闷等症状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丹蒌片 血尿酸 血胆红素 胸痹
下载PDF
加味增液汤治疗阴津亏虚型便秘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海岩 吴闯 +4 位作者 茅闻婧 黄烃 杨佳佳 汪清明 杨巍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11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加味增液汤治疗阴津亏虚型慢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增液汤治疗,对照组采用乳果糖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l... 目的探讨加味增液汤治疗阴津亏虚型慢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增液汤治疗,对照组采用乳果糖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2个月随访,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增液汤治疗阴津亏虚型慢性便秘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临床疗效优于乳果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加味增液汤 阴津亏虚 滋阴养血 润燥通便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石氏强筋功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辉昊 俞仲翔 +6 位作者 冯俊涛 石金玉 邓真 王楠 王玉鹏 史萌 詹红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22-26,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石氏强筋功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及腰椎最大等长肌力(MIS)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强筋功法组各38例。强筋功法组采用PTED联合石氏强筋功...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石氏强筋功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及腰椎最大等长肌力(MIS)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强筋功法组各38例。强筋功法组采用PTED联合石氏强筋功法,即在PTED术后1周开始石氏强筋功法锻炼,每天早晚各做5次,共3周;对照组采用PTED治疗,术后常规康复训练。评价指标为腰痛和腿痛程度(VAS评分)、ODI评分与MIS,随访时间节点为术前、术后及术后4周、8周、12周。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术后两组的腰痛和腿痛程度(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4周、8周和12周能保持疗效。术后第4周时,强筋功法组的腰椎前屈MI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和第8周时,强筋功法组的腰椎右侧屈MI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后伸和左侧屈时,两组的MIS几乎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联合石氏强筋功法治疗LSS临床疗效明确,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强筋功法在增加腰椎前屈肌肉群力量方面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石氏伤科 强筋功法 经皮椎间孔镜 最大等长肌力
原文传递
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应力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邓真 詹红生 +4 位作者 李国中 廉由之 商海滨 王玉鹏 王辉昊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37-42,46,共7页
目的:观察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应力作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验证的,可靠、有效的正常人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平台,结合1例颈椎棘突偏歪的"骨错缝"颈椎病患者全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骨错缝&qu... 目的:观察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应力作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验证的,可靠、有效的正常人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平台,结合1例颈椎棘突偏歪的"骨错缝"颈椎病患者全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在正常人模型和"骨错缝"模型上加载相同的头颅质量载荷,观察对比两种模型颈椎应力的区别和差异;在"骨错缝"模型上加载采集的颈椎旋扳手法力学参数,模拟单侧颈椎旋扳法,观察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等主要结构的应力特征和改变。结果:与正常模型比较,"骨错缝"模型增加了病理部位以下颈椎在椎体、椎弓根、小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病理颈椎的活动度改变明显,只在右侧弯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增大,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和右旋转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均明显减小;旋扳法加载瞬时,目标椎体及相邻上下棘突应力显著增大,颈椎左侧小关节应力下降,右侧小关节应力上升,目标椎体上位椎间盘的纤维环前部应力减小,后部应力略增大,但髓核应力减小,其下位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后部应力均明显增大。结论:颈椎旋扳法可以调整"骨错缝"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的异常应力状态,降低目标椎体上位颈椎结构应力,但会增加目标椎体下位颈椎结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旋扳法 骨错缝 整骨 应力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