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部椎间盘CT检出甲状腺偶发病变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张玉峰 高晓龙 +1 位作者 张晓玉 陈晓荣 《实用医技杂志》 2022年第8期849-852,共4页
目的分析颈部椎间盘CT在不同椎间盘层面检出甲状腺病变的情况,提醒影像科医师在颈椎间盘CT诊断时避免遗漏甲状腺病变。方法收集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和仁和医院2019—2021年接受颈部椎间盘CT检查的患者,由2名副主任医师重点观察甲状腺... 目的分析颈部椎间盘CT在不同椎间盘层面检出甲状腺病变的情况,提醒影像科医师在颈椎间盘CT诊断时避免遗漏甲状腺病变。方法收集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和仁和医院2019—2021年接受颈部椎间盘CT检查的患者,由2名副主任医师重点观察甲状腺并给出诊断,若有临床诊断则以临床结果为准。统计甲状腺病变在各椎间盘层面的检出率,分析单双侧、年龄、性别、良恶性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发现的各种病变类型。结果3677例颈部椎间盘CT检查发现甲状腺病变172例,总检出率4.68%。其中[颈椎(C)_(4~5):3例,C_(5~6):59例,C_(6~7):110例];对C_(4~6)与C_(6~7)椎间盘层面发现病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单双侧及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良恶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包括:甲状腺肿128例,甲状腺腺瘤21例,甲状腺癌9例(C_(4~6)∶C_(6~7)为6∶3),桥本甲状腺炎8例,Graves病6例。结论颈部椎间盘轴位CT检查检出甲状腺病变,以中青年女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主。影像科医师在阅片时注意甲状腺病变,C_(4~6)层面发现病变需更加留意恶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椎间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MRI、X线与CT在膝关节损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2
作者 朱思光 孙涛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4期3244-3246,共3页
目的比较MRI检查、X线检查与CT检查对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303例,全部患者均行X线检查、CT检查与MRI检查,以手术探查结果为... 目的比较MRI检查、X线检查与CT检查对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303例,全部患者均行X线检查、CT检查与MRI检查,以手术探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1)303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确诊228例,占75.25%,阴性75例,占24.75%。其中X线检查阳性215例,占70.96%;阴性88例,占29.04%;CT检查阳性221例,占72.94%,阴性82例,占27.06%;MRI检查阳性227例,占74.92%,阴性76例,占25.08%;(2)疑似膝关节损伤MRI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8.25%、96.00%、97.69%,均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89.47%、85.33%、88.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诊断的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74%、98.68%,均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72.73%、94.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与CT检查的特异度(88.00%vs 96.00%)和阳性预测值(95.93%vs 98.6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I检查灵敏度、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5%、97.69%、94.74%,均明显高于CT检查的92.98%、91.75%、8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CT与MRI检查均能够对患者膝关节损伤情况作出诊断,但MRI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损伤 伦琴射线检查 计算机体层摄影 核磁共振成像 准确性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学与临床评分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荀皓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3期6-8,共3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学(MRS)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0例脑梗死患者,测定其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以及临床评分,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临床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分析脑梗死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学(MRS)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0例脑梗死患者,测定其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以及临床评分,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临床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脑梗死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分析与临床评分存在显著关联(r=-0.645、0.589、0.577、0.558,P<0.05)。结论脑梗死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分析与临床评分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波谱分析 临床评分 相关性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晓荣 秦少华 +3 位作者 周林江 袁莉 叶春梅 韩云学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839-1842,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不同程度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CT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1例,均为保守治疗,并具有6~24个月随访复查资料。根据突出物自然吸收程度分为明...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不同程度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CT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1例,均为保守治疗,并具有6~24个月随访复查资料。根据突出物自然吸收程度分为明显重吸收组(10例),部分重吸收组(8例),基本不变组(30例),增大组(13例)四组,配对比较每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重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基本不变组、增大组的首次CT检查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随访CT腰椎曲线指数[10.65(9.23,13.31)mm比11.69(8.31,15.25)mm比8.63(6.75,11.00)mm比8.06(5.00,10.05)mm]、腰椎前凸角[46.30(43.96,48.18)°比45.36(44.15,47.67)°比39.37(32.27,45.74)°比35.39(29.60,43.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增大(P<0.05);增大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减小(P<0.05);基本不变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前后配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均呈正相关(r_(s)=0.50、0.47,P<0.05)。结论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随着腰椎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而增大,当腰椎突出椎间盘增大时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也相应减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度变化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重吸收 腰椎曲度 腰椎曲线指数 腰椎前凸角
下载PDF
从误判病例看炎症性肠病的CTE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彭莱 韩云学 顾莉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872-875,共4页
目的:探讨CT肠道显影(CTE)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例首诊误判为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克罗恩病(CD)病例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回顾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误判原因。结果:患者,男,57岁,符合UC第2发病高峰;临床有频繁脓... 目的:探讨CT肠道显影(CTE)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例首诊误判为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克罗恩病(CD)病例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回顾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误判原因。结果:患者,男,57岁,符合UC第2发病高峰;临床有频繁脓血便、病变局限于结肠,符合UC常见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首诊"肛周脓肿"入院符合CD临床特征,CTE显示病变累及肠壁全层、节段性分布,活动期肠周见大量增生血管,符合CD典型影像表现。肠镜检查两次,结论分别为"UC-重度全结肠型""IBD-CD?",病理取到非干酪性肉芽肿,该患者最终诊断为CD。结论:UC与CD临床及影像表现有重叠,病灶局限于结肠时,影像细节的观察及病史的采集有助于鉴别,UC是发生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病变,一般连续分布,CTE无特征性改变,结肠镜并活检是诊断UC的关键;而节段性分布、透壁性炎症、肠周"梳状征"是CD常见的CTE表现,CTE对CD诊断价值更高,当以肛周病变为首发征象时更倾向诊断为CD,两者鉴别确有困难时可以诊断为IBD类型待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疾病 CROHN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机技术参数与CT片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沈小红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期131-133,共3页
目的进行CT机技术参数与CT片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为CT机成像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以达到在控制电力辐射剂量与控制噪声、信噪比与对比信噪比、低对比分辨能力之间取得平衡,并使图像能够满足主观评价的CT参数控制策略。方法分别计算H31S、STD... 目的进行CT机技术参数与CT片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为CT机成像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以达到在控制电力辐射剂量与控制噪声、信噪比与对比信噪比、低对比分辨能力之间取得平衡,并使图像能够满足主观评价的CT参数控制策略。方法分别计算H31S、STD+算法下,层厚10mm、240mAs水平下,管电压分别为80、110、130kV的噪声水平。H31S、STD+算法下,层厚10mm、管电压120kV条件下,管电流分别为280、240、200、160、120mAs水平下的噪声水平,H31S、STD+算法下,管电流240mAs、管电压130kV条件下,层厚分别为0.6、2.4、10、16层厚水平下噪声水平;在层厚10mm、管电压120kV算法条件下,分别在140mAs、180mAs、220mAs、260mAs、300mAs STND、H37S算法情况下的低对比分辨率;在模型上外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选择对比度为1%的直径分别以20、15、9、8、7目标为评价对象,分别测算不同管电流条件下模块图像质量,3名医师独立评价。结果不同算法、电压、电流(120kV、10mm)、层厚水平(130kV、240mAs)下,噪声水平存在差异;低对比度分辨力与管电流和曝光时间乘积存在相关性,在相同算法内,乘积越大,分辨率越低;随着电流的下降,在同一大小的模块主观评分逐渐下降,同一电流下,随着模块减小,主观评分逐渐下降。结论 CT机技术参数与CT片质量存在相关性,管电压、管电流对信噪比等图像指标影响较显著,在实际校验中也应考虑算法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成功设立了一套CT机器技术参数规范,为今后日常质控、故障诊断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机 技术参数 图像质量
下载PDF
皮下及前列腺周围脂肪厚度与前列腺癌GS评分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张玉峰 高晓龙 +1 位作者 刘冬 陈晓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7-521,共5页
目的:以前列腺癌根治术(RP)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前列腺癌(PCa) MRI皮下脂肪厚度(SFT)及前列腺周围脂肪厚度(PPFT)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RP术前行MRI检查的患者144例,年龄(69.5±6.7)岁,分别在矢状位及横断位T... 目的:以前列腺癌根治术(RP)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前列腺癌(PCa) MRI皮下脂肪厚度(SFT)及前列腺周围脂肪厚度(PPFT)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RP术前行MRI检查的患者144例,年龄(69.5±6.7)岁,分别在矢状位及横断位T2WI上测量SFT和PPFT,用Spearman相关系数(ρ)分析SFT、PPFT、年龄、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与Gleason评分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SFT、PPFT与不同级别(Gleason评分≤7和Gleason评分>7)前列腺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FT和前列腺周脂肪最小厚度(PPFTm)分别为(29.34±10.1)mm和(4.89±2.5)mm。Gleason评分与术前PSA显著正相关(ρ=0.410,P=0.000),与SFT显著负相关(ρ=0.225,P=0.007),与PPFTm呈弱相关(ρ=0.182,P=0.02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A、SFT和PPFTm是高级别PCa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以RP术后病理结果为参考标准,MRI图像SFT、PPFTm与Gleason评分呈轻、中度显著相关,是高级别PCa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皮下脂肪厚度 前列腺周围脂肪厚度 GLEASON评分 相关性
下载PDF
Rathke囊肿的MRI诊断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彭莱 周林江 陈晓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1860-1863,共4页
目的探讨Rathke囊肿(RCC)临床及MRI特征,提高对其认知水平。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61例RCC患者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RCC的发生机理及临床诊治进展进行文献复习,探讨相互关系。结果61例中病灶位于鞍内34例、累及鞍内鞍上24例,... 目的探讨Rathke囊肿(RCC)临床及MRI特征,提高对其认知水平。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61例RCC患者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RCC的发生机理及临床诊治进展进行文献复习,探讨相互关系。结果61例中病灶位于鞍内34例、累及鞍内鞍上24例,仅位于鞍上2例、累及鞍内鞍下(蝶窦)1例。MRI矢状位观察RCC多呈圆形、水滴状、哑铃状且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冠状位观察RCC鞍内部分均居中对称。21例横径与纵径显著不成比例,19例囊内见漂浮结节。平扫病灶信号多样,增强后病灶主体均未见强化,13例见周边环形强化。手术治疗26例,随诊观察35例。结论RCC典型的MRI表现是垂体前后叶之间无强化的多变信号灶,冠状位铸状生长、囊内漂浮结节可作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仅症状明显的RCC需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HKE囊肿 垂体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胫腓钩在伴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范勇 蒋毅 +10 位作者 刘磊 张传寅 周新江 胡玉平 王一剑 许庆利 王兴元 李玉军 梁钟鸣 张亮 皮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791-792,共2页
目的评价胫腓钩治疗伴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1月,应用胫腓钩治疗伴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8例。根据术前X线片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程度,经术中探查证实;于下胫腓联合平面置钩... 目的评价胫腓钩治疗伴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1月,应用胫腓钩治疗伴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8例。根据术前X线片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程度,经术中探查证实;于下胫腓联合平面置钩,钩住腓骨,固定于胫骨上。取内固定的同时取胫腓钩。结果16例患者获得3个月~4年(平均17个月)随访,根据踝关节活动度、疼痛及X线情况评定疗效:优14例,良2例,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结论胫腓钩在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脱位中能有效地复位和固定,并能提供下胫腓微动关节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钩 踝关节骨折 韧带损伤 微动关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