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结构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朱丽娜 钱文昊 洪瑾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根管预备前、后的管间峡区出现率及分型,并探讨锥形束CT在管间峡区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66颗离体单根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预备前及预备后,经锥形束CT扫描,记录并比较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出现率及...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根管预备前、后的管间峡区出现率及分型,并探讨锥形束CT在管间峡区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66颗离体单根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预备前及预备后,经锥形束CT扫描,记录并比较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出现率及形态。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χ2检验分别比较根管预备前和预备后根尖0~6 mm区域内每1 mm区域的管间峡区(完全峡区和部分峡区)出现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根管预备前、后根尖0~6mm区域内的管间峡区(完全峡区和部分峡区)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根管预备前后单根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0~6 mm区域内不同横截面的管间峡区出现率不同(P<0.05),以根尖1 mm处最低,6 mm处最高;部分峡区比例高于完全峡区(P<0.05)。根管预备后,根尖0~6 mm区域内管间峡区的出现率显著减少(P<0.05),但完全峡区所占比例增加。结论:锥形束CT可较精确地观察根管预备前、后管间峡区的结构变化,是研究管间峡区比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间峡区 锥形束CT 上颌第一前磨牙
下载PDF
牙科手术显微镜与超声根管技术联合处理钙化根管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钱文昊 徐培成 洪瑾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121-123,131,共4页
目的对显微镜结合超声根管技术处理钙化根管的方法作出评价。方法在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对81个钙化根管进行钙化扩通处理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根管扩大并完成根管治疗67个,成功率82.7%,其中按牙位分,前牙组成功率高于磨牙组,差异有统... 目的对显微镜结合超声根管技术处理钙化根管的方法作出评价。方法在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对81个钙化根管进行钙化扩通处理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根管扩大并完成根管治疗67个,成功率82.7%,其中按牙位分,前牙组成功率高于磨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钙化部位分三组成功率无明显变化(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折断器械和侧穿等情况,失败14个,其中8例为磨牙弯曲钙化堵塞根管。结论显微超声根管技术在处理钙化根管中是有效的和安全的,但在处理后牙弯曲钙化根管方面由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显微镜 超声根管技术 钙化根管
下载PDF
根尖倒充填对管间峡区封闭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丽娜 洪瑾 钱文昊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612-616,共5页
目的:研究根尖倒充填对管间峡区的封闭效果。方法:选择110个根尖3 mm处存在完全峡区(55个)和部分峡区(55个)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将完全峡区的牙随机分为A、B组(n=25),部分峡区的随机分为C、D组(n=25),其中A、C组根管充填后进行根尖切除,B... 目的:研究根尖倒充填对管间峡区的封闭效果。方法:选择110个根尖3 mm处存在完全峡区(55个)和部分峡区(55个)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将完全峡区的牙随机分为A、B组(n=25),部分峡区的随机分为C、D组(n=25),其中A、C组根管充填后进行根尖切除,B、D组根管充填、根尖切除后进行根尖倒充填;完全和部分峡区剩余的10个牙随机分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n=5),仅进行根管预备及根尖切除。染料渗透法染色7 d后,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并测量染料渗透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C、D组染料渗透长度(mm)分别为6.60±1.01、1.94±1.06、6.90±1.13、2.95±0.99,A、C组间P>0.05,A与B、C与D、B与D组间P<0.05。结论:常规根管治疗术对完全峡区和部分峡区均不能严密充填,对其进行根尖倒充填均能达到良好的封闭效果,且完全峡区的充填效果优于部分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管间峡区 根尖倒充填 根尖封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