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无血流”的剖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宗军 陈万春 +5 位作者 金惠根 杨伟 汪蔚青 王东毅 尚孝堂 江蓓湖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42-45,共4页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无血流”(no flow ,NF)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方法  99例连续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冠脉造影中有无NF现象分为NF组 (18例 )非NF组 (81例 ) ,计算NF的发生率 ,分析两...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无血流”(no flow ,NF)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方法  99例连续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冠脉造影中有无NF现象分为NF组 (18例 )非NF组 (81例 ) ,计算NF的发生率 ,分析两组一般临床特征、blush分级、ST段抬高的变化、磷酸肌酸激酶的峰值 (CPK)、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NF组 18例患者 ,占所有直接PCI患者的 18.2 % ,既往心梗史、糖尿病、前壁梗死和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增加 (P <0 .0 5 )。NF组blush分级和ST段抬高下降≥ 5 0 %者显著减少 ,CPK显著增加 [(32 38± 10 0 8)和 (2 4 5 1±112 4 ) ,P <0 .0 5 ],LVEF显著降低 [(0 .38± 0 .11)和 (0 .6 3+0 .10 ) ,P <0 .0 1];NF组总死亡率较非NF组有增加趋势 ,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非致死性心衰 (2 1.4 %和 4 .8% ,P <0 .0 5 )和复合终点事件(4 2 .9%和 18.5 % ,P <0 .0 5 )的发生率无论住院期间还是随访 1年均明显增加 ,而两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方面无显著降低 [(0 .5 8±0 .14 )和 (0 .6 3± 0 .10 ) ,P >0 .0 5 )。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过程中NF的发生率为 18.2 % ;出现NF者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直接血管成形术 无血流 心脏事件
下载PDF
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交替出现的心绞痛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汪蔚青 金惠根 +1 位作者 尚孝堂 江蓓湖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16-416,423,共2页
关键词 心绞痛 ST段抬高 ST段压低 心电图 交替出现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汪蔚青 金惠根 +3 位作者 尚孝堂 杨伟 刘宗军 陈万春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2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研究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二例
4
作者 汪蔚青 金惠根 +3 位作者 刘宗军 杨伟 施佳 王东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68-668,共1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冠状动脉穿孔 心包穿刺 心包填塞 胸痛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心梗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后住院期间疗效观察
5
作者 杨伟 陈万春 +7 位作者 金惠根 尚孝堂 刘宗军 汪蔚青 施佳 王东毅 江蓓湖 欧少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36-38,共3页
目的 比较单支与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后住院期间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115例AMI患者 ,均于发病后 12h内直接PCI和支架术。根据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 (... 目的 比较单支与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后住院期间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115例AMI患者 ,均于发病后 12h内直接PCI和支架术。根据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 (甲组 ) 6 6例和多支血管病变组 (乙组 ) 4 9例。询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史 ,发病后 10d作二维心动超声检查 ,出院前记录心脏事件。结果 甲组 12例出现梗死前心绞痛 (12 / 6 6 ) ,乙组 18例 (18/ 4 9) ,P <0 .0 1;甲组PCI后平均左心射血分数为 (6 3.0 0±6 .76 ) % ,乙组为 (6 2 .18± 8.5 2 ) % ,P >0 .0 5 ;术后甲组心功能衰竭发生 6 / 6 6 ,乙组为 4 / 4 9,P >0 .0 5 ;甲组心绞痛发生 3/ 6 6 ,乙组为 2 / 4 9,P >0 .0 5 ;甲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2 / 6 6 ,乙组为 3/ 4 9,P >0 .0 5 ;甲组心源性死亡发生 2 / 6 6 ,乙组为 0 ,P >0 .0 5 ;甲组复合终点事件为 13/ 6 6 ,乙组为 9/ 4 9,P >0 .0 5 ,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多支血管 靶血管 直接PCI
下载PDF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探讨
6
作者 汪蔚青 金惠根 +7 位作者 陈万春 尚孝堂 杨伟 刘宗军 王东毅 施佳 欧少君 江蓓湖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46-48,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837例STEMI患者 ,早期静脉溶栓组 (n =5 0 2 )和对照组 (n =335 ,无溶栓指征或不愿溶栓者 )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再...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837例STEMI患者 ,早期静脉溶栓组 (n =5 0 2 )和对照组 (n =335 ,无溶栓指征或不愿溶栓者 )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再通情况 ,同时分析两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早期静脉溶栓组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再通率为 6 0 .9% (rt PA组74 .2 % ,尿激酶组 5 7.6 % ) ,两组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中风、非致命性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溶栓组住院病死率较传统方法下降 17% ,且住院日显著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动脉 早期静脉溶栓
下载PDF
交接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交替
7
作者 刘宗军 陈万春 +1 位作者 汪藯青 金惠根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4年第6期469-470,共2页
关键词 交接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 心动周期 异位 VT 心房 并存 发生
下载PDF
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汪蔚青 陈荣康 沈卫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03-304,共2页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对心绞痛患者 QT及 JT离散度 ( QTd及 JTd)的作用。方法 :测定 5 0例心绞痛患者 (心绞痛组 ) PTCA术前和术后的 QTd及 JTd,并以 5 0例正常冠状动脉者作对照 (对照组 )。结果 :1心绞痛组于 PTCA...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对心绞痛患者 QT及 JT离散度 ( QTd及 JTd)的作用。方法 :测定 5 0例心绞痛患者 (心绞痛组 ) PTCA术前和术后的 QTd及 JTd,并以 5 0例正常冠状动脉者作对照 (对照组 )。结果 :1心绞痛组于 PTCA后 QTd及 JTd显著减小 ( P <0 .0 1) ,而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 QTd及JTd与术前比较 ,无明显改变。 2与对照组比较 ,心绞痛组 PTCA前 QTd及 JTd明显增大 ( P <0 .0 1)。术后心绞痛组 QTd及 JTd值虽高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 5 )。结论 :PTCA能使 QTd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心绞痛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