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IR序列在腰骶部浅筋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蒋伟 俞冬叶 +2 位作者 黄丙仓 刘放 张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短T1反转回复序列(short T1 inversion-recovey,STIR)在诊断腰骶部浅筋膜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MRI检查图像,其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21~87岁,平均年龄56岁。除了进行T1WI、T2WI腰椎常...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短T1反转回复序列(short T1 inversion-recovey,STIR)在诊断腰骶部浅筋膜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MRI检查图像,其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21~87岁,平均年龄56岁。除了进行T1WI、T2WI腰椎常规序列外,均采用STIR序列扫描。结果 10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MRI检查图像中,31例在MRI STIR序列显示腰椎棘突后方浅筋膜深层片状、条带状高信号,并伴异常的长T1、长T2信号,但STIR序列更明显、更直观地显示腰骶部浅筋膜炎,而T1WI、T2WI序列常常被掩盖。结论腰骶部疼痛患者浅筋膜水肿发生率较高,MRI STIR序列成像对显示浅筋膜炎敏感,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随访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STIR序列 腰骶部 筋膜炎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成像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针刺治疗效果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欢欢 黄丙仓 +1 位作者 许晓岚 武刚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目的:采用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观察针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 目的:采用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观察针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n=27)、模型组(n=27)、假手术组(n=6),针刺组和模型组再按MRI检查时段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9只):24 h亚组、3 d亚组和7 d亚组。采用改良线栓法构建MCAO模型,在造模后行MR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测,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结果:MCAO模型7 d亚组的大鼠栓塞区T2WI高信号范围较24 h亚组和3d亚组有缩小趋势,假手术组T2WI未见明显异常信号;1H-MRS检测结果表明,针刺3 d亚组和针刺7 d亚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较模型组明显升高(31.43±2.88)比(25.90±3.48,60.84±2.76比54.31±1.40;P均<0.05),乳酸(lactate,Lac)明显降低(58.82±3.78比65.15±3.58,50.22±4.33比55.46±4.06;P均<0.05),而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检查能够客观评价针刺处理对MCAO大鼠梗死灶的干预作用,是研究脑梗死针刺治疗的可靠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针刺 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中老年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MR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宏艳 马小龙 +4 位作者 黄丙仓 杨晓丹 李绍军 周东晓 张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中老年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老年PXA的MR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12例均单发且位于脑表浅部位,11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10例囊实性,1例囊性,... 目的:分析中老年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XA)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老年PXA的MR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12例均单发且位于脑表浅部位,11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10例囊实性,1例囊性,1例实性。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T1呈等或稍低信号,T2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8例实性部分明显强化,4例呈斑点、片状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4例壁无或轻度强化,8例囊壁部分或全部明显强化。5例无瘤周水肿,7例轻度瘤周水肿。2例囊实性病例术后复发且发生间变。结论:发生于中老年人的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MR特征类似于年轻人群的,术前MRI平扫及增强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在脑梗死可存活区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黄丙仓 李欢欢 +4 位作者 许晓岚 弋春燕 陈杰 武刚 郑海宁 《肿瘤影像学》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 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 脑梗死 可存活区
下载PDF
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及灌注加权成像定量研究急性脑梗死可存活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欢欢 黄丙仓 +4 位作者 弋春燕 武刚 张宏艳 蒋伟 杨晓丹 《肿瘤影像学》 2013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 h、6 h、24 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 6 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 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 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可存活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