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右室Tei指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建平 浦江 +7 位作者 杨文兰 徐黎莎 黄娟 梅琪 冯肖媛 罗本芳 施林妹 陈宏伟 《上海医学影像》 2008年第1期34-35,38,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右室Tei指数与肺功能指标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例临床症状轻重程度不同的COPD患者,将这些病例经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右室Tei指数分别与其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右室Tei指数与肺功能指标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例临床症状轻重程度不同的COPD患者,将这些病例经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右室Tei指数分别与其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一氧化碳弥散度与预计值比值(DLCO/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14例COPD患者的右室Tei指数与FEV1/FVC呈高度负相关,r=-0.851,p<0.001;与DLCO/P呈中度负相关,r=-0.638,p<0.05;与PaCO2呈中度正相关,r=0.703,p<0.01,与PaO2的相关关系不明显,r=-0.345,p>0.05。结论COPD患者的心功能受损与肺功能受损存在相关性。右室Tei指数是反映右心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超声心动图 TEI指数 肺功能指标
下载PDF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室舒张功能 被引量:2
2
作者 浦江 徐黎莎 +2 位作者 杨文兰 黄娟 施林妹 《上海医学影像》 2010年第4期283-285,291,共4页
目的使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右室舒张功能。方法 COPD(缓解期)患者39例,按FEV1/FVC及FEV1/pre%分为轻度(I组)、中度(II组)、重度(III组)各13例。正常对... 目的使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右室舒张功能。方法 COPD(缓解期)患者39例,按FEV1/FVC及FEV1/pre%分为轻度(I组)、中度(II组)、重度(III组)各13例。正常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QTVI检查,并测量右室游离壁舒张期厚度(RVDT)、右室舒张期横径(RVDD)、主肺动脉内径(MPA)、三尖瓣下舒张血流充盈E/A比值、肺动脉收缩压(SPAP)、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取其平均值,并依据公式计算心肌运动指数(MPI)。所有测值与20例正常人各项超声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常规超声心动图显示COPD各组RVDT、RVDD、MPA增大,三尖瓣下舒张血流E/A比值降低,肺动脉收缩压不同程度增高。QTVI显示COPD各组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降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增高,等容收缩时间和等容舒张时间延长,射血时间缩短,MPI指数升高,且MPI与FEV1/pre%存在相关性(r=-0.74,P<0.01)。结论 QTVI技术可以定量检测不同程度COPD患者右心舒张功能,并提供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右室舒张功能
下载PDF
慢性铍病12例肺功能6年随访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文兰 刘锦铭 +1 位作者 朱东 郑卫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通过对12例慢性铍病患者6年的随访,观察其肺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12例明确诊断为慢性铍病的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2±11)岁,进行各项呼吸功能指标的测定。此后每两年随访1次,共随访6年。结果与初次就诊时比较,随访6年中的用力... 目的通过对12例慢性铍病患者6年的随访,观察其肺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12例明确诊断为慢性铍病的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2±11)岁,进行各项呼吸功能指标的测定。此后每两年随访1次,共随访6年。结果与初次就诊时比较,随访6年中的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肺活量、肺一氧化碳弥散量、每升肺泡容积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和动脉血氧分压均逐年下降,6年后分别降低27.0%、34.5%、18.1%、19.9%、30.7%、37.1%、37.0%和15.5%;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百分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逐年上升,6年后分别增高88.9%,39.8%、32.4%和43.6%。结论氧化铍明显影响肺功能,尤其是损害肺换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铍病 呼吸功能试验 随访观察
下载PDF
应用肺区域阻抗通气图监测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围期肺通气功能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家琏 胡海琍 +2 位作者 曾林海 贾海泉 邹学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49-551,共3页
目的 评价肺区域通气测定在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围期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110例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前、后肺区域通气功能 ,同时比较X线胸片、总肺功能测定变化。结果 肺功能的损害与胸腔积液侧积液量的多少相关 ,肺区域功能测... 目的 评价肺区域通气测定在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围期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110例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前、后肺区域通气功能 ,同时比较X线胸片、总肺功能测定变化。结果 肺功能的损害与胸腔积液侧积液量的多少相关 ,肺区域功能测定能反映患侧及其受压肺局部肺功能的受损 ;治疗后随着积液量的减少、吸收或胸膜增厚等改变 ,肺区域通气分布呈相应的动态变化。结论 应用肺区域通气功能监测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围期局部肺功能的改变有相当的临床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胸膜炎 治疗围期 肺通气功能 肺区域通气测定
下载PDF
光气中毒患者的肺功能改变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英敏 刘锦铭 +5 位作者 朱东 杨文兰 凌宝珠 郑卫 徐黎青 黄彩柳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408-409,共2页
关键词 碳酰氯/中毒 肺功能改变
下载PDF
丙烯醛中毒患者的肺功能改变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王英敏 刘锦铭 +4 位作者 杨文兰 徐黎青 郑卫 黄彩柳 凌宝珠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7年第11期62-63,共2页
丙烯醛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特殊刺激气味,是人们广泛接触的一种物质。在工业上它是合成工业中重要的化合物,如人造树脂、橡胶、塑料、香料等;其它如钢铁、纺织、药品制造等行业的工作人员也能接触到丙烯醛。由于人们接触丙烯醛的机... 丙烯醛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特殊刺激气味,是人们广泛接触的一种物质。在工业上它是合成工业中重要的化合物,如人造树脂、橡胶、塑料、香料等;其它如钢铁、纺织、药品制造等行业的工作人员也能接触到丙烯醛。由于人们接触丙烯醛的机会很多,因此国外有关学者对它对机体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丙烯醛中毒患者的肺功能改变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对1例丙烯醛中毒患者的肺功能改变进行了分析并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功能改变 中毒患者 文献复习 丙烯醛 工作人员 药品制造 化合物 工业
下载PDF
急性肺栓塞患者肺功能改变的研究
7
作者 杨文兰 刘锦铭 +3 位作者 郑卫 王英敏 黄彩柳 徐黎青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20-22,共3页
肺栓塞发生时,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后,肺动脉的血流被完全或部分阻塞,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血液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已有大量的动物及临床试验对栓塞后动脉血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而少有对呼吸功能改变的... 肺栓塞发生时,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后,肺动脉的血流被完全或部分阻塞,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血液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已有大量的动物及临床试验对栓塞后动脉血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而少有对呼吸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肺栓塞后患者肺功能的改变,以期对肺栓塞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患者 肺功能 病理生理学 血栓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浩 顾文超 +5 位作者 齐广生 奚峰 杨华 唐志君 杨文兰 刘锦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的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COPD患者46例,随机分为康复1组16例、康复2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前后均完成常规肺功能、心肺运动试...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的效果。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COPD患者46例,随机分为康复1组16例、康复2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前后均完成常规肺功能、心肺运动试验和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康复1组在家庭或社区作慢跑或者登楼等锻炼,以HR达到亚极量运动时的HR作为符合康复强度。康复2组采用功率自行车锻炼,以峰值功率的80%作为运动强度。各自完成12周,每周3次,每次30min的锻炼。对康复前后的效果作比较分析。结果:各康复组在康复后的FVC%pred、FEV1%pred和FEV1/FVC变化无显著性意义,IC%pred、VO2peak、VO2peak%pred和CAT评分等均较前有显著改善,康复1组的W peak和W peak%pred无显著提高,而康复2组则分别由59.5±15.5和54.8±10.2提高到74.5±17.5和61.5±10.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康复1组观察到较康复2组少的不良反应。结论:下肢亚极量运动康复能改善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呼吸困难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肺运动试验 康复 亚极量运动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瘦素水平与营养和呼吸肌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5
9
作者 江平 刘锦铭 +3 位作者 王英敏 郑卫 朱东 江建萍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67-1169,1173,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和呼吸肌力的相关性。方法31例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A组),分为COPD营养不良组(A1组)和COPD非营养不良组(A2组)。以20例无吸烟史且肺功能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B组)。测定各...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营养状况和呼吸肌力的相关性。方法31例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A组),分为COPD营养不良组(A1组)和COPD非营养不良组(A2组)。以20例无吸烟史且肺功能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B组)。测定各组的营养参数(血清瘦素水平、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等)、肺通气功能、呼吸肌力(最大吸气压和最大呼气压)、呼吸中枢驱动功能(口腔闭合压)和动脉血气等指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A2组比较,A1组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等营养参数和PaO2均降低,而PaCO2增高;与B组相比,A组患者血清瘦素等营养参数、肺通气功能和呼吸肌力均降低,而口腔闭合压和PaCO2明显增高。A组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上臂肌围和最大吸气压呈正相关;B组血清瘦素水平与其他营养参数和呼吸肌力无相关性。结论血清瘦素水平是COPD患者的营养状态指标并与呼吸肌力相关;COPD患者肺泡低通气和CO2蓄积的原因是外周呼吸肌力降低,而非呼吸中枢驱动功能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血清瘦素 营养参数 呼吸肌力
下载PDF
稳定期COPD患者肺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改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蓓兰 刘锦铭 +2 位作者 杨文兰 朱东 王英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76-87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弥散功能的改变,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与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35例健康者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COPD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参数从Ⅰ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容积DLCO(DLCO/VA)、Dm以及Vc等参数则从Ⅱ级开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Ⅰ级患者Dm较对照组下降,但Vc有增高(均P<0.05)。结论在COPD早期,尽管DLCO值在正常范围,但膜弥散已有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Dm和Vc同时减低,DLCO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Dm及Vc是弥散功能重要和敏感的指标,可反映肺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氧化碳弥散量 膜弥散 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
下载PDF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锦铭 吴文 +5 位作者 王英敏 朱东 郑卫 杨文兰 高蓓兰 江平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69-371,380,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VC)变化及特点。方法20例IIP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寻常性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各7例。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及... 目的研究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DM)和肺泡毛细血管床容量(VC)变化及特点。方法20例IIP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寻常性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各7例。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及对照组的CO弥散量(DLCO)、比弥散量(DLCO/VA)、DM、VC及肺通气功能。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EV1分别为(72.44±13.61)%及(103.33±11.96)%(预计值),FVC为(74.80±20.59)%及(116.08±16.84)%(预计值),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0.001);FEV1/FVC分别为(80.00±7.99)%、(79.92±4.56)%,无显著性差异(P>0.05);DLCO分别为(13.64±4.20)mL·mmHg1·min1及(21.80±2.88)mL·mmHg1·min1,观察组明显降低(P<0.001);DLCO/VA分别为(4.49±1.16)mL·mmHg1·min1、(4.23±0.57)mL·mmHg1·min1,无显著性差异(P>0.05);DM分别为(30.17±19.61)mL·mmHg1·min1、(67.63±11.28)mL·mmHg1·min1,VC分别为(51.00±13.06)mL、(66.67±9.62)mL,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0.001,P<0.05)。UIP组与NSIP组上述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LCO变化可由DM和VC变化共同影响。DM、VC变化也可不完全一致,DM降低时VC可正常甚至反而升高,DLCO却可能在正常范围。DM及VC测定可作为早期评价肺弥散功能损害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肺泡毛细血管膜 弥散能力 肺毛细血管床容量 换气功能 血红蛋白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容积二氧化碳图死腔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齐广生 刘锦铭 +5 位作者 顾文超 杨文兰 郭健 徐黎青 郑卫 王英敏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919-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容积二氧化碳图(VCap)死腔参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74例COPD患者(COPD组)和38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受试者的肺通气、容量、弥散指标及Thre... 目的探讨容积二氧化碳图(VCap)死腔参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74例COPD患者(COPD组)和38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受试者的肺通气、容量、弥散指标及Threshhold死腔(VDT)、Langley死腔(VDL)、Fowler死腔(VDF)、Wolff死腔(VDW)、Bohr死腔(VDB)参数。首先,在健康组中建立以死腔为应变量,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潮气量及呼吸频率为自变量的预计值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各受试者的正常死腔预计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OPD组死腔预计值与实测值的差异。运用判别分析统计死腔对COPD患者和健康人的判别效率。采用偏相关分析统计死腔参数与常规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在COPD组中,VDT实测值[(79.51±39.29)m L]较预计值[(97.42±30.53)m L]减小(P<0.01),而VDF[(190.20±57.41)m L]、VDW[(214.04±73.35)m L]及VDB[(294.89±93.12)m L]实测值较预计值[(177.18±38.99)m L、183.86±46.63)m L、(237.44±62.27)m L]增大(P<0.05)。在运用死腔参数对COPD组和健康组的判别分析中只有VDT和VDB占预计值%进入判别函数,总归类正确率为87.9%(116/132)。在COPD组中,VDT及VDF与FEV1、FEV1/FVC、DLCO均呈负相关(P<0.05),VDW与FEV1、FEV1/FVC、DLCO均呈负相关(P<0.05),与RV、TLC呈正相关(P<0.05),VDB与FEV1、FEV1/FVC、DLCO均呈负相关(P<0.05),与RV、TLC、RV/TLC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VCap死腔对COPD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死腔 容积二氧化碳图 临床诊断
下载PDF
肺区域阻抗通气图测定对2例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围期的动态监测
13
作者 许家琏 胡海琍 +2 位作者 曾林海 贾海泉 邹学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21-721,共1页
关键词 结核性胸膜炎 肺区域阻抗通气图 治疗 动态监测
下载PDF
肺移植对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锦铭 杨文兰 +7 位作者 姜格宁 丁嘉安 王英敏 郑卫 朱东 高蓓兰 江平 吴文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09-512,共4页
目的研究单肺移植手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呼吸生理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5例患者均为Ⅳ级COPD男性患者,年龄51~63岁。术前2周测定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残气容积(RV)... 目的研究单肺移植手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呼吸生理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5例患者均为Ⅳ级COPD男性患者,年龄51~63岁。术前2周测定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残气容积(RV)、肺总量(TLC)、残总比(RV/TLC)、深吸气量(IC)、胸腔气体容积(TGV)、呼气峰流量(PEF)、总气道阻力(Rawtotal)、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每升肺泡容积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6分钟行走距离(6MWD)、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等参数。术后2个月再行上述测定。结果5例患者术前2周、术后2个月检测的参数为MVV(23.6±5.8)、(71.6±21.8)L,FEV1(0.68±0.21)、(1.85±0.46)L,FEV1/FVC(37.4±8.3)、(75.6±13.9)%,PaO2(60.0±9.1)、(86.2±2.9)mmHg(1mmHg=0.133kPa),SaO2(90.0±4.6)%、(96.8±0.5)%及mPAP(31.2±5.5)、(16.6±1.8)mmHg,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3例患者IC[(1.16±0.26)、(1.83±0.35)L]、TGV[(6.52±0.27)、(4.52±0.29)L]、RV[(5.12±0.39)、(3.20±0.32)L]、RV/TLC[(71.0±5.6)、(51.3±2.5)%]及Rawtotal[(6.62±0.99)、(2.48±0.87)cmH2O·L-1·s-1]改善显著(P均<0.05);4例患者PEF[(1.65±0.40)、(3.92±1.63)L/s]、DLCO[(8.5±3.0)、(21.0±6.2)ml·min-1·mmHg-1]及6MWD[(46.8±14.7)、(246.8±51.9)m]也显著增加(P均<0.05);FVC[(1.85±0.40)、(2.45±0.49)L]、TLC[(7.19±0.15)、(6.26±0.73)L]、DLCO/V·A[(2.90±1.50)、(5.41±0.87)L·min-1·mmHg-1]、P(Aa)O2[(37.6±16.3)、(17.8±6.3)mmHg]及PaCO2[(44.6±7.7)、(37.4±3.4)mmHg]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OPD患者肺移植术后肺通气、气道阻力、残气、弥散、运动耐力及气体交换功能均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移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试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单肺移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肺功能 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FEV1/FVC
原文传递
大容量肺灌洗对尘肺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周韶炜 毛翎 +4 位作者 刘锦铭 杨文兰 施瑾 张悦 卞陆琴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大容量肺灌洗对尘肺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脱离粉尘作业不超过6个月的尘肺患者41例进行全肺大容量肺灌洗(WLL),对灌洗前和灌洗后1周的临床症状、静态肺功能(PVT)和心肺运动试验(CPE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大容量肺灌洗对尘肺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脱离粉尘作业不超过6个月的尘肺患者41例进行全肺大容量肺灌洗(WLL),对灌洗前和灌洗后1周的临床症状、静态肺功能(PVT)和心肺运动试验(CPE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灌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灌洗后1周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洗后峰值摄氧量从(2140.6±353.2)ml/min上升到(2374.6±362.4)ml/min,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从(82.2%+13.7%)上升到(91.0%±14.0%),峰值公斤摄氧量从(30.6±3.5)ml/min上升到(34.2±3.7)ml/min,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从(30.6±3.1)上升至(26.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LL术能使尘肺患者运动状态时的摄氧能力和通气效率显著提高,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病 全肺大容量肺灌洗 肺功能 心肺运动试验
原文传递
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功能及心肺运动试验特点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海舰 陈淑娟 刘锦铭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32-534,共3页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点的肺血管疾病[1].由于肺血管和外周气道解剖关系毗邻,PAH的病理生理变化会影响外周气道的结构和功能,进而肺功能检查上会有相应的改变[2].目前认为PAH患者存在通气以及换气功...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点的肺血管疾病[1].由于肺血管和外周气道解剖关系毗邻,PAH的病理生理变化会影响外周气道的结构和功能,进而肺功能检查上会有相应的改变[2].目前认为PAH患者存在通气以及换气功能障碍,肺功能检查作为辅助检查可协助PAH的诊断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肺功能检查包括:肺容量、肺通气、生理死腔、肺泡气体分布、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弥散功能、血液气体分析及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等测定.现就PAH患者常规肺功能及CPET的特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功能检查 心肺运动试验 肺动脉高压 患者 肺血管疾病 病理生理变化 疾病严重程度 气道阻力
原文传递
脉冲振荡肺功能在COPD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思嘉 刘盼盼 +1 位作者 杨文兰 刘锦铭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58-58,共1页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肺功能(IOS)与常规肺功能(PFT)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研究IOS各参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阻塞程度分级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5例受试者(154例COPD患者及171例健康对照组)依次进行IOS检测和PFT检测。结果 COP...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肺功能(IOS)与常规肺功能(PFT)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研究IOS各参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阻塞程度分级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5例受试者(154例COPD患者及171例健康对照组)依次进行IOS检测和PFT检测。结果 COPD组IOS各参数与PFT参数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呈负相关(P<0.01),与残气与肺总量之比(RV/TLC)、气道阻力占预计值百分比(Rtot%pre)呈正相关(P<0.01)。IOS各参数中对COPD的诊断价值按顺序排列依次是低频电抗面积(AX)>共振频率(Fres)>振荡频率为5Hz时的电抗(X5)>振荡频率为5Hz时的气道阻力(R5)>振荡频率为5Hz和20Hz时气道阻力差值(R5-R20)>振荡频率为20Hz时的气道阻力(R20)。IOS分级方法与COPD的GOLD分级方法显著相关(P<0.01)。结论 IOS参数中的AX、Fres、X5及R5可综合用于对COPD气流阻塞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阻力 预计值 用力呼气容积 用力肺活量 分级诊断 常规肺功能 气流阻塞 肺总量 最大通气量 气道阻塞程度
原文传递
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功能变化特点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唐志君 郭健 +2 位作者 杨文兰 顾文超 刘锦铭 《国际呼吸杂志》 2014年第21期1642-1648,共7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常规肺功能(PFT)及脉冲震荡肺功能(IOS)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经右心导管检查确诊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和20名健康者依次进行脉冲震荡肺功能及...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常规肺功能(PFT)及脉冲震荡肺功能(IOS)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经右心导管检查确诊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和20名健康者依次进行脉冲震荡肺功能及常规肺功能检测,分析两组人群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IPAH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CO%pred)较CTEPH患者明显下降(76.60±19.98和93.62±18.77,P〈0.01),肺动脉高压组较正常对照组FEVlOpred、FVC%pred、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pred)、最大自主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DLCO%pred等指标明显降低(分别为82.17±16.19和98.38±7.95,88.13±16.64和97.93±9.7,78.66±7.47和84。47±4.58,57.34±16.14和81.18±17.82,83.08±30.41和108.21±27.04,83.61±21.07和109.86土15.73,P〈O.01),气道总阻力占预计值百分比(Rtot%pred)、Z5占预计值百分比(Z50pred)、R5占预计值百分比(R5Yopred)、R5-R20、X5、AX、Fres等指标明显升高(分别为131.16±46.22和90.90士28.99,146.98±59.22和104.21±19.93,139.57±53.68和100.10±8.79,1.68±1.52和0.45±0.25,1.37±1.19和0.89±0.20,12.78±15.63和5.73±2.49,17.22±5.94和10.33±1.87,P〈O.01)。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WH0FC)UI级患者较Ⅱ级患者R5-R20、X5、AX、Fres等指标明显升高(分别为2.28±1.88和1.11±0.73,1.77±1.55和0.98±0.45,18.27±20.47和7.50±5.20,18.92±6.50和15.58±4.93,P〈0.05)。结论IPAH患者较cTEPH患者平均确诊年龄更低。但确诊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受损更严重,肺功能指标除弥散功能IPAH患者更差外,其他肺功能改变两类患者基本类似。肺动脉高压患者存在轻度限制性及阻塞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气道阻塞主要考虑外周小气道引起,而且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越高,其外周小气道阻塞情况越严重,对于肺动脉高压发生高危人群持续定期的DLCO监测,可能有助于早期检出肺动脉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常规肺功能 脉冲震荡肺功能
原文传递
支气管哮喘肺功能动态变化的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邱洁萍 刘锦铭 +6 位作者 郑卫 高蓓兰 杨文兰 褚海青 周童 李霞 桂涛 《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深入研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肺功能的动态改变特点和机制。方法对50例哮喘患者分别于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进行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体积描记法和脉冲振荡法(IOS)检测。结果仅DLco和胸腔内气体容积在不同分期间差异无... 目的深入研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肺功能的动态改变特点和机制。方法对50例哮喘患者分别于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进行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体积描记法和脉冲振荡法(IOS)检测。结果仅DLco和胸腔内气体容积在不同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参数在不同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VC、FEV1/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F25、FEF50、X5在急性发作期显著低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RV、RV/TLC、Rtot、Fres、Z5、R5、R20、AX在急性发作期显著高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而在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V1缓解期较急性发作期的改善值和改善率均显著高于FVC(ΔFEV1/ΔFVC>1)。R20的改善值大于R5-R20[ΔR20/Δ(R5-R20)>1],AX的改善率最高。肺容量参数IC、RV和RV/TLC缓解期较急性发作期的改善值与FVC、FEV1、FEV1/FVC、PEF的改善值均显著相关(P<0.05)。IOS各参数改善值与FVC、FEV1、PEF的改善值均显著相关(P<0.001)。结论哮喘气道阻力的增加以中心气道阻力为主,其治疗反应以流速改善型为主。IOS和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体描仪检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IOS在区分气道阻塞的部位和治疗反应类型,哮喘和COPD的鉴别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肺功能 脉冲振荡法 体积描记法
原文传递
支气管哮喘肺功能动态变化的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邱洁萍 刘锦铭 +6 位作者 郑卫 高蓓兰 杨文兰 褚海青 周童 李霞 桂涛 《国际呼吸杂志》 2008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深入研究支气管哮喘肺功能的动态改变特点和机制。方法对50例哮喘患者分别于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进行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体积描记法和脉冲振荡法(IOS)检测。结果仅DI。CO和ITGV在不同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 目的深入研究支气管哮喘肺功能的动态改变特点和机制。方法对50例哮喘患者分别于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进行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体积描记法和脉冲振荡法(IOS)检测。结果仅DI。CO和ITGV在不同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参数在不同分期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VC、FEV1/FVc、FVC/pre、FEV1、FEV1/pre、PEF、PEF/pre、FEF25、FEF50、X5在急性发作期显著低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RV、RV/TLC、Rtot、Fres、Z5、R5、R20、AX在急性发作期显著高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而在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V,缓解期较急性发作期的改善值和改善率均显著高于FVC(△FEV。/△FVC〉1)。R20的改善值大于R—R20[△R20/△(R5—R20)〉1],Ax的改善率最高。肺容量参数IC、RV和RV/TLC缓解期较急性发作期的改善值与FVC、FEV1、FEV1/FVC、PEF的改善值均显著相关(P〈O.05)。IOS各参数改善值与FVC、FEV1、PEF的改善值均显著相关(P〈O.001)。结论哮喘气道阻力的增加以中心气道阻力为主,其治疗反应以流速改善型为主。IOS和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体描仪检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IOS在区分气道阻塞的部位和治疗反应类型,哮喘和COPD的鉴别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肺功能 脉冲振荡法 体积描记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