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欣然 梁依依 屠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6-873,共8页
肿瘤内微生物组是指存在于肿瘤中并构成肿瘤微环境的微生物群体。虽然肿瘤病毒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细菌、真菌等其他微生物在肿瘤中的存在现象及生物学意义却一直未有定论。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细... 肿瘤内微生物组是指存在于肿瘤中并构成肿瘤微环境的微生物群体。虽然肿瘤病毒的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细菌、真菌等其他微生物在肿瘤中的存在现象及生物学意义却一直未有定论。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细菌等微生物确实能够存活于肿瘤组织中,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肿瘤内微生物组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各肿瘤组织中微生物种群的特征及潜在功能,重点讨论了细菌微生物组在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中的作用机制,并展望了其未来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内微生物 肿瘤免疫微环境 宏基因组测序
下载PDF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癌症进展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溯源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1 位作者 李冬雪 张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 目的·分析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1,ADGRF1)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究ADGRF1对PDAC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促进PDAC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分析ADGRF1在正常胰腺组织及PDAC组织中的mRNA水平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DGRF1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TERT-HPNE及多种PDAC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IHC)检测PDA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DGRF1的表达差异。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低ADGRF1后,通过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DAC细胞AsPC-1、SW1990增殖能力的变化。构建稳定过表达ADGRF1的Patu8988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过表达ADGRF1引起的PDAC细胞增殖变化。利用RNA测序(RNA-sequence,RNA-seq)、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免疫浸润分析预测与ADGRF1促进PDAC癌症进展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ADGRF1 mRNA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均P=0.000)。q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hTERT-HPNE细胞相比,多种PDAC细胞中ADGR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所上调(均P<0.05)。IHC结果显示ADGRF1在PDA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也高于癌旁组织。此外,下调ADGRF1能够抑制PDAC细胞AsPC-1、SW1990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ADGRF1则促进Patu8988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RNAseq、GSEA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的结果显示,ADGRF1的表达与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ADGRF1在PDAC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多个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黏附性G蛋白偶联受体F1 免疫 促癌作用
下载PDF
肿瘤内菌群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江林 张玉涵 +2 位作者 张凌宵 黄旲 刘颖斌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8-875,共8页
肿瘤内菌群是指存在于肿瘤中并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一类细菌群落.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内菌群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改变肿瘤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此文主要概述肿瘤内细菌的来源和作用机制,重点关注消化系... 肿瘤内菌群是指存在于肿瘤中并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一类细菌群落.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内菌群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改变肿瘤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此文主要概述肿瘤内细菌的来源和作用机制,重点关注消化系统肿瘤内细菌的组成和功能,并探讨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肿瘤内微生物 肿瘤内细菌 抗肿瘤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骨肉瘤免疫微环境及其免疫治疗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4
作者 胡飞 蔡晓涵 +4 位作者 程睿 季诗雨 苗嘉欣 朱晏 范广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4-821,共8页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因其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的特点,在治疗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如何提高患者的长期...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因其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的特点,在治疗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如何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以及免疫治疗策略的应用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免疫治疗的策略包括肿瘤疫苗、靶向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过继细胞疗法以及联合治疗等。以上策略旨在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克服免疫耐受和防止免疫逃逸,显著提升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该文系统介绍骨肉瘤的免疫微环境,深入分析免疫微环境的特征,详细阐述免疫治疗在骨肉瘤临床转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深入理解骨肉瘤的免疫特性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其生存率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临床转化
下载PDF
上海市长宁区居民胃癌和结直肠癌伤残调整寿命年的统计分析
5
作者 吴景 张磊 +7 位作者 姜玉 唐丹丹 肖宇轩 张云 李泓澜 赵文穗 夏庆华 项永兵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6,共9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长宁区户籍居民胃癌和结直肠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现况及其变化趋势, 为长宁区胃癌和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肿瘤登记数据, 估算该地居民胃癌和结直肠癌的DALYs、粗DALY率、标... 目的分析上海市长宁区户籍居民胃癌和结直肠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现况及其变化趋势, 为长宁区胃癌和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肿瘤登记数据, 估算该地居民胃癌和结直肠癌的DALYs、粗DALY率、标化DALY率等指标, 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计算标化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年均变化百分比(AAPC), 描述其不同阶段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2002—2019年长宁区胃癌和结直肠癌的DALYs分别为55 931人年和65 252人年, 粗DALY率分别为512.16/10万和597.51/10万;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 胃癌粗DALY率峰值分布在75~79岁组, 结直肠癌粗DALY率峰值分布在85岁以上组。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 2002—2019年长宁区胃癌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AAPC=-3.86%, P<0.05), 结直肠癌标化DALY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APC=-0.08%, P>0.05), 但结直肠癌标化DALY率在男女性中变化趋势不同, 男性呈上升趋势(AAPC=1.24%, P<0.05), 女性呈下降趋势(AAPC=-1.67%, P<0.05)。结论上海市长宁区居民的胃癌和结直肠癌DALY整体上有所下降, 男性及中老年人群仍是防治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结直肠肿瘤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寿命年 趋势变化 上海市
原文传递
2002—2013年上海市肝癌生存率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琳梦 吴春晓 +5 位作者 汪惠 顾凯 施亮 王存 覃文新 施燕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7-353,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2002—2013年上海市肝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13年上海市肝癌发病、死亡和随访资料,按诊断年份、性别、城郊、年龄、临床...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2002—2013年上海市肝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13年上海市肝癌发病、死亡和随访资料,按诊断年份、性别、城郊、年龄、临床分期等不同分类进行分层分析,计算例数、构成比、中位年龄和平均年龄等相关统计指标。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病例的1~5年观察生存率,应用Elandt-Johnson模型推算0~99岁逐岁的生存概率,再根据EdererⅡ方法计算期望生存率,最终获得病例的1~5年相对生存率。结果:本研究报告分析了2002—2013年上海市新诊断的肝癌新发病例49455例,其中男性35115例,女性14340例,男性与女性发病之比为2.45∶1。诊断时的临床分期:Ⅰ期占3.32%,Ⅳ期占13.93%,临床分期不详占69.13%。中位生存期为0.77年,5年观察生存率为13.23%,5年相对生存率为14.47%。从病例的5年观察生存率和5年相对生存率来看,市区肝癌病例的这2项生存指标均高于郊区,男性病例均高于女性,45岁以下病例高于75岁以上病例,2011—2013年的病例高于2002—2004年的病例,并且病例的生存率随诊断时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降低。结论:随着上海市肝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癌病例的生存率随着时间变化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是与胃癌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相比,肝癌生存率的改善效果依然不明显。此外,诊断时临床分期不详病例所占比例较高,Ⅳ期病例生存率较低。本研究为肝癌的防控和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生存 流行病学 上海
原文传递
2002—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肝癌伤残调整寿命年的趋势分析
7
作者 吴景 姜玉 +7 位作者 毕京浩 周晓慧 张云 张磊 谭玉婷 夏庆华 赵文穗 项永兵 《中国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83-690,共8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长宁区居民肝癌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及其变化趋势,为肝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肿瘤登记数据,估算该地区居民肝癌早死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伤残寿命损失年(years liv... [目的]分析上海市长宁区居民肝癌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及其变化趋势,为肝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肿瘤登记数据,估算该地区居民肝癌早死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伤残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用于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结果]2002—2019年长宁区肝癌的DALYs、YLLs、YLDs分别为50080人年、48165人年和1915人年。早死是长宁区肝癌负担的主要原因。DALY、YLL、YLD粗率分别为458.58/10万、441.05/10万和17.54/10万。45岁及以上疾病负担占所有DALYs的90.6%,主要集中在45~69岁,男性疾病负担大于女性。男女合计标化DALY率(AAPC=-4.18%,P<0.05)和标化YLL率(AAPC=-4.36%,P<0.05)整体呈下降趋势,标化YLD率(AAPC=0.46%,P>0.05)保持稳定,且不同性别的变化趋势与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上海市长宁区肝癌的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重点防治对象主要是男性和中老年人群,仍需加强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进一步降低该地区的肝癌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寿命年 趋势变化 肿瘤登记 上海
原文传递
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组突变谱研究进展
8
作者 邱世梅 刘法涛 +1 位作者 吴文广 刘颖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24-1129,共6页
胆道恶性肿瘤是一类侵袭性极强的肿瘤,早期临床表现隐匿,病情进展迅速,手术切除通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此类患者预后极差。以二代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初步揭示了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突... 胆道恶性肿瘤是一类侵袭性极强的肿瘤,早期临床表现隐匿,病情进展迅速,手术切除通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此类患者预后极差。以二代测序技术为基础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初步揭示了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图谱,为胆道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奠定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基因突变谱的研究进展及其转化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肿瘤 胆囊肿瘤 肝内胆管癌 肝外胆管癌 基因组 突变
原文传递
氨基酸转运蛋白SLC38A2促进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9
作者 杨含草 高见 +4 位作者 赵丹 李倩 李进 屠红 甘愉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54-865,共12页
目的:探讨溶质载体家族38成员2(solute carrier family 38 member 2,SLC38A2)对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肿瘤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谷氨酰胺缺失NK细胞和节食小鼠脾脏中谷氨酰胺相关氨基酸转运蛋白(SL... 目的:探讨溶质载体家族38成员2(solute carrier family 38 member 2,SLC38A2)对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肿瘤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谷氨酰胺缺失NK细胞和节食小鼠脾脏中谷氨酰胺相关氨基酸转运蛋白(SLC38A2、SLC1A5、SLC7A5、SLC7A1和SLC1A4)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将携带有SLC38A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转入NK-92MI细胞使SLC38A2过表达。在SLC38A2过表达或谷氨酰胺浓度提高后,利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NK-92MI细胞对胰腺癌细胞PANC-1和肝癌细胞HUH-7的杀伤活性,并通过FCM法(FITC-Annexin V/7-AAD染色)检测NK-92MI细胞对PANC-1和HUH-7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通过FCM法进一步检测NK-92MI细胞中杀伤效应分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以及脱颗粒标志分子CD107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缺失谷氨酰胺的培养条件下以及节食小鼠模型中获得的NK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SLC38A2 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01和P<0.01)。成功构建SLC38A2过表达的NK-92MI细胞;SLC38A2过表达或谷氨酰胺处理均可以明显提升NK-92MI细胞对胰腺癌PANC-1和肝癌HUH-7细胞的杀伤能力(P均<0.05),同时对肿瘤细胞的凋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均<0.01)。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SLC38A2的NK-92MI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IFN-γ和TNF-α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均<0.001),细胞膜表面CD107a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01)。结论:氨基酸转运蛋白SLC38A2能显著增强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氨基酸转运蛋白 SLC38A2 肿瘤细胞
原文传递
细胞外基质与肿瘤休眠
10
作者 戴大有 木司塔巴·木台力甫 +2 位作者 张一宁 李冬雪 张志刚 《生命的化学》 CAS 2023年第7期1108-1117,共10页
肿瘤休眠是目前肿瘤研究和治疗的难点之一,治疗后的肿瘤常因肿瘤休眠而发生晚期复发。虽然目前针对肿瘤休眠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肿瘤发生休眠的原因、肿瘤休眠的位置,以及让肿瘤进入休眠的方法等仍是未解之谜。本文介绍了肿瘤休眠研究... 肿瘤休眠是目前肿瘤研究和治疗的难点之一,治疗后的肿瘤常因肿瘤休眠而发生晚期复发。虽然目前针对肿瘤休眠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肿瘤发生休眠的原因、肿瘤休眠的位置,以及让肿瘤进入休眠的方法等仍是未解之谜。本文介绍了肿瘤休眠研究的历史,以及目前研究者针对肿瘤休眠提出的两种学说,即肿瘤细胞和肿瘤块休眠学说,简述了目前一些肿瘤休眠的研究方法和模型;还总结了目前治疗肿瘤休眠的方案,并分析了肿瘤休眠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指出通过靶向细胞外基质内容治疗肿瘤休眠的可行性,以期为肿瘤休眠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休眠 细胞外基质 胶原蛋白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中老年人群膳食炎症指数与胆石症的关联研究
11
作者 谭靖宇 拓嘉怡 +3 位作者 杨丹妮 方婕 李泓澜 项永兵 《预防医学》 2024年第7期611-615,共5页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膳食炎症指数(DII)与胆石症患病的关联,为预防和控制胆石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女性健康队列和上海男性健康队列基线调查资料,主要包括人口学信息、胆石症患病情况和饮食行为等,选择其中与常见炎症生物标志物相...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膳食炎症指数(DII)与胆石症患病的关联,为预防和控制胆石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女性健康队列和上海男性健康队列基线调查资料,主要包括人口学信息、胆石症患病情况和饮食行为等,选择其中与常见炎症生物标志物相关的29种食物参数,并结合摄入量数据计算DI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II与胆石症患病的关联。结果 132 312人纳入分析,其中男性59 627人,年龄M (QR)为53.07 (9.73)岁,中学学历41 544人,占69.67%,胆石症4 463例,患病率为7.48%,DII为-6.46~5.59;女性72 685人,年龄M (QR)为50.27(9.05)岁,中学学历47 380人,占65.19%,胆石症8 090例,患病率为11.13%,DII为-6.44~4.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吸烟、饮酒、饮茶、体力活动和绝经情况(仅女性)等因素后,男性DII与胆石症患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OR=1.095,95%CI:1.002~1.196),在女性中两者无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 男性中老年人群DII升高可能与胆石症风险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炎症指数 胆石症 中老年人群 关联
原文传递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研究和诊治进展
12
作者 袁志青 杨填 +2 位作者 陈涛 花荣 刘颖斌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56-762,共7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由位于17q11.2染色体上的神经纤维瘤蛋白1(neurofibromin 1,NF1)基因突变引起的进行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1可引起全身周围神经病变,但不同患者临床特征出现的时间和损害部位不同,...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由位于17q11.2染色体上的神经纤维瘤蛋白1(neurofibromin 1,NF1)基因突变引起的进行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F1可引起全身周围神经病变,但不同患者临床特征出现的时间和损害部位不同,因而临床表现多样。NF1的治疗因损害部位不同而涉及多个学科,以临床监测和对症治疗为主,根治性治疗困难。针对致病基因相关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有望提高NF1的治疗效果。本文对NF1的研究和诊治进展做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司美替尼
原文传递
DNA纳米配位聚合物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
13
作者 杜凌 陈晓静 +1 位作者 唐倩云 刘培峰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6-447,共12页
目的:合成一种DNA纳米配位聚合物(Ca-pHis-Apt19S),并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贴壁筛选法从小鼠股骨干骺端提取并用流式细胞术表面抗原鉴定BMSC;利用细胞穿透肽聚组氨酸(polyhistidi... 目的:合成一种DNA纳米配位聚合物(Ca-pHis-Apt19S),并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贴壁筛选法从小鼠股骨干骺端提取并用流式细胞术表面抗原鉴定BMSC;利用细胞穿透肽聚组氨酸(polyhistidine,pHis)与BMSC适配体Apt19S共价链接,通过与钙离子配位自组装制备DNA纳米配位聚合物(Ca-pHis-Apt19S),以期用于提高BMSC活性。用不同质量浓度的Ca-pHis-Apt19S处理BMSC,采用CCK-8法、活/死细胞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a-pHis-Apt19S对BMSC的活力和表型的影响;采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pHis-Apt19S对BMSC的靶向能力,同时通过CCK-8法研究Ca-pHis-Apt19S促进BMSC活性的主要成分。结果:成功合成了粒径为50~120 nm的球形DNA纳米配位聚合物Ca-pHis-Apt19S;合成的Ca-pHis-Apt19S可显著促进BMSC的活力(P<0.05)且不影响其细胞凋亡和表面抗原的表达;共聚焦显微成像结果证实BMSC适配体Apt19S的组装能进一步提高细胞对Ca-pHis-Apt19S的摄取,而CCK-8实验结果显示,Ca-pHis-Apt19S中pHis能随着细胞摄取量的增加而进一步显著提高BMSC的活力(P<0.05)。结论:Ca-pHis-Apt19S可在体外靶向BMSC并显著提高其生物活性而不改变其表型,为BMSC的体外培养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 聚组氨酸 纳米配位聚合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肝内胆管癌中FGFR2突变的分子机制及诊断和治疗现状
14
作者 颜伟康 刘颖斌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8-606,共9页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且易复发的肝脏肿瘤。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对肝内胆管癌的疗效较差。测序和组学技术的进步为肝内胆管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方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R2)突变作为肝...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且易复发的肝脏肿瘤。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对肝内胆管癌的疗效较差。测序和组学技术的进步为肝内胆管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方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R2)突变作为肝内胆管癌中好发的基因异常之一,其分子机制及致癌能力已通过基础研究得到了较为深入的解析,针对带有FGFR2突变的肝内胆管癌的靶向治疗也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策略2方面出发,系统地回顾了肝内胆管癌中FGFR2突变致癌的具体分子机制和携带FGFR2突变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诊疗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成纤维生细胞长因子受体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