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化精神卫生平台“心情温度计”应用于社区抑郁障碍的诊治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乐萍 黄茹燕 +6 位作者 费玥 徐韦云 熊金霞 吴志国 陈俊 方贻儒 汪作为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探讨电子化精神卫生服务平台“心情温度计”(心情温度计App)在社区抑郁障碍识别和诊治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全科门诊患者700例,通过心情温度计App在线自主筛查和辅助诊断系统中的患者健... 目的探讨电子化精神卫生服务平台“心情温度计”(心情温度计App)在社区抑郁障碍识别和诊治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全科门诊患者700例,通过心情温度计App在线自主筛查和辅助诊断系统中的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工具(MINI)对被试进行抑郁障碍的初步诊断、筛查,并在3个月后随访抑郁障碍患者的线下诊治情况。结果社区全科门诊患者PHQ-9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86%(104/700),MINI抑郁障碍检出率为7.86%(55/700)。55例抑郁障碍患者中,单相抑郁46例、双相抑郁8例、恶劣心境1例。46例单相抑郁患者中8例既往已确诊,8例双相抑郁中1例既往诊断抑郁症,临床诊断率为1.29%(9/700),MINI抑郁障碍检出率比临床诊断率提升6.57%。抑郁障碍患者基线诊治率为16.36%(9/55),3个月后随访诊治率增加了10.91%(6/55),诊治率提升至27.27%(15/55)。结论在社区筛查和诊断评估中,电子化精神卫生平台不仅能提升抑郁障碍的识别率,而且对后续实际临床诊治率也有良性推动作用。今后宜将电子化精神卫生评估整合到初级保健服务中,促进抑郁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化精神卫生 抑郁障碍 识别 治疗率 心情温度计
下载PDF
缓解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蒋纬 介勇 +2 位作者 刘人申 汪作为 王亚光 《中国民康医学》 2014年第6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缓解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韦氏记忆量表(WM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60例缓解期抑郁症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选用60例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均相匹配... 目的:探讨缓解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韦氏记忆量表(WM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60例缓解期抑郁症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选用60例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均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结果:缓解期抑郁症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WCST六项主要指标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其中错误应答数、完成第一项分类所需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及非持续错误数均高于对照组,而完成分类数项及概念化水平百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WMS测定中除瞬时记忆(背数)外,其他各项指标(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记忆商)均较对照组分数低(P<0.05)。结论:缓解期抑郁症患者仍存在认知功能损害,特别是记忆和执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认知功能 神经心理学测验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移动医疗应用平台在社区全科和精神专科门诊患者中使用偏好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茹燕 史泊海 +6 位作者 刘修军 刘丽萍 张迎黎 黄乐萍 王萍 刘涛生 汪作为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41-445,共5页
目的对社区全科门诊和精神专科门诊的患者进行基于移动医疗平台的在线形式调查,了解医疗及心理健康应用(APP)使用偏好信息。方法选取精神专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患者,以方便抽样方式调查医疗健康APP及“心情温度计”APP使用... 目的对社区全科门诊和精神专科门诊的患者进行基于移动医疗平台的在线形式调查,了解医疗及心理健康应用(APP)使用偏好信息。方法选取精神专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患者,以方便抽样方式调查医疗健康APP及“心情温度计”APP使用情况、选择偏好和服务需求。结果13.8%全科门诊患者和13.9%专科门诊患者安装并持续使用医疗健康APP。受试者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安全性与隐私保护(64.4%)、是否收费(46.9%)和是否来自于权威机构(43.0%)。对于“心情温度计”APP,13.8%全科门诊患者和18.0%专科门诊患者认为有必要使用,受试者认为可能最有帮助的功能是自主监测情绪变化(57.8%)和介绍就诊相关信息(57.6%)。结论社区全科和精神专科的门诊患者对于移动医疗APP(包括心理健康APP)的认可度及持续使用率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医疗 数字健康 应用 心理健康 偏好
原文传递
军队人员厌世观念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占毅楠 张珵 +5 位作者 刘涛生 高淇 许惠静 江倩 张懿 汪作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03-1307,共5页
目的分析军队人员厌世观念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部官兵432人进行调查。采用自编一般信息调查问卷收集官兵的年龄、性别、户籍、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等信息,分别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 目的分析军队人员厌世观念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部官兵432人进行调查。采用自编一般信息调查问卷收集官兵的年龄、性别、户籍、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等信息,分别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失眠严重指数(ISI)量表、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简版心理连续体(MHC-SF)量表调查部队官兵的抑郁、焦虑、主观睡眠质量、生活满意感和幸福感状况。采用PHQ-9第9个条目测量厌世观念,分析厌世观念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与厌世观念相关的因素包括抑郁(r_(s)=0.285,P<0.01)、焦虑(r_(s)=0.245,P<0.01)、主观睡眠质量(r_(s)=0.117,P=0.016)、生活满意感(r_(s)=-0.181,P<0.01)、幸福感(r_(s)=-0.241,P<0.01)。logistic回归模型中包含抑郁(P=0.017)、幸福感(P=0.029)2个有效因子;幸福感在主观睡眠质量和厌世观念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6.37%。结论军队人员的抑郁程度越高、幸福感越低,产生厌世观念的可能性越高。主观睡眠质量差可能会降低幸福感,从而增加军队人员的厌世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世观念 危险因素 抑郁 入睡和睡眠障碍 幸福感
下载PDF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基于循证的选择 被引量:33
5
作者 汪作为 马燕桃 +2 位作者 陈俊 于欣 方贻儒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100,共5页
2007年,沈其杰教授主编的《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1版正式发布后,其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精神医学界重视双相障碍的识别、开展临床诊治与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时代进步与科学发展,针对双相障碍等重大精... 2007年,沈其杰教授主编的《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1版正式发布后,其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精神医学界重视双相障碍的识别、开展临床诊治与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时代进步与科学发展,针对双相障碍等重大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防治指南 精神科临床工作 循证 中国 疾病预防 临床诊治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关注双相障碍概念与分类诊断的演变 被引量:8
6
作者 方贻儒 汪作为 陈俊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57-259,共3页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因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复杂、误诊漏诊多、治疗困难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精神医学界在双相障碍临床诊疗及相关研究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逐...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因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复杂、误诊漏诊多、治疗困难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精神医学界在双相障碍临床诊疗及相关研究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逐步提高,但疾病相关概念、分类诊断理念等尚需进一步理清并强化[1]. 一、双相障碍概念演变 古代希腊名医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通过临床观察和长程随访,对精神疾病提出了忧郁、躁狂和妄想的分类,而精神医学先驱Arretaeus(公元81一公元138年)最先阐述了忧郁与躁狂的关系,认为二者具有相同的病因。此后,西方精神医学界对忧郁与躁狂的关系长期存在争论:法国精神医学家Pinel坚持传统观点,认为躁狂和忧郁是2个具有不同临床症状的独立精神疾病;而19世纪中叶Falret认为躁狂和忧郁属于连续循环表现的同一种疾病实体,包括连续性的忧郁、躁狂和无固定长度的间歇期,并因此提出“环性情感障碍”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分类诊断 演变 精神疾病 规范治疗 临床表现 临床诊疗 早期识别
原文传递
透过重重迷雾,寻觅双相障碍真相 被引量:5
7
作者 汪作为 方贻儒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2,共2页
迄今,双相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双相障碍开展了积极探索,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神经免疫炎症、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影像学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与突破,对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也产... 迄今,双相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双相障碍开展了积极探索,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神经免疫炎症、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影像学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与突破,对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也产生了重大的启示与积极的影响。然而,目前双相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处于“盲人摸象”阶段,疾病真相依然迷雾重重,距离厘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任重道远。与此对应,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和合理治疗率非常低,临床上相关治疗选择则是“乱拳迭出”、难言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表观遗传学 神经影像学 临床研究 发病机制 神经生物学 治疗率
原文传递
以抑郁或躁狂首次发病的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及甲状腺功能水平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粟幼嵩 陈俊 +9 位作者 洪武 王勇 黄佳 李豪喆 王凡 吴志国 汪作为 苑成梅 彭代辉 方贻儒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 了解首次发病类型不同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甲状腺素水平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全国26家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符合ICD-10中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1 ... 目的 了解首次发病类型不同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甲状腺素水平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全国26家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符合ICD-10中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1 479例以抑郁为首次发病的双相障碍患者(抑郁首发组)和2 085例以躁狂/轻躁狂为首次发病的双相障碍患者(躁狂/轻躁狂首发组)的临床特征,比较1 277例6个月内未服用碳酸锂的调查对象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其中195例患者处于缓解期,1 082例患者处于躁狂/轻躁狂发作期或混合发作期.结果 抑郁首发组女性患者比例、产后抑郁比例、既往抑郁发作次数、抑郁发作最短持续时间、过去12个月抑郁发作天数高于躁狂/轻躁狂首发组,既往轻躁狂/躁狂发作次数少于躁狂/轻躁狂首发组,抑郁首发年龄小于躁狂/轻躁狂首发组,躁狂首发年龄大于躁狂/轻躁狂首发组(t/χ2=12.544,5.741,-9.269,-6.039,-5.379,6.281, 3.966,-6.160,P<0.05或P<0.01).缓解期躁狂/轻躁狂首发组甲状腺素水平高于抑郁首发组[(75.65± 2.10)nmol/L与(67.82±2.01)nmol/L,t=5.536;P<0.05],发作期躁狂/轻躁狂首发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高于抑郁首发组[(4.84±1.36)pmol/L与(4.57±1.08)pmol/L, t=4.823;(1.86±0.03)nmol/L与(1.70±0.03)nmol/L,t=9.900;(13.13±0.24)pmol/L与(12.44±0.22)pmol/L, t=13.674;P<0.05或P<0.01].结论 以抑郁和以躁狂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且具有不同的甲状腺素水平,可能需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指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甲状腺素
原文传递
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问卷中文版信效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费玥 黄乐萍 +6 位作者 王宇 杨海晨 李旭娟 李文飞 杨碧秀 易正辉 汪作为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1-507,共7页
目的:分析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问卷[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Hypo-)Manic Episode with Mixed Features-DSM-5 Module,MINI-M]中文版在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患者中的信效度。方法:对MINI-M... 目的:分析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问卷[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Hypo-)Manic Episode with Mixed Features-DSM-5 Module,MINI-M]中文版在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患者中的信效度。方法:对MINI-M问卷汉化后,采用多中心、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患者(n=110)进行问卷自评。以Cronbach′sα系数、条目与总分之间相关系数及重测相关系数评价MINI-M问卷的信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效度,基于临床诊断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评价问卷的预测效度。结果:MINI-M问卷中文版Cronbach′sα为0.840,各条目与总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549~0.834(P<0.05),第1周末重测相关系数为0.621(P<0.05)。主成分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1个因子(对方差贡献率为55.795%)。ROC曲线分析显示,MINI-M≥2分为最佳临界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00和0.711,相应的混合特征检出率为38.2%(42/110),明显高于临床诊断率(18.2%,20/110)。结论:MINI-M问卷中文版在双相障碍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混合特征的识别与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可重复性 结果 混合特征 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
原文传递
以抑郁为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临床表型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国庆 粟幼嵩 +9 位作者 张晨 彭代辉 汪作为 黄佳 王勇 周儒白 王凡 洪武 陈俊 方贻儒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3-478,共6页
目的:了解以抑郁为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参加双相障碍临床路径调研的、以抑郁为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共1600例,描述人群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信息,以及第1次躁狂发作患者的症状学特点。采用单因... 目的:了解以抑郁为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参加双相障碍临床路径调研的、以抑郁为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共1600例,描述人群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信息,以及第1次躁狂发作患者的症状学特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就诊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对目前为第1次轻躁狂/躁狂发作时的症状学表现与复发躁狂的症状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首次抑郁发作到第1次轻躁狂/躁狂发作的平均时间为3.63年;从第1次轻躁狂/躁狂发作到双相躁狂诊断平均1.83年,其中仅有45.4%(728例)首次发作即被诊断;从首次抑郁发作到双相障碍诊断平均为5.45年;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在既往抑郁发作次数(F=7.119,P=0.008)、既往发作总次数(F=3.980,P=0.04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目前为第1次躁狂发作的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症状分别是心境高涨(83.0%,215例)、活动增多(81.5%,211例)、语量增多(79.9%,207例);与复发性躁狂相比,首次躁狂发作的患者出现比平日更合群(χ2=13.277,P<0.01)、比平日更善辩或诙谐(χ2=10.665,P=0.001)症状的频率高,出现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增多症状(χ2=3.990,P=0.046)的频率低。结论:以抑郁为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确诊所需时间长,首次躁狂发作不易识别,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患者抑郁发作更频繁,首次躁狂发作与复发性躁狂症状表现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躁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