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的对照研究
1
作者 陈蓓玲 胡峥 朱昊平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24期3762-3764,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后早期产妇肌力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初产妇112例,其中顺产组(VD)28例、选择性剖宫产组(Sc)32例、潜伏期延长急诊剖宫产组(IPC)28例和活跃期异常急诊剖宫产(APC)组24例.采用盆底生物反馈仪检测产妇产...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后早期产妇肌力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初产妇112例,其中顺产组(VD)28例、选择性剖宫产组(Sc)32例、潜伏期延长急诊剖宫产组(IPC)28例和活跃期异常急诊剖宫产(APC)组24例.采用盆底生物反馈仪检测产妇产后5d、2、4、5、6、8周的盆底肌力值,并同时观察产后8周时尿失禁的发生情况。以有性生活未产的生育期女性100例盆底肌力值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盆底肌力值范围为40.44~86.46μV。VD组产后5d、2、4、5、6、8周的盆底肌力值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产后8周,VD、SC、IPC、APC组间尿失禁发病率分别为35.7%、9.3%、17.8%、16.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组、IPC组于产后第2周,VD组、APC组于产后第5周恢复至对照组范围,且肌力值恢复与时间正相关。SC及IPC组肌力值较其他两种分娩方式高,且尿失禁的发病率较低,对产后肌力影响小。APC组的平均肌力值高于VD组,且尿失禁的发病率低于VD组,提示因活跃期异常而急诊剖宫产对产后肌力影响小于J顷产。顺产及活跃期异常急诊剖宫产可能增加产后尿失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分娩方式 产后 盆底肌力
下载PDF
基于孕前体重指数指导孕期增重对于控制新生儿过重的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崔佳锦 朱昊平 金玉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87-90,共4页
目的调查孕前体重指数指导孕期增重范围对控制新生儿体重过大的临床意义。方法属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产检并住院分娩孕产妇病例资料,参照国内文献推算的增重范围,分析不同孕前体重指数水平下,产妇孕期增重与分娩大于胎... 目的调查孕前体重指数指导孕期增重范围对控制新生儿体重过大的临床意义。方法属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产检并住院分娩孕产妇病例资料,参照国内文献推算的增重范围,分析不同孕前体重指数水平下,产妇孕期增重与分娩大于胎龄儿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16 257例对象纳入,其中分娩大于胎龄儿者1 924例(11.8%)。对数线性模型提示孕前体重指数高、孕期增重值大(χ2=15.35,P=0.043),5个层次以及增重超过推荐范围(χ2=10.10,P=0.0015),4个层次者更易分娩大于胎龄儿。Logistic回归表明各孕前体质指数水平下,分娩大于胎龄儿风险值(a OR∧,与对应参照水平比较)随孕期增重加剧而升高,其中孕前体重指数偏瘦者若增重≥19.5 kg,大于胎龄儿风险(a OR∧=6.5,95%CI=2.9,9.7)远超过相同增重情况下孕前体重指数超重的对象(a OR∧=2.8,95%CI=1.9,5.7);且在孕期"增重超过推荐范围"的对象中,孕前体重指数偏瘦者分娩大于胎龄儿风险最高(a OR∧=4.1,95%CI=2.9,5.3)、孕前体重指数超重者风险最低(a OR∧=2.4,95%CI=1.0,4.1)。结论孕前体重指数未超重的孕妇也需严格控制孕期增重。国内需尽快建立基于孕前体重指数制定的孕期增重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体质指数 孕期增重 大于孕龄儿 巨大儿
下载PDF
焦磷酸定量化检测配对盒家族基因1甲基化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灵 杨宝华 +3 位作者 王立峰 屠红 徐军 朱昊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39,I0001,共5页
目的检测配对盒家族基因1(PAX1基因)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中的甲基化表达水平,评估其作为宫颈上皮细胞癌变的分子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科宫颈专科门诊就诊的121例患者的宫颈组织,以... 目的检测配对盒家族基因1(PAX1基因)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中的甲基化表达水平,评估其作为宫颈上皮细胞癌变的分子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科宫颈专科门诊就诊的121例患者的宫颈组织,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分为正常宫颈组(28例)、低级别病变组[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32例]、高级别病变组(病理诊断为CINⅡ或Ⅲ级,34例)和宫颈鳞癌组(27例)。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抑癌基因不同位置的甲基化情况。采用受试者ROC曲线确定宫颈组织PAX1基因甲基化表达水平对宫颈病变的诊断阈值。结果正常宫颈组、低级别病变组、高级别病变组和宫颈鳞癌组间年龄(F=4.31,P<0.01)和高危人乳头瘤毒阳性构成比(χ2=79.4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宫颈组宫颈组织PAX1基因甲基化定量水平为(4.92±4.45)%,低级别病变组为(5.55±5.05)%,高级别病变组为(10.21±14.39)%,宫颈鳞癌组为(41.97±2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43,P<0.001);两两比较发现,除正常宫颈组与低级别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宫颈组织PAX1基因甲基化定量检测诊断宫颈鳞癌的ROC曲线AUC为0.883,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93%,最佳界值为20.55%。宫颈组织PAX1基因甲基化定量检测诊断宫颈鳞癌和高级别病变的AUC为0.680,敏感度为57%,特异度为90%,最佳界值为8.97%。结论焦磷酸测序法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定量检测较以往的定性分析有较大优势,对于宫颈癌临床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对盒家族基因1 DNA甲基化 宫颈癌 焦磷酸测序法
下载PDF
定量检测PAX1甲基化对于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林晓 徐军 +2 位作者 徐灵 夏子茵 朱昊平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3期381-383,共3页
目的:探讨配对盒家族基因1(paired boxed gene 1,PAX1)的甲基化定量检测对于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将122例高危亚型HPV病毒感染患者分为正常宫颈组(组I,n=39)、低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组(组II,n=40)... 目的:探讨配对盒家族基因1(paired boxed gene 1,PAX1)的甲基化定量检测对于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将122例高危亚型HPV病毒感染患者分为正常宫颈组(组I,n=39)、低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组(组II,n=40)和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组(组III,n=43)。收集各组的宫颈组织标本,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各样本中PAX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PAX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对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阈值。结果:组I的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为(4.77±2.43)%,组II为(3.75±2.36)%,组III为(13.51±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3,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PAX1甲基化水平用于诊断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阈值为4.15%,灵敏度为89.39%,特异度为79.15%。结论: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定量检测宫颈组织中PAX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能够有效诊断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前病变 焦磷酸测序法 配对盒家族基因1 甲基化
下载PDF
孕前体重指数指导孕期增重对控制新生儿过重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任丽平 胡峥 朱昊平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9期2944-2946,共3页
目的调查孕前体重指数(BMI)指导孕期增重范围对控制新生儿体重过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产检并住院分娩孕产妇病例资料,参照国内文献推算的增重范围,分析不同孕前BMI水平下,产妇孕期增重与分娩LGA之间的关... 目的调查孕前体重指数(BMI)指导孕期增重范围对控制新生儿体重过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产检并住院分娩孕产妇病例资料,参照国内文献推算的增重范围,分析不同孕前BMI水平下,产妇孕期增重与分娩LGA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16 257例对象纳入,其中分娩大于孕龄儿(LGA)者1 924例(11.8%)。对数线性模型提示孕前BMI高、孕期增重值大(χ^2=15.35,P=0.0427,5个层次)以及增重超过推荐范围(χ^2=10.10,P=0.0015,4个层次)者更易分娩LGA。logistic回归表明各孕前BMI水平下,分娩LGA风险值(a OR,与对应参照水平相比)随孕期增重加剧而升高,其中孕前BMI偏瘦者若增重≥19.5 kg,LGA风险(a OR=6.5,95%CI=2.9~9.7)远超过相同增重情况下孕前BMI超重的对象(a OR=2.8,95%CI=1.9~5.7);且在孕期"增重超过推荐范围"的对象中,孕前BMI偏瘦者分娩LGA风险最高(a OR=4.1,95%CI=2.9~5.3)、孕前BMI超重者风险最低(a OR=2.4,95%CI=1.0~4.1)。结论孕前BMI未超重的孕妇也需严格控制孕期增重。国内需尽快建立基于孕前BMI制定的孕期增重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体重指数 孕期增重 大于孕龄儿 巨大儿
下载PDF
饮食干预对妊娠交界性糖耐量异常孕妇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胡峥 朱昊平 +1 位作者 徐军 程利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研究饮食控制对交界性糖耐量异常(BGGI)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及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效果。方法取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产检的孕妇进行糖耐量筛查,将正常者作为对照组(521例),将符合BGGI标准的孕妇分层处理后单盲... 目的研究饮食控制对交界性糖耐量异常(BGGI)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及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效果。方法取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产检的孕妇进行糖耐量筛查,将正常者作为对照组(521例),将符合BGGI标准的孕妇分层处理后单盲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525例)、非干预组(521例),干预措施主要为饮食控制,随访并记录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干预组孕期体重增加[(12.4±5.7)kg/m2],明显低于非干预组[(13.9±6.0)kg/m2](P〈0.01),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纳入时明显改善,且优于非干预组(P〈0.01)。巨大儿发生率,干预组(9.14%,48例)明显低于非干预组(13.82%,72例),P=0.02;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率,干预组为43.87%(211例),略高于正常对照组(39.50%,188例),但明显低于非干预组(56.07%,268例),P〈0.01;产后出血风险,干预组(3.81%,20例)较非干预组(7.10%,37例)降低,P=0.02。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黄疸、低血糖及转新生儿监护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控制作为简单可行的无创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交界性糖耐量异常孕妇的糖代谢状况,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巨大胎儿 妊娠结局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紧急避孕,哪种方法最有效?
7
作者 程利南(编译)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年第3期176-176,共1页
每次讲到“紧急避孕”,几乎都会有人问:“到底哪种紧急避伸方法效果最好?”“日常避孕实在太麻烦,能否把紧急避孕当作常规避孕?”……
关键词 紧急避孕法 避孕方法 计划生育 避孕措施
原文传递
宫内节育器对女性绝经后生殖系统健康的影响
8
作者 张晓华 肖丽萍 +1 位作者 朱昊平 张焕玲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4年第6期485-487,共3页
以上海市闵行区户籍和常住人口中绝经后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生育期使用的避孕方法分为宫内节育器、输卵管结扎组和对照组(体外排精),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共纳入对象2744例,其中宫内节育器组2253例,输... 以上海市闵行区户籍和常住人口中绝经后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生育期使用的避孕方法分为宫内节育器、输卵管结扎组和对照组(体外排精),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共纳入对象2744例,其中宫内节育器组2253例,输卵管组202例,对照组289例。比尔指数宫内节育器组为1.08、输卵管结扎组为0.00、对照组为15.22。和对照组相比,宫内节育器可有效降低女性绝经后生殖系统良性疾病发病风险(χ^2=67.51,P=0.00,OR=0.44,95%CI:0.32~0.59)。logistic回归表明有妊娠史(OR=3.85),有生育史(OR=0.52),生育期使用宫内节育器(OR=0.48),输卵管结扎(OR=1.74),避孕措施使用时间(OR=0.99),避孕失败史(OR=1.74)和计划生育手术史( OR=1.73)为绝经后生殖系统良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宫内节育器作为高效避孕措施可降低绝经后女性生殖良性疾病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避孕器 绝经后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