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汪月娥 朱玫 姚光弼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642-643,共2页
上海市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免疫研究中心、传染科汪月娥,朱玫,姚光弼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主要发生在南亚地区,近年来在我国有散发或暴发流行。根据八·五期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 上海市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免疫研究中心、传染科汪月娥,朱玫,姚光弼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主要发生在南亚地区,近年来在我国有散发或暴发流行。根据八·五期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各省市均有戊肝散发或暴发流行。根据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流行病学 临床
下载PDF
上海市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的调查
2
作者 朱玫 姚光弼 汪月娥 《上海预防医学》 CAS 1996年第7期320-321,共2页
上海市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的调查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免疫研究中心200040朱玫,姚光弼,汪月娥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病原学诊断方法的提高,上海地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的分布也起了相应的变化。为了弄清上海市... 上海市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的调查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免疫研究中心200040朱玫,姚光弼,汪月娥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病原学诊断方法的提高,上海地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的分布也起了相应的变化。为了弄清上海市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特点,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肝炎病原学 急性病毒性肝炎 上海市区 慢性乙肝 急性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调查 上海地区 预防医学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二年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结果的随机对比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姚光弼 陈成伟 +4 位作者 陆纬伦 任红 谭德明 王宇明 徐道振 《肝脏》 2008年第1期2-6,共5页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和拉米夫定(LVD)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19例核苷类似物初治CHB患者随机分别接受ETV(0.5 mg/d)或LVD(1110 mg/d)治疗,第一阶段疗程52周。在48周时获得综合应答的患者于52周停止治疗并...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和拉米夫定(LVD)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19例核苷类似物初治CHB患者随机分别接受ETV(0.5 mg/d)或LVD(1110 mg/d)治疗,第一阶段疗程52周。在48周时获得综合应答的患者于52周停止治疗并随访。在48周时获得部分应答的患者将继续双盲治疗至96周。评估患者HBV DNA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血清学标志和安全性方面的情况,并且对基线时HBeAg(+)患者评估HBeAg转阴和血清转换。结果共338例患者进入96周治疗,其中ETV组193例,LVD组145例。疗程结束时,ETV组有74%患者HBV DNA测不出(<300拷贝/ml),96%患者ALT复常。LVD组HBV DNA测不出和ALT复常率分别为41%和82%。ETV组和LVD组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比例分别为11%和19%。总计2年内所有经治患者HBV DNA的累计转阴率ETV组为79%,LVD组为46%(P<0.0001)。两组的不良事件和安全性特征相当。结论初治患者中,ETV治疗96周的HBV DNA抑制率和ALT复常率优于LVD,而两者的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临床试验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换持久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马秀云 蔡皓东 +1 位作者 朱玫 姚光弼 《肝脏》 2006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3年以上患者的血清转换率和停药后持久率,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 167例CHB患者,每天服用拉米夫定100mg,持续3年以上,连续2次以上出现血清转换(间隔3个月),即HBeAg转阴和抗HBe...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3年以上患者的血清转换率和停药后持久率,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 167例CHB患者,每天服用拉米夫定100mg,持续3年以上,连续2次以上出现血清转换(间隔3个月),即HBeAg转阴和抗HBe转阳,继续服药6~12个月后,停药并随访1年以上。服药第1年每月,以后第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和血清病毒学标志、丙氨酸转氨酶(ALT)、HBV DNA定量及YMDD变异等项目。HBV基因分型应用型特异性PCR方法。结果 共有45例患者出现血清转换(27.0%),继续服药6~12个月后停药并随访1年以上,9例出现血清学重新激活,血清转换持久率为80.0%。经单因素统计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血清转换率和停药后持久率与基线ALT水平呈正相关,与基线HBVDNA水平和治疗后YMDD变异呈负相关。结论 CHB患者出现血清转换后继续应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上,大多数患者可达到持续转换。对血清转换率和持久率有显著影响意义的因子为基线ALT、治疗后YMDD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血清转换
下载PDF
首届临床免疫学会联盟会议报道:免疫治疗和诊断的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姚光弼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1年第9期369-371,383,共4页
本文报道首届临床免疫学会联盟会议有关免疫治疗和诊断的进展内容。
关键词 免疫学会联盟会议 免疫治疗 免疫诊断
下载PDF
国产抗HCV EIA酶免疫试剂的评价
6
作者 田月芬 姚展蔚 姚光弼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7年第4期221-221,共1页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EIA 酶免疫试剂
下载PDF
新一代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上)
7
作者 姚光弼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9年第8期323-325,共3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药物疗法 核苷类似物 抗病毒药
下载PDF
红花黄色素对衰老模型小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欧芹 魏晓东 +1 位作者 张鹏霞 孙佳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4-505,共2页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衰老模型小鼠脑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半乳糖制作衰老模型小鼠作研究对象,用大孔树脂法提取红花黄色素,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红花黄色素对脑细胞凋亡及Bcl—2的影响作用。结果:红花黄...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衰老模型小鼠脑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半乳糖制作衰老模型小鼠作研究对象,用大孔树脂法提取红花黄色素,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红花黄色素对脑细胞凋亡及Bcl—2的影响作用。结果:红花黄色素能显著降低脑细胞凋亡率,提高Bcl—2的表达,以大剂量和中剂量组效果比较显著(P<0.01,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是红花延缓衰老作用的有效成分,衰老导致脑细胞凋亡大量出现,红花黄色素减少脑细胞凋亡率,以红花黄色素大剂量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 脑细胞凋亡 衰老模型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静波 杨建华 +1 位作者 倪玉美 计焱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酶免疫法(FEIA)测定了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各2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6例和正常人20例的血清ECP ,同时进行了肺功...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酶免疫法(FEIA)测定了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各2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6例和正常人20例的血清ECP ,同时进行了肺功能测定(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并对发作期哮喘患者在给予吸入皮质激素治疗3mo后复测其ECP及肺功能。结果发作期哮喘患者治疗前血清ECP的水平明显地高于缓解期哮喘患者、COPD患者和正常人(P<0.01);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清ECP的水平亦高于COPD组和正常人(分别为P<0.05和P<0.01) ,而3组患者的肺功能则无明显差异。发作期哮喘患者经抗炎治疗3mo后 ,其血清ECP的水平明显下降(P<0.01),通气功能改善 ,两者呈负相关趋势(r=0.735 ,P<0.05)。结论血清ECP的水平可客观而较直接地反映气道炎症的程度 ,预测疾病的发作。因此 ,动态检测血清ECP的水平 ,可准确地判断气道炎症的控制情况 ,更有效地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肺功能 ECP 气道炎症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者抗炎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静波 计焱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全面评估抗炎治疗后过敏性哮喘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哮喘症状、活动受限、对刺激原的反应与回避、心理情绪等生存质量的四个方面对45例哮喘患者在抗炎治疗3mon的前、后分别进行调查 ,并对其中20例患者同期检... 目的全面评估抗炎治疗后过敏性哮喘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哮喘症状、活动受限、对刺激原的反应与回避、心理情绪等生存质量的四个方面对45例哮喘患者在抗炎治疗3mon的前、后分别进行调查 ,并对其中20例患者同期检测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抗炎治疗前哮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以“对刺激原的反应与回避”的均分最高 ,“哮喘症状”与“心理情绪”的均分次之 ,而“活动受限”的均分最低。抗炎治疗后 ,生存质量的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表现为均分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分别为P<0.001和P<0.01) ,而同期的血清ECP水平亦明显下降 (P<0.01)。虽然以男性、年龄大于50岁组、文化程度较高的哮喘患者生存质量受损的均分相对较高 ,但总均分于抗炎治疗前后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间并未显示明显差异 (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也使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情绪等受到较大影响 ,积极抗炎治疗能明显地改善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抗炎治疗 生存质量
下载PDF
荧光信号引物PCR定量测定血清HCV-RNA的实验室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蓓 朱玫 姚光弼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对Amplisensor荧光标记HCV定量PCR方法进行实验室考核。方法28例抗HCV(+)、定性PCR(+)的血清标本,用于重复性测定;20例健康人血清用于正常值测定;5例定性PCR(+)和5例定性PCR(-)... 目的对Amplisensor荧光标记HCV定量PCR方法进行实验室考核。方法28例抗HCV(+)、定性PCR(+)的血清标本,用于重复性测定;20例健康人血清用于正常值测定;5例定性PCR(+)和5例定性PCR(-)标本用于Amplisemsor和branch-DNA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孔间变异系数(CV)为 20.6%,操作者间CV为 43.8%,批内 CV为 61.9%,批间CV为85.1%。20例健康人血清测定值均小于最小检测浓度,即102拷贝/ml。用Amplisensor和branch-DNA两种方法对5 例定性PCR(-)标本测定,Amplisensor和branch-DNA均为阴性;对5 N定性PCR(+)标本测定,Amplisensor均为阳性,HCV-RNA的浓度为 2. 5 × 105拷贝 /ml~ 1. 7 ×106拷贝 /ml, branch-DNA方法有 2例未能检出。结论 Amplisensor HCV定量 PCR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均好,可用于临床疾病的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疗效的评估。由于批内、批间变异系数较大,试验与操作均应严格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V-RNA 核酸定量 血清诊断 荧光信号引物 PCR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静波 姚光弼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9年第9期388-390,共3页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作为嗜酸粒细胞的特异性活化标志 ,与迟发性哮喘反应、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态检测血清、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的ECP水平 ,可有助于判断气道炎症的存在和程度 ,预测疾病的...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作为嗜酸粒细胞的特异性活化标志 ,与迟发性哮喘反应、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态检测血清、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的ECP水平 ,可有助于判断气道炎症的存在和程度 ,预测疾病的发作 ,同时还可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 ,而痰或BALF中的ECP水平似更能反映气道局部的炎症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气道炎症 ECP
下载PDF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光弼 《肝脏》 1996年第1期40-41,共2页
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乙型、丙型和丁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国内以慢性乙型和丙型多见。新发现的一种庚型(HGV)也可能慢性化。慢性肝炎的治疗可归纳为:抗病毒。
关键词 治疗 丙型 乙型 慢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HGV 慢性化 抗病毒 免疫 新发现
下载PDF
抗-HEV-IgM对戊型肝炎诊断的意义
14
作者 徐蓓 姚光弼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698-700,共3页
为探讨患者循环中抗-HEV-IgM和IgG对戊型肝炎诊断的意义,本文对1992年至1995年期间357例急性肝炎标本进行了抗-HEV-IgM检测,对其中127例同步作了抗-HEV+IgG测定。结果表明:抗-HEV-I... 为探讨患者循环中抗-HEV-IgM和IgG对戊型肝炎诊断的意义,本文对1992年至1995年期间357例急性肝炎标本进行了抗-HEV-IgM检测,对其中127例同步作了抗-HEV+IgG测定。结果表明:抗-HEV-IgM经戊肝急性期后很快下降,而抗-HEV-IgG则经历了急性期、恢复期乃至更长的时间。还发现在单纯HEV感染和HEV+HAV感染中,抗-HEV-IgM反应形式基本相同,但抗HEV-IgG不同。单纯HEV感染中,抗-HEV-IgG从急性期急剧上升至95%后,恢复期仍维持在81.8%的较高水平,而在HEV+HAV合并感染中,急性期和恢复期抗-HEV-IgG仅分别为23.9%和12.5%,和单纯HEV感染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研究表明:抗-HEV-IgM检测对诊断急性戊型肝炎较抗-HEV-IgG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血清学诊断 免疫球蛋白M
下载PDF
应用判别分析比较慢性丙型和乙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
15
作者 周侃 《肝脏》 1996年第1期39-40,共2页
近两年,随着对丙型肝炎研究逐步深入,国内外陆续报道了有关丙型肝炎病理学形态的研究状况。为了从组织学角度比较慢性丙型和乙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我们详细比较了49例慢性丙型肝炎(CH-C)和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形态学改变,用SA... 近两年,随着对丙型肝炎研究逐步深入,国内外陆续报道了有关丙型肝炎病理学形态的研究状况。为了从组织学角度比较慢性丙型和乙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我们详细比较了49例慢性丙型肝炎(CH-C)和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形态学改变,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找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特点,并用判别分析得到一个公式,用来判断肝炎的类型。此公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学特征 慢性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形态学改变 判别分析 统计学处理 CH 病理学 特异性
下载PDF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 被引量:93
16
作者 姚光弼 朱玫 +4 位作者 王宇明 徐道振 谭德明 陈成伟 侯金林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91-895,共5页
目的以拉米夫定(LVD)为对照,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26个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519例核苷类初治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组(0.5mg/d)258例和LVD组(100mg/d)261... 目的以拉米夫定(LVD)为对照,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26个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519例核苷类初治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组(0.5mg/d)258例和LVD组(100mg/d)261例,用药时间至少52周。应用两种HBV定量法(bDNA和PCR)于12、24、36和48周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每隔4周随访患者,记录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的数据,以监测研究药物的安全性。结果ETV和LVD两组患者的基础人口学、临床和病毒学特征相似。经过48周的治疗,到达主要疗效终点者,ETV组为90%,LVD组仅69%(P<0.0001)。HBVDNA的载量(PCR定量),ETV组平均下降5.9lg拷贝/ml,LVD组平均下降4.3lg拷贝/ml,二者相差超过1.5lg拷贝/ml(P<0.0001)。用PCR法,ETV组中有76%的患者测不到病毒(<300拷贝/ml),而LVD组中仅为43%。ALT的复常,ETV组也优于LVD组,分别为90%和78%(P=0.0003)。两组患者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5%和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基本相似,分别为60%和56%,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和5%。在治疗期间,没有死亡病例。结论ETV治疗核苷类初治CHB患者,抑制病毒和改善肝脏生化功能方面均优于LVD,安全性与LVD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载量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血清转换的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玫 徐蓓 姚光弼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的血清转换率和持续血清转换率及多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方法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天服用拉米夫定100 mg,持续5年。出现血清转换后, 继续服拉米夫定6个月以上(每3个月随访1次,至少2次以上),...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的血清转换率和持续血清转换率及多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方法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天服用拉米夫定100 mg,持续5年。出现血清转换后, 继续服拉米夫定6个月以上(每3个月随访1次,至少2次以上),仍为乙型肝炎e抗原(-)和抗-HBe(+), 则停药并继续随访6-12个月。所需观察项目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病毒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DNA 载量及基因分型、YMDD变异等。结果(1)共有26例患者出现血清转换。总血清转换率为32.10% (26/81)。第1-5年,每年累积的血清转换率为16.05%、19.75%、27.16%、28.40%和32.10%。(2)停药后4例出现复发,持续血清转换率为84.62%(22/26)。(3)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近期血清转换率和持续血清转换率与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呈正相关,与治疗前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呈负相关。持续血清转换与血清转换后继续服药时间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血清转换后继续应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上,大多数患者可达到持续转换。对持续血清转换的影响因素为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转换 血清病毒学 肝炎E抗原
原文传递
深化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姚光弼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3-434,共2页
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常见的肝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和非酒精性),但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或被原发病掩盖,以及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因而常被忽视或误诊... 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常见的肝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和非酒精性),但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或被原发病掩盖,以及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因而常被忽视或误诊。各种中、西医师,特别是广大的非内科医师或基层全科医师对DILI认知度很低,误诊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 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 INJURY 非酒精性 全科医师 liver 病毒性肝炎
原文传递
甲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抑制因子和短寿命抑制性细胞的研究
19
作者 吕屏 董左权 +1 位作者 段恕诚 姚光弼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91-293,310,共4页
对110例急性甲型肝炎的血清抑制因子(SIF)的特点进行研究。87.3%的甲肝血清中可测出SIF。SIF在甲肝的潜伏期即可出现,比血清抗HAV-IgM要提前1~2周。SIF的活性高峰大多为发病早期,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多数病人的SIF可望在病后8周恢复正... 对110例急性甲型肝炎的血清抑制因子(SIF)的特点进行研究。87.3%的甲肝血清中可测出SIF。SIF在甲肝的潜伏期即可出现,比血清抗HAV-IgM要提前1~2周。SIF的活性高峰大多为发病早期,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多数病人的SIF可望在病后8周恢复正常,甲肝病人外用血中短寿命TS的活力比正常人低,体外实验证实SIF对短寿命Ts的活力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寿命抑制性 细胞 甲型肝炎 SIF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细胞功能的研究
20
作者 单梅梅 吕屏 姚光弼 《上海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8-30,共3页
对24例乙型慢迁肝患者进行体外B细胞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发产生或经美洲商陆(PWM)刺激后产生的IgG、IgM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乙型慢活肝患者自发产生的IgG、IgM量比正常人明显升高,但经... 对24例乙型慢迁肝患者进行体外B细胞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发产生或经美洲商陆(PWM)刺激后产生的IgG、IgM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乙型慢活肝患者自发产生的IgG、IgM量比正常人明显升高,但经PWM刺激后,IgG、IgM的产生量反而比对照组明显减低.慢活肝患者血清IgG量与B细胞体外培养产生的IgG量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乙型肝炎 B细胞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