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理依据——试论孙景尧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思想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平 程培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7,共9页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适意义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总体比较研究法"(以"交叉综合研究"为核心,以"本末循环研究"为补充和完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可比性"要求(理论内涵与方法运用)。学界对孙景尧的论点多有引证,但是对其方法论系统思想尚关注不够,而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继西方模式以后的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景尧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方法论 总体比较研究法 可比性
下载PDF
文学与副文学研究探——以中美“说书”的比较研究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孙景尧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9-35,共7页
对副文学的研究,包括对中美说书的比较研究,既是同国际学界接轨的新研究方向,又是对振兴发展我国优秀口述表演文学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比较文学研究新领域。不仅如此,对口述表演文学的研究,还有更为重要的认知文化传统的深远意义。这活生... 对副文学的研究,包括对中美说书的比较研究,既是同国际学界接轨的新研究方向,又是对振兴发展我国优秀口述表演文学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比较文学研究新领域。不仅如此,对口述表演文学的研究,还有更为重要的认知文化传统的深远意义。这活生生的文化传统,也就在这活生生的口述文学表演活动中,由参与各方共同遵守和运用而得以传承保留和运用发展。这就使之成为了解与掌握自身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与生动课题。而进一步作中外口述表演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就成为认知自我与他者文化传统的重要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副文学 说书 评弹
下载PDF
美学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的真理性与法理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伟 邵志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5-170,共6页
跨文化比较是20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各异质文化体系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对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既包含有人类审美意识... 跨文化比较是20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各异质文化体系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对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既包含有人类审美意识的共同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不同文化的美学思想的特征。在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的比照中,分析各种美学观念生成转化的背景和动力,使许多难解之题渐趋明晰。有助于在总结各方美学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的美学理论,使美学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学科。错位研究成为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并置的比较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着眼于非同类、无同源关系的对象的比较,对没有任何联系的不同区域或国家对于同一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揭示造成这种美学差异的文化社会背景之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比较 比较美学 平行研究 影响研究 错位研究
下载PDF
英国民族英雄史诗《贝奥武甫》的文学隐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现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30-137,157,共9页
英国古英语民族史诗《贝奥武甫》不仅展现了英雄的传奇和宗教的影响,史诗的写作风格也格外引人入胜。回环式的首尾照应结构和揭示历史的插曲式写作方式,风格独特。史诗不仅采用大量的典故、传说和神话以及圣经故事,而且史诗中对人、物... 英国古英语民族史诗《贝奥武甫》不仅展现了英雄的传奇和宗教的影响,史诗的写作风格也格外引人入胜。回环式的首尾照应结构和揭示历史的插曲式写作方式,风格独特。史诗不仅采用大量的典故、传说和神话以及圣经故事,而且史诗中对人、物和宗教的隐喻手法使用,增添了史诗的韵味、魅力及内涵,使史诗更加优雅、形象和生动无比,充满感情色彩,含义隽永又耐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奥武甫》 写作风格 隐喻 过度阐释
下载PDF
失语与尴尬——对俄罗斯文学史研究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
5
作者 朱宪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1,共5页
1991年苏联大厦轰然坍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各个方面留下了一堆堆废墟,也一度让中国的俄罗斯文学史工作者陷入集体"失语"与尴尬之中。对于国内的俄罗斯文学史工作者来说,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清理这些"历史废墟"... 1991年苏联大厦轰然坍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各个方面留下了一堆堆废墟,也一度让中国的俄罗斯文学史工作者陷入集体"失语"与尴尬之中。对于国内的俄罗斯文学史工作者来说,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清理这些"历史废墟",这是我们告别"失语"、走出尴尬的起点。在清理"历史废墟"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不可回避:一是怎样科学评价别车杜的理论和批评在俄罗斯文学史中的影响;二是怎样在欧洲文学背景上重新认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俄罗斯文学的崛起和辉煌,证实了马克思关于文化文学的发展"不一定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有关论断。然而,具体说来,却又有其内在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回归俄罗斯文学自身,并将俄罗斯文学与欧洲文学、俄罗斯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重要问题,纳入研究的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走进俄罗斯文学,撰写出接近俄罗斯文学"真相"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俄罗斯文学史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史 失语与尴尬 别车杜 欧洲文学
下载PDF
科技困境中的文学突围:刘慈欣《诗云》中的科幻诗人
6
作者 熊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诗云》中的“李白”与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托科幻乌托邦小说语境的、虚构的亲和关系。一方面,《诗云》中的克隆诗人“李白”肆意破坏人类文明,却又试图以现代高科技手段留驻古典诗艺的矛盾行为,揭示... 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诗云》中的“李白”与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托科幻乌托邦小说语境的、虚构的亲和关系。一方面,《诗云》中的克隆诗人“李白”肆意破坏人类文明,却又试图以现代高科技手段留驻古典诗艺的矛盾行为,揭示了这一特殊文学意象的辩证本质。另一方面,刘慈欣借“李白”之手掀起的一场“造诗(史)运动”,与《拱廊街计划》中本雅明经由辩证意象概念对历史—救赎关系所进行的历史性哲学考察,于本质上展现出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聚焦现代性对个体经历与记忆的异化,并指出“诗性历史”是突围的唯一途径和必然结局。因此,《诗云》塑造的科幻诗人“李白”并非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盛唐诗人李白的转生,而是刘慈欣借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之名创造的一个颇具后现代意味的反乌托邦意象。这一写作策略在经典化底色下探索了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重造,质疑了科学技术允诺人类的浪漫未来,打破了这一虚幻泡影,进而引导读者对当下社会盛行的理智祛魅进行复魅思考。李白的诗人形象不再与西方对中国固化的现代想象密不可分,而是成为观照文学现代性、解构机械复制时代文艺危机与诗史焦虑的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本雅明 李白 诗云
下载PDF
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第11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7
作者 张书圣 邓艳艳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8-212,共5页
2014年7月5日,“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第11届会员大会暨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第10届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炳辉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关键词 文学研究会 学术年会 上海市 学术研讨会 纪要 世界文学研究 国家重点学科 会员大会
原文传递
复制与重构——也谈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模式”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文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5,共4页
在过去的英国文学史的编写中,存在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与苏联模式。所谓"英美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是和当初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的,而... 在过去的英国文学史的编写中,存在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与苏联模式。所谓"英美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是和当初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的,而英国文学的译介则和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密切相关,即所谓"求新声于异邦"。不过,这类英国文学史基本上是英美同类著作的编译或者说"复制",而且都很简略。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同样和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而英国文学的译介则和全民政治思想教育密切相关,即"文学为政治服务"。这种模式虽然"系统性强"却有着致命缺点。于是,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化"问题即"中国模式"问题便成为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模式"应该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出发,以一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审视和解读英国文学的发展,述写英国文学的历史变迁,使之既符合英国文学的原有事实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方面,王佐良先生等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无疑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英美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模式
下载PDF
独语与喧哗——美国文学史的“当代性”反思 被引量:5
9
作者 黄铁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2-56,共5页
一部好的文学史不是一劳永逸地静止存在,它始终处于完善、补充、淘汰、新增的过程中,以文学的发展、进化和开放的格局作为内在依据而不断推陈出新。美国文学史与西方(欧洲)文学史一样,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受到"当代性"的挑战。... 一部好的文学史不是一劳永逸地静止存在,它始终处于完善、补充、淘汰、新增的过程中,以文学的发展、进化和开放的格局作为内在依据而不断推陈出新。美国文学史与西方(欧洲)文学史一样,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受到"当代性"的挑战。美国文学史应对"当代性"的挑战,不仅仅限于那些权威性著作的范围,更重要的方面是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各种不同流派文论的诞生,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编写的热浪悄然涌现,它们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单一的独语式的文学史模式而重构了一个多声部的文学史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不再以大历史式的框架来通述文学发展的全景,而倡导一种个性化的、专题式深入研究的方式来突破被他们视为教条古板的局限。所有这些,表明了美国文学史的写作正向纵深发展,呼应了"当代性"的时代要求。这种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以当代的眼光为基准,以不同文学形态为对象的研究方法,根本性地解构了以往独步天下的传统文学史格局而呈现出百家争鸣、众语喧哗的"复调"态势。美国文学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独语"走向"喧哗",经"当代性"反思而前行,形成了一种多元文本模式互补、并存的趋向,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中相当突出。美国文学史撰写的成功经验无疑给中国编写的美国文学史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史 主体因素 当代性反思 独语与喧哗
下载PDF
来华新教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小说——以《教务杂志》刊载的评论为中心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轶旻 孙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2-158,160,共7页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样本,并籍此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态度带有很实际的传教的意义,他们比天主教传教士采取了更为灵活主动的策略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小说的这种态度正体现了他们为传播宗教而采取的文化适应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务杂志 新教传教士 道德 传教策略
下载PDF
留学经验与中国现代都市诗——以孙大雨为中心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3-109,共7页
中国现代早期都市诗皆出自留学生在异域大都会的经验。《纽约城》、《自己的写照》以纽约的都市景象为题,前者短小,节奏明快,后者繁复,格律严整,既是孙大雨的名作,也是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名篇。与其前的西方现代主义都市诗及此后生成于中... 中国现代早期都市诗皆出自留学生在异域大都会的经验。《纽约城》、《自己的写照》以纽约的都市景象为题,前者短小,节奏明快,后者繁复,格律严整,既是孙大雨的名作,也是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名篇。与其前的西方现代主义都市诗及此后生成于中国的都市诗相比,留学生的都市诗属于前现代主义之作,这和他们处身异域都市却不属于那里的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诗 孙大雨 纽约 异域性
下载PDF
中西文化差异与比较诗学方法论建构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耘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92,共10页
中西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对于"天(宇宙世界)"之本质的认识及其表象系统截然不同。其次,西方基于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建构的"原子式自我",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的表现;相反,正如有的学者所认识到的,中国建构的是"关... 中西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对于"天(宇宙世界)"之本质的认识及其表象系统截然不同。其次,西方基于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建构的"原子式自我",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的表现;相反,正如有的学者所认识到的,中国建构的是"关系性自我"。再次,从根本上说,西方的"天"与人是彼此独立、相互对立的二元关系;而中国文化始终没有建立基于实体论之真理观和原子论之自我观的天人二元关系,主张万有皆"气",气化流行,鸢飞鱼跃,将天人联结为息息相通的生命整体。其四,"诗学"在西方常常被赋予介于哲学(关注普遍真理)与历史(记录个别史实)之间的位置,这个学科定位由亚里士多德奠定基础,但在整个西方文化中被广泛接受了;而构成中国文化的诸多要素,不管是作为"文类"的"六经",还是作为"元素"的"五行",抑或作为"德目"的"五常",等等,都不像西方那样追求界分明确,而是浑然一体、互相交叠,很难予以现代知识论的清晰对应,六经都是"文学"、都是"史学"、都是"哲学"。倘若以现代知识系统来重整古代诗学传统,就需要对其中的诗学因素及其蕴含演变做出清楚的甄别与辨析。因此,要建构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首先应该在掌握中西文化之源发性差异的基础上,找出中西诗学在中西各自知识构架中的纽结点与关键问题,明其知识定位以及性质与功能,再结合具体诗学问题的特定语境及阶段性特征细致辨析、系统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诗学的本性 诗学的“知识”定位 比较诗学方法论
下载PDF
《蒙古秘史》的文体特征——与中国历史散文及讲史说话相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荣刚 严明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0,共7页
《蒙古秘史》成书于公元13世纪,记载了蒙古民族自始祖至斡歌歹时期近六百年的历史,开创了蒙古民族书面撰史纪事的先河。现存的《蒙古秘史》作为蒙古民族第一部书面历史文学作品的汉译本,在创作文体上既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同时... 《蒙古秘史》成书于公元13世纪,记载了蒙古民族自始祖至斡歌歹时期近六百年的历史,开创了蒙古民族书面撰史纪事的先河。现存的《蒙古秘史》作为蒙古民族第一部书面历史文学作品的汉译本,在创作文体上既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同时又与汉族史传作品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影响关系。将《蒙古秘史》与《左传》、《三国志平话》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叙事、取材以及语言方面的异同及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秘史》 历史散文 讲史说话 民族文学
下载PDF
明末清初天主(上帝)存在证明的“良能说”——以利玛窦对孟子思想和奥古斯丁神学的运用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纪建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对天主(上帝)的存在提出了一系列证明,他以阿奎那的自然神学证明为骨架,借奥古斯丁普遍认可的论证与本体论证明来与孟子的良知良能说互相诠释,是汉语神学的滥觞。
关键词 利玛窦 良能说 孟子 奥古斯丁 道德论证 本体论证明
下载PDF
《诗学》中的柏拉图声音——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诗学思想互文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平 莫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80,共9页
文章尝试将一般适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资源开创性地延伸至理论著述的分析,从而研究和揭示亚里士多德《诗学》与不在场的柏拉图诗学思想复杂的、潜在的互文性关系,并辩证地阐释《诗学》互文性的古今内涵及... 文章尝试将一般适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资源开创性地延伸至理论著述的分析,从而研究和揭示亚里士多德《诗学》与不在场的柏拉图诗学思想复杂的、潜在的互文性关系,并辩证地阐释《诗学》互文性的古今内涵及其转换的深层次原因,以期实在性地推进与拓展古典学与当代理论融合的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诗学》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古典学
下载PDF
跨越性与可比性:比较美学的二维界说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伟 邵志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1-56,共6页
比较美学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时间、跨特质的美学研究。跨越性是比较美学的根本属性。比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美学现象,但这些美学现象同时必须具备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美学的学理基点,它是比较美学的平行研究、影响研... 比较美学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时间、跨特质的美学研究。跨越性是比较美学的根本属性。比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美学现象,但这些美学现象同时必须具备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美学的学理基点,它是比较美学的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和错位研究得以有效实施,从而在学理上探获美学内在规律的质的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美学 跨越性 可比性
下载PDF
一种从身体出发的技术一政治诗学——马苏米《虚拟的寓言》对当代文化研究范式的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云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5-184,共10页
布莱恩·马苏米的著作《虚拟的寓言:运动、情感和感知》是当代西方文化理论领域中的重要作品。马苏米以"身体"和"虚拟"为中心,对当代文化理论以符号操作为中心的主体化理解进行了批判。马苏米认为,当代资本主... 布莱恩·马苏米的著作《虚拟的寓言:运动、情感和感知》是当代西方文化理论领域中的重要作品。马苏米以"身体"和"虚拟"为中心,对当代文化理论以符号操作为中心的主体化理解进行了批判。马苏米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权力机制不再遵循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主体化逻辑,而是利用科学技术,通过对情感流动强度和方向的控制,达到对人的控制。而人却可以通过技术,在不断的客体化过程中,逃逸这种控制。因此,马苏米认为,在解释这种"控制-逃逸"逻辑的过程中,当代的文化理论,既是一种技术诗学,又成为一种政治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 运动 后人类 技术 身体
下载PDF
日本狂诗创作的三次高潮——从东亚汉文学史的发展角度着眼 被引量:1
18
作者 严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狂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诗创作,在日本近世诗坛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江户明治时期狂诗的盛行,印证了汉诗扎根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其形式及表现内容都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而演绎出汉诗风格样式的丰富多样性。在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 狂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诗创作,在日本近世诗坛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江户明治时期狂诗的盛行,印证了汉诗扎根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其形式及表现内容都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而演绎出汉诗风格样式的丰富多样性。在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日本汉诗人不仅创造出了传统形式的日本汉诗,而且还在努力探求汉诗与日本俗体诗的结合之途。日本狂诗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滑稽和俚俗两大要素的巧妙融合。日本狂诗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三次创作高潮期,对市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近世日本汉诗的一大新变,对近代东亚汉诗发展贡献独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诗 狂诗特征 中日汉诗比较 东亚汉文学史
下载PDF
西方汉学中沃尔夫林中国艺术研究的影响——兼论高居翰的视觉研究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佩烔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118,共7页
20世纪前半期西方文艺理论的理性现代性思潮,催生了各种以艺术语言学取向和作品本体论为根本特点的形式主义流派。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和艺术风格学也是构成这一思潮并反映其特点的一部分,不但奠定了现当代西方艺术研究的一些基本面,也... 20世纪前半期西方文艺理论的理性现代性思潮,催生了各种以艺术语言学取向和作品本体论为根本特点的形式主义流派。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和艺术风格学也是构成这一思潮并反映其特点的一部分,不但奠定了现当代西方艺术研究的一些基本面,也符合了西方汉学领域的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些特定需求,从而在这一领域构成了基础性的影响。高居翰以作品和画面分析为中心的视觉研究方法,即是沃尔夫林理性化的艺术语言学取向与西方汉学中艺术研究需求相结合的一个典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夫林 高居翰 理性化 艺术语言学 作品本体论
下载PDF
烟草与文学:清人笔下的“淡巴菰”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耘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3-93,共11页
自15世纪欧洲殖民者在南美知晓"淡巴菰"(烟草)及其吸食之法以来,它便迅速流传全球。万历年间,它由多条线路进入中国,很快便南北风靡,并成为农业生活的一部分,词人骚客之讽咏也在在皆有。但是,相比于学界对酒、茶、樵等与文学... 自15世纪欧洲殖民者在南美知晓"淡巴菰"(烟草)及其吸食之法以来,它便迅速流传全球。万历年间,它由多条线路进入中国,很快便南北风靡,并成为农业生活的一部分,词人骚客之讽咏也在在皆有。但是,相比于学界对酒、茶、樵等与文学之关系的论述,"淡巴菰"与中国文学之关系则可称全然被漠视。文章从四个方面入手,讨论其与名公巨卿、与江南文人、与妇女以及与笔记小说之诸重关联,得出结论如下:首先,清代之文人,因不知"淡巴菰"来自远西之美洲、欧洲,而以为乃吕宋所产,故未曾因其为远西之物而有意排斥、厌恶之。其次,"淡巴菰"传入中土不久,国人对其利弊两端便有清楚认知,禁烟之举,历朝皆有,恶烟之人,屡见不鲜,然而烟草并未与之俱绝,故全祖望所云"仁草"之辩,似仍有其合理性。最后,对于士人而言,"淡巴菰"有催发灵感、润绵诗文之力,故嗜之者尤甚,然总体而言,付诸歌咏者不多,相比于咏唱酒茶之浩瀚篇章,有关"淡巴菰"的叙述、吟咏仍显数量匮乏。"淡巴菰"之于清代文学,其催发灵感、滋育巧思的间接"贡献",远大于对其自身的直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巴菰 烟草 清代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