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福良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10,2,共8页
本文对’94上海国际莎剧节精彩纷呈的演出,作了全景式的综述,指出这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汇流,是中国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沟通和对话。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莎剧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研究 述评 学术活动 《奥赛罗》 创作个性 艺术家 观众
原文传递
戏剧观论争及其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沈炜元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8,共12页
80年代关于戏剧观的论争是戏剧界的一件大事。二十年后,在对这场论争的评价上,却出现了一种基本否定的意见。本文认为,戏剧观讨论并没有误导话剧创作陷入玩弄形式、技巧的泥坑之中;相反,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理论探讨与艺术实践的良性互... 80年代关于戏剧观的论争是戏剧界的一件大事。二十年后,在对这场论争的评价上,却出现了一种基本否定的意见。本文认为,戏剧观讨论并没有误导话剧创作陷入玩弄形式、技巧的泥坑之中;相反,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理论探讨与艺术实践的良性互动,催生出一批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优秀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观 探索创新 人文精神
原文传递
艺术不是答案——《东京的月亮》《上海人在东京》引起的若干思考
3
作者 夏写时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15,共12页
《东京的月亮》《上海人在东京》之比较研究。中国留日学生在中国不同时期文学中留下之不同剪影。当代留日学生心态剖析。女性问题。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留日生 东京 郁达夫 中国留日学生 郭沫若 女性问题 主人公 知识分子 日本
原文传递
理论之路--《戏剧艺术》三十年
4
作者 夏写时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1,共8页
理论之路,就是挑战、应战,新的挑战和新的应战,理论在这持续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被证明、证伪、更替或整合、提升。
关键词 《戏剧艺术》 三十年
原文传递
论可能性——被苛求的艺术批评之辩解
5
作者 夏写时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16,共8页
艺术批评不是艺术创作的裁判员。它能做到的仅仅是对可能性的洞察。作家、艺术家将某种可能性转化为艺术作品,艺术批评家的主场和素养,使他能对极多的可能性有较广泛深入的洞察,在已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与尚末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间比较探... 艺术批评不是艺术创作的裁判员。它能做到的仅仅是对可能性的洞察。作家、艺术家将某种可能性转化为艺术作品,艺术批评家的主场和素养,使他能对极多的可能性有较广泛深入的洞察,在已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与尚末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间比较探求,探幽烛隐,形成独特的艺术创作领域——艺术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批评 文学批评 批评家 别林斯基 现实的可能性 艺术家 文学艺术作品 戏剧批评 文学作品 《聪明误》
原文传递
基本要素下的显影--荒诞剧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的逻辑性
6
作者 吴靖青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46,61,共8页
对于一部传统戏剧,其寓意主旨固然重要,但无论是其剧本创作手法还是舞台演绎过程,都必须符合艺术创造的客观规律和逻辑。那么,以“标新立异”和“自由”身份出现的荒诞剧,其剧本创作和舞台演绎是否就可以摆脱逻辑规律的限制呢?
关键词 舞台呈现 剧本创作 逻辑性 荒诞剧 显影 演绎过程 传统戏剧 创作手法
原文传递
横浜桥畔艺教篇
7
作者 沈炜元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0-108,共9页
上海戏剧学院办学初期,即集中了一批中国话剧史上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把艺术实践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认真致力于戏剧创新人才的培育,在对学生艺术人格的陶铸,专业基础的训练,知识结构的设计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教学... 上海戏剧学院办学初期,即集中了一批中国话剧史上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把艺术实践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认真致力于戏剧创新人才的培育,在对学生艺术人格的陶铸,专业基础的训练,知识结构的设计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格 文化素养 艺术实践 个性化教育
原文传递
银幕形象魅力和演员自身魅力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舆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8-85,共8页
多年来,在报刊上介绍演员创作动态的文字中,时常可以看到笔者把电影演员分为“性格演员”和“本色演员”两大类:比如说,某某演员通过某个角色的创造,从“本色演员”跨入了“性格演员”的行列。这是很令人费解的。因为在表演学中,角色即... 多年来,在报刊上介绍演员创作动态的文字中,时常可以看到笔者把电影演员分为“性格演员”和“本色演员”两大类:比如说,某某演员通过某个角色的创造,从“本色演员”跨入了“性格演员”的行列。这是很令人费解的。因为在表演学中,角色即性格;演员创造角色形象,就是创造人物性格。他们根据什么把演员分为“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两大类呢?这两个“术语员”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全然含混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格演员 个人魅力 银幕形象 电影表演 高仓健 现代电影 表演艺术事业 哈姆雷特 心理学 电影演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