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意深深 余音袅袅——评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演出的《奇异的插曲》
1
作者 刘明厚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奇异的插曲》 戏剧演出 戏剧欣赏 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 故事情节 艺术表现
下载PDF
流人的戲劇:《龍沙劍傳奇》研究
2
作者 張福海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09年第3期383-398,共16页
本文概述《龙沙剑传奇》作者流人程焕的身世,以及创作该传奇的相关情况,并评价《龙沙剑传奇》作为中国戏剧史上一部流人戏剧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色,认为它是明清传奇历史收场时的“豹尾”之作。
关键词 流人 程焕 《龙沙剑传奇》
下载PDF
游戏中的演员——戏剧游戏训练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3
作者 刘阳 《南大戏剧论丛》 2019年第1期45-56,共12页
作为在欧美戏剧界已经发展成熟的演员训练方法和戏剧创作手段,戏剧游戏的优势在于:在规则的制约之下,运用即兴表演,激发演员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体验。本文以美国戏剧游戏泰斗薇奥拉·斯波琳的实践和理论为参照,论述和介绍了如下的主... 作为在欧美戏剧界已经发展成熟的演员训练方法和戏剧创作手段,戏剧游戏的优势在于:在规则的制约之下,运用即兴表演,激发演员的自发性和创造性体验。本文以美国戏剧游戏泰斗薇奥拉·斯波琳的实践和理论为参照,论述和介绍了如下的主要问题:(一)游戏与戏剧的同源性和同质性;(二)戏剧游戏体系能够成立的理论基础;(三)结合中国戏剧教育的现状,论述了戏剧游戏运用的原则和其中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四)戏剧游戏的个体结构和戏剧游戏训练体系的总体框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游戏 表演训练 教育心理学 自发性 创造性体验
下载PDF
用成语作剧:原型情境与创作模式
4
作者 孙惠柱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8-25,111,共9页
基于约定俗成的成语而创作的成语剧是一种小型教育示范剧,可在普及性戏剧课上教大家来演,借鉴西方的原型批评理论,重点研发文学经典中的原型情境,意在用形成于古代的各种原型情境来表现当代人的思想和情绪。成语本身往往很简单,编剧既... 基于约定俗成的成语而创作的成语剧是一种小型教育示范剧,可在普及性戏剧课上教大家来演,借鉴西方的原型批评理论,重点研发文学经典中的原型情境,意在用形成于古代的各种原型情境来表现当代人的思想和情绪。成语本身往往很简单,编剧既要拓展角色的数量和厚度,又要压缩故事的空间和时间,编好至少含有两个鲜明角色的有意义的冲突。剧长十多分钟、有趣好玩又蕴含哲理的成语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能成为向社会推广戏剧的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剧 原型情境 建构模式 普及性戏剧课
下载PDF
法国“介入戏剧”代表阿尔芒·加蒂作品的时代特征初探
5
作者 宫宝荣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104,共10页
当代法国"介入戏剧"代表阿尔芒·加蒂的创作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一是体现了维拉尔面向百姓的大众戏剧精神;二是具有皮斯卡托所鼓吹的政治性,其戏剧目的在于唤起民众的觉悟;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在毛泽东有关"谁为谁创作... 当代法国"介入戏剧"代表阿尔芒·加蒂的创作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一是体现了维拉尔面向百姓的大众戏剧精神;二是具有皮斯卡托所鼓吹的政治性,其戏剧目的在于唤起民众的觉悟;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在毛泽东有关"谁为谁创作"的原则启示下,其创作方法逐渐从孤独的个人写作转向共同参与的集体创作,从而与这一时期的欧美戏剧主潮汇合在了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蒂戏剧 大众化 政治化 谁为谁创作 集体创作
原文传递
论男性文士对待女性优伶双重人格的精神分析
6
作者 厉震林 《新余高专学报》 2008年第5期18-21,共4页
中国男性文士对待女性优伶,往往表现出一种分裂的双重人格特征。它包含着深刻而又玄妙的中国文化精神意义。由于男性文士身兼多种社会身份,使男性文士的每一种社会身份都是不纯真的,甚至穷则屈原,达则范进,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普遍的精... 中国男性文士对待女性优伶,往往表现出一种分裂的双重人格特征。它包含着深刻而又玄妙的中国文化精神意义。由于男性文士身兼多种社会身份,使男性文士的每一种社会身份都是不纯真的,甚至穷则屈原,达则范进,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普遍的精神图谱。在处理与女性优伶的关系上,男性文士就不可能单纯从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出发,而必然涉及到社会身份的多重基体,乃至产生一种"摆弄"关系,一方面视之为情感和欲望的寄托对象,另一方面又持有戒备的理性情绪,既施之以诱惑,又缺乏真情的投入,男性文士对待女性优伶也就建构了一种表演性质的面具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文士 女性优伶 面具人格 精神意义
下载PDF
论明代职业女戏的主体构成、历史境遇及戏曲史意义
7
作者 李奇 刘水云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42,共8页
职业女戏作为明代演剧体系的特殊存在,素来受到研究者的冷落,以致忽视了其在明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明代职业女戏的发展既受前中期乐籍女妓、家乐女伶的演艺活动的影响,还与当时妓乐风气的盛行、底层民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女戏自身的... 职业女戏作为明代演剧体系的特殊存在,素来受到研究者的冷落,以致忽视了其在明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明代职业女戏的发展既受前中期乐籍女妓、家乐女伶的演艺活动的影响,还与当时妓乐风气的盛行、底层民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女戏自身的功能优势等因素有着极大关联。它的主体构成以身份属性的复杂为前提,表现出鲜明突出的特征,并与其独特的戏曲史意义共同彰显出明代演剧的辉煌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女戏 主体构成 发展原因 戏曲史意义
原文传递
论伶人阶级的泛家族化现象 被引量:1
8
作者 厉震林 《戏曲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188-204,共17页
一中国传统家族对于伶人采取除籍制度,使中国伶人与传统家族产生一种"隔离的现象"。潘光旦写道:"社会的与心理的隔离本来是极不幸的,但是在社会的歧视甚至于作贱之下,而伶界的人物依然不断的产生,足见才气之所钟。
关键词 业缘关系 家族化 潘光旦文集 精忠庙 义务戏 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曲研究 翼宿星君 梦华琐簿 菊坛旧闻录
原文传递
金“院本”名称考
9
作者 张福海 《戏曲研究》 2022年第1期74-90,共17页
在金源内地时期的三十八年(1115-1153),戏剧已经成为一种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士庶百姓共同欢迎的艺术种类。然而,它并非土生土长在本土的艺术品类,而是在掳掠来的宋杂剧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和创造,形成了代表金代审美最高的艺术样式——院本。
关键词 院本 宋杂剧 艺术样式 艺术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