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性后现代视阈下的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美的特征研究之二 被引量:5
1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美作为客观对象中契合审美主体物种属性的,令审美主体普遍愉快的性质,是客观对象本来存在的,具有自身规律的,不是审美个体的主观好恶能够任意改变的,这是美的客观性。美作为一种快感对象,是相对于有感觉功能的生命主体而存在的。没有主... 美作为客观对象中契合审美主体物种属性的,令审美主体普遍愉快的性质,是客观对象本来存在的,具有自身规律的,不是审美个体的主观好恶能够任意改变的,这是美的客观性。美作为一种快感对象,是相对于有感觉功能的生命主体而存在的。没有主体,就没有愉快的美。判断事物是否美的主观原因有很多,它们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性。美的客观性决定了共同美和审美标准的存在,是制约美的主观性的基础,同时包容着美的主观性;美的主观性导致了差异美的存在,不断丰富着美的客观性,决定了美的客观标准的流动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特征 客观性 主观性 共同美 差异美
下载PDF
东西“味美”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祁志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6,共8页
一般以为,以"味"为"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然而,不仅古代印度佛教经典将无上之美比喻为"甘露"、"醍醐"之味,而且在西方世界日常语言的使用中也是味、美共名的。这种味、美相通的普遍... 一般以为,以"味"为"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然而,不仅古代印度佛教经典将无上之美比喻为"甘露"、"醍醐"之味,而且在西方世界日常语言的使用中也是味、美共名的。这种味、美相通的普遍共识为我们重新审视被美本体争论搅得扑朔迷离的"美"的语义、回归"美"的常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力支撑:美是如同甘味一般的快适对象,美的东西就是一种产生快感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美 中国 印度 西方 快乐
下载PDF
钱中文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说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1
3
作者 祁志祥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77-86,共10页
在20~21世纪中,面对"文学已死"的解构主义思潮,钱中文展开了对文学本质问题的重新反思,继续坚守早先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论和对积极健康的"新理性精神"的倡导,赋予"审美意识形态"说和"新理性精神"论更丰富的理论... 在20~21世纪中,面对"文学已死"的解构主义思潮,钱中文展开了对文学本质问题的重新反思,继续坚守早先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论和对积极健康的"新理性精神"的倡导,赋予"审美意识形态"说和"新理性精神"论更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中文 文学 审美意识形态 新理性精神 文艺理论领军人物
下载PDF
明代曲学中的情趣论
4
作者 祁志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48-153,共6页
明代中后期,戏曲美学界发生过本色论、情趣论、折中论的论争。其中,情趣论以汤显祖为代表,崇尚不拘理法之"至情"和"趣味",主张为了戏文的"意趣神色",传奇可写虚构之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qu... 明代中后期,戏曲美学界发生过本色论、情趣论、折中论的论争。其中,情趣论以汤显祖为代表,崇尚不拘理法之"至情"和"趣味",主张为了戏文的"意趣神色",传奇可写虚构之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后来王思任、茅元仪、茅暎等人加以声援和继承。如茅氏兄弟声称:"事不奇幻不传,辞不奇艳不传。"情趣论的曲学主张既有合理之处,也有片面之处。作为明代曲论三派之一,明代情趣论的曲学主张具体是怎样的?得失如何?试加检讨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趣派 汤显祖 王思任 茅氏兄弟 张琦
下载PDF
国学中的“人性”论及其现实意义
5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31,共6页
人性具有"人心"与"道心"、"情欲"与"智慧"二重属性。人的"情欲"主要表现为"饮食男女"、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趋乐避苦、好荣恶辱等形态。人的智慧特性,使人产生了道德意识... 人性具有"人心"与"道心"、"情欲"与"智慧"二重属性。人的"情欲"主要表现为"饮食男女"、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趋乐避苦、好荣恶辱等形态。人的智慧特性,使人产生了道德意识,并能够积极能动地创造生活财富,懂得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自然,成为主宰万物的高贵生物。关于人性二重性的善恶评价,古代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无善无恶"论。其实善、恶不是人性的客观属性,所以人性本身无善无恶;同时,人的情欲和理性都有为善、为恶的潜在可能性,因此,人性又具有善、恶二重性。虽然后天修养形成了凡、圣之别,但并不能改变二重人性是共同人性的事实。深刻认识人性二重论,可为形成正确的修身方法和英明的为政之道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心 道心 情欲 智慧 共同人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