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技术及其在岩溶区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郭绪磊 朱静静 +3 位作者 陈乾龙 刘伟 罗明明 周宏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3-249,共7页
我国南方岩溶区往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含水层的渗透性具有较强的非均一性。为探究岩溶含水层矢量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识别多级次岩溶水流系统的特征,利用新型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技术,在鄂西香溪河流域的典型水文地质钻孔进行了试验研究... 我国南方岩溶区往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含水层的渗透性具有较强的非均一性。为探究岩溶含水层矢量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识别多级次岩溶水流系统的特征,利用新型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技术,在鄂西香溪河流域的典型水文地质钻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地面调查、抽水试验和压水试验等方法,对流速流向测试与分析结果进行了水文地质解释及探讨。结果表明:所选典型钻孔岩溶含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不均一性较强,新型流速流向测量方法计算得出的渗透系数与抽水试验的计算结果相差5%;与压水试验相比,在钻孔2个不同深度的含水段,2种方法计算的渗透系数分别相差44%和2%;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流向测量结果表明,钻孔在垂向上揭示了2个不同层次的岩溶水流系统。新型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与分析方法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岩溶水的优势径流方向和径流层位,对于岩溶含水层渗透性非均一性的定量刻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地下水流速和流向 渗透系数 水流系统识别
下载PDF
岩溶表层带水生动物微分布规律及水文环境影响--以Velika Pasica溶洞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伟 周宏 +3 位作者 柯怡兵 袁爱华 周翠英 BRANCELJ Anton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3-571,共9页
文章以斯洛文尼亚Velika Pasica溶洞为例,对洞内4个常流型滴点进行了近7年(2006-2013年)的监测,包括各滴点的水文特征,岩溶表层带水生甲壳类的微分布特征等;利用多元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讨论了岩溶表层带甲壳类微... 文章以斯洛文尼亚Velika Pasica溶洞为例,对洞内4个常流型滴点进行了近7年(2006-2013年)的监测,包括各滴点的水文特征,岩溶表层带水生甲壳类的微分布特征等;利用多元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讨论了岩溶表层带甲壳类微分布与水文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4个滴点的水文变化特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通过聚类分析,12种甲壳类分为4个类型,与4个滴点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排序分析发现,主要水文影响因子为最大排泄量(Max)、总排泄量(Q)和滴水温度(Temp),其中前两者与第一轴保持良好的正相关,Temp与第一轴负相关;(3)物种的分类与排序分析结果很吻合,在主要的7种甲壳类中,Pseudocandona albicans和Speocyclops infernus主要集中分布在VP1处,与Q成很好的正相关;VP2处的主要物种是Morariopsis dumonti和Bryocamptus typhlops,与Max和Q成负相关;Byocamptus pyrenaicus和Elaphoidella millennii主要分布在VP3处,趋于较适中的水文环境;Moraria varica为VP4特有的物种,与滴水温度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4)CCA排序轴的特征根值之和占了总特征根的33.8%,可解释一部分重要的物种分布特征,未能被解释的部分可能归结于未被选取的因子如水化学或者随机过程等。因此,不同环境因子影响着各滴点处特定的物种微分布,同时不同的物种分布具有对相应环境特征的潜在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表层带 洞穴滴水 水生甲壳类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对黄土高原坡地磷素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梁振春 李静 +1 位作者 吴靖 朱静静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8-694,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恢复退耕坡面土壤磷素的分布及其迁移特征,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性及其环境效应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中部王东沟小流域退耕年限、土壤和地形条件较一致的柠条灌木地、苜蓿草地和荒地等3种典型...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恢复退耕坡面土壤磷素的分布及其迁移特征,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性及其环境效应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中部王东沟小流域退耕年限、土壤和地形条件较一致的柠条灌木地、苜蓿草地和荒地等3种典型植被恢复的长坡面为研究对象,以谷子农地为对照,通过采样测定分析不同植被恢复坡面的植物磷、土壤磷和土壤—植物系统磷库(植物磷库)的差异及其在不同坡位、土层间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不同植被恢复样地的地上生物量、植物磷含量和植物磷库均表现为灌木地>草地>农地>荒地,且从坡顶向坡底方向逐渐增加。对于土壤速效磷,灌木坡地在坡面和垂直方向分布较均匀,其他样地则总体表现为坡底速效磷含量较高;不同土层间相比,除草地坡底部位及农地0~20 cm土层外,其余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加。0~100 cm土层以上的植物磷库均表现出从坡顶向坡底逐渐增加。土壤全磷分布受退耕植被的影响不明显,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结论】退耕坡面植物磷、土壤磷和土壤—植物系统磷库及其分布受恢复植被措施及其不同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灌木地和草地对退耕坡地磷素具有一定保持作用,能够减少流失的磷素对下游水体的影响,而荒地和农地表现出明显的磷素侵蚀流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效磷 全磷 植物磷库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大黄、黄芩、诃子、黄连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菌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黄艳华 张在屋 +7 位作者 牛志伟 黎姗梅 梁静真 吕小丽 韦慕兰 黄维 程光平 黄钧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5-1321,共7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大黄(Rheum officinale)、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诃子(Terminalia chebula)、黄连(Coptis chinensis)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体外抑菌效果,为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大黄(Rheum officinale)、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诃子(Terminalia chebula)、黄连(Coptis chinensis)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体外抑菌效果,为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防治的中草药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月,检索关于大黄、诃子、黄芩、黄连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制效果的文献,并追溯相关参考文献。提取数据,利用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黄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黄芩[MD=0.85,95%CI(0.02,1.68),P=0.04];黄连的抑菌效果显著低于大黄[MD=-3.41,95%CI(-5.61,-1.21),P=0.002];黄连的抑菌效果显著低于黄芩[MD=-4.60,95%CI(-6.03,-3.17),P<0.0001];黄芩与诃子的抑菌效果无显著差异[MD=-0.33,95%CI(-1.54,0.88),P=0.59]。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Meta分析结果均稳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药敏结果的异质性主要因菌株的来源不同造成。【结论】根据Meta分析,大黄、黄芩、诃子和黄连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大黄>黄芩和诃子>黄连,分析结果稳定,使用此4种中草药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病时建议首选大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中草药 抑菌效果 META分析
下载PDF
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付文怡 侯明 张明 《环境保护前沿》 2021年第3期514-518,共5页
工业发展带动经济的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污染,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土壤环境。在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中,多环芳烃污染较为普遍。本文从多环芳烃的来源、危害、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借此能够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方面... 工业发展带动经济的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污染,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土壤环境。在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中,多环芳烃污染较为普遍。本文从多环芳烃的来源、危害、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借此能够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污染 修复技术
下载PDF
浅谈异位热强化气相抽提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
6
作者 侯明 付文怡 《环境保护前沿》 2021年第3期547-552,共6页
阐述了异位热强化气相抽提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模式,并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技术参数及能耗情况;比较了该技术与一般土壤热脱附技术以及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的优缺点,并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趋势。
关键词 异位修复 热强化气相抽提 参数设定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我国虾夷扇贝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宋珊珊 车如心 +2 位作者 刘仁沿 王爽 梁玉波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5-791,共7页
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是甲藻产生,并可在滤食性生物体内累积的一类多环聚醚海洋微藻毒素。由于其经常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中的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和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s,DTXs... 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是甲藻产生,并可在滤食性生物体内累积的一类多环聚醚海洋微藻毒素。由于其经常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中的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和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s,DTXs)共同存在,所以YTXs最初被划分为腹泻性贝毒。研究表明YTXs并不会诱导腹泻,也不具有抑制蛋白磷酸酶2A活性的能力,而是对动物的心脏、肝脏、神经系统造成损伤,所以研究人员将其从DSP组中分离出来。随着对YTXs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科研工作者已从贝类和甲藻中分离出100多种YTX同系物,其中仅有约40种衍生物的结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和核磁共振技术(NMR)得到证实。YTXs毒素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本文对虾夷扇贝毒素的来源、分布、毒性以及国内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制定监测规划、预防和消除其危害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毒素 腹泻性贝毒 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