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IK细胞不同培养时间的生物学活性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琨 赵艳敏 +8 位作者 高笑天 张月 李景圆 董武 荣阳 荣根满 易成建 张剑 刘晓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CIK细胞培养时间与细胞毒活性的关系。方法抽取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于培养第0、7、14、21、28、35、42天分别收取培养的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CIK细胞中CD3+、CD56+... 目的探讨CIK细胞培养时间与细胞毒活性的关系。方法抽取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于培养第0、7、14、21、28、35、42天分别收取培养的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CIK细胞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及增值率,用MTT法测定其对肺癌细胞株A549杀伤活性。结果培养第21天细胞扩增倍数为(372±1.87)倍,培养第28天细胞扩增倍数为(410±6.52)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35天CIK细胞扩增倍数为(414±5.16)倍,与培养第28天细胞扩增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至第28天CIK细胞中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为(35.6±2.30)%,达最高峰,其后逐渐降低。用MTT法检验不同培养时间的CIK细胞对肺癌细胞株A549的杀伤活性,当效靶比为10∶1时,培养21 d的CIK细胞杀瘤率是95%,达最高峰;当效靶比20∶1时培养21 d的CIK细胞杀瘤率已达100%;当效靶比40∶1时培养14 d的CIK细胞杀瘤率即可达到100%。结论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增强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CIK细胞的最佳培养时间应为28 d左右。增加效应细胞的数量,会大大提升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细胞毒活性 增殖率 表型
下载PDF
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的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琨 董武 +5 位作者 荣阳 赵艳敏 高笑天 汪明 张月 刘瑞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3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常用化疗药物紫杉醇(TAX)对人树突状细胞(DC)生物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化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抗肿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实验:分别在紫杉醇5 ng/mL(b组)、10 ng/mL(c组)、20 ng/mL(d组)、40 ng/mL(e组)的浓度下及不加紫杉... 目的探讨常用化疗药物紫杉醇(TAX)对人树突状细胞(DC)生物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化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抗肿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实验:分别在紫杉醇5 ng/mL(b组)、10 ng/mL(c组)、20 ng/mL(d组)、40 ng/mL(e组)的浓度下及不加紫杉醇的条件下(a组)培养DC细胞,检测各组DC细胞的存活率、细胞成熟标志物及细胞因子分泌量,探究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同时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测定与紫杉醇处理的树突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肺癌A549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测定紫杉醇对树突细胞抗原呈递作用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肿瘤组织块,皮下接种于裸鼠腋下,建立裸鼠肺癌模型。2 d后将30只裸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细胞株A549+盐水(NS);B组:细胞株A549+DC+CIK;C组:细胞株A549+CIK+TAX;D组:细胞株A549+TAX;E组:细胞株A549+TAX+DC+CIK。每3天检测1次肿瘤大小、裸鼠存活时间。结果体外实验:在共培养6 d的前提下,b、c组第6天存活率与第0天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第6天存活率与第0天存活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组存活率仅为17.5%。c组和e组CD86、CD40、MHCⅡ的表达以及IL-12的分泌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5),d组除了CD86,其他检测指标较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只有MHCⅡ较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0 ng/mL紫杉醇处理的细胞在效靶比5:1和10:1的情况下,杀伤效果明显高于未经紫杉醇处理的细胞。其中紫杉醇处理组的细胞在效靶比为10:1的情况下,杀伤活性已经到达(91.37±5.24)%。体内实验:B、C、D、E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33.0、34.0、31.8、41.8 d,明显高于对照A组(23.8 d)(P<0.05)。E组平均存活时间大于41.8 d,明显高于B、C、D组(P<0.01),其中E组中,45 d仍有3只存活,D组在前25 d体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25 d后瘤体增长速度增加,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中浓度的紫杉醇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并提高其抗原呈递能力。高浓度紫杉醇可杀死树突状细胞,抑制其免疫活性。中浓度紫杉醇能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白介素12。紫杉醇、DC、CIK联合应用可提高荷瘤裸鼠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人树突状细胞 生物活性 肺癌
下载PDF
DC-CI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项颖 李启英 +6 位作者 王莉 黄德鸿 唐显军 张曼 杨威 吴仙宇 郑晓东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571-1574,157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细胞因子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贴壁单个核细胞(PBMC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与杀伤细胞(CIK)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用肝癌患者肝癌组织裂解物(肿瘤抗原)致敏经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 目的探讨经细胞因子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贴壁单个核细胞(PBMC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与杀伤细胞(CIK)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用肝癌患者肝癌组织裂解物(肿瘤抗原)致敏经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4(IL-4)等诱导该患者PBMCs产生的DC。用干扰素-γ(IFN-γ)、IL-2和人CD3单克隆抗体(human CD3monoclonal antibody,hCD3mAb)等诱导该PBMCs的悬浮细胞产生CIK细胞。用Tanswell培养小室将DC-CIK细胞与HepG2细胞在同一培养体系内经该小室膜分隔培养24、48h。CCK-8法检测HepG2细胞生长变化,并绘制其生长曲线;划痕实验检测其增殖、迁移能力。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结果 CCK-8法检测显示,DC-CIK细胞对人HepG2细胞生长具显著杀伤作用,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实验、基因与蛋白水平检测表明,DC-CIK细胞可明显抑制该瘤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在基因与蛋白水平下调该瘤细胞PCNA的表达。结论 DC-CIK细胞可显著下调肝癌细胞的PCNA基因表达,明显抑制其增殖与迁移,以发挥其杀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DC-CIK细胞 肝癌HEPG2细胞
下载PDF
肝癌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CIK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涛 王宏宇 +6 位作者 石洋 李启英 黄德鸿 肖春燕 龚奕 王刚 项颖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57-1362,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对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含多种细胞因子(LIF、EGF、b FGF及B27)的无血清培养液(serum-free medium,SFM)诱导SMMC7721人...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对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含多种细胞因子(LIF、EGF、b FGF及B27)的无血清培养液(serum-free medium,SFM)诱导SMMC7721人肝癌细胞产生LCSCs,并行LCSCs表面标志CD133、CD90的流式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鉴定与裸鼠致瘤能力观测。以IFN-γ、CD3单克隆抗体(human CD3 monoclonal antibody,h CD3m Ab)与IL-2等诱导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悬浮细胞生成CIK。用Transwell培养小室将LCSCs与不同密度的CIK在同一培养体系内以该小室膜分隔培养24、48、72 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CIK对LCSCs生长、增殖的影响。以RT-PCR与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与CIK共培养的LCSCs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unclear antigen,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FCM检测显示,LCSCs高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分子CD133、CD90。CCK-8法检测表明,与对照比较,与相同密度的CIK共培养的LCSCs,其生长、增殖减慢,48 h开始变得更加明显(P<0.01)。RT-PCR、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IK能明显下调LCSCs的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诱导培养并鉴定到LCSCs。肝癌患者的CIK可明显抑制LCSCs的生长、增殖与下调其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肝癌干细胞 生长 增殖
下载PDF
发育晚期胎鼠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5
作者 杨琨 赵勇 +3 位作者 周影 秦书剑 赵艳敏 张月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1278-1280,共3页
目的:探讨发育晚期胎鼠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交配后并在妊娠母鼠第17、19、20和22天取出10只胎鼠肝脏。采用pyrogallol氧化法,Aebi法和间接法分别检查超氧化物岐... 目的:探讨发育晚期胎鼠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交配后并在妊娠母鼠第17、19、20和22天取出10只胎鼠肝脏。采用pyrogallol氧化法,Aebi法和间接法分别检查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发育晚期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升高,CAT活性从第17天的1.8单位/mg蛋白升高到第22天的12单位/mg蛋白(P<0.05)。同时,GPx活性也从第17天的0.035单位/mg蛋白升高到第22天的0.13单位/mg蛋白(P<0.05)。此时总SOD活性则从52单位/mg蛋白下降到32单位/mg蛋白(P<0.05),CuZnSOD活性从35单位/mg蛋白下降到16单位/mg蛋白,MnSOD活性未见变化。结论:胎儿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可能有助于胎儿适应出生后体外的高氧环境,但是,没有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的增加,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是很难完成抗氧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大鼠 肝脏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合酶
下载PDF
桦褐孔菌多糖对弓形虫感染小鼠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佳佳 鞠玉琳 +2 位作者 张雪梅 李杨 孙福亮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34-1142,共9页
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感染弓形虫小鼠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并对其抗虫机理进行分析。BABL/C小鼠腹腔接种RH株弓形虫速殖子103个,建立小鼠弓形虫感染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感染对照组、桦褐孔菌多糖治疗组。采集动物肝脏迅速冻... 探讨桦褐孔菌多糖对感染弓形虫小鼠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并对其抗虫机理进行分析。BABL/C小鼠腹腔接种RH株弓形虫速殖子103个,建立小鼠弓形虫感染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感染对照组、桦褐孔菌多糖治疗组。采集动物肝脏迅速冻存,提取总RNA,检测RNA质量,扩增RNA,进行芯片杂交,扫描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SOM分析筛选出桦褐孔菌多糖治疗组的有效差异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其治疗弓形虫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可有效治疗弓形虫感染引起的病理损伤,其抗弓形虫机理是通过调节宿主细胞因子水平,促进Th1/Th2平衡,控制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对机体整体调控达到抗弓形虫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多糖 弓形虫 基因表达谱 抗虫机理
下载PDF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朱卫 李佳丽 +6 位作者 张利红 牛静秀 尹晓东 杨雪晶 李敬 庞雁 顾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恶性肿瘤术后化疗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联合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术后化疗联合DC-CIK治疗的病人242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将同期术后只进... 目的:探讨结直肠恶性肿瘤术后化疗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联合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术后化疗联合DC-CIK治疗的病人242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将同期术后只进行化疗的病人463例作为单纯化疗组,分析联合治疗组的免疫功能激活状况以及生存质量,比较两组病人生存率差异。结果:在细胞治疗结束后一周对联合治疗组患者进行迟发性变态反应皮肤试验,结果显示57.85%患者免疫反应被激活,单纯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体力、食欲、睡眠和体重的变化情况,至少有2项生存质量指标改善的患者有185例(76.45%)。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病人进行为期18个月的生存率对比,联合治疗组生存率为95.04%,单纯化疗组生存率为89.63%,差异显著(P=0.016)。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联合DC-CIK治疗可以激活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结直肠癌 树突状细胞疫苗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疗效评价
下载PDF
DCs-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曼 杨涛 +9 位作者 石洋 张文军 李启英 唐显军 黄德鸿 闫国和 杨威 吴仙宇 王宏宇 项颖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72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72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化疗联合DCs-CIK细胞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化疗组)。比较2组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并分析DCs-CIK细胞免疫治疗的影响因素,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近期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9.26%和37.50%(P>0.05),疾病控制率为68.38%和54.41%(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表面抗原CD3+、CD8+和自然杀伤细胞所占的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和Karnofsky体能状况(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是DCs-CIK细胞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行DCs-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5例患者出现低热,未见其他的不良反应。结论:DCs-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以提高晚期NSCLC的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患者的年龄、KPS评分及肿瘤分期可影响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免疫疗法 树突细胞 杀伤细胞
原文传递
树突状细胞联合CIK细胞应用于晚期恶性实体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7
9
作者 杨涛 邵江河 +5 位作者 李启英 余慧青 王思雄 张蒙 武宁 项颖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00-705,共6页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联合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联合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其中贴壁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等诱导产生DCs,并用自体肿瘤细胞或外源性肿瘤细胞抗原致敏,获得Ag-DCs;悬浮细胞经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IL-2和CD3单克隆抗体(CD3monoclonal antibody,CD3mAb)等诱导产生CIK细胞,将DCs与CIK细胞共同培养;采用FCM法检测DCs及CIK细胞表型,并回输患者进行治疗。结果:42例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2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9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5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37例不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25例患者有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免疫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有一定程度改善。结论:DCs-CIK细胞联合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树突状细胞 癌症疫苗
原文传递
CIK细胞分泌因子对肝癌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涛 张曼 +10 位作者 张文军 王国碧 黄德鸿 唐显军 王宏宇 王刚 王莉 肖春燕 杨建中 项颖 李启英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7-154,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分泌因子对人肝癌干细胞(hepatic cancer stem cells,HCSCs)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细胞培养法富集人肝癌细胞Hep G2获得HCSCs;用FCM法检测HCSCs表面标志物CD9...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分泌因子对人肝癌干细胞(hepatic cancer stem cells,HCSCs)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细胞培养法富集人肝癌细胞Hep G2获得HCSCs;用FCM法检测HCSCs表面标志物CD90及CD133的表达情况;通过对裸鼠致瘤能力的观察,鉴定HCSCs的致瘤性。以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CD3单克隆抗体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rh IL-2)诱导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产生CIK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将不同细胞密度的CIK细胞与HCSCs接种在同一培养体系内,分隔培养24与48h后,用FCM法检测HCSCs的凋亡情况。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 m RNA与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富集培养获得的HCSCs表面高表达干细胞标志物CD90和CD133。裸鼠致瘤能力观察表明,该HCSCs具较强的致瘤性。凋亡检测结果提示,CIK细胞的分泌因子可诱导HCSCs的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caspase-3 m RNA与蛋白的检测结果显示,CIK细胞的分泌因子可上调HCSCs中促凋亡相关基因m RNA及蛋白的表达。结论:CIK细胞的分泌因子可诱导HCSCs发生凋亡,这可能与上调其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干细胞测定 杀伤细胞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肿瘤免疫治疗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秀丽 平家奇 +3 位作者 薛丽 刘洋 赵彩凤 姜晓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17期3270-3273,共4页
目的: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肿瘤生物治疗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亚群计数,为生物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无法分群的肿瘤患者提供新的监测免疫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收集35例肿瘤生物治疗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 目的: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肿瘤生物治疗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亚群计数,为生物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无法分群的肿瘤患者提供新的监测免疫功能状态的方法。方法:收集35例肿瘤生物治疗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两种方法分别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类计数。结果: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同时分类计数的患者外周血细胞标本30例,两种方法在检测CD3、CD3^+/CD4^+、CD3^+/CD8^+、CD3-/CD16^+56^+、CD3-/CD19^+细胞时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5例流式细胞仪无法将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群的样本,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进行分类计数。结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亦可以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类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淋巴细胞分类计数 生物治疗患者
原文传递
血清浓度和培养基对人γδT细胞增殖、表型和杀伤活性的影响
12
作者 张燕 陆玲玲 张赞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23期101-104,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浓度和培养基对人γδT细胞增殖、表型和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AIMV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胎牛血清对γδT细胞进行培养,比较细胞增殖、表型和杀伤活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培养基(AIMV、Op Tmizer)对γδT细胞进行培养,... 目的研究血清浓度和培养基对人γδT细胞增殖、表型和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AIMV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胎牛血清对γδT细胞进行培养,比较细胞增殖、表型和杀伤活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培养基(AIMV、Op Tmizer)对γδT细胞进行培养,比较细胞增殖、表型和杀伤活性。自动细胞计数仪检测γδT细胞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γδT细胞表型;CCK-8试剂盒检测γδT细胞对胃癌SGC-7901的杀伤效应。结果采用AIMV培养基,无血清条件下细胞无法生长,添加5%或10%胎牛血清(FBS)培养,细胞增殖优于添加1%FBS(P=0.024和P=0.006)或10%NBS(P=0.043和P=0.006),具有统计学意义,杀伤活性不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Op Tmizer培养基,无血清及添加1%FBS培养均优于添加5%FBS的AIMV培养基,其中,1%FBS与AIMV5%FBS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0)。结论 Op Tmizer培养基比AIMV培养基更适用于临床过继免疫治疗用γδT细胞的无血清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培养基 细胞增殖 表型 γδT细胞 杀伤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