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科技”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1
作者 朱盛镭 《科技视界》 2023年第22期1-5,共5页
1.“黑科技”简介当今科技,最炫酷、最魔幻的热词莫过于“黑科技”。在当今的新兴科技领域,“黑科技”发展光怪陆离,目不暇接: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家居、大数据、云计算、区块... 1.“黑科技”简介当今科技,最炫酷、最魔幻的热词莫过于“黑科技”。在当今的新兴科技领域,“黑科技”发展光怪陆离,目不暇接: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家居、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人工智能、无人机、个人飞行器、可穿戴设备、天空互联网、生物信息、金融科技等关键技术,或渐行渐近,或突变跃迁,或让创新从奔腾扑向沸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产业 智能汽车 可穿戴设备 智能制造 3D打印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新兴科技
下载PDF
现代汽车颜色设计之变
2
作者 朱盛镭 《科技视界》 2023年第26期10-15,共6页
传统观念认为,人们对各类日用品和衣着用品的选择比较挑剔颜色,而对于一般投资性商品,大多注重性能和参数,而不太注重颜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文观念的变化,这种传统思维定势已有了改变,如汽车市场上的各类汽车,用户对其颜色... 传统观念认为,人们对各类日用品和衣着用品的选择比较挑剔颜色,而对于一般投资性商品,大多注重性能和参数,而不太注重颜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文观念的变化,这种传统思维定势已有了改变,如汽车市场上的各类汽车,用户对其颜色的选择越来越敏感,汽车的颜色设计已成为当代汽车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各国汽车厂商从营销实践中认识到:颜色不仅是车辆的包装和品牌识别的标志,而且由于颜色的心理影响,为汽车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带来了戏剧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饰设计 颜色设计 汽车颜色 品牌识别 传统思维定势 戏剧性变化 人文观念 市场竞争
下载PDF
汽车与仿生学
3
作者 朱盛镭 《科技视界》 2023年第25期15-17,共3页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人们研究生物体结构与工作原理,并根据这些原理发明新的设备、工具和技术,创造出适用于生产、学习和生活的“黑科技”产品。汽车智能化(人工智能)的最高阶可能是趋于仿生化,即帮助汽车化身为一种自动...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人们研究生物体结构与工作原理,并根据这些原理发明新的设备、工具和技术,创造出适用于生产、学习和生活的“黑科技”产品。汽车智能化(人工智能)的最高阶可能是趋于仿生化,即帮助汽车化身为一种自动自主的类生命体。其中,汽车车身形态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汽车车身形态仿生设计”,是基于自然界生物和物质丰富的形态、功能、色彩、结构、动感等特性的设计手法,将这些表现在汽车形态之中,使之赋予仿生寓意和“黑科技”的生命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仿生设计 汽车智能化 汽车车身 仿生学 人工智能 结构与工作原理 自然界生物 设计手法
下载PDF
“隐身术”背后的科技
4
作者 朱盛镭 《科技视界》 2023年第31期56-59,共4页
动物界中有很多“隐身大师”,它们可以把自己融入环境中(图1),以此来躲避天敌或者埋伏猎物。动物“隐身术”也给人类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创新动力。隐身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减少战斗机等武器的雷达反射率。后来,隐身技术的应用逐... 动物界中有很多“隐身大师”,它们可以把自己融入环境中(图1),以此来躲避天敌或者埋伏猎物。动物“隐身术”也给人类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创新动力。隐身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减少战斗机等武器的雷达反射率。后来,隐身技术的应用逐渐拓展,比如应用于智能家居、无人机等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突破,隐身材料和隐身技术发展,将带来更多惊喜和变革,无论是在安全、保密、医疗、服装、汽车、舰艇领域,还是建筑、路桥领域,都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身技术 雷达反射率 隐身材料 创新动力 智能家居 隐身术 无人机 技术的应用
下载PDF
穿越“专家科普”与“科普专家”时空的思想传播者——读卞毓麟科普作品有感
5
作者 朱盛镭 《科技视界》 2023年第19期14-17,共4页
卞毓麟,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技出版专家。1943年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科研30余年,1998年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专事科技出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上海市科... 卞毓麟,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技出版专家。1943年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科研30余年,1998年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专事科技出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前副理事长。著译《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等图书30余种,科普类文章约700篇,作品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文章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1990年被表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6年被表彰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2001年获上海市大众科学奖;2010年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获中国天文学会90周年天文学突出贡献奖,同年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201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作家 科普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 科普类 中国天文学会 科普作品 科普教育 市科技进步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