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喘固本汤的药理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阮克锋 谢家骏 陈玉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29-30,共2页
用豚鼠引喘试验和小鼠碳粒廓清试验,观察了口服平喘固本汤的第一、第三、第六天的平喘作用,结果第一天平喘固本汤即可明显地对抗组胺──氯化乙酰胆碱混合液所引起的哮喘,并且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抗支气管痉挛的作用也有所提高。免... 用豚鼠引喘试验和小鼠碳粒廓清试验,观察了口服平喘固本汤的第一、第三、第六天的平喘作用,结果第一天平喘固本汤即可明显地对抗组胺──氯化乙酰胆碱混合液所引起的哮喘,并且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抗支气管痉挛的作用也有所提高。免疫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剂能明显提高小鼠的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急性毒性研究表明此汤剂的毒性很小,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喘固本汤 药理实验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采取舒肝解郁胶囊结合四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沙华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214-215,共2页
目的 探讨舒肝解郁胶囊结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样本均为我院接受并治疗的Hp阳性胃溃疡患者89例;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研究组、对照两组,其中,研究组采取的治疗方法 是舒肝解郁胶囊结合四联疗... 目的 探讨舒肝解郁胶囊结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样本均为我院接受并治疗的Hp阳性胃溃疡患者89例;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研究组、对照两组,其中,研究组采取的治疗方法 是舒肝解郁胶囊结合四联疗法,对照组仅进行四联疗法,对比两组治疗的价值.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MTL、GAS水平及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Hp根除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肝解郁胶囊结合四联疗法治疗的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 舒肝解郁胶囊 四联疗法 治疗
下载PDF
膝关节夜间痛患儿相关骨代谢指标及阿法D3的干预效应(英文)
3
作者 潘志宏 张康乐 +1 位作者 刘德昌 蔡国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2期178-180,共3页
背景:临床上常见3~15岁少儿不明原因的膝关节夜间痛,且反复发作。大多数称之为“生长痛”。目的:分析少儿膝关节夜间痛的相关因素,观察阿法D3的干预效应。设计:病例-对照分析,自身前后对照分析。单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对... 背景:临床上常见3~15岁少儿不明原因的膝关节夜间痛,且反复发作。大多数称之为“生长痛”。目的:分析少儿膝关节夜间痛的相关因素,观察阿法D3的干预效应。设计:病例-对照分析,自身前后对照分析。单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8-06/2002-08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门诊治疗的反复发作的不明原因膝关节夜间痛患儿22例,为膝关节夜间痛组,年龄3~15岁。以同期创伤骨折愈合半年之后的患儿20例为对照组。方法:对膝关节夜间痛组患儿采用骨矿化剂阿法D30.25μg口服,1次/d,连续1周,停药观察3周,4周为1个疗程。如仍有夜间痛或酸痛停止后又出现者,再继续1个疗程,直至夜间痛消失。测定常有膝关节夜间痛组与对照组患儿的骨钙素、血钙、磷、镁及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并观察膝关节夜间痛组采用阿法D3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骨钙素的指标和夜间膝痛的变化。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血钙、磷、镁、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降钙素、尿常规和膝关节X射线平片,6个月复查骨密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膝关节夜间痛患儿治疗前后检测血钙、磷、镁、血碱性磷酸酶。②膝关节夜间痛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骨钙素水平,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查骨密度;对照组在骨折愈合后6个月和1年时查上述指标。③阿法D3治疗的疗效。结果:4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膝关节夜间痛患儿治疗前后检测血钙、磷、镁、血碱性磷酸酶均正常。②对照组患儿骨折愈合后1年骨钙素明显低于骨折愈合后6个月[(7.06±0.74),(7.44±1.16)μg/L,P<0.01];膝关节夜间痛组患儿治疗前为15.98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3,6个月分别为(12.12±2.2),(10.6±81.31),(7.60±0.95)μ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两组患儿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膝夜间酸痛夜间疼痛在采用阿法D3治疗后症状改善或消失,时间为9~83d。结论:膝关节夜间痛少儿虽然够不上佝偻病的诊断标准,但仍然与骨的矿化不足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对于不明原因的少儿膝关节夜间痛可以骨钙素测定作为监测手段;运用骨矿化剂阿法D3治疗少儿膝关节夜间痛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膝关节 骨钙素 胆骨化醇
下载PDF
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手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勇 刘树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1040-1041,共2页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PCIA)的镇痛强度、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48例ASAⅠ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术后使用微量镇痛泵(奥美),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镇痛液100ml加入芬太尼1mg;Ⅱ组术后静注酮咯酸氨丁三醇30mg,余...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PCIA)的镇痛强度、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48例ASAⅠ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术后使用微量镇痛泵(奥美),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镇痛液100ml加入芬太尼1mg;Ⅱ组术后静注酮咯酸氨丁三醇30mg,余同Ⅰ组;Ⅲ组术后静注酮咯酸氨丁三醇30mg,镇痛液100ml中加入芬酮咯酸氨丁三醇60mg;Ⅳ术后静注酮咯酸氨丁三醇30mg,镇痛液中加酮咯酸氨丁三醇90mg。记录各组疼痛评分、痛阈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比较阵痛满意度、镇痛泵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结果各组患者镇痛期间不同时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期间生命体征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各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Ⅰ、Ⅱ(P<0.01)。各组患者恶心呕吐以及嗜睡情况没有明显区别,Ⅰ、Ⅱ组出现头晕情况明显多于Ⅲ、Ⅳ(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PCIA效果确切,且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咯酸氨丁三醇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临床研究 治疗方法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并发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余季文 邢惠莉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6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325例T2DM住院患者中97例合并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者作为临床症状组,包括间歇性跛行26例,糖尿病足71例;另228例虽存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但日常活动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325例T2DM住院患者中97例合并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者作为临床症状组,包括间歇性跛行26例,糖尿病足71例;另228例虽存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但日常活动时无症状者为无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酸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患者并发症状性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症状组比较,临床症状组的患者男性较多(67%对54%),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增多(67.0%对34.2%),糖尿病病程长,血清HbA1C、尿酸和三酰甘油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HbA1C高血压、高尿酸与T2DM患者症状性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显著相关。结论:对老年、男性患者积极控制血糖、高血压、高尿酸和三酰甘油有利于预防下肢动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病变 2型糖尿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伴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武建英 邢惠莉 班华川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1229-1230,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6426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281例(4.37%)合并恶性肿瘤(甲组)。抽取同期207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乙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6426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281例(4.37%)合并恶性肿瘤(甲组)。抽取同期207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乙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谱、c反应蛋白(CRP)及糖尿病治疗情况。结果281例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分布情况为,消化系统占48.04%、呼吸系统占27.05%、泌尿生殖系统占10.6%,免疫系统占2.49%,其他肿瘤为1.42%。与乙组比较,甲组年龄增大,男性多见,CRP增高,HbA1c、TC、HDL.C和LDL.C减低,糖尿病病程较短,但两组T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中单用阿卡波糖及胰岛素增敏剂治疗较乙组减低,但两组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和联合用药相似。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80,95%C11.098—2.969,P〈0.05)、CRP≥50mg/L(OR2.988,95%C11.460—6.111,P〈0.01)、HbA1C47%(OR2.67,95%C11.607—4.453,P〈0.01)和不使用胰岛素治疗(OR3.28,95%CI1.296—8.284,P〈0.05)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多见于男性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比较,CRP较高,但HbA1c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并发症 肿瘤/并发症/诊断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