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碱水和淡水养殖模式下尼罗罗非鱼肌肉品质比较 被引量:18
1
作者 程亚美 赵金良 +3 位作者 唐首杰 Christian Larbi AYISI 涂翰卿 宋凌元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为了解盐碱水和淡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肌肉品质的差异,对不同养殖模式(淡水养殖和盐碱水养殖)下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营养成分以及感官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盐碱水养殖尼罗罗非鱼肌肉总体感官评分高于淡... 为了解盐碱水和淡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肌肉品质的差异,对不同养殖模式(淡水养殖和盐碱水养殖)下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营养成分以及感官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盐碱水养殖尼罗罗非鱼肌肉总体感官评分高于淡水养殖。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粗蛋白含量为19.74%,显著高于淡水养殖,水分含量为74.83%,显著低于淡水养殖,其他基础营养成分差异不显著。盐碱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的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比值分别为41.76%和41.5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71.69%和70.99%,2种养殖模式下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均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理想模式,属于优质蛋白质源。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1.66%,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的含量为5.77%,n-3/n-6的值为0.57,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鲜味氨基酸总量为194.43 mg/kg,甜味氨基酸总量为1 214.90 mg/kg,总游离氨基酸量为1 752.40 mg/kg,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和盐碱水养殖水样中异味物质(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茨醇)含量均显著低于淡水养殖组。综上,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营养价值和感官特征明显优于淡水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肉质 盐碱水 淡水 品质评价
下载PDF
pH和菲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2
作者 杨志刚 江青青 +3 位作者 房余程 陈阿琴 成永旭 王爱民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149,共8页
为探究酸化以及环境污染物菲(Phenanthrene,PHE)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影响,开展了不同pH(5.5、6.5、7.8)和PHE质量浓度(0、50μg·L^(−1))对中华绒螯蟹[(15.0±2.3)g]的联合暴露实验(为期14 d)。结果发现... 为探究酸化以及环境污染物菲(Phenanthrene,PHE)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影响,开展了不同pH(5.5、6.5、7.8)和PHE质量浓度(0、50μg·L^(−1))对中华绒螯蟹[(15.0±2.3)g]的联合暴露实验(为期14 d)。结果发现:1)中华绒螯蟹在pH 5.5×PHE 50的协同处理下,肝胰腺和鳃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肝胰腺小管形状改变,肝管细胞萎缩出现大量空泡,鳃轴肿大,鳃丝角质层表皮破损,局部基膜破裂;而pH 6.5×PHE 50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鳃组织的损伤并不显著。2)PHE处理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糖原(Gly)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降低,表明PHE会导致中华绒螯蟹能量代谢水平下降;相较于对照组,pH 5.5×PHE 50对甘油三酯(TG)、Gl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浓度均有抑制效果,而pH 6.5×PHE 50使得中华绒螯蟹TG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受体(ahr)、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因子(arnt)和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基因的表达量均随pH的降低而升高,并在pH 5.5时达到最高。以上结果表明,酸化和PHE的联合作用改变了中华绒螯蟹的能量代谢,其中pH 5.5时显著加剧了PHE对其肝胰腺组织结构的毒性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酸化 能量代谢
下载PDF
梭鲈ho1基因的克隆及其低氧胁迫下表达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吉宇丹 孙志鹏 +5 位作者 吕伟华 鲁翠云 曹顶臣 刘天奇 周佳 郑先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8-106,共9页
梭鲈(Sander lucioperca)对低氧极敏感,在集约化养殖和苗种运输过程中易发生低氧应激和死亡现象。为探究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在梭鲈响应低氧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了梭... 梭鲈(Sander lucioperca)对低氧极敏感,在集约化养殖和苗种运输过程中易发生低氧应激和死亡现象。为探究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在梭鲈响应低氧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了梭鲈ho1基因,其cDNA全长为1256 bp,包含840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62 bp的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5'-UTR)和254 bp的3'-UTR,编码279个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显示,梭鲈HO1与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1.84%、88.69%和88.11%。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ho1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脑组织中高表达,其次是肾、肝、鳃等组织。低氧刺激前3 h,梭鲈ho1主要在皮肤、鳃中响应;低氧胁迫3 h后,ho1主要在心、肝、肾中发挥转录调控作用。复氧12 h,除肝脏外,梭鲈其他组织ho1的相对表达量均可恢复正常,低氧刺激对肝组织ho1的表达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表明,ho1基因参与梭鲈响应低氧的分子调节机制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为深入了解梭鲈低氧胁迫遗传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鲈 ho1 基因克隆 低氧胁迫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4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1 位作者 张飞明 张友良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0期191-196,共6页
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标记评估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2条序列中共确定40种... 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标记评估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2条序列中共确定40种单倍型,群体间存在5种共享单倍型,3个选育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H)范围为0.670~0.978,核苷酸多样性(π)范围为0.004 16~0.006 2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范围为3.935~5.960,群体内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 561~0.004 538,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π、K)略高于F0群体。3个选育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FST)范围分别为0.004 039~0.004 700和0.046 4~0.138 6。3个选育群体间成对FST值差异均显著(P<0.05),3个选育群体与F0群体间成对FST值差异均极显著(P<0.01)。说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选育潜力较大;同时,选育群体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可见不同方向上的累代人工选育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选育群体 遗传变异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大口黑鲈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超 董浚键 +3 位作者 刘志刚 孙成飞 赵飞 叶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1,共8页
为查明2020年春季广东省佛山市某养殖场人工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因,该研究对患病大口黑鲈鱼苗肝脏组织中分离的一株细菌GZXR2020进行了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全长... 为查明2020年春季广东省佛山市某养殖场人工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因,该研究对患病大口黑鲈鱼苗肝脏组织中分离的一株细菌GZXR2020进行了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全长序列,BLAST显示其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相应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高于99.5%和98.3%。根据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45个理化项目的鉴定结果、羊血琼脂平板溶血实验呈β-溶血的结果,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并结合补充理化鉴定结果,可判断此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veronii bv.sobria)。人工回归感染实验采用低、中、高3种菌液浓度(3×10^(7)、1.5×10^(8)和3×10^(8)CFU·mL^(−1))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可分别导致7%、40%和100%的死亡率,证实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是引起此次大口黑鲈暴发性死亡的致病原。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在所检测的17种抗菌药物中,该菌株对大观霉素、氟罗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 gyrB基因 生理生化鉴定 人工回归感染 耐药分析
下载PDF
高温应激对鳜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sod基因和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旋辉 邴旭文 +3 位作者 丁炜东 段金荣 薛婷 赵金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539-3547,共9页
【目的】探究高温环境下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明确其对高温的效应及耐受限度,为鳜在高温环境下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1℃为对照组,设25、29和33℃等3个... 【目的】探究高温环境下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明确其对高温的效应及耐受限度,为鳜在高温环境下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1℃为对照组,设25、29和33℃等3个高温组,对鳜幼鱼进行96 h的高温应激试验,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试剂盒测定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鳜幼鱼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高温应激下鳜幼鱼血清的葡萄糖(Glu)浓度、甘油三酯(TG)浓度、总胆固醇(TC)浓度、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且同一生化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应激温度下的差异明显。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鳜幼鱼血清Glu浓度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TG和TC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应激96 h后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TG和TC浓度均低于对照组;33℃处理组的血清TP浓度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各高温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25℃处理组的血清ALT活性在应激48 h时显著升高(P<0.05,下同),29℃处理组的血清AST活性则在应激24 h时显著升高;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基本上高于对照组,应激48 h后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整体上低于对照组。鳜幼鱼肝脏sod基因相对表达量随应激温度的升高整体上呈上升趋势,hsp90α基因相对表达量随应激时间的延长或应激温度的升高基本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hsp70α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结论】高温环境致使鳜幼鱼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为避免因应激而导致氧化损伤,鳜幼鱼通过提高sod基因表达、增加能量利用及减少IgM合成和分泌进行自我调节,但应激后期由于应激时间过长或应激强度超过其调节能力,致使鳜出现组织损伤。由于高温应激对鳜幼鱼生理代谢产生显著影响,并降低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因此在鳜养殖生产中应加强高温季节的养殖管理,避免水温快速变化带来不利影响,并做好鳜的病害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应激 生理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相关基因
下载PDF
鳜回交子代与亲本子代间体型和体斑特征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魏磊 朱书琴 +4 位作者 刘伟 赵金良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共7页
体型和体斑是鳜鱼育种的重要性状。该研究利用多重比较、杂种指数、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对鳜回交子代[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鳜(斑鳜♀×鳜S.chuatsi♂)♂]与其亲本(斑鳜、杂交鳜)进行了可量形态性状差异分析,并... 体型和体斑是鳜鱼育种的重要性状。该研究利用多重比较、杂种指数、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对鳜回交子代[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鳜(斑鳜♀×鳜S.chuatsi♂)♂]与其亲本(斑鳜、杂交鳜)进行了可量形态性状差异分析,并对回交子代体斑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回交子代平均杂种指数为38.73,多重比较和杂种指数表明,回交子代体型偏向斑鳜。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回交子代与斑鳜、杂交鳜间的差异性状主要表现在头部隆角、体高/体长、头高/头长、C(隅骨后端至腹鳍起点长)/体长。回交子代、斑鳜与杂交鳜在前3个主成分的三维空间分布上不重叠,相互区分;判别分析可在二维空间上对3个群体进行区分。回交子代体斑主要包括背部鞍状斑与体侧斑纹,可分为4种组合类型,其中45.5%个体具有与斑鳜类似的背部鞍状斑,72.8%个体具有空心斑。研究结果可为鳜鱼回交育种研究与子代鉴定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回交子代 体型与体斑 形态多元分析
下载PDF
鳜颅部侧线系统的胚后发育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瑞祺 赵金良 +1 位作者 郝月月 宋银都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6,共10页
该研究利用神经丘荧光染色、扫描电镜对鳜(Siniperca chuatsi)颅侧线系统的胚后发育过程与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鳜颅部侧线系统胚后发育中,受精后第4天(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前体管道神经丘(Presumptive canal neurom... 该研究利用神经丘荧光染色、扫描电镜对鳜(Siniperca chuatsi)颅侧线系统的胚后发育过程与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鳜颅部侧线系统胚后发育中,受精后第4天(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前体管道神经丘(Presumptive canal neuromast,PCN)出现,至30 dpf数量趋于稳定,表面神经丘(Superficial neuromast,SN)在16 dpf出现,之后在颅顶部大量分布,前鳃盖表面少量分布,下颌未见;颅部侧线管道建立始于19~22 dpf,于37 dpf完成,主要为上眶线、下眶线、下颌线和前鳃盖线,同时耳后线将上下眶线与前鳃盖线连通,颞上线起始于前鳃盖线背侧末端与上眶线旁线向颅顶部延伸;背侧管道神经丘发育速度快于腹侧,颅顶部管道系统相对密集,SN分布较集中。研究表明,鳜颅部侧线系统是其侧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颅部侧线管道属于简易分支型,颅顶部管道系统相对密集和SN相对集中构成了鳜颅顶部完善的侧线系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部侧线系统 侧线管道 神经丘 发育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F_3、F_4、F_5代鱼苗盐碱耐受性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凌元 涂翰卿 +5 位作者 周昊天 赵岩 赵金良 筴金华 张艳红 任炳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130-136,共7页
【目的】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盐碱选育三、四和五代(F_3、F_4和F_5)鱼苗的盐碱耐受性进行评估,以期为盐碱选育尼罗罗非鱼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急性致死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了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F_3、F_4和F_5代对... 【目的】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盐碱选育三、四和五代(F_3、F_4和F_5)鱼苗的盐碱耐受性进行评估,以期为盐碱选育尼罗罗非鱼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急性致死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了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F_3、F_4和F_5代对盐、碱(NaHCO_3)以及混合盐碱的耐受指标。【结果】在急性致死条件下,F_3、F_4和F_5代鱼苗96 h盐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2.473、24.468、23.833 g/L。96 h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256、8.443、8.453 g/L。混合盐碱试验中,盐度为10 g/L时,无死亡情况出现;盐度为15 g/L时,96 h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612、4.538、4.883 g/L;盐度为20 g/L时,96 h碱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61、1.875、1.782 g/L。各急性试验下,F_4和F_5的半致死浓度值差异均不显著;急性盐度试验,F_4和F_5盐度半致死浓度显著高于F_3;急性碱度试验和盐碱混合试验,F_4和F_5半致死浓度与F_3差异不显著。【结论】尼罗罗非鱼盐碱选育F_5代鱼苗盐碱耐受性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选育F3、F4和F5代 盐度 碱度 半致死浓度
下载PDF
三角帆蚌MAP2K1基因的分子特征和表达
10
作者 刘美玲 上官宵兆 +3 位作者 王晓强 王雅昱 汪桂玲 李家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99,共9页
为研究MAP2K1(MEK1)基因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性别决定中的作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MAP2K1基因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比较MAP2K1基因在三角帆蚌6个组织(性腺、闭壳... 为研究MAP2K1(MEK1)基因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性别决定中的作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MAP2K1基因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比较MAP2K1基因在三角帆蚌6个组织(性腺、闭壳肌、肝胰腺、鳃、外套膜、斧足)、早期发育阶段(1—8月龄)性腺和1—3龄雌雄性腺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原位杂交确定MAP2K1基因在2龄三角帆蚌性腺中的定位。结果显示,MAP2K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MAP2K1基因在卵巢中高表达;早期发育阶段在2月龄表达量最高;1—3龄的表达结果显示,MAP2K1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同期精巢中的表达量(P<0.0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AP2K1基因在雌性三角帆蚌的卵母细胞及卵子上有明显的杂交信号。RNAi结果显示,干扰MAP2K1基因的上游基因C-MOS后,下游基因MAP2K1在雌性中的表达下降了82.31%,在雄性中的表达下降了73.60%。推测MAP2K1基因可能参与三角帆蚌的卵巢发育过程,在三角帆蚌中属于偏雌性基因,其表达受C-MOS基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MAP2K1基因 分子特征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罗氏沼虾Dmc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1
作者 杨彦豪 黎铭 +5 位作者 王瑞 黄姻 杨慧赞 黄光华 邱高峰 曾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73-181,共9页
DNA减数分裂重组酶1基因(disrupted meiotic cDNA 1,Dmc1)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为了研究罗氏沼虾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罗氏沼虾Dmc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MrDmc1),并对MrDmc1基因编... DNA减数分裂重组酶1基因(disrupted meiotic cDNA 1,Dmc1)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为了研究罗氏沼虾卵巢发育的分子机制,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罗氏沼虾Dmc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MrDmc1),并对MrDmc1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亚细胞定位以及蛋白质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mc1基因在卵巢、肌肉等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MrDmc1基因的ORF全长1 026 bp,共编码341个氨基酸;MrDMC1蛋白分子量为37.4 ku,该蛋白没有跨膜区域和信号肽切割位点,含有1个N-糖基化位点和25个磷酸化位点,是亲水性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树发现,罗氏沼虾MrDmc1基因与克氏原螯虾、凡纳滨对虾等甲壳类动物进化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rDmc1基因在7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在眼中表达量最低;MrDmc1基因的表达量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卵巢发育Ⅱ期的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MrDmc1基因参与了罗氏沼虾卵巢发育的调控,推测其在罗氏沼虾卵巢发育早期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MrDmc1基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