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的上海黄浦江骨干人工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高敏佳 陈振锋 +5 位作者 张彦彦 龚珑 张亚 唐振 赵振官 唐文乔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3,共15页
为深入了解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的生态系统现状,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方法对其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作了评价。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租用专业渔船在5条河流共计20个断面采集到鱼类标本10092尾,隶属于8目17科45属6... 为深入了解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的生态系统现状,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方法对其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作了评价。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租用专业渔船在5条河流共计20个断面采集到鱼类标本10092尾,隶属于8目17科45属60种。以黄浦江上游为参照点,设置了5大类29个初选指标,然后根据分布范围筛选、判别能力筛选和相关性检验,构建了由8个指标组成的F-IBI评价体系。分析结果表明,金汇港和龙泉港总体处于“好”或“一般”的状态;大治河、川杨河和淀浦河空间差异较大,从“差”到“好”均有。其中夏季有14个采样断面为“一般”,各有3个采样断面为“好”或“差”;秋季有11个采样断面为“一般”,5个采样断面为“好”,4个采样断面为“差”。5条人工河流下游的健康状况普遍好于上游,但总体上与流经上海中心城区的黄浦江自然支流苏州河的健康状况相比较为均一。这些结果为上海黄浦江5条骨干人工河流的环境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浦江 大型人工支流 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 水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原文传递
催产激素对雌性长春鳊应激生理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顾海龙 蔡迎春 +2 位作者 杨智景 唐文乔 冯亚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9,共9页
对比研究了雌性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分别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_(2))、马来地欧酮(DOM)以及它们的混合制剂后,催乳素、皮质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混合注射组的皮质醇水... 对比研究了雌性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分别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_(2))、马来地欧酮(DOM)以及它们的混合制剂后,催乳素、皮质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混合注射组的皮质醇水平波动较大,8 h时达到峰值(881.56±11.85)ng/mL;20 h,HCG组的皮质醇水平也显著升高至(743.16±94.79)ng/mL,与混合组接近(757.95±45.04)ng/mL,显著高于其余组。HCG组的血糖(Glu)、甘油三酯(TG)、乳酸及血浆渗透压在注射后0.5 h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在20 h显著升高。DOM组的Glu及乳酸水平在0.5 h、K^(+)在8 h时显著高于其余组,其余指标变化较为平稳。LHRH-A_(2)组所有生化指标都较为平稳,但皮质醇在20 h时显著低于其余组(281.86±27.27)ng/mL。混合组除Glu、K^(+)及乳酸外,其余指标都波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催产激素 应激生理指标
下载PDF
上海苏州河治理中鱼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余宏昌 毕宝帅 +2 位作者 唐文乔 张亚 郭弘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2,共11页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隶属于8目15... 为了评估近20年来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鱼类多样性的变化状况,本文于2019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苏州河13个断面的鱼类样本进行了采集,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作了分析。结果显示,2次采集共获得鱼类样本10,102号,隶属于8目15科37属45种。夏季和秋季,上游8个断面的鱼类均为36种,下游5个断面则为12种和15种。从上游到下游,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夏秋两季上游断面共同的优势种为似鳊(Pseudobrama simoni),下游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全河段鱼类群落结构总体上并不稳定,特别是夏季的下游河段。Cluster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明显将鱼类群落分为上游群组(I)与下游群组(II),似鳊、泥鳅、鲫、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等是造成群组间差异性的主要分歧种。与2001年的43种、2006年的28种相比,本次调查的物种数出现了明显回升,特别是下游河段。这种上游鱼类向下游迁移的趋势,预示着下游中心城区与上游郊区河段的水质差别正在缩小,水生态系统恢复迹象明显。本文认为,上下游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缩小以及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等在下游河段的出现,可作为苏州河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生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河 鱼类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指示鱼类
原文传递
上海东风西沙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毕宝帅 余宏昌 +1 位作者 张亚 唐文乔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9-719,共11页
位于崇明岛西侧的东风西沙水库是上海第二大饮用水水源地,为了解其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19年对该水库10个断面的表层沉积物样本作了粒径分析,对9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作了测定和评估。分析显示,该水库表层沉... 位于崇明岛西侧的东风西沙水库是上海第二大饮用水水源地,为了解其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19年对该水库10个断面的表层沉积物样本作了粒径分析,对9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作了测定和评估。分析显示,该水库表层沉积物中砂粒、粉砂和黏土平均含量分别为46.29%、42.63%和11.08%,整体属于细砂质。Hg、Cd、As、Ni、Pb、Cu、Cr、Zn和Mn 9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2、0.68、11.30、13.07、18.51、27.73、62.18、82.29和488.66 mg/kg。仅有Cd和As的平均含量为上海市土壤背景值的5.23倍和1.24倍,其余7种则低于该背景值。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显示,Cd为主要污染元素,总体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其他8种元素则为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显示Cd为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风险等级为强生态危害水平,其他8种元素则为轻微生态危害水平,水库总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西沙水库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危害
原文传递
中国赤刀鱼科鱼类的系统分类
5
作者 唐文乔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70,共10页
赤刀鱼科(Cepolidae)是鲈形目(Perciformes)之下一类身体侧扁、通体红色的小型穴居性鱼类,幼体阶段有一个上枕骨及鳃盖骨系特别膨大且多棘刺等为特点的特殊发育时期。该科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和东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我国已有... 赤刀鱼科(Cepolidae)是鲈形目(Perciformes)之下一类身体侧扁、通体红色的小型穴居性鱼类,幼体阶段有一个上枕骨及鳃盖骨系特别膨大且多棘刺等为特点的特殊发育时期。该科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和东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我国已有零星记录。详细考查赤刀鱼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介绍早期发育个体及成体基本形态,检测保存于中国主要鱼类研究单位的有关标本,厘定中国赤刀鱼科的种类。依据形态鉴别特征,发现中国赤刀鱼科有3属7种,列出这些种类的学名引证及其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简要描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编制属、种的分类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刀鱼科 物种厘定 分类检索 形态鉴别特征 中国海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