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德语学习者的名词复数结构—一个关于语言迁移现象的实践研究
1
作者 朱凯 《现代语言学》 2018年第4期623-643,共21页
本论文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验证以中文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的名词不被变成复数的错误是一种语言迁移现象。本文首先描述了语言迁移现象的概念及特点,然后分别简述了重要理论家关于中文名的本体论的讨论结果和关于在德语中名词何时该变成复... 本论文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验证以中文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的名词不被变成复数的错误是一种语言迁移现象。本文首先描述了语言迁移现象的概念及特点,然后分别简述了重要理论家关于中文名的本体论的讨论结果和关于在德语中名词何时该变成复数以及何时不变成复数的理论,最后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中文母语者的这种名词不变复数的趋势是一种语言迁移现象。本文的意义在于,对中国的德语(外语)教学提出另外一个可能被忽视的问题以及发展相应教学法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母语者 德语名词变复数 语言迁移
下载PDF
后现代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叙事线索与哲学沉思 被引量:9
2
作者 聂华 虞龙发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3-116,共4页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被誉为后现代德语小说的范例,它展现了作者娴熟的后现代写作技巧以及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传统叙事方式。在其貌似成长小说的规矩框架下,以"气味"作为可多重解码的能指符号展开叙...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被誉为后现代德语小说的范例,它展现了作者娴熟的后现代写作技巧以及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传统叙事方式。在其貌似成长小说的规矩框架下,以"气味"作为可多重解码的能指符号展开叙事,隐喻作者对启蒙理性工具化的批判。《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以"身份意识"作为叙事框架的主线,在此框架下呈现作者对"正常/异常"二元对峙、"主体/客体""存在/存在者""道德/理性"等哲学命题的思考,揭示了工具理性的毁灭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身份意识 后现代哲学思想 工具理性
下载PDF
论索绪尔先验语言体系构建对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谷菁 《海外英语》 2014年第1X期193-194,206,共3页
索绪尔的研究方法类似一个解剖学的过程,把语言学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对象,进行静态的割裂研究;而当代的语言学研究趋势则是推崇一种生理学式的研究,把语言当作一个生命有机体做动态和整体的研究。简而言之,索绪尔的符号理论体现了语言... 索绪尔的研究方法类似一个解剖学的过程,把语言学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对象,进行静态的割裂研究;而当代的语言学研究趋势则是推崇一种生理学式的研究,把语言当作一个生命有机体做动态和整体的研究。简而言之,索绪尔的符号理论体现了语言的本体性,而当代的语言学研究更加强调认识论,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当代汉语语言学研究进行历史反思和学术重建的时候,这种致力于建立纯粹体系,着眼得到一种归纳综合的普遍结果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纯粹体系 先验方法论 形式分析
下载PDF
我也是世博志愿者
4
作者 居伟宏 《农村电工》 2011年第1期49-49,共1页
作为一名刚进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我渴望能成为一名世博会志愿者.为上海世博会做贡献.此种想法很快被我那不多话的父亲看出.
关键词 《我也是世博志愿者》 杂文 杂谈 居伟宏
下载PDF
高校教育协同模型构建——以“儿童大学”为例
5
作者 薛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10期155-158,共4页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改善教育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之一,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基于上海临港地区中小学的需求现状,借鉴交叠影响域理论,以上海电机学院“儿童大学”为例,探索构建高校多元主体的教育协同模型。从宏微观和内...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改善教育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之一,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基于上海临港地区中小学的需求现状,借鉴交叠影响域理论,以上海电机学院“儿童大学”为例,探索构建高校多元主体的教育协同模型。从宏微观和内外部多角度分析模型的实践运行,确立“儿童大学”教育主体的地位,有效梳理与中小学、家庭和社区的机理关系。“儿童大学”通过协调家校社各方力量,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为中小学解决实际困难,重塑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儿童大学” 交叠影响域理论 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协同模型
下载PDF
当代德语语言护养者——巴斯蒂安·齐克及其著述述评
6
作者 彭彧 《德语学习》 2012年第2期14-21,共8页
齐克生平及著述简介记者、编辑、翻译和专栏作者巴斯蒂安·齐克(Bastian Sick)于1965年7月17日出生于吕贝克,在当地东荷尔斯泰因的拉特考(Ratekau)村庄长大。
关键词 著述 述评 语言 德语 当代 专栏作者 斯泰因
原文传递
中国成语故事选译之四
7
作者 桂乾元 方宜盛 《德语学习》 2012年第4期64-69,共6页
中国民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神话故事,说是在人间蓬莱仙岛有八个神仙。他们个个有神奇的本领,而且各人有各人的法宝。
关键词 中国民间 成语故事 选译 神话故事
原文传递
略论里尔克三首《佛》诗的象征意义
8
作者 聂华 虞龙发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6-86,共11页
奥地利神秘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在1905年至1908年间先后创作了三首以佛为题材的短诗。本文认为诗中的"佛"既是诗人所创作的"艺术之物",又表现出诗人在巴黎期间艺术创作思想的嬗变,是诗人艺术创作不断创新与精神维度... 奥地利神秘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在1905年至1908年间先后创作了三首以佛为题材的短诗。本文认为诗中的"佛"既是诗人所创作的"艺术之物",又表现出诗人在巴黎期间艺术创作思想的嬗变,是诗人艺术创作不断创新与精神维度不断升华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诗 艺术之物 精神之维 嬗变
原文传递
时间之谜——解读《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
9
作者 聂华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7-58,266,共3页
德国幻想文学的经典之作《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阐述了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展现了作者米切尔·恩德本真主义的时间观,批判了现代工业社会对时间本质的错误认识,呼吁人类向心灵回归、追问生命的本真面貌。
关键词 《毛毛》 本真时间 精神世界
原文传递
PGG考试句型转换的解题技巧
10
作者 聂华 《德语学习》 2009年第3期45-52,共8页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简称PGG考试)第四大题“Wort,Satzund Text”的D部分,考查的是学生句子成分与从句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该部分共4个小题,每题1分,总分4分。考生如果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该部分拿到满分是完全可以的。...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简称PGG考试)第四大题“Wort,Satzund Text”的D部分,考查的是学生句子成分与从句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该部分共4个小题,每题1分,总分4分。考生如果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该部分拿到满分是完全可以的。本文试图通过解题技巧的分析,总结某些句型转换的类型和规律,给备考PGG的学生提供一些帮助。文中列举的大部分例句来自历年PGG考试真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四级考试 解题技巧 句型转换 高等学校 相互转换 句子成分 学生 考生
原文传递
奥地利饮食词汇及美食一瞥
11
作者 聂华 《德语学习》 2011年第6期16-20,共5页
众所周知,奥地利属于德语国家,在历史上与德国之间具有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提及奥地利,人们总是自然联想到德国,想当然地认为这两个国家既然语言相同,那么各个方面也会相似。事实却是,在论及奥地利与德国之间的差异时,许... 众所周知,奥地利属于德语国家,在历史上与德国之间具有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提及奥地利,人们总是自然联想到德国,想当然地认为这两个国家既然语言相同,那么各个方面也会相似。事实却是,在论及奥地利与德国之间的差异时,许多奥地利人以及德国人都会提及一句意味深长、蕴含哲理的话.)“Was uns trennt,ist die gemeinsame Sprache.”(共同的语言使我们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 美食 词汇 饮食 德国人 DIE 国家 提及
原文传递
2012年瓦格纳乐剧节剧目赏析
12
作者 聂华 《德语学习》 2012年第5期22-28,共7页
德国巴伐利亚州东北部的小城拜罗伊特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因为每年一度的拜罗伊特艺术节(BayreutherFestspiele,因为只上演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戏剧,所以又称瓦格纳乐剧节)准时于7月25日在拜罗伊特艺术节剧院(Bayreu... 德国巴伐利亚州东北部的小城拜罗伊特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因为每年一度的拜罗伊特艺术节(BayreutherFestspiele,因为只上演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戏剧,所以又称瓦格纳乐剧节)准时于7月25日在拜罗伊特艺术节剧院(BayreutherFestspielhaus)开幕,而后于8月28日闭幕,为期30天,开幕与闭幕时间每年恒定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格纳 乐剧 赏析 剧目 巴伐利亚州 艺术节 东北部 理查德
原文传递
“可怕的”als
13
作者 聂华 《德语学习》 2010年第3期68-72,共5页
als作为基础阶段德语教学的一个常用词汇,经常以不同面目出现在各类教材以及各种考试中,由于它的用法较多,有时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所以有些学生觉得它“可怕”。本文拟对als在德语基础阶段的用法作一总结,让它变得“不可怕”。
关键词 德语教学 基础阶段 常用词汇 用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