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地区佛甲草轻型屋顶绿化的越夏景观维护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苏怡柠 骆天庆 +1 位作者 金樑 王晓娟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5期39-45,共7页
为保持上海地区佛甲草(Sedum lineare Thunb.)轻型屋顶绿化的越夏景观效果,实现低维护生态效益,对佛甲草屋顶越夏进行观测。参考美国草坪评价方法(National Turfgrass Evaluation Program,NTEP)对其景观效果开展分阶段评分,将评分结果... 为保持上海地区佛甲草(Sedum lineare Thunb.)轻型屋顶绿化的越夏景观效果,实现低维护生态效益,对佛甲草屋顶越夏进行观测。参考美国草坪评价方法(National Turfgrass Evaluation Program,NTEP)对其景观效果开展分阶段评分,将评分结果与同期小气候环境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与评分值显著相关的小气候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有效环境参数,并在综合考虑环境参数的可获取性后筛选出关键环境参数,以探析佛甲草景观变化的临界点及其相应的小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进而总结归纳出佛甲草需加以灌溉养护时的小气候条件。研究表明:有效环境参数为日均气温、日均基质温度、日最高温、日最低温、日降水量、日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湿度,分别表征温度、辐射和湿度;筛选后得到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降水量三项关键环境参数;在上海夏季日最高温35℃左右、日最低温25℃以上的高温胁迫下,连续4日无降雨即可使佛甲草景观效果降至可接受水平之下。上海地区佛甲草屋顶绿化的视觉景观质量与环境温湿度条件显著相关;越夏养护的关键时间点在7月中下旬,夏季养护阶段需持续至9月初;在此期间,若连续3日气温上升、日最高温达35℃、日最低温达25℃,且无降雨过程时,应及时进行灌溉养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顶绿化 佛甲草 越夏表现 上海
下载PDF
坡向和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研究——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结缕草草坪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蒋跃 靳亚丽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4期18-21,21,共4页
为了解不同坡向和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6年夏季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东南西北四个坡向以及7度和22度两类坡度结缕草草坪的坡上、坡中、坡底三个坡位进行了采样,对其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土壤动物个体数为南... 为了解不同坡向和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6年夏季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东南西北四个坡向以及7度和22度两类坡度结缕草草坪的坡上、坡中、坡底三个坡位进行了采样,对其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土壤动物个体数为南坡(30.11%)>西坡(26.96%)>北坡(21.65%)>东坡(21.28%)。不同坡向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坡顶各多样性指数相对坡中和坡底较小,坡中和坡底差别不大。7度坡底显著低于坡顶,22度坡个体数为坡顶>坡底>坡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坡向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间接影响,较大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坡度 坡位 土壤动物 线虫纲
下载PDF
上海大型城市公园斑块结构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刚 王勇 +3 位作者 许洁 丁由中 叶辛 王正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6-53,70,共9页
本研究以上海植物园、世纪公园、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和海湾森林公园5个大型城市公园为研究地点,2012年5月到2013年4月,采用样线法对5个公园进行鸟类群落调查.借助ArcGIS10.0目视解译对5个公园的卫星图像进行斑块分类.基于斑块... 本研究以上海植物园、世纪公园、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和海湾森林公园5个大型城市公园为研究地点,2012年5月到2013年4月,采用样线法对5个公园进行鸟类群落调查.借助ArcGIS10.0目视解译对5个公园的卫星图像进行斑块分类.基于斑块分类结果,设置34个斑块结构变量(斑块数变量、斑块密度变量、斑块面积变量、斑块边界长度变量、斑块面积周长比变量和斑块多样性指数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5个公园鸟类种类和数量以及斑块数量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鸟类数据与斑块结构变量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5个公园的鸟种数(x^2=29.91,p<0.001)和数量(x^2=4891.12,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鸟种数与水体斑块数、草地斑块面积周长比和最大斑块指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鸟类数量与林地斑块面积、林地斑块周长和平均斑块面积显著相关.林地鸟类与林地斑块面积、草地斑块密度、水体斑块面积显著相关.本研究为城市野生鸟类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斑块结构 鸟类群落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上海大金山岛原尾虫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征
4
作者 卜云 靳亚丽 +2 位作者 李必成 杨斯琦 尹文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95-2203,共9页
原尾虫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然而目前对其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征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岛屿生态系统中原尾虫的研究尤为欠缺。为深入探讨原尾虫的栖息地选择、空间分布、种群密度、繁殖策略及其与土壤真菌的相互作用等生态特征,于201... 原尾虫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然而目前对其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征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岛屿生态系统中原尾虫的研究尤为欠缺。为深入探讨原尾虫的栖息地选择、空间分布、种群密度、繁殖策略及其与土壤真菌的相互作用等生态特征,于2015年秋季在大金山岛竹林、乔木林和灌木林等3种不同的植被中进行了定量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大金山岛共发现8种原尾虫,隶属2科4属,这些物种在上海市陆域植被中均有分布,且均为东洋界种类;大金山岛秋季原尾虫的总密度为竹林(696头/m^2)>乔木林(479头/m^2)>灌木林(213头/m^2);竹林中原尾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灌木林(P<0.05),而不同植被类型中原尾虫的Pielou均匀度、Simpson优势度和Margalef丰富度等指数无显著差异;大金山岛的原尾虫在土壤中为隔离分布,具有在适宜的微生境中集中分布的特点;发现原尾虫在野外受到病原真菌感染的直接证据;通过对原尾虫的性比和幼虫比的分析,发现其繁殖可能采取介于k对策和r对策之间的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种群密度 土壤真菌 空间分布 生态策略 岛屿
下载PDF
苜蓿、小冠花和百脉根花粉管引导和胚珠败育研究
5
作者 王晓娟 黄利春 张树振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目的】豆科牧草苜蓿、小冠花和百脉根异花授粉,胚珠败育现象显著,种子实际产量远低于理论产量,但有关其授粉后的花粉管引导和受精后胚胎发育的基础数据缺乏。【方法】采用人工授粉方法,对3种豆科牧草花粉管引导和胚胎发育进行荧光显... 【目的】豆科牧草苜蓿、小冠花和百脉根异花授粉,胚珠败育现象显著,种子实际产量远低于理论产量,但有关其授粉后的花粉管引导和受精后胚胎发育的基础数据缺乏。【方法】采用人工授粉方法,对3种豆科牧草花粉管引导和胚胎发育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并结合田间数据进行胚珠败育统计分析。【结果】3种牧草柱头授粉最佳时期为花药开裂阶段,柱头角质层是其花粉管穿入花柱的机械屏障;苜蓿授粉2 h后花粉萌发,8 h后花粉管生长并到达胚珠,24 h后75%的胚珠处有花粉管到达;小冠花和百脉根花粉管萌发生长到达胚珠的时间比苜蓿快,授粉4 h后即观察到花粉管生长到达胚珠,8 h后2种牧草96%和100%的胚珠处均有花粉管分布。进一步的荚果结实观察发现:苜蓿、小冠花和百脉根授粉后胚珠败育严重,平均败育率分别为87.67%、78.00%和81.33%,荚果内败育胚珠的位置具有随机性。以上结果表明:授粉后不同牧草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速率明显不同,尽管小冠花和百脉根的花柱比苜蓿长,其花粉管生长引导速度比苜蓿快;从到达胚珠的花粉管数量来看,3种牧草花粉数量均可满足其胚珠受精需要。【结论】3种豆科牧草胚珠败育并非由于受精前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引导限制,而是和受精后的胚胎发育受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小冠花 百脉根 授粉 花粉管 胚珠败育
下载PDF
重金属镉(Cd)在植物体内的转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量:114
6
作者 王晓娟 王文斌 +4 位作者 杨龙 金樑 宋瑜 姜少俊 秦兰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921-7929,共9页
重金属镉(Cd)的毒害效应与其由土壤向植物地上部分运输有关,揭示Cd^(2+)转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可为提高植物抗镉性以及镉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依据。对Cd^(2+)在植物体内的转运途径,特别是限制Cd^(2+)移动的细胞结构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 重金属镉(Cd)的毒害效应与其由土壤向植物地上部分运输有关,揭示Cd^(2+)转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可为提高植物抗镉性以及镉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依据。对Cd^(2+)在植物体内的转运途径,特别是限制Cd^(2+)移动的细胞结构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Cd^(2+)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途径穿过根部皮层进入木质部的过程中,大部分在皮层细胞间沉积,少部分抵达中柱后转移到地上部分。为了免受Cd^(2+)的危害,植物体产生了多种限制Cd^(2+)吸收和转移的生理生化机制:1)环绕在内皮层径向壁和横向壁上的凯氏带阻止Cd^(2+)以质外体途径进入木质部;2)螯合剂与进入根的Cd^(2+)螯合形成稳定化合物并区隔在液泡中;3)通过H+/Cd^(2+)离子通道等将Cd^(2+)逆向转运出根部。植物共质体和质外体途径转运重金属镉的能力以及两条途径的串扰尚待进一步明晰和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共质体途径 质外体途径 调控机制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地区阔叶林植物的谱系地理历史 被引量:18
7
作者 叶俊伟 张阳 王晓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894-5904,共11页
中国亚热带地区因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备受生物地理学研究关注,丰富的多样性与中新世以来的地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谱系地理学已成为探讨植物分布模式和遗传格局受地质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手段。总结了该地区阔叶林植物对中新世以来地... 中国亚热带地区因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备受生物地理学研究关注,丰富的多样性与中新世以来的地质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谱系地理学已成为探讨植物分布模式和遗传格局受地质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手段。总结了该地区阔叶林植物对中新世以来地质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和种群分化的历史成因。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时,由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抬升和亚洲内陆干旱,阔叶林植物被迫向南退缩,形成不同的谱系。同时,亚洲季风的增强为遗传多样性的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时,大部分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植物在多个避难所间存在长期隔离,不同的避难所种群各自经历局部地区的收缩和扩张。长期的隔离使不同谱系间进一步分化,形成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少部分植物在冰期时向南退缩,并在间冰期时明显向北扩张。最后,就分化时间的准确估计和探究遗传格局背后的机制两方面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中国亚热带 谱系分化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
下载PDF
中国蚖目的三新纪录种记述及其DNA条形码分析(六足总纲:原尾纲)(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卜云 钱昌元 栾云霞 《Entomotaxonomia》 CSCD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记述蚖目Acerentomata原尾虫的3个中国新纪录种:十二毛线毛蚖Filientomon duodecimsetosum Nakamura,2004,安纳托利花腺蚖Verrucoentomon anatoli Shrubovych&Bernard,2012和路易安妮花腺蚖Verrucoentomon louisanne Shrubovych&... 记述蚖目Acerentomata原尾虫的3个中国新纪录种:十二毛线毛蚖Filientomon duodecimsetosum Nakamura,2004,安纳托利花腺蚖Verrucoentomon anatoli Shrubovych&Bernard,2012和路易安妮花腺蚖Verrucoentomon louisanne Shrubovych&Bernard,2012。对中国标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尽描述,绘制并拍摄了特征图,更新了花腺蚖属中国种类检索表。同时测定了新纪录种的DNA条形码序列,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尾虫 检索表 DNA条形码 颚腺 分类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我国苜蓿属植物演化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晓娟 董文攀 周世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125-6136,共12页
全球苜蓿属植物约87种,我国有15种,大多为广布种,可生活在不同的生境当中。该属植物由于荚果等形态变异复杂,繁育系统多样,其进化历史一直是本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利用基因组学的方法解决生态学问题不断报道... 全球苜蓿属植物约87种,我国有15种,大多为广布种,可生活在不同的生境当中。该属植物由于荚果等形态变异复杂,繁育系统多样,其进化历史一直是本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利用基因组学的方法解决生态学问题不断报道,但目前我国苜蓿属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缺乏,有关其演化路径的研究尚少有开展。为此,选取了我国苜蓿属10个代表物种和胡卢巴属1种,测序比较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核ITS序列构建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并结合物种地理分布生境特征探究我国苜蓿属植物的演化路径。结果显示,以上苜蓿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21—127 kb,均为非典型的“四区”结构,缺失反向重复区。在10个苜蓿属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273个SSR位点,这些SSR位点可以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用于我国苜蓿属植物资源的鉴定。供试苜蓿属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共发生6次基因倒位。天蓝苜蓿的2个倒位发生在基因atpB到ycf3、ndhC到trnL^(UAA)之间的区域;青海苜蓿和花苜蓿的叶绿体基因组共享4个倒位,分别位于基因psbM到psaA、ndhB到trnN^(GUU)、ndhB到rpoA以及clpP到rpl20区间。天蓝苜蓿中还存在clpP、rpoC1和atpF基因内含子的丢失现象。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及ITS序列构建的苜蓿属系统发育关系,支持传统上将苜蓿属划分为紫苜蓿组、南苜蓿组、阔荚苜蓿组和天蓝苜蓿组的分类处理。其中,直果胡卢巴、单花胡卢巴与毛荚苜蓿形成一支,位于系统树的基部,支持中国苜蓿属和胡卢巴属之间存在过渡类型“类苜蓿植物”的观点。分析我国苜蓿属植物的分化原因可能与这些物种的生境有关,特别是年平均温度可能是导致苜蓿物种分化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属 叶绿体基因组 结构变异 系统发育 生态进化
下载PDF
中国美土属二新纪录种记述(弹尾纲:土科)(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卜云 高艳 《Entomotaxonomia》 CSCD 2017年第3期169-175,共7页
记述美土属Mesaphorura B?rner,1901跳虫2中国新纪录种:林栖美土Mesaphorura hylophila Rusek,1982和太平洋美土Mesaphorura pacifica Rusek,1976。描述了中国标本的形态特征,编制了中国美土属种类的检索表。
关键词 跳虫 角后器 假眼 检索表 分类
下载PDF
中国河北省奇刺?属一新种及支系分析(弹尾纲:疣?科)(英文)
11
作者 卜云 José G.PALACIOS-VARGAS Angela ARANGO 《Entomotaxonomia》 CSCD 2019年第4期243-257,共15页
记述河北省奇刺[虫兆]属1新种:迷奇刺[虫兆]Frieseaincognitasp.nov.。迷奇刺[虫兆]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有2+2眼,足胫跗节无粘毛,腹部末端具3根臀刺,弹器端节退化不见,齿节具有3根刚毛。详尽描述了新种身体背面和腹面的毛序。修订更新奇刺... 记述河北省奇刺[虫兆]属1新种:迷奇刺[虫兆]Frieseaincognitasp.nov.。迷奇刺[虫兆]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有2+2眼,足胫跗节无粘毛,腹部末端具3根臀刺,弹器端节退化不见,齿节具有3根刚毛。详尽描述了新种身体背面和腹面的毛序。修订更新奇刺[虫兆]属具有2+2眼种类的检索表。选取触角感器、眼、体表毛序等47个形态特征,对该属18个物种进行了支序分析,包括12种具有2+2眼的物种,结果发现新种F.incognita与墨西哥分布的F.nauimetztli较为相近。由于适应类似的地下生存环境导致许多趋同特征的出现,本研究未能完全解析各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虫 毛序 弹器 支序分析 分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副土(虫兆)属和庞氏土(虫兆)属二新种记述(弹尾纲:土(虫兆)科)(英文)
12
作者 卜云 高艳 《Entomotaxonomia》 CSCD 2019年第1期64-72,共9页
记述采自甘肃和宁夏的土(虫兆)科2新种:祁连山副土(虫兆)Paratullbergia qilianensis sp. nov.和银川庞氏土(虫兆)Pongeiella yinchuanensis sp. nov.。祁连山副土(虫兆)的主要特征是前胸背板上有1+1假眼,中、后胸背板各有2+2假眼,第Ⅳ... 记述采自甘肃和宁夏的土(虫兆)科2新种:祁连山副土(虫兆)Paratullbergia qilianensis sp. nov.和银川庞氏土(虫兆)Pongeiella yinchuanensis sp. nov.。祁连山副土(虫兆)的主要特征是前胸背板上有1+1假眼,中、后胸背板各有2+2假眼,第Ⅳ腹节背板有px毛,第Ⅴ腹节背板a2和p4毛为大毛,感觉毛p3分化较弱。银川庞氏土(虫兆)的主要特征是体表假眼为Ⅲ型,中、后胸背板均有p3毛,触角第Ⅳ节有5个感器,其中4个有明显的基部后跟,头部刚毛oc2为大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虫 假眼 角后器 毛序 分类
下载PDF
上海市发现钝尾两头蛇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汉宾 张伟 +3 位作者 杨刚 王军馥 张云飞 李必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9-320,共2页
2017年9月8日,在上海市大金山岛的南坡中段(30°41′30″N,121°25′04″E,海拔40m)距山脚约30m和40m处,采集到2号蛇类尸体标本。经查阅文献(浙江动物志委员会1990,赵尔宓1999,2006)和鉴定,确认为游蛇科(Colubrida... 2017年9月8日,在上海市大金山岛的南坡中段(30°41′30″N,121°25′04″E,海拔40m)距山脚约30m和40m处,采集到2号蛇类尸体标本。经查阅文献(浙江动物志委员会1990,赵尔宓1999,2006)和鉴定,确认为游蛇科(Colubridae)两头蛇属(Calamaria)的钝尾两头蛇(C.septentrionalis),系上海市首次发现。标本现保存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两栖爬行类标本库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 两头蛇 两栖爬行类 自然博物馆 大金山岛 标本 委员会 动物志
原文传递
维生素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左迪 刘小杰 +3 位作者 吴东蕾 刘志权 张云飞 马长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3-951,共9页
为探讨维生素C(V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0(对照)、100、200、400、800、1600、3200 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 为探讨维生素C(VC)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淋巴免疫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0(对照)、100、200、400、800、1600、3200 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0.31±2.09)g的红螯光壳螯虾8周,在养殖的第2、4、6、8周测定各组的相关免疫指标,养殖试验结束后在0、400、800 mg/kg VC添加组进行WSSV攻感染试验,测定WSSV侵染后血细胞总数、吞噬活性,以及血淋巴中溶血活性、凝集活性、抑菌率的变化,并分析凝集素基因(C-lectin)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WSSV侵染后,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总数及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2种类型的血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而大颗粒血细胞数量则显著增加(P<0.05),至96 h时,800 mg/kg VC添加组血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淋巴溶血活性、凝集活性和抑菌率随着WSSV侵染时间的延长,各组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至96 h时,800 mg/kg VC添加组血淋巴凝集活性和抑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红螯光壳螯虾C-lectin基因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至96 h时,试验组血细胞中的C-lectin基因表达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且800 mg/kg VC添加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400 mg/kg VC添加组(P<0.05)。研究表明,VC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红螯光壳螯虾的免疫机能,当添加量为800 mg/kg时,能显著增强血细胞及血淋巴的免疫活性,对红螯光壳螯虾防御WSSV侵染起到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光壳螯虾 维生素C 白斑综合征病毒 血细胞 血淋巴 免疫
下载PDF
用mtDNA序列鉴定出上海海域须鲸科物种大村鲸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志鹏 向余劲攻 +3 位作者 何鑫 宋晨薇 单鹍 刘文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3-500,共8页
测定了采自上海海域的一头死亡须鲸骨骼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330 bp(登录号MK295815)、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Ⅰ)序列206 bp(登录号MK317953)和控制区(control region)序列231 bp(登录号MK317954)。通过Ge... 测定了采自上海海域的一头死亡须鲸骨骼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330 bp(登录号MK295815)、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Ⅰ)序列206 bp(登录号MK317953)和控制区(control region)序列231 bp(登录号MK317954)。通过GenBank中的BLAST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的上述三部分序列与大村鲸(Balaenoptera omurai)对应序列的相似性均达到100%,基于最大似然法(ML)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BLAST结果一致,故将标本鉴定为大村鲸,为上海海域首次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村鲸 线粒体DNA 鉴定 上海海域
原文传递
中国四川省二型刺等?属一新种记述(弹尾纲:等节?科)
16
作者 高云霞 卜云 +1 位作者 何琳 李恺 《Entomotaxonomia》 CSCD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的等节?科1新种:四川二型刺等?Dimorphacanthella sichuanensis Gao&Bu sp. nov.,其主要特征是腹部第Ⅲ节背板具有2对感器;腹部第Ⅱ、Ⅲ节背板分别具有4+4中轴毛,具有Md毛;腹部第V节后缘具有2对细长的中间感器,侧... 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的等节?科1新种:四川二型刺等?Dimorphacanthella sichuanensis Gao&Bu sp. nov.,其主要特征是腹部第Ⅲ节背板具有2对感器;腹部第Ⅱ、Ⅲ节背板分别具有4+4中轴毛,具有Md毛;腹部第V节后缘具有2对细长的中间感器,侧面着生2对较粗的感器。文中还对该属已知种进行了区别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虫 毛序 感觉器 分类
下载PDF
中国青凤蝶3个亚种的遗传变异分析
17
作者 杨斯琦 王亚楠 +2 位作者 王方方 何娅 靳亚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1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 Linnaeus)3个亚种的遗传变异。[方法]对青凤蝶3个亚种的COⅠ基因和EF-1α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转换颠换数和遗传距离等进行分析。[结果]在测得的COⅠ基因(709 bp)和EF-1α... [目的]探讨中国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 Linnaeus)3个亚种的遗传变异。[方法]对青凤蝶3个亚种的COⅠ基因和EF-1α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转换颠换数和遗传距离等进行分析。[结果]在测得的COⅠ基因(709 bp)和EF-1α(1 064 bp)基因中,有44个变异位点,6个简约信息位点,COⅠ基因A+T平均含量为69.3%,存在较强的含量偏向性,亚种间的遗传距离相差甚小。[结论]青凤蝶3个亚种之间没有明显序列差异,仍然适宜采用传统的基于形态学的青凤蝶亚种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凤蝶 COI基因 EF-1α基因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盐度对天津厚蟹Na^(+)/K^(+)-ATPase、GDH酶活性及GDH基因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左迪 马长安 +1 位作者 吴东蕾 张云飞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42,共9页
将体质量(9.91±2.01)g的经暂养的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 Rathbun)暴露于6个盐度梯度:低盐组(0、2、4)、高盐组(16、32)和对照组(8),每组设三个平行,分别于0 h、6 h、12 h、24 h、48 h、72 h和96 h时,冰浴麻醉30 min后取肌... 将体质量(9.91±2.01)g的经暂养的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 Rathbun)暴露于6个盐度梯度:低盐组(0、2、4)、高盐组(16、32)和对照组(8),每组设三个平行,分别于0 h、6 h、12 h、24 h、48 h、72 h和96 h时,冰浴麻醉30 min后取肌肉和鳃组织,测定鳃和肌肉组织中Na^(+)/K^(+)-ATPase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的变化,并从肌肉中克隆获得了GDH基因全长(GenBank登录号:KJ649743),以研究湿地围垦导致的盐度变化对天津厚蟹渗透压相关酶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胁迫48 h内,天津厚蟹Na^(+)/K^(+)-ATPase和GDH活性随水体盐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96 h后,0和2盐度组酶活性随盐度降低而显著下降(P<0.05);高盐胁迫组,24 h内天津厚蟹组织中两酶活性升高,随盐度胁迫时间延长,16盐度组天津厚蟹鳃和肌肉组织中Na^(+)/K^(+)-ATPase活性低于对照组,GDH活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2盐度组Na^(+)/K^(+)-ATPase和GDH活性低于对照组,显著高于0、2盐度组(P<0.05)。这表明低盐胁迫对两酶活性的影响更强。RACE技术获得天津厚蟹GDH基因cDNA全长为2078 bp,包含编码546个氨基酸的164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预测分子量为60.54 kDa;Realtime-PCR实验结果表明:GDH基因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且盐度胁迫后表达量变化明显,其中低盐胁迫组GDH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GDH基因可能参与天津厚蟹的渗透压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厚蟹 盐度 渗透压调节 Na^(+)/K^(+)-ATPase 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
下载PDF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冯科 谢汉宾 《林业建设》 2018年第1期27-30,共4页
自然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走进并欣赏自然,促进健康全面发展。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自然教育提供了适宜场所。目前,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工作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评估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展自... 自然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走进并欣赏自然,促进健康全面发展。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自然教育提供了适宜场所。目前,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工作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评估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为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自然教育 SWOT分析 对策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植物物种的谱系地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叶俊伟 袁永革 +1 位作者 蔡荔 王晓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39-1349,共11页
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是暖温带植被与寒温带植被的交错区,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对遗传格局影响的关键区域。古植被重建研究显示,在末次冰盛期时,针阔混交林向南退缩至25°–30°N之间。然而,谱系地理研究则表明针阔混交林植... 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是暖温带植被与寒温带植被的交错区,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对遗传格局影响的关键区域。古植被重建研究显示,在末次冰盛期时,针阔混交林向南退缩至25°–30°N之间。然而,谱系地理研究则表明针阔混交林植物在末次冰盛期时可在35°N以北的一个或多个避难所中原地存活。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针阔混交林植物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在其他区域还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最北可达小兴安岭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避难所种群间冰期或冰期后发生扩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模式。单个避难所向北扩张的种群历史并不一定导致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随纬度升高而显著降低。在多个避难所模式下,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一般呈均匀分布。以往研究揭示了第四纪,尤其是末次冰盛期对针阔混交林植物进化历史的影响,但仍主要是乔木成分,且集中于单一物种。因此,东北和南方地区近缘种或姊妹种的适应性进化比较及针阔混交林的群落构建机制检验是未来研究的两个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第四纪 避难所 遗传多样性 生态位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