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远郊医院远程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薛钢 林茵 +2 位作者 汤恒勇 刘建仁 李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44-46,共3页
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心与上海远郊地区奉城医院中心创建远程卒中(7X24h)合作,远程卒中救治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由奉城医院完成、由交大九院中心负责指导。方法 前瞻性研究奉城医院中心、上海九院中心收治脑梗死样本资料,时间202... 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心与上海远郊地区奉城医院中心创建远程卒中(7X24h)合作,远程卒中救治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由奉城医院完成、由交大九院中心负责指导。方法 前瞻性研究奉城医院中心、上海九院中心收治脑梗死样本资料,时间2021年,总结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情况及后期随访差异。结果 远程卒中治疗1年,奉城医院中心、九院中心溶栓率分别为9.31%、27.04%,P=0.0000;奉城医院DTN(70..55 ± 28.51)min时间较九院中心(62.76 ± 26.41)min长,但无对比差异,P>0.05;随访3月,奉城医院中心mRS评分、出血率、死亡率均与九院中心无差异,P>0.05。结论 奉城医院中心接受远程卒中指导,静脉溶栓率、溶栓风险率均与九院中心一致性较高,能够增强基层医院静脉溶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远程卒中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远郊医院
下载PDF
电针血清对β淀粉样蛋白损伤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朱晶 邵水金 +4 位作者 崔国红 田金鑫 陆萍萍 牟芳芳 国海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38-40,43,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血清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Aβ1-40脑内注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予以电针治疗后,留取各组血清。Aβ25-35处理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建立体外神经元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 目的观察电针血清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Aβ1-40脑内注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予以电针治疗后,留取各组血清。Aβ25-35处理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建立体外神经元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血清组,通过MTT法检测神经元的增殖,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aspase-3的表达。结果 MTT检测结果发现,经Aβ处理后,细胞活力显著下降。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血清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血清组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经Aβ处理48 h后,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电针血清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目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电针血清能促进海马神经元的增殖,降低其Caspase-3的表达,对抗Aβ的神经毒性,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血清 神经元 凋亡 Β淀粉样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大鼠
下载PDF
不同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后凝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孙旭红 Paul Trouillas +3 位作者 Michel Bertiller Michel Hanss 李威 刘建仁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710-71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发病后7 h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 0.8 mg/kg和0.9 m...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发病后7 h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 0.8 mg/kg和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组各4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 h,溶栓后24 h静脉采血,观察2组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结果: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产物、D-二聚体、凝血因子ⅩⅢ、α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和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 0.8 mg/kg组和0.9 mg/kg组患者溶栓后凝血指标均无明显不同;脑梗死患者可考虑推荐使用rt-PA0.8 mg/kg为药物使用的单位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凝血指标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黄莹 赵重波 《上海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264-267,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可部分改善临床症状,但其它在研药物尚未显示有明显疗效。免疫治疗取得一些研究进展,但仍有待临床验证。本文概要介绍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研...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可部分改善临床症状,但其它在研药物尚未显示有明显疗效。免疫治疗取得一些研究进展,但仍有待临床验证。本文概要介绍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治疗药物 胆碱酯酶抑制剂 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首发缺血性卒中与再卒中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方晶 陈伟 董幼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219-3221,共3页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卒中和再卒中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方法:登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比较首发卒中和再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再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385例(71.3%)首发卒中患者和155例(28.7%)再卒中患者,再卒...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卒中和再卒中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方法:登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比较首发卒中和再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再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385例(71.3%)首发卒中患者和155例(28.7%)再卒中患者,再卒中患者年龄更大(P〈0.001),MRS分值改善较小(P=0.001).住院时间更长(P=0.001),感染和心衰的发生率也更高(P〈0.001,P=0.019)。梗死部位分布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2):皮层梗死在首发卒中组比例最高(31.2%),基底节区梗死在再卒中组比例最高(31.0%)。两组TOAST分型比例也不同(P=0.012)。年龄(P=0.005,DR:1.031,95%CI:1.009~1.053)、高血压年限(P〈0.001,OR:1.375,95%CI:1.169~1.619)是再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再卒中患者病情更严重,需要更多照料,有过一次卒中的患者伴有高龄及长期高血压者更需要预防再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卒中 再卒中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溶栓治疗的急性脑血栓动物模型新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方晶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3年第6期267-270,共4页
本文对适合溶栓治疗的急性脑血栓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进行综述,主要为自体或同种异体血栓法。即将动脉血栓经颈内动脉直接注入大脑中动脉造成脑梗塞,具体操作因各研究者而异。文中说明和比较了动物模型发展过程中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介绍... 本文对适合溶栓治疗的急性脑血栓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进行综述,主要为自体或同种异体血栓法。即将动脉血栓经颈内动脉直接注入大脑中动脉造成脑梗塞,具体操作因各研究者而异。文中说明和比较了动物模型发展过程中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对各种模型制作后的观察内容和评价指标,总结了适合急性脑血栓溶栓治疗的模塑研究新进展,为临床更好地开展溶栓治疗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急性脑血栓 动物模型 模型制作
下载PDF
卒中发病24小时内脑血栓也可取出
7
作者 刘建仁 《江苏卫生保健》 2019年第3期18-18,共1页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各种来源的栓子堵塞脑内血管所引起,占所有卒中的70%,其中尤以大动脉闭塞(LVO)所致的脑梗死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高而静脉溶栓再通率低,一直是脑梗死治疗的'拦路虎'。...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各种来源的栓子堵塞脑内血管所引起,占所有卒中的70%,其中尤以大动脉闭塞(LVO)所致的脑梗死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高而静脉溶栓再通率低,一直是脑梗死治疗的'拦路虎'。脑动脉取栓技术的问世,为这部分病人提供了新的希望。脑动脉内取栓术是一项尖端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取栓术 动脉闭塞 缺血性卒中 脑动脉 动脉取栓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性质、部位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7
8
作者 董智强 陈旭 +1 位作者 苏敬敬 曹立梅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组)和同期门诊和住院的...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组)和同期门诊和住院的非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对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进行比较。缺血性卒中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各卒中亚型组,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200例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200例非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组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左侧:(1.04±0.22)mm对(0.690±0.13)mm,t=7.34,P〈0.01;右倾:(1.05±0.21)mm对(0.71±0.16)mm,t=7.43,P〈0.01],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中度狭窄:38%)对14%,X^2=7.64,P〈0.01;重度狭窄:27%对6%,X^2=7.93,P〈0.01),而轻度狭窄患者比例则无显著差异。缺血性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0%对31.5%,X^2=7.01,P〈0.01)。缺血性卒中组不稳定斑块(脂质性软斑、扁平斑和混合型斑块)数量达301个(65.3%),显著多于对照组的65个(31.7%)(X^2=6.30,P〈0.01)。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部位无显著差异,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与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其他明确原因引起的卒中和原因不明性卒中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颈动脉IMT增厚(左侧:F=22.34,P〈0.01;右侧:F=21.41,P〈0.01),重度狭窄(X^2=6.83,P〈0.01)及完全闭塞(X^2=14.00,P〈0.01)比率增高,且软斑块检出率(X^2=7.93,P〈0.01)也增高,但斑块发生部位在各亚型卒中患者无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IMT、不稳定斑块数量以及狭窄程度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卒中 脑缺血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凝血相关指标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孙旭红 Paul Trouillas +3 位作者 Miche Berthiller Michel Hanss 李威 翟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年第5期504-509,523,共7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前后的改变。方法:选择80例发病后7h静脉内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AIS病例,观察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24h的凝血相关指标变化。...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前后的改变。方法:选择80例发病后7h静脉内溶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AIS病例,观察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24h的凝血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在AIS溶栓治疗中,纤维蛋白原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降低(P<0.01),溶栓24h后上升(P<0.01),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5);纤维蛋白溶解产物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升高(P<0.01),溶栓24h后下降(P<0.01);D-二聚体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升高(P<0.01),溶栓24h后降低(P<0.01),但仍高于溶栓前(P<0.01);ⅩⅢ因子水平在溶栓24h后明显下降(P<0.01);α2-抗纤溶酶水平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下降(P<0.01),溶栓24h后上升(P<0.01),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1);纤溶酶原水平在溶栓后2h较溶栓前下降(P<0.01),溶栓24h后上升(P<0.01),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1);血小板在溶栓治疗后低于溶栓前,尤其是溶栓24h后(P<0.05)。结论:在AIS溶栓治疗中,纤维蛋白原、ⅩⅢ因子、α2-抗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血小板都发生明显变化,与纤溶作用机制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 凝血相关指标
原文传递
短程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莹 赵重波 +3 位作者 周磊 朱雯华 奚剑英 卢家红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眼肌型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不同亚型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对其疗效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20例难治性眼肌型MG患者,采用临床绝对评分法...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眼肌型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不同亚型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对其疗效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20例难治性眼肌型MG患者,采用临床绝对评分法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4周对患者进行评估;同时采用RT-PCR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在治疗前后对其中5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GR-α和GR-β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所有病例在短程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3~4周后均出现了临床绝对评分的显著改善(14.53±3.95 vs 3.84±2.61,P<0.000 1);其中5例患者治疗后3~4周外周血白细胞GR-αmRNA表达增加(P<0.05),GR-β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短程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眼肌型MG可明显改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上调GR-αmRNA和下调GR-βmRN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甲泼尼龙 糖皮质激素受体
原文传递
环境和职业危险因素与帕金森病 被引量:6
11
作者 蒋雨平 孙旭红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年第5期551-555,561,共6页
近年来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日益增多。PD发病的危险因素受人注意。本文就与化合物1-甲基-4-苯基-丙氧哌啶结构相似的造成PD的可能毒物,以及PD发病机制作一简单介绍。详细介绍工业职业和环境因素如铅、锰污染等重金属导致PD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日益增多。PD发病的危险因素受人注意。本文就与化合物1-甲基-4-苯基-丙氧哌啶结构相似的造成PD的可能毒物,以及PD发病机制作一简单介绍。详细介绍工业职业和环境因素如铅、锰污染等重金属导致PD的危险因素,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危险因素 农药 工业污染 重金属
原文传递
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潜 《慢性病学杂志》 2014年第1期63-65,共3页
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的情况下,脑卒中的危害日益突出,对脑卒中的预防已经成为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而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 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的情况下,脑卒中的危害日益突出,对脑卒中的预防已经成为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而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脑卒中 预防 进展
原文传递
大脑中动脉取栓术致大脑前动脉急性医源性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尹家文 李格飞 刘建仁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0年第2期149-157,共9页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闭塞取栓术中发生大脑前动脉急性医源性栓塞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于2012年10月至2018年5月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性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发生大脑前动...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闭塞取栓术中发生大脑前动脉急性医源性栓塞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于2012年10月至2018年5月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性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发生大脑前动脉栓塞分为并发术中大脑前动脉栓塞组(10例)与无大脑前动脉栓塞组(49例),计算术中大脑前动脉栓塞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分析大脑前动脉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术中大脑前动脉急性医源性栓塞的发生率为16.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取栓次数(P=0.034)和对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P=0.038)是大脑前动脉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术后7 d的NIHSS评分、患者取栓术后90d的mRS评分、术后脑出血发病率、术后90d病死率等预后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术中取栓次数和对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是术中发生大脑前动脉急性医源性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无论术中是否发生是大脑前动脉栓塞,其临床预后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术中并发症 医源性栓塞 大脑前动脉栓塞 解剖变异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卒中后抑郁脑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学梅 仇剑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脑影像学 研究进展 post 功能影像学 影像学研究 影像学进展 psd 心境障碍 脑卒中后 中风 滞后 预后 结构
原文传递
看东西重影 当心脑卒中
15
作者 刘建仁 《医药食疗保健》 2015年第10期11-11,共1页
视力下降、视野变窄、看东西右重影……出现这些症状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眼睛出了问题,需要去看眼科。其实,某些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脑卒中。
关键词 心脑卒中 重影 视力下降 症状
原文传递
血管性痴呆与V-R间隙增宽间的关系
16
作者 严为宏 周翠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7年第2期71-72,75,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aD)与V-R间隙增宽(EPVS)间的关系.方法 84例EPVS患者,根据EPVS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级,并应用MMSE量表和Hachinski量表诊断VaD.结果 EPVS分级越高,VaD的发生率越高(P<0.01);随着EPVS分级增高,MMSE评分逐渐下降(P<0....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aD)与V-R间隙增宽(EPVS)间的关系.方法 84例EPVS患者,根据EPVS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级,并应用MMSE量表和Hachinski量表诊断VaD.结果 EPVS分级越高,VaD的发生率越高(P<0.01);随着EPVS分级增高,MMSE评分逐渐下降(P<0.01).结论 EPVS与血管性痴呆密切相关,早期发现EPVS,控制其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VaD的发生及延缓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V-R间隙增宽 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