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系统疾病 被引量:8
1
作者 吴晓华 郑惠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76-378,共3页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系统疾病吴晓华,郑惠民自本世纪初Levi-Montalcini和Hamburger[1]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以来,又相继发现了一组与NGF相似的物质,即脑源... 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系统疾病吴晓华,郑惠民自本世纪初Levi-Montalcini和Hamburger[1]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以来,又相继发现了一组与NGF相似的物质,即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系统疾病 病理生理
下载PDF
亚急性联合变性14例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社卿 郑惠民 +1 位作者 涂来慧 张永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58-359,共2页
目的 研究亚急性联合变性 (subacute com 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的病因、临床表现、血液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对 4年间收治的 6例及国外同期报道的 8例 SCD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血清维生素 B1... 目的 研究亚急性联合变性 (subacute com 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的病因、临床表现、血液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对 4年间收治的 6例及国外同期报道的 8例 SCD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血清维生素 B1 2 缺乏外 ,叶酸缺乏、NO麻醉、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及血液中出现异常载钴胺蛋白也是发病原因。首发症状多为末梢型周围神经病 ,脊髓损害以后索最明显 ,侧索中锥体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均可受累。脑及脊髓 MRI呈现白质脱髓鞘改变。结论 了解 SCD的病因、临床特征及 MRI表现对本病的及早诊治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联合变性 临床表现 血液学改变 MRI
下载PDF
第一代Matrix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吴曦 刘建民 +1 位作者 黄清海 许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384-388,共5页
目的分析第一代Matrix可吸收聚合物涂层弹簧圈(简称Matri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75例使用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79枚动脉瘤)。其中造影复查患者34例(3... 目的分析第一代Matrix可吸收聚合物涂层弹簧圈(简称Matri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75例使用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79枚动脉瘤)。其中造影复查患者34例(35枚动脉瘤),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根据复查结果对年龄、性别、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使用支架辅助、Matrix长度比例进行COX模型分析。结果Matrix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率为13.3%,使用Matrix术后动脉瘤总复发率为11.4%,辅助支架治疗的大型动脉瘤的复发率为40%,未致密栓塞的动脉瘤中61.1%发生进一步栓塞。无统计学结果可证明年龄、性别、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支架辅助、Matrix占栓塞弹簧圈长度比例等因素影响Matrix栓塞动脉瘤的中长期预后。结论Matrix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结合支架辅助技术可能会降低大型动脉瘤的复发率。Matrix弹簧圈有促进动脉瘤愈合的倾向,建议尽可能改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此举将有利于动脉瘤长期愈后。Matrix弹簧圈的长期确切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及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rix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颅内支架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MRA、UCG和DSA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本强 丁素菊 +3 位作者 张永巍 刘建民 吴涛 蔡建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167-168,共2页
目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颅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继而狭窄日益受到重视。方法  2 8例确诊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 ,于 1~ 7d内进行UCG、MRA检查 ,12例病人DSA检查。结果 动脉硬化斑块毛糙者 12... 目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颅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继而狭窄日益受到重视。方法  2 8例确诊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 ,于 1~ 7d内进行UCG、MRA检查 ,12例病人DSA检查。结果 动脉硬化斑块毛糙者 12例 (4 1.6 % ) ,血管狭窄 5例 (19.4 % )。 5 9%的病人存在颈部或者颅内血管狭窄 ,5例动脉狭窄病人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8.3% )。结论 UCG、MRA、DSA能提示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血流量的变化和内膜、中膜增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短暂性 颅内血管狭窄 支架成形术 军医大学 长海医院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 DSA检查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4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丁素菊 邓本强 毕晓莹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分析4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属散发性,发作年龄8~15岁,由运动触发发作性随意运动障碍,发作时间短,10~30秒钟,不伴意识障碍,对苯...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分析4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属散发性,发作年龄8~15岁,由运动触发发作性随意运动障碍,发作时间短,10~30秒钟,不伴意识障碍,对苯妥因钠、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结论本病诊断不难,但需与继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 运动诱发性 运动障碍 治疗 鉴别诊断 PKD
下载PDF
中风高危个体与胰岛素抵抗 被引量:2
6
作者 郭佐 王桂清 +3 位作者 李闻捷 王耀山 张葆樽 何裕新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1995年第3期97-99,105,共4页
1990~1993年对全国24个不同中风发病地区62万框架人群中40岁以上的12万余人进行中风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中风高危个体具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胰岛素、高C-肽、肥胖、高载脂蛋白B、低血糖/胰岛素比值、低血糖... 1990~1993年对全国24个不同中风发病地区62万框架人群中40岁以上的12万余人进行中风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中风高危个体具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胰岛素、高C-肽、肥胖、高载脂蛋白B、低血糖/胰岛素比值、低血糖/C-肽比值、低载脂蛋白A1、低载脂蛋白A1/B比值等特征。这些结果均为胰岛素抵抗的表现。各种中风危险因素通过胰岛素抵抗而联结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高危个体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中性粘多糖对急性缺血性脑水肿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管阳太 郑惠民 史荫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8-69,共2页
本实验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和密度梯度法观察了中性粘多糖对蒙古种沙土鼠缺血脑皮层中精氨酸加压素免疫活性物质(ir-AVP)和脑皮层比重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前10天,每天以胃管给予不同剂量的中性粘多糖(20mg/kg,40mg/kg,80mg/kg)能不... 本实验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和密度梯度法观察了中性粘多糖对蒙古种沙土鼠缺血脑皮层中精氨酸加压素免疫活性物质(ir-AVP)和脑皮层比重的影响。结果显示:脑缺血前10天,每天以胃管给予不同剂量的中性粘多糖(20mg/kg,40mg/kg,80mg/kg)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缺血脑皮层中ir—AVP的产生,缺血性脑水肿也相应的改善,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为该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粘多糖 精氨酸 加压素 脑缺血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及家系成员基因的三核苷酸重复数检测 被引量:8
8
作者 郑惠民 谢惠君 +6 位作者 邓本强 崔毅 张社卿 许金明 任大明 林元凯 蔡隽亮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265-268,共4页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患者及家系成员三核苷酸重复数CTG(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的变化。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DNA杂交法对5例临床诊断DM患者及其中3个家系的其他11名成员和1名正常人进行了D...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患者及家系成员三核苷酸重复数CTG(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的变化。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DNA杂交法对5例临床诊断DM患者及其中3个家系的其他11名成员和1名正常人进行了DM基因的CTG重复数的测定。结果1名正常人CTG三核苷酸重复数是30个,5例DM病人均在85个以上,其中2例在1605个以上,明显高于正常人CTG重复数,而且CTG重复数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11名家系成员中除2名正常外,余9例CTG拷贝数均超过正常范围,此9例据此诊断为DM。结论DM基因诊断与其临床诊断相一致,而且该基因诊断可早期发现DM家系中无临床症状的DM患者,也可对临床可疑的DM患者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 肌营养不良症 CTG重复数 三核苷酸
原文传递
HLA-DQβ遗传多态与重症肌无力的易患性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克雄 李霞 +5 位作者 左斗 杜可明 朱定良 庚镇城 涂来慧 陈秀珍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HLADQβ对重症肌无力(MG)的遗传易患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35例MG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HLADQβ链对应的HLADQB1基因进行分型,并对患者组和健... 目的探讨HLADQβ对重症肌无力(MG)的遗传易患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35例MG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HLADQβ链对应的HLADQB1基因进行分型,并对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DQB1各等位基因频率和DQβ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QB10201和DQB10302的频率在患者组中升高,其中两组的DQB10302的频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RR=4.41,P<0.05);HLADQβ氨基端57位的丙氨酸在患者组中显著升高(RR=5.10,P<0.005),在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中差异更显著(RR=57.88,P<0.001)。结论HLADQβ57位的丙氨酸表现对中国人MG的易患性,特别是在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这种易患性的遗传基础为非极性的疏水氨基酸丙氨酸替换了带负电荷的极性氨基酸天冬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遗传易患性 胸腺瘤
原文传递
低温对沙土鼠缺血侧海马CA1区氨基酸递质的影响
10
作者 张社卿 郑惠民 《中华航海医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 观察低温对沙土鼠单侧脑缺血时氨基酸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 予18只雄性蒙古沙土鼠单侧颈内动脉钳夹30分钟,随机分为常温和低温组,分别观察两组缺血侧海马部谷氨酸,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浓度变化。采用体内微透析和高效液... 目的 观察低温对沙土鼠单侧脑缺血时氨基酸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 予18只雄性蒙古沙土鼠单侧颈内动脉钳夹30分钟,随机分为常温和低温组,分别观察两组缺血侧海马部谷氨酸,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浓度变化。采用体内微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结果 常温组脑缺血后谷氨酸和甘氨酸浓度明显升高,而低温组无明显上升;再灌注期常温组GABA浓度迅速下降,而低温组GABA长时维持在较高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脑缺血 微透析 氨基酸神经递质 兴奋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