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胆道癌病理形态特征的初步观察:附487例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沈铭昌 储谦 +7 位作者 詹镕洲 杨玖生 Asif Rashid 王炳生 Ann W.Hsing 邓杰 程家蓉 高玉堂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6-599,共4页
目的研究上海市区居民胆道癌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自1997年6月~2001年5月在上海市区开展基于全人群的胆道癌病例-对照研究,总共收集病理切片1228例,包括胆道癌487例(其中胆囊癌322例,肝外胆管癌105例和壶腹癌60例),胆道结石和... 目的研究上海市区居民胆道癌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自1997年6月~2001年5月在上海市区开展基于全人群的胆道癌病例-对照研究,总共收集病理切片1228例,包括胆道癌487例(其中胆囊癌322例,肝外胆管癌105例和壶腹癌60例),胆道结石和胆囊炎对照病例721例,胆道腺瘤20例,由中、美资深病理医师复查,按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胆囊和肝外胆管肿瘤组织学分型进行分类。结果病理标本以切除标本为主,肿瘤大小为多数小于4cm,组织学类型中70%以上为腺癌,肿瘤组织学分级以高分化和中分化占绝大多数,TNM分期中0~Ⅱ期的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约占1/3,壶腹癌近2/3。病理复查结果显示诊断过头占1.8%,诊断不足占0.6%,漏诊占0.1%;随访结果显示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胆囊癌40.7%、肝外胆管癌11.1%和壶腹癌26.9%。结论病理复查可以统一诊断标准,提高确诊率,为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和多学科协作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肿瘤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Galectin-3、CK19和TPO表达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2
作者 郑璐滢 朱建善 +1 位作者 王家东 许雁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9-453,共5页
目的比较甲状腺病变中galectin3、CK19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peroxidase,TPO)蛋白表达的差异,寻找有助于诊断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34例甲状腺癌(123例乳头状癌、11例滤泡癌)、34例甲状腺腺瘤... 目的比较甲状腺病变中galectin3、CK19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peroxidase,TPO)蛋白表达的差异,寻找有助于诊断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34例甲状腺癌(123例乳头状癌、11例滤泡癌)、34例甲状腺腺瘤、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0例桥本甲状腺炎中galectin3、CK19和TPO蛋白的表达。结果Galectin3、CK19和T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包括主要的3个亚型)与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乳头状癌各亚型间和各良性病变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滤泡癌和良性病变中galectin3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滤泡癌和腺瘤中CK19、TPO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甲状腺恶性肿瘤特别是乳头状癌中galectin3和CK19的表达有增高,而TPO表达缺失。3种蛋白分别是诊断甲状腺肿瘤特别是乳头状癌的有用标志物,联合使用结果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GALECTIN-3 CK19 碘化物过氧化物酶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下载PDF
14例卵巢甲状腺肿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玉平 朱建善 +3 位作者 许雁萍 姚维 邱维 林鸿翔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7-409,414,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SO)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最后诊断为SO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和病理学特征。结果14例SO常见症状为腹部包块和腹部不适,3例合并腹水,6例合并同侧或对侧其它卵巢肿瘤。肿瘤均为包膜...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SO)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最后诊断为SO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和病理学特征。结果14例SO常见症状为腹部包块和腹部不适,3例合并腹水,6例合并同侧或对侧其它卵巢肿瘤。肿瘤均为包膜完整结节,单房12例,多房2例。囊内多为黄褐色胶样物和淡黄绿色液体。镜下见甲状腺滤泡样结构,1例恶性变。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除1例失访外,其余13例均存活,无复发。结论SO是高度分化单胚层畸胎瘤,罕见。可出现甲状腺的各种组织学形态,恶性变的诊断标准同甲状腺癌。免疫组化甲状腺球蛋白阳性有助于诊断。恶性者可借鉴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甲状腺肿 畸胎瘤 甲状腺球蛋白 病理学特征
下载PDF
膀胱腺癌2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兆亮 朱建善 +1 位作者 刘强 许雁萍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91-94,i004,共5页
目的 探讨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复习 2 5例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HE染色、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观察分析 ,并对 14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膀胱腺癌男性多见 ,男女之比为 2. 6∶1。组织学分... 目的 探讨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复习 2 5例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HE染色、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观察分析 ,并对 14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膀胱腺癌男性多见 ,男女之比为 2. 6∶1。组织学分型 :肠型 10例 ,非特异型 7例 ,黏液型 3例 ,印戒细胞型 2例 ,混合型 2例 ,透明细胞型 1例。其中原发性膀胱腺癌 2 2例 ,脐尿管腺癌 3例。临床分期 :T1/T2期 6例 ,T3/T4及ⅢA/ⅢC期 19例。随访 14例 ,平均 4年 ,7例死亡和转移的病例临床分期均为T3/T4期。特殊染色 84 %的肿瘤AB PAS(+)。免疫组化瘤细胞CK、EMA、Ki 6 7、CEA均 (+) ,vimentin、PSA(- )。结论 膀胱腺癌罕见 ,确立该诊断必须排除直肠、前列腺等腺癌的浸润或转移。免疫组化染色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患者预后与肿瘤分期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腺癌 临床病理 诊断
下载PDF
189例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强 朱建善 杨玖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451-453,共3页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和部位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1993-2001年间诊断的淋巴瘤病例189例,应用wHO新分类进行分类。结果189例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11例(5.8%),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78例(94.2%)。免疫表型显示,B细胞淋巴瘤...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和部位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1993-2001年间诊断的淋巴瘤病例189例,应用wHO新分类进行分类。结果189例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11例(5.8%),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78例(94.2%)。免疫表型显示,B细胞淋巴瘤160例(89.9%),T细胞淋巴瘤18例(10.1%)。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要病理类型117例(65.7%),但其组织细胞学呈明显异质性。胃部约有1/3的病例为MALT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瘤),未见T细胞淋巴瘤;而肠道可见到25.0%的病例为T细胞淋巴瘤;鼻腔鼻窦则以T细胞淋巴瘤为多数。结论本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少见;结外NHL多于淋巴结,且B细胞淋巴瘤占绝大多数;DLBCL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它类型有明显的部位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病理类型 肿瘤 淋巴结
下载PDF
8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分析及临床诊治 被引量:3
6
作者 曹晖 倪醒之 +6 位作者 汪明 凌伟 庄捷 沈志勇 吴志勇 陈治平 殷晓璐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5期419-424,共6页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分析和临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确诊87例GIST并分析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位于胃者59例(67.8%),小肠23例(26.4%),结肠1例(1.1%),其他部位(系膜...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分析和临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确诊87例GIST并分析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位于胃者59例(67.8%),小肠23例(26.4%),结肠1例(1.1%),其他部位(系膜、网膜及后腹膜)4例(4.6%)。87例GIST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者为87例(100%),CD117 87例(100%),CD34 75例(86.2%),SMA 11例(12.6%),结蛋白8例(9.2%),S-10017例(19.5%),NSE 13例(14.9%)。诊断为良性GIST者11例(12.6%),潜在恶性18例(20.7%),低度恶性28例(32.2%),高度恶性30例(34.5%)。总的随访率为76/87(87.4%)。通过病史及随访发现复发或转移的病例共12例(13.8%)。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3例有术后复发/转移的病人接受了格列卫治疗。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肿瘤大小和细胞核分裂数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GIST的关键;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治疗无法切除或者复发/转移的恶性GIST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对GIST病人术后的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预后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缺血和再灌注后骨骼肌纤维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皓 张柏根 +1 位作者 林鸿祥 杨玖生 《外科理论与实践》 1999年第3期168-170,共3页
了解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后肌纤维的损伤情况。方法:以手术暴露、银夹阻断制备髂总动脉平面(Ⅰ组,n=8)和股浅动脉平面缺血(F组,n=10)的兔模型。两组分别于阻断血流1h、3h、6h和再灌注后1h、3h、6h、12h及3周时切取大、小腿肌组织进行冰冻切... 了解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后肌纤维的损伤情况。方法:以手术暴露、银夹阻断制备髂总动脉平面(Ⅰ组,n=8)和股浅动脉平面缺血(F组,n=10)的兔模型。两组分别于阻断血流1h、3h、6h和再灌注后1h、3h、6h、12h及3周时切取大、小腿肌组织进行冰冻切片,ATP酶组化染色。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再灌注后肌纤维肿胀程度逐渐加重,纤维间隙增宽,严重者可有肌纤维破坏。结论:Ⅰ型纤维对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反应较Ⅱ型纤维敏感;缺血较严重时,再灌注对两种纤维均可造成损伤,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肌纤维 病理学 骨骼肌 肢体缺血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朱建善 王晓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1-312,共2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rans,简称DFSP)是发生于皮肤真皮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容易复发、罕见转移的特点,其组织学来源颇有争议。本文报道10例DFSP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着重进行DFSP复发病灶与原发病...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rans,简称DFSP)是发生于皮肤真皮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容易复发、罕见转移的特点,其组织学来源颇有争议。本文报道10例DFSP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着重进行DFSP复发病灶与原发病灶的组织学比较,初步揭示两者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纤维肉瘤 恶性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胰腺癌的病理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建善 《胃肠病学》 200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关键词 胰腺癌 病理特征 组织学分型 预后 肿瘤分化
下载PDF
七例下呼吸道软骨瘤性错构瘤病理学观察
10
作者 殷晓璐 郑文钧 郑忠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82-84,共3页
七例下呼吸道软骨瘤性错构瘤病理学观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病理科(200025)殷晓璐,郑文钧,郑忠华下呼吸道软骨瘤性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间叶组织肿瘤,临床上易误诊为肺癌,本文对7例软骨瘤性错构瘤进行报道和分... 七例下呼吸道软骨瘤性错构瘤病理学观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病理科(200025)殷晓璐,郑文钧,郑忠华下呼吸道软骨瘤性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间叶组织肿瘤,临床上易误诊为肺癌,本文对7例软骨瘤性错构瘤进行报道和分析。材料与方法材料本院19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 软骨瘤 下呼吸道 病理学观察 支气管镜检查 肺组织 恶性肿瘤细胞 纤毛柱状上皮 纤维组织 良性肿瘤
下载PDF
二例脐尿管癌临床病理分析
11
作者 王兆亮 朱建善 +2 位作者 许雁萍 陈以明 林鸿翔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68-168,217,共2页
脐尿管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膀胱顶部或前壁粘膜下.本文报道二例并探讨该肿瘤病变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关键词 脐尿管癌 鉴别诊断 病理特点 膀胱镜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γδ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学和EB病毒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刘强 大岛孝一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1-193,I003,共4页
目的 总结 5例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学及EB病毒相关性的特征。方法 在收集临床资料和观察组织学变化的基础上 ,采用新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分析免疫表型和细胞毒分子表达 ;采用EBER 1原位杂交法检查肿瘤细胞EB病毒感染情... 目的 总结 5例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学及EB病毒相关性的特征。方法 在收集临床资料和观察组织学变化的基础上 ,采用新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分析免疫表型和细胞毒分子表达 ;采用EBER 1原位杂交法检查肿瘤细胞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5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4 7.4岁。 3例首发部位为肝、脾及骨髓 ,1例表现为肠道肿瘤 ,1例表现为牙龈病变。 5例均在 5个月内死于肿瘤。所有病例均为γδT细胞表型(CD2 +,CD3+,TCRδ1+,TCRβF1- )。 5例中有 4例自然杀伤细胞相关抗原CD5 6阳性。所有病例均有多种细胞毒分子表达。 5例中 4例肿瘤细胞EB病毒阳性。结论 本组病理组织学资料中 ,3例符合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2例符合非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两者在临床表现、免疫表型、细胞毒分子表达和EB病毒感染等方面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 病理 免疫学 EB病毒 相关性分析 γδT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血管生成的病理观察
13
作者 王晨 朱建善 +3 位作者 陈芳源 郑璐滢 韩洁英 欧阳仁荣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的血管生成情况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22例次成人AL患者骨髓中的微血管数,分析治疗前、后骨髓微血管数的差异性及其与患者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的血管生成情况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22例次成人AL患者骨髓中的微血管数,分析治疗前、后骨髓微血管数的差异性及其与患者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抗CD34和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体分别标记所得骨髓微血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402)。骨髓微血管数在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的患者中为(48.4±18.6)个/mm2,显著低于初发患者(103.1±38.6)个/mm2(P<0.01);化疗后未获CR的患者中为95.0(41.0~159.0),无显著下降(P=0.35);而在缓解后复发的患者中升高至(92.9±32.9)个/mm2,与初发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44)。化疗后CR患者的骨髓微血管数仍高于对照组(35.7±5.3)个/mm2(P=0.02)。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初发时骨髓微血管数与初发时的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数呈正相关(r=0.399,0.525;P=0.009,0.030)。结论:不同类型成人AL患者骨髓中均存在血管新生现象。血管新生可能参与AL的病理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骨髓 血管生成 病理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理
14
作者 朱建善 《胃肠病学》 2002年第4期226-227,共2页
急性胰腺炎临床上分为轻症和重症两型(At-lanta分类)。后者病理学上也称胰腺急性出血坏死(acute hemorrhagic necrosis of pancreas)。该病的本质是不适当的胰酶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和严重坏死出血。
关键词 SAP 重症急性胰腺炎 病理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子宫肌瘤组织及肌组织ER和P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高玉平 朱建善 +2 位作者 杨玖生 许雁萍 陈德甫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及其对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组织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雷公藤多甙40mg/d治疔3-6个月,治疗前后用B超测量子宫及肌瘤大小,用放射免疫法(RIA)测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及其对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组织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雷公藤多甙40mg/d治疔3-6个月,治疗前后用B超测量子宫及肌瘤大小,用放射免疫法(RIA)测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垂体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单纯手术组和雷公藤多甙治疗后手术切除组的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组织中ER、PR表达的变化。 结果子宫肌瘤于服药3-4个月时缩小(27.84±3.69)%,5-6个月时缩小(51.60±3.92)%,呈时间依赖关系。治疗后外周血E2、P水平明显下降(P<0.01)。FSH和LH水平明显上升(P(0.01)。T和PRL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药物治疗组子宫肌瘤组织的ER、PR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 结论雷公藤多甙40mg/d剂量治疗子宫肌瘤有效,不但对性腺轴有可逆性的抑制作用,而且在蛋白水平上抑制子宫肌瘤组织的ER、PR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雷公藤多甙 ER PR 性腺轴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下载PDF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16
作者 高玉平 朱建善 +1 位作者 林维 郑文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7-449,共3页
目的 分析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 1例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 ,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 目的 分析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 1例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 ,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 :肿瘤细胞HMB4 5、S 10 0蛋白和vimentin阳性 ,cytokeratin阴性。同时必须排除皮肤、眼等处的原发病灶。结论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 (无色素性 )是一种罕见的肿瘤 ,应该与一些食管发生的肿瘤相鉴别如低分化癌、肉瘤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等。本瘤预后极差 ,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仅为 10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 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下载PDF
Foxp3在子宫内膜、正常早孕和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上的表达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卉 林其德 +4 位作者 肖云山 邱丽华 刘强 叶梓 吕彩军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Foxp3在增生期、分泌期内膜和正常早孕、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蜕膜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法观察15例增生期子宫内膜, 12例分泌期子宫内膜, 32例正常早孕和25例URSA患者蜕膜组织Foxp3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增生期子宫... 目的:探讨Foxp3在增生期、分泌期内膜和正常早孕、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蜕膜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法观察15例增生期子宫内膜, 12例分泌期子宫内膜, 32例正常早孕和25例URSA患者蜕膜组织Foxp3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增生期子宫内膜无Foxp3表达,分泌期内膜和蜕膜组织均有表达;分泌期内膜Foxp3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P<0 .01)和URSA组(P<0. 05);URSA患者蜕膜Foxp3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P<0 .01);Foxp3表达于胞浆,正常早孕组和分泌期内膜主要表达在腺上皮细胞,URSA患者主要表达在间质细胞。结论:Foxp3在分泌期子宫内膜和蜕膜组织的表达可能在胚泡植入和早期妊娠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URSA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蜕膜 流产 复发性 FOXP3 T细胞 调节性
下载PDF
成人肾透明细胞肉瘤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璐滢 刘强 许雁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6-376,共1页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肉瘤 成人 下腔静脉瘤栓 右肾静脉 肉眼血尿 瘤栓形成 肿瘤直径 右肾切除 无痛性
下载PDF
上皮型钙黏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狄文 方秀丽 +2 位作者 丁传伟 朱建善 林其德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20-722,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 (E cadherin ,E ca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16例子宫内膜癌及 10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 (对照组 )的E cad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E cad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 目的 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 (E cadherin ,E ca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16例子宫内膜癌及 10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 (对照组 )的E cad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E cad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子宫内膜癌E cad表达水平 :①与临床分期相关 ,临床早期表达显著高于晚期 (P <0 .0 5 ) ;②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分化越差 ,表达越低 (P <0 .0 5 ) ;③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成反比 ,浸润肌层越深表达越低 (P <0 .0 5 )。结论 E cad在子宫内膜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型钙黏蛋白 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下载PDF
髓母细胞瘤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及ERBB-2异常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晓璐 许雁萍 吴浩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髓母细胞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CGH)技术检测14例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同时,在扩...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髓母细胞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CGH)技术检测14例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同时,在扩大系列的29例髓母细胞瘤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ERBB2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CGH结果显示,在所有14例髓母细胞瘤标本中,每一条染色体臂上都检测到了染色体的失衡(获得或丢失),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为17q(85.7%)和7q(35.7%)的获得,以及8p(50%)、16q(28.6%)和17p(35.7%)的丢失;(2)FISH检测中,44.5%(13/29例)的肿瘤细胞有ERBB2基因的异常表达;(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7.9%(11/29例)的病例有抗体cerbB2的阳性表达;(4)在预后较差的16例患者中,56%(9/16例)的病例有ERBB2的过度表达。结论CGH研究发现了髓母细胞瘤全基因组的染色体失衡。在染色体17q特异性位点上ERBB2基因的异常改变很可能在髓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过度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母细胞瘤 比较基因组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ERBB-2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