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BTEP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熊文浩 葛建伟 +4 位作者 李善泉 张晓华 邱永明 万杰青 徐忠贤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9期746-748,共3页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干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BTEP)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英国产Oxford多导诱发电位仪,对2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的BTEP对照检查,同时以14例正常人的BTEP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TEP提示...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干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BTEP)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英国产Oxford多导诱发电位仪,对2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的BTEP对照检查,同时以14例正常人的BTEP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TEP提示患侧三叉神经的短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TEP的变化与三叉神经痛的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BTEP有助于诊断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损害的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患者 患侧 对照 诊断 短潜伏期 预后评价 结论 指导 变化
下载PDF
脑神经疾患“血管压迫”病因的放射学诊断研究——磁共振断层成像脑血管造影术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善泉 潘耀华 +3 位作者 万杰青 张晓华 罗其中 丁小龙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影像学对“压迫血管”病因诊断的可能性和特征。方法:采用稳定快速进动程序以提供脑实质、脑神经和后颅窝脑血管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即一种“白血”磁共振断层成像血管显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 目的:探讨磁共振影像学对“压迫血管”病因诊断的可能性和特征。方法:采用稳定快速进动程序以提供脑实质、脑神经和后颅窝脑血管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即一种“白血”磁共振断层成像血管显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分别检查11例三叉神经痛和21例面肌痉挛,同时10例行后颅窝探查及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对照和评估MRTA的确诊率。结果:32例单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MRTA中,确认患侧有“血管压迫”28例,无血管压迫4例。而正常侧仅见2例“血管接触或压迫”影像。1例三叉神经痛术中发现岩静脉为压迫血管,而MRTA提示无异常,因而未再行增强扫描、10例接受探查术发现有或无压迫血管,与MRTA诊断相符9例。结论:MRTA可作为脑神经疾患的”血管压迫”病因之术前诊断的一种特殊而可靠的检查方法,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导此类疾患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压迫 病因 放射学诊断 磁共振断层成像 脑血管造影术 脑神经疾病
下载PDF
颅底外科常用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沈建康 丘永明 +1 位作者 赵卫国 胡秉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3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颅底外科常用手术入路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以改善位于颅底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年间手术治疗的颅底病变175例,其中颅底肿瘤154例,颅内动脉瘤15例,其它病变6例。采用9种手术入路,包括扩大前颅底、额下经眶... 目的:探讨和分析颅底外科常用手术入路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以改善位于颅底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年间手术治疗的颅底病变175例,其中颅底肿瘤154例,颅内动脉瘤15例,其它病变6例。采用9种手术入路,包括扩大前颅底、额下经眶、眶颧、眶颧-颞极、岩骨联合、远外侧枕下、口-咽、颈-颌下和颞下窝入路。结果:颅内肿瘤154例中,全切除116例(75.3%),与入路有关并发症7例(4.5%),死亡2例(1.3%)。15例动脉瘤中,术后13例恢复良好。结论:选择恰当的入路具有扩大显露范围、减少脑组织牵拉、便于修复颅底等优点,可明显提高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手术入路 颅底外科 并发症 颌下 牵拉 切除率 扩大 结论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佳梦 李善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59-62,共4页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 脑神经疾病 适应证 并发症
下载PDF
听神经瘤治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罗其中 卞留贯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29-130,共2页
听神经瘤多起自第八对颅神经前庭支Schwann细胞,又称前庭神经鞘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从尸检发现听神经瘤(1777年Sandifort)到临床描述第1例听神经瘤(1830年Bell)经过了53年,再到第一次作听神经瘤切除术(1894年Ballance)又经过了64年.在1... 听神经瘤多起自第八对颅神经前庭支Schwann细胞,又称前庭神经鞘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从尸检发现听神经瘤(1777年Sandifort)到临床描述第1例听神经瘤(1830年Bell)经过了53年,再到第一次作听神经瘤切除术(1894年Ballance)又经过了64年.在1894年之后的20年里仅有10例听神经瘤手术,且有8例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颅内肿瘤 面神经功能 显微神经外科 治疗 NF2基因
下载PDF
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善泉 罗其中 +10 位作者 熊文浩 郭尚志 王勇 徐纪文 邱永明 郑彦 殷玉华 李骁雄 费智敏 潘耀华 万杰青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1期18-20,73-74,共3页
本文报告113例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管其中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5例.前交通动脉瘤17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人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多发动脉瘤5例.共118个动脉瘤在显微镜下直视手术,... 本文报告113例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管其中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5例.前交通动脉瘤17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人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多发动脉瘤5例.共118个动脉瘤在显微镜下直视手术,动脉瘤直接夹闭术108例.孤立或包裹术5例:5例多发动脉瘤行同期手术3例,分期手术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8次.Hunt和HessⅠ~Ⅱ级病人中有例行早期手术.全组术后死亡率为7.9%.着重讨论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多发动脉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前循环系统 动脉瘤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外科治疗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梅广海 王桂松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1期51-52,共2页
阿片类药物成瘾(俗称吸毒)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戒毒治疗后复吸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难点。1998年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人脑研究所利用立体定向行双侧扣带回冷冻损毁术治疗药物成瘾,手术对海洛因成瘾有效,并发症较少。本文对药物成瘾的... 阿片类药物成瘾(俗称吸毒)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戒毒治疗后复吸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难点。1998年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人脑研究所利用立体定向行双侧扣带回冷冻损毁术治疗药物成瘾,手术对海洛因成瘾有效,并发症较少。本文对药物成瘾的外科治疗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成瘾 机理研究 外科治疗
下载PDF
35例难治性癫痫的病灶定位和外科治疗
8
作者 徐纪文 王桂松 +4 位作者 周洪语 徐忠贤 王宇 江基尧 罗其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8-420,共3页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以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程度。方法综合运用影像学、脑电图、PETCT、脑功能皮层定位检查和偶极子定位以及磁共振融合等方法,对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病灶定位和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手术前...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以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程度。方法综合运用影像学、脑电图、PETCT、脑功能皮层定位检查和偶极子定位以及磁共振融合等方法,对3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病灶定位和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手术前后心理状况评估。结果随访评估疗效满意24例(68.6%),显著改善5例(14.3%),良好4例(1.4%),较差2例(5.7%)。除1例巨大动静脉畸形术后有偏瘫和1例有计算障碍以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综合应用影像学、电生理、核素检查和计算机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对大多数癫痫病灶的起源进行精确定位诊断,从而使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定位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9
作者 李善泉 张晓华 +4 位作者 郑彦 李骁雄 熊文浩 王勇 邱永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长期随访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平均随访期7.38年,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手术效果优者164例(87.7%),良...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长期随访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平均随访期7.38年,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手术效果优者164例(87.7%),良者23例(12.3%)。随访期间33例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82.4%,因复发大多在术后2年内,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血管压迹与临床有效率有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静脉性压迫为复发最危险因素。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重视影响预后诸因素,选择治疗术式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 三叉神经痛 疗效分析
下载PDF
切除3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体会
10
作者 成侃 胡秉诚 +3 位作者 李国文 赵卫国 林东 沈建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58-60,共3页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N)是罕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神经鞘瘤2.9%~4%。并位于颅底重要神经血管之间,手术切除困难。近期我们对3例JFN病人采用远外侧入路和颞下窝入路切除肿瘤,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神经鞘瘤 切除 肿瘤 体会 颅底 神经血管 罕见 颅内 颞下窝
下载PDF
脑神经疾病的“血管压迫”病因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11
作者 潘耀华 李善泉 殷玉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136-138,共3页
三叉神经痛与面肌抽搐为小脑桥脑角区的常见脑神经疾病。1677年,Locke最早描述了英国驻法大使妻子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情况。300多年过去了,除了占位性病因(肿瘤等)外,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的发病病理生理机制一直不为人所知。1934年,Dand... 三叉神经痛与面肌抽搐为小脑桥脑角区的常见脑神经疾病。1677年,Locke最早描述了英国驻法大使妻子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情况。300多年过去了,除了占位性病因(肿瘤等)外,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的发病病理生理机制一直不为人所知。1934年,Dandy提出三叉神经进脑干段(root entry zone,REZ)受血管襻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1967年始,Jannetta等对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病人施行血管减压术获得成功,证明了血管压迫是导致其发病的原因之一。自此,血管压迫学说被广泛地接受,对三叉神经及面神经施行的微血管减压术获得较大的成功。但是,6%~26%的病例在手术中未发现有血管压迫及其它压迫性病变,说明并非所有的病例都可用血管压迫来解释,对于这部分病人来讲微血管减压术不但无效,而且给病人带来一定的手术风险性。近10年来国外开展了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藉此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的盲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面肌抽搐 血管压迫 诊断
全文增补中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前瞻性临床多中心对照研究 被引量:52
12
作者 江基尧 方乃成 +8 位作者 张建平 李维平 徐蔚 朱诚 许文辉 包映辉 王勇 邱永明 罗其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0-272,304,共4页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428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2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10)接受32~35℃低温治疗,常温组(n=218)维持在(37±0...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428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2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10)接受32~35℃低温治疗,常温组(n=218)维持在(37±0.5)℃,观察其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6年,亚低温组75例预后良好(35.7%)、32例中残(15.2%)、50例重残(238%)、7例植物生存(3.3%)、46例死亡(21.9%);常温组56例预后良好(25.7%)、中残25例(11.5%)、重残58例(26.6%)、植物生存8例(3.7%)、死亡71例(3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亚低温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温组(P<0.05),其应激性溃疡和癫痫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温组(P<0.05)。两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心律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病人的疗效优于常温组,而且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病人 脑挫裂伤 颅内高压 脑水肿 临床 伤病 前瞻性 结论
下载PDF
黄芪对创伤性窒息脑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邱永明 田鑫 +1 位作者 罗其中 王宇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195-197,共3页
目的 :探讨黄芪对创伤性窒息脑损害的保护作用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大鼠创伤性窒息动物模型 ,分空白对照组 ,生理盐水治疗组 ,黄芪治疗组和假手术组。采用 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创伤动物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特... 目的 :探讨黄芪对创伤性窒息脑损害的保护作用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大鼠创伤性窒息动物模型 ,分空白对照组 ,生理盐水治疗组 ,黄芪治疗组和假手术组。采用 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创伤动物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特点 ,并评价黄芪对脑神经元的病理影响。结果 :注射黄芪后 ,海马 CA 1区痉挛微血管比率明显下降 ;线粒体切面积比较 ,注射黄芪后小的线粒体明显增多 ,大的线粒体显著减少 ;黄芪治疗组神经元病理改善 ,其神经元损伤率明显好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结论 :黄芪对创伤性窒息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黄芪应用于以缺血为主要改变的颅脑外伤 ,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窒息 脑损害 黄芪 病理 中医药疗法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的改良及疗效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勇 费智敏 +6 位作者 钟春龙 周正文 书国伟 王宇 董斌 张珏 罗其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1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1例 ,大部切除 2例。本组无...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1例 ,大部切除 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 ,术后昏迷 1例 ,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 3例 ,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便、安全 ,可充分显露岩斜区 ,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 ,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脑膜瘤 切除 岩骨 乙状窦前入路 疗效 改良 手术技巧 发生 经验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大鼠简易的气管插管方法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邱永明 田鑫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76-576,共1页
关键词 气管插管 大鼠 神经外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甲状腺 气管内 小切口 动物实验 基本操作 深静脉
下载PDF
脑缺血半暗带区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6
作者 董斌 罗其中 徐英辉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脑缺血 半暗带 凋亡 热休克蛋白 即早基因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犬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晓华 李善泉 +2 位作者 沈加林 邱永明 殷玉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5期406-408,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利用微血管压迫左侧延髓腹外侧及第Ⅸ,Ⅹ颅神经,建立高血压犬模型,测定微血管压迫组及对照组手术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微血管压迫组术后SBP、DBP、MAP和HR明显增加(P<0.0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利用微血管压迫左侧延髓腹外侧及第Ⅸ,Ⅹ颅神经,建立高血压犬模型,测定微血管压迫组及对照组手术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微血管压迫组术后SBP、DBP、MAP和HR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采用微血管压迫左侧Ⅸ、Ⅹ颅神经和延髓腹外侧建立原发性高血压犬模型,符合临床疾病状态,重复性好,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物模型 微血管压迫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善泉 万杰清 +4 位作者 葛建伟 戴炯 何奔 王彬尧 韩志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59-561,564,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和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血管内超声,对8例经颈动脉B超初选疑诊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植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前后血...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和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血管内超声,对8例经颈动脉B超初选疑诊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植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 血管内超声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该组8例均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8枚;经3~12个月的随访,除2例于术后30 d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外,无其他病例TIA和脑梗塞再发生。结论 血管内超声应用于判断颈动脉狭窄和病变性质并引导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精确可靠,弥补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颈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抗癫痫药预防外伤性癫痫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江基尧 张浚 +5 位作者 李维平 徐蔚 许文辉 方乃成 罗其中 朱诚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 比较采用常规预防性抗癫痫药和不使用任何预防性癫痫药对 12 13例急性脑挫裂伤患者伤后癫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家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12 13例 ,分为两组 :①常规采用预防性抗癫痫药组 6 0 7例 ;②... 目的 比较采用常规预防性抗癫痫药和不使用任何预防性癫痫药对 12 13例急性脑挫裂伤患者伤后癫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6家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12 13例 ,分为两组 :①常规采用预防性抗癫痫药组 6 0 7例 ;②不采用预防性抗癫痫药组 6 0 6例。所有患者都经CT扫描证实存在脑挫裂伤。服用常规抗癫痫药物 >18月。伤后临床随访 1~ 8年 ,平均 3.6年。结果 常规预防性抗癫痫药组患者癫痫发生 16例 (2 .6 4 % ) ,不使用任何预防性抗癫癫药组 14例 (2 .31% ) ,两组癫痫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采用常规预防性抗癫痫药不能减少脑挫裂伤患者伤后癫痫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癫痫药 预防措施 外伤性癫痫 临床研究 颅脑损伤 毒副作用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善泉 张晓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不同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 12 1例前循环动脉瘤 ,其中延期手术夹闭 97例 ,早期 2 4例 ,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早期手术夹闭 2 4例中除 1例V级患者于术后...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不同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 12 1例前循环动脉瘤 ,其中延期手术夹闭 97例 ,早期 2 4例 ,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早期手术夹闭 2 4例中除 1例V级患者于术后 3d死亡和 1例Ⅲ级患者于术后 2月因颅内感染死亡外 ,余 2 2例均获得优或良疗效 ;平均住院 18.2d ,无 1例再出血 ,延期手术的 97例平均住院时间是前者的 2倍 ,14例发生再出血。 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尤其对Hunt&HessⅠ~Ⅲ级患者 ,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保守治疗期间再出血的危险性 ,而对于Ⅳ~Ⅴ级脑肿胀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手术时机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