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离肩胛筋膜瓣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张忠润 金一涛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35-137,共3页
以旋肩胛动、静脉为蒂的游离肩胛筋膜瓣移植术用于6例次手与足部的修复,5例全部成活,1例大部成活。并讨论了筋膜瓣的优缺点,手术要点及术后监护等。
关键词 筋膜瓣 移植 游离肩胛筋膜瓣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血管吻合技术与微栓子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高洪 何鹤皋 +1 位作者 曾炳芳 眭述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509-511,550,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吻合技术与微栓子形成的关系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制备右侧提睾肌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血管吻合技术良好组与吻合技术差组,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测通过提睾肌第一... 目的 研究血管吻合技术与微栓子形成的关系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制备右侧提睾肌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血管吻合技术良好组与吻合技术差组,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测通过提睾肌第一级微动脉的微栓子数量、面积和毛细血管灌注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微栓子的组成及变化。结果 吻合技术良好组微栓子的平均数量和面积均明显比吻合技术差组少(P<0.01);吻合灌注后3h功能毛细血管密度降到基础值的57.6%;微栓子内的血小板出现显著脱颗粒。结论 血管吻合后产生微栓子的数量与吻合技术的优劣密切相关;微栓子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降低微循环的灌注;吻合技术通过微栓子改变功能毛细血管的密度而影响组织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栓子 微循环 提睾肌 血管吻合技术 动物模型 毛细血管
下载PDF
老年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关节镜下治疗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琦 蒋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 研究关节镜技术在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2例Schatzker 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老年患者行关节镜监视下的复位加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并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无... 目的 研究关节镜技术在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2例Schatzker 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老年患者行关节镜监视下的复位加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并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无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3.5个月,Rasmussen评分平均为27.3分,所有患者疼痛缓解和关节稳定性评分为优。 结论 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胫骨外侧平台骨折 关节镜 术后并发症 内固定术 半月板损伤
下载PDF
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建广 顾玉东 李继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5期396-398,420,共4页
目的 研究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建立双下肢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实验模型,电刺激右下肢腓肠肌,观察肌细胞直径、截面积、超微结构、Na,K-ATP酶和Ca-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电刺激能延缓肌细胞的线粒体... 目的 研究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建立双下肢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实验模型,电刺激右下肢腓肠肌,观察肌细胞直径、截面积、超微结构、Na,K-ATP酶和Ca-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电刺激能延缓肌细胞的线粒体、肌质网退变。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电刺激侧较对照侧肢体下降速度明显减慢;Na,K-ATP酶活性下降速度,电刺激侧较对照侧慢15.59%和27.38%;Ca-ATP酶活性下降速度,电刺激侧较对照侧慢4.83%和21.64%。结论 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具有保护作用,是延缓肌肉萎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 电刺激 超微结构 NA K-ATP酶 Ca-ATP酶
下载PDF
骨移植替代物在脊柱融合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琦 曾炳芳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5年第1期49-51,共3页
为避免脊柱融合植骨对植骨供区的伤害 ,人们实验探索应用骨移植替代物进行脊柱融合的途径和可能性 ,发现rhBMP 2和载体复合物能有效促进骨形成 ,提高颈椎、胸椎和腰椎的脊柱融合率 ,其效能与载体的种类、用药的剂量有关 。
关键词 脊柱融合 骨移植 临床应用 胸椎 RHBMP-2 颈椎 骨形成 载体 发现 复合物
下载PDF
改良的Weaver—Dunn技术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疗效观察
6
作者 楼国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534-536,共3页
目的 探讨改良的Weaver-Dunn技术在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中的疗效。方法 对19例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改良的Weaver-Dunn技术进行治疗,并予6~26个月的随访,采用宾西法尼亚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了解肩关节功能恢复... 目的 探讨改良的Weaver-Dunn技术在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中的疗效。方法 对19例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改良的Weaver-Dunn技术进行治疗,并予6~26个月的随访,采用宾西法尼亚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了解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按照满分为200分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在术后12、24个月,治疗结果分别为182.6±5.9,188.3±5.3。结论改良的Weaver-Dunn技术是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 治疗 改良Weaver—Dunn技术 疗效 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