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面中裂鼻畸形的整复 被引量:3
1
作者 韦敏 穆雄铮 +2 位作者 冯胜之 张涤生 干季良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 回顾性总结51 例面中裂鼻成形术的治疗经验,探讨面中裂鼻畸形整复的方法。方法 病情严重者经颅采用冠状切口,眶间鼻部截骨缩窄鼻宽度。轻中度者鼻背部正中“V”形切口,部分采用垂直切口。面裂鼻尖缺失者,鼻背皮肤“V- ... 目的 回顾性总结51 例面中裂鼻成形术的治疗经验,探讨面中裂鼻畸形整复的方法。方法 病情严重者经颅采用冠状切口,眶间鼻部截骨缩窄鼻宽度。轻中度者鼻背部正中“V”形切口,部分采用垂直切口。面裂鼻尖缺失者,鼻背皮肤“V- Y”向下推进延长鼻梁,严重者整个鼻下部向下推进,鼻背部骨膜下移修复鼻腔衬里缺损。鼻支架发育不全可植入自体骨填高鼻梁,鼻小柱短小者植入物修成“L”形。植骨用螺钉或钢丝结扎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鼻梁宽度平均缩窄2 cm ,鼻深增高0.65 cm ,鼻长度延长0.7 cm ,有2 例由于鼻梁低平患者行Ⅱ期再植骨术。无植骨感染坏死、外露排出并发症。结论 面裂鼻畸形,可行一期鼻成形术。鼻背皮肤“V- Y”向下推进可有效地延长鼻梁,鼻背部骨膜向下推移可修复鼻腔衬里缺损,采用肋骨填高鼻梁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畸形 面中裂 鼻畸形 鼻成形术
下载PDF
三维图像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如鸿 张涤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380-382,共3页
关键词 颅颌面外科 三维图像 解剖特征 手术模拟
下载PDF
美容外科材料与手术设备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志宏 钱云良 《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1996年第1期52-54,共3页
美容手术的成功需具备三个条件:①医师良好的审美素养和精湛的手术技巧;②病例的合适选择;③质量上乘的手术材料、手术器械和设备。现就某些材料与手术器械和设备在美容外科的临床应用进行粗析,供同道参考。1 美容外科常用材料涉及美容... 美容手术的成功需具备三个条件:①医师良好的审美素养和精湛的手术技巧;②病例的合适选择;③质量上乘的手术材料、手术器械和设备。现就某些材料与手术器械和设备在美容外科的临床应用进行粗析,供同道参考。1 美容外科常用材料涉及美容外科的材料种类繁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容外科材料 手术设备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的整复
4
作者 金蓉 吴晓军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5期458-459,462,共3页
目的 探讨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的整复方法。方法 27例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要求整复的患者,其中13例选择结膜径路,切除眶内膨出的脂肪并将之即时回植充填于凹陷的下眶缘;14例选择皮肤径路,打开近眶缘端的眶隔膜后,将膨出的脂肪去除,剩余脂... 目的 探讨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的整复方法。方法 27例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要求整复的患者,其中13例选择结膜径路,切除眶内膨出的脂肪并将之即时回植充填于凹陷的下眶缘;14例选择皮肤径路,打开近眶缘端的眶隔膜后,将膨出的脂肪去除,剩余脂肪以“脂肪瓣”的形式间断缝合于眶缘骨膜上或不打开眶隔膜,将眶隔大部分游离并翻转后间断缝合于眶缘骨膜上。结果 患者术后脸颊平整自然,外形改善明显,随访3~15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眶脂肪回植充填或眶脂肪瓣转移充填,既能消除下睑局部的“囊袋”状膨出,又能平复下睑眶缘的凹陷,不失为整复眶缘凹陷型下睑袋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睑眶缘凹陷型睑袋 整复手术 眶脂肪回植充填 眶脂肪瓣转移充填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的构建及其在增殖性疤痕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5
作者 杨军 杨光辉 +3 位作者 刘伟 崔磊 曹谊林 钱云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 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增殖性疤痕治疗。方法 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断层削除增殖性疤痕,膜片移植于创面、适度加压,术后10、30、90 d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广谱角蛋白、包壳蛋白、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利用自体表皮细胞和壳聚糖/明胶膜能够构建出人表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增殖性疤痕治疗6例,经过3月随访,创面愈合时间(16.2±15)d,移植膜片存活良好,结构较完整,90 d随访无明显疤痕增生,疗效肯定。结论 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增殖性疤痕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组织工程皮肤进入临床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表皮细胞 壳聚糖 明胶膜 增殖性疤痕 皮肤损伤 细胞培养
下载PDF
软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外构建软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苗春雷 周广东 +5 位作者 刘天一 王晓云 崔磊 刘伟 唐胜建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46-249,283,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软骨细胞提供的软骨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构建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分别培养扩增的猪BMSC与耳软骨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9:1,8:2),均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软骨细胞提供的软骨微环境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构建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分别培养扩增的猪BMSC与耳软骨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9:1,8:2),均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支架作为共培养组,以相同终浓度的单纯软骨细胞和单纯BMSC分别接种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以20%上述浓度的单纯软骨细胞接种作为低软骨细胞浓度对照。各标本于体外培养4周时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对新生软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各组细胞均与材料粘附良好。8:2共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在体外培养4周时,外观已类似软骨组织并基本保持了材料的大小和形状,组织学显示有较连续的成熟软骨形成,免疫组化也均显示有大量Ⅱ型胶原分泌。9:1共培养组在培养过程中稍有缩小和变形,组织学上仅在培养物的边缘可见到连续的软骨样组织。阴性对照组明显皱缩变形,组织学未见成熟软骨陷窝。低软骨细胞浓度组复合物明显变薄,只在局部形成了不连续的软骨组织,新生软骨量明显少于共培养各组及阳性对照组。结论软骨细胞能够提供软骨微环境诱导BMSC成软骨分化并形成软骨,20%浓度的软骨细胞已能够达到良好的诱导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共培养 组织工程 微环境 胶原 软骨缺损 生物材料
下载PDF
三种全耳再造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群 钱云良 +4 位作者 汪希 张余光 杨军 章一新 濮哲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2期984-986,989,共4页
目的观察三种全耳再造术的疗效 ,探讨较理想的耳再造方法。方法 77例耳部缺损患者 ,分别行分期法Tanzer’s耳再造术 (未经皮肤扩张组 ,5 2例 )、扩张器扩张乳突区皮肤后耳再造术 (皮肤扩张组 ,15例 )和多孔高密度聚乙烯 (Medpor)支架颞... 目的观察三种全耳再造术的疗效 ,探讨较理想的耳再造方法。方法 77例耳部缺损患者 ,分别行分期法Tanzer’s耳再造术 (未经皮肤扩张组 ,5 2例 )、扩张器扩张乳突区皮肤后耳再造术 (皮肤扩张组 ,15例 )和多孔高密度聚乙烯 (Medpor)支架颞浅筋膜瓣加植皮一期耳再造术 (Medpor耳支架组 ,10例 )。 结果未经皮肤扩张组中有 2例部分皮肤血运障碍需再行处理 ,其余外形良好 ,轮廓清晰。皮肤扩张组外形较满意 ,轮廓较清晰。Medpor耳支架组有 3例支架外露经皮瓣修复愈合 ,轮廓较清楚 ,但耳颅角不明显。结论以肋软骨作支架的分期耳再造术是较可靠的治疗方法。扩张皮肤后耳再造术提供了充足的皮肤也较为理想。Medpor支架耳再造术易发生支架外露 ,常需再次植皮或皮瓣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耳再造术 皮肤扩张 经皮 皮瓣修复 MEDPOR耳支架 植皮 临床分析 目的观 结论 清晰
下载PDF
TGF-β_1、IGF-I和地塞米松诱导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天一 周广东 +7 位作者 苗春雷 陈付国 魏娴 殷德明 曹颖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 探讨体外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8周龄猪股骨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107/cm3的密度接... 目的 探讨体外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8周龄猪股骨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107/cm3的密度接种到聚羟基乙酸(PGA)制成的圆柱形三维支架材料上,7 d后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和体外培养,未诱导组作为平行对照。4周和8周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体外诱导培养4周后,形成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表面光滑,质地柔韧,保持原大小形状;组织学显示有较为明显软骨陷窝,并分布有Ⅱ型胶原及聚合蛋白多糖(GAG);8周时外观灰白色,较坚硬,软骨陷窝更为明显,并连接成片,Ⅱ型胶原染色呈强阳性,有更多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特异性基质成分。对照组细胞材料复合物逐渐收缩,8周时直径仅约2 mm大小,组织学检测无软骨陷窝结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阴性。结论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可以体外诱导BMSCs在三维支架上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软骨 地塞米松 聚合蛋白多糖 胶原
下载PDF
软骨细胞老化特征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艳 柴岗 +2 位作者 刘伟 崔磊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22-324,F003,共4页
软骨细胞的老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特征包括:细胞不可逆的生长停滞于G1期;老化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端粒长度缩短;软骨细胞分化特征的改变。目前认为其机制为基因表达的程序性或减进性改变,包括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Rb等在细胞... 软骨细胞的老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特征包括:细胞不可逆的生长停滞于G1期;老化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端粒长度缩短;软骨细胞分化特征的改变。目前认为其机制为基因表达的程序性或减进性改变,包括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Rb等在细胞生长停滞中的作用;端粒结合蛋白和端粒酶对端粒长度的调节;细胞骨架蛋白的重组使软骨细胞形态的变化;基质降解酶类表达增加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对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细胞老化 细胞增殖 去分化 Β-半乳糖苷酶 肿瘤抑制基因
下载PDF
腹壁下动脉穿支横行下腹部皮瓣游离移植乳房再造 被引量:6
10
作者 董佳生 王涛 +3 位作者 张莉 戴传昌 王毅敏 祝联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8期609-611,620,共4页
目的 对下腹部横行腹直肌(TRAM)肌皮瓣的术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避免腹部并发症,扩大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 TRAM瓣改进为保留腹直肌及其前鞘,分离出腹壁下动脉穿支横行下腹部皮瓣(DIEP),用于21例乳房再造。结果20例双侧腹壁下动脉... 目的 对下腹部横行腹直肌(TRAM)肌皮瓣的术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避免腹部并发症,扩大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 TRAM瓣改进为保留腹直肌及其前鞘,分离出腹壁下动脉穿支横行下腹部皮瓣(DIEP),用于21例乳房再造。结果20例双侧腹壁下动脉的双蒂穿支皮瓣病例全部成活;1例仅保留单侧穿支的皮瓣远端出现缺血现象。随访5月~3年,再造乳房外形满意,未见腹壁薄弱、腹疝等腹部并发症发生。下腹供区疤痕隐蔽,同时也达到了腹壁整形减肥的效果。结论 移植横行下腹部DIEP瓣再造乳房,供区损伤小,组织量充足,血供丰富,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手术方法。DIEP瓣也能根据需要修复多种软组织缺损,因保留了腹直肌及其前鞘,对供区的创伤最小,对肥胖者还能起到腹壁整形的作用。该皮瓣的应用代表了整形外科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 动脉穿支 下腹部 皮瓣 游离移植 乳房再造 TRAM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修复裸鼠创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光辉 杨军 +4 位作者 邓辰亮 王佳鸣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类表皮细胞,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表皮细胞膜片,用于修复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单纯壳聚糖/明胶膜作为对照;术后行大体、组织学观...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类表皮细胞,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表皮细胞膜片,用于修复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单纯壳聚糖/明胶膜作为对照;术后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表皮细胞可以壳聚糖-明胶膜作为载体在体外培养,达到60%-70%亚融合状态时,移植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到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人表皮细胞可以在创面存活并继续增殖分化,形成连续的表皮覆盖创面。结论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表皮细胞 创面愈合 壳聚糖 明胶膜 皮肤缺损
下载PDF
血管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宏 许志成 +2 位作者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19-321,共3页
该文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分析了直圆筒形血管的流动状况和血管的受力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的能模拟血管体内环境的生物反应器,通过血管的培养和相关检测分析,表明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是合理的,性能是可靠的。
关键词 血管生物反应器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平滑肌细胞 血管疾病
下载PDF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表型鉴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柳向东 柴冈 +3 位作者 李东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 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进行检测,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Percoll(1.073 g/mL)梯度离心分离hMSCs,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hMSCs表面抗原表达。结果成人骨髓间... 目的 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进行检测,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Percoll(1.073 g/mL)梯度离心分离hMSCs,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hMSCs表面抗原表达。结果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hMSCs具有活跃增殖的能力,每10 mL骨髓可获得(1.25±0.56)×106个原代细胞,7代可获得(5.32±1.15)×1010个细胞(n=5),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生长良好的第3代hMSC显示CD29、CD44、CD106、CD105、CD166、HLA-A/B/C表达阳性,CD34、CD45、CD14、CD31、CD49d、CD54、HLA-DR/DP/DQ表达为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hMSCs中,S+G2+M期的细胞约占(16.25±3.18)%,其中s期为(4.12±2.35)%;而处于G0+G1期的细胞总数占(76.35±5.28)%,说明大部分细胞仍然处于静止期。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分离的hM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结论 hMSCs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体外传代培养可维持良好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MSCs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提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培养 细胞表型 鉴定 组织工程 流式细胞仪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反义Smad3抑制3T3细胞增殖和TGF-β_1基因表达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丹茹 刘伟 +3 位作者 刘德莉 刘方军 曹谊林 张涤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 研究反义Smad3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对3T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反义Smad3质粒,以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并用RT-PCR方法观察TGF-β1 mRNA的表达。 结果 反义Smad3能下调TGF-β1 mRNA... 目的 研究反义Smad3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对3T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构建反义Smad3质粒,以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并用RT-PCR方法观察TGF-β1 mRNA的表达。 结果 反义Smad3能下调TGF-β1 mRNA的表达,并抑制3T3细胞增殖。 结论 可以通过阻断TGF-β1细胞内信号传导调控TGF-β1基因的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Smad3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增殖 脂质体 RT-PCR 信号传导调控基因 瘢痕
下载PDF
差速粘附方法分选表皮干细胞及其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杰 刘伟 +5 位作者 丛笑倩 徐展远 殷德民 曹颖 崔磊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 评价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在分选表皮干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人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在Ⅳ 型胶原涂被的培养皿上进行粘附试验。粘附细胞为实验组,未粘附细胞及未分选的细胞分别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三组细胞分别进行克隆形成率测定、细... 目的 评价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在分选表皮干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人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在Ⅳ 型胶原涂被的培养皿上进行粘附试验。粘附细胞为实验组,未粘附细胞及未分选的细胞分别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三组细胞分别进行克隆形成率测定、细胞周期测定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β1整合素、细胞角蛋白K19、外皮蛋白(Involucrin)等标记物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1相比,实验组细胞较小,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较长而密。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P<0.05)。β1整合素、K19、Involucrin在不同组别和不同代次的细胞间表达有显著差别。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实验组细胞86.9%处于G0/G1,8.8%在S期。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细胞处于G0/G1期分别为74%和79.5%,处于S期分别为19.2%和12.3%。结论 细胞外基质差速粘附法可用于分选表皮干细胞。但要达到较高纯度,还需辅以其它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粘附试验 细胞外基质 克隆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7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祝联 刘伟 +5 位作者 陈兵 刘德莉 刘方军 吴娟娟 陆俊弘 曹谊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9-331,共3页
目的 :实现骨形成蛋白 7(BMP 7)基因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稳定、长久表达。方法 :构建重组BMP 7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通过PT6 7包装细胞克隆 ,嘌呤霉素筛选、扩增 ,获得含BMP 7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液 ,直接感染骨髓基质干细胞 ,用免疫组化... 目的 :实现骨形成蛋白 7(BMP 7)基因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稳定、长久表达。方法 :构建重组BMP 7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通过PT6 7包装细胞克隆 ,嘌呤霉素筛选、扩增 ,获得含BMP 7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液 ,直接感染骨髓基质干细胞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MP 7的表达。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重组BMP 7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并可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表达BMP 7。结论 :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的靶细胞可表达BMP 7,为组织工程中骨和软骨种子细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骨形成蛋白—7 组织工程 骨髓基质干细胞
下载PDF
CDMP1诱导成纤维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尹烁 崔磊 +2 位作者 李纲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 应用软骨形态发生蛋白-1(CDMP1)生长因子,体外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体外扩增至第2代,以加入CDMP1生长因子(100 ng/mL)的含10%胎牛血清... 目的 应用软骨形态发生蛋白-1(CDMP1)生长因子,体外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体外扩增至第2代,以加入CDMP1生长因子(100 ng/mL)的含10%胎牛血清的F-12培养液诱导,每3 d换液1次,进行单层培养,对照组为不加CDMP1培养的成纤维细胞。7d后,免疫荧光检测Ⅱ型胶原分泌,RT-PCR检测Aggrecan、Ⅱ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 诱导后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由梭形向软骨细胞样多角形、多边形转变。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检测表达阳性,RT-PCR检测Aggrecan、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结论 成纤维细胞在CDMP1生长因子诱导下能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并能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软骨细胞 成纤维细胞 软骨形态发生蛋白-1 胶原 免疫荧光法 细胞诱变
下载PDF
人表皮干细胞在两种培养体系中生长增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杰 刘伟 +5 位作者 丛笑倩 徐展远 马东瑞 滕晓进 崔磊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84-287,295,共5页
目的 比较表皮干细胞(KSC)在两种体外培养体系中的生长增殖状况。方法 用差速粘附法分离出的KSC,分别置于无饲养层、无血清培养基以及有饲养层、有血清培养基的培养条件下培养。比较KSC在两种培养体系中的生长增殖、克隆形成率、生长曲... 目的 比较表皮干细胞(KSC)在两种体外培养体系中的生长增殖状况。方法 用差速粘附法分离出的KSC,分别置于无饲养层、无血清培养基以及有饲养层、有血清培养基的培养条件下培养。比较KSC在两种培养体系中的生长增殖、克隆形成率、生长曲线和KSC相关标记物的表达等指标。结果 在第二种培养条件下,KSC在生长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接触抑制,在较长的体外培养时间内始终保持较高的增殖潜能。两种培养体系间KSC的克隆形成率有显著差异(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培养体系间整合素β1阳性率无显著差异,而强阳性率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体外培养和扩增KSC时,使用人成纤维制备的饲养层和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较无饲养层、无血清的培养基,更有利于KSC的扩增及其表型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差速粘附法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应用GFP标记技术示踪裸鼠体内组织工程化骨的形成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捷 刘德莉 +4 位作者 周广东 苗春雷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35-237,266,共4页
目的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技术,观察组织工程化骨体内形成过程中种子细胞的变化与转归。方法 用GFP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GFP-RV)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将其接种于β-磷酸三钙(β-TCP),形成细胞一材料复合物,移植于裸鼠皮下... 目的 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技术,观察组织工程化骨体内形成过程中种子细胞的变化与转归。方法 用GFP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GFP-RV)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将其接种于β-磷酸三钙(β-TCP),形成细胞一材料复合物,移植于裸鼠皮下。术后8周,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碱性磷酸酶(AKP)染色和骨钙素(OCN)免疫组化检测功能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GFP进行示踪观察。结果 8周后,大体可见组织工程化新骨形成,组织学示新生骨小梁围绕材料孔隙生成,AKP染色和OCN免疫组化结果阳性,并可见新生组织内有呈绿色的GFP标记细胞,β-TCP部分降解。结论组织工程化骨组织学结构与松质骨小梁类似。新生组织表达GFP,证实组织工程化骨组织的形成来源于供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 组织工程 骨组织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Β-磷酸三钙 供体细胞
下载PDF
人肌腱与皮肤组织及其细胞中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锋 刘伟 +4 位作者 曹德君 翟华玲 魏娴 崔磊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75-278,283,共5页
目的 探讨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构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外伤病人术中修剪的多余肌腱和皮肤组织,一部分用于石蜡包埋做组织学检测,一部分用酶消化法培养细胞,取第2代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测。本实验采用偏光显微镜、免疫组织化... 目的 探讨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构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外伤病人术中修剪的多余肌腱和皮肤组织,一部分用于石蜡包埋做组织学检测,一部分用酶消化法培养细胞,取第2代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测。本实验采用偏光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细胞荧光、RT-PCR技术从蛋白水平、RNA水平比较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Ⅰ、Ⅲ型胶原的情况。结果 偏光显微镜下可见肌腱组织中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和显示石蜡包埋的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的Ⅰ型胶原染色均为强阳性,肌腱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阴性,皮肤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荧光显示第2代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染色均为阳性。RT-PCR灰度分析结果示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25±0.03,Ⅲ型胶原肌腱组织不表达。第2代肌腱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09±0.05,Ⅲ型胶原灰度比值为0.93±0.08。结论 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在胶原组成上均以Ⅰ型胶原为主。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近,均合成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皮肤成纤维细胞很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组织 皮肤组织 皮肤成纤维细胞 胶原 细胞培养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