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性溃疡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14
1
作者 冉志华 《胃肠病学》 2004年第1期3-4,共2页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PU 胃溃疡穿孔 遗传因素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的内镜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6
2
作者 戈之铮 《胃肠病学》 2004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PU 内镜诊断 PU 消化液 胃肠道黏膜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德中 《胃肠病学》 2004年第1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内科治疗 幽门螺杆菌 治疗措施
下载PDF
超微软酸化水对消化内镜消毒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宋燕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15-816,共2页
目的评价超微软酸化水对消化内镜的消毒效果。方法行内镜检查的35例患者,30例于消毒前后行常规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对体外已培养的各种细菌进行定量灭菌实验;5例内镜检查前发现HBsAg阳性的患者,消毒前后取样,分别行聚合酶链反应(... 目的评价超微软酸化水对消化内镜的消毒效果。方法行内镜检查的35例患者,30例于消毒前后行常规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对体外已培养的各种细菌进行定量灭菌实验;5例内镜检查前发现HBsAg阳性的患者,消毒前后取样,分别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HBV-DNA的检测;每日内镜检查前,进行有效氯测定,连续5个周期。结果30例消毒前21例有细菌生长,消毒后21例阳性者细菌培养全部阴性;对体外培养的各种细菌灭菌后再培养全部阴性;5例HBsAg阳性患者,消毒前3例HBV-DNA阳性,经超微软酸化水消毒5min后,3例阳性均为阴性;超微软酸化水有效氯浓度可维持4天。结论超微软酸化水对各种细菌和肝炎病毒具有很强的杀灭效果,是一种高效的内镜消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软酸化水 内窥镜 检查 消毒
下载PDF
上海地区消化不良症状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7
5
作者 李晓波 刘文忠 +5 位作者 戈之铮 张达荣 赵蕴嘉 薛寒冰 戴军 萧树东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消化不良症状特点,以提高消化不良的处理水平。方法连续调查782例消化不良患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器质性消化不良患者(OD)的症状特点,患者填写调查表(包括12项消化不良症状),并根据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分析症状与...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消化不良症状特点,以提高消化不良的处理水平。方法连续调查782例消化不良患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器质性消化不良患者(OD)的症状特点,患者填写调查表(包括12项消化不良症状),并根据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分析症状与进餐等因素的关系。结果782例消化不良患者中,FD543例(69.4%),OD239例(30.6%),OD组男性比例高于FD组。两组患者平均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比20.4,P>0.05),但OD组上腹痛和饥饿痛的积分高于FD组(2.65±1.11比2.16±0.92,2.26±1.26比1.79±0.92,P值均<0.05)。OD和FD组中分别有45.2%和47.7%的患者症状与进餐无关;FD组溃疡样型、动力障碍样型和非特异型中分别有59.6%、50.9%和35.2%的患者症状与进餐无关。2.5%(6/239)的OD患者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2.8%(15/543)的FD患者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8.8%(21/239)的OD患者出现体重显著减轻,同时伴有其他报警症状;而5.9%(32/543)的FD患者发生此症状,但均不伴有其他报警症状。13.8%的FD患者在随访1年中出现FD亚型间的转换。此外,OD患者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53.1%)显著高于FD(42.2%,P<0.01),FD亚型组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和FD患者中Hp阳性者口臭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者(44.9%比17.0%,47.3%比25.4%,P值均<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消化不良 临床特点 治疗
原文传递
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07
6
作者 袁耀宗 许斌 +2 位作者 莫剑忠 王吉耀 李兆申 《胃肠病学》 2005年第3期143-147,共5页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曲美布汀是一种具有胃肠道运动调节作用的药物,已广泛应用于IBS的治疗。目的评估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IB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将符合罗马Ⅱ标...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曲美布汀是一种具有胃肠道运动调节作用的药物,已广泛应用于IBS的治疗。目的评估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IB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将符合罗马Ⅱ标准的79例便秘型IBS(C鄄IBS)患者和81例腹泻型IBS(D鄄IBS)患者分别随机分为马来酸曲美布汀组和匹维溴铵组。研究包括2周基线期、4周治疗期和随后的2周随访期。患者在治疗期内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200mgtid)或匹维溴铵(50mgtid)。主要疗效指标为每周总体症状的评分,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每周便秘/腹泻的严重程度评分、腹部胀气和其他IBS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结果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后,C鄄IBS和D鄄IBS患者的总体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分别由基线期的1.9和1.8下降至治疗期结束时的1.1和0.6(P<0.01),次要疗效指标也均显著改善;各症状的改善程度与匹维溴铵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IBS症状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曲美布汀 肠易激综合征 安全性 IBS 肠道功能性疾病
下载PDF
聚乙二醇4000治疗成人功能性便秘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54
7
作者 方秀才 柯美云 +4 位作者 胡品津 莫剑忠 郭晓峰 王智凤 韩少梅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9-483,共5页
目的 :进一步评价聚乙二醇 40 0 0治疗成人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多中心、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试验。 1 8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接受聚乙二醇 40 0 0 (1 0g ,bid ,n =92 )和乳果糖 (1 5mL ,b... 目的 :进一步评价聚乙二醇 40 0 0治疗成人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多中心、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试验。 1 8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接受聚乙二醇 40 0 0 (1 0g ,bid ,n =92 )和乳果糖 (1 5mL ,bid ,n =94)治疗 ,疗程 2~ 4周。观察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 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5 %和 88.3 % ,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 94.5 %和 89.6 % ,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但 2周和 4周显效率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70 .7%比 50 % ,P <0 .0 1 ;83 .6 %比 57.1 % ,P <0 .0 1 )。治疗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Bristol大便性状计分分别为 4 .0 2± 0 .34和 3 .58± 0 .1 6(P <0 .0 1 ) ;4周治疗结束时 ,试验组 82 .6 %患者大便性状正常 ,对照组为 60 .0 % (P <0 .0 1 )。用药 2周时试验组排便困难的缓解率优于对照组(85 .7%比 48.9% ,P <0 .0 1 )。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 8.7%和 9.6 % (P >0 .0 5) ,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对聚乙二醇 40 0 0具有较好的接受性。结论 :聚乙二醇 40 0 0是一种治疗成人功能性便秘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4000 功能性便秘 乳果糖
下载PDF
报警症状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晓波 刘文忠 +1 位作者 戈之铮 萧树东 《胃肠病学》 2005年第4期198-202,共5页
背景:根据报警症状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确切作用尚不明了。目的:评价报警症状在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02年10月~2003年12月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或结肠镜检查者中上... 背景:根据报警症状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确切作用尚不明了。目的:评价报警症状在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02年10月~2003年12月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或结肠镜检查者中上海本地区患者的报警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4101例因消化不良等症状行胃镜检查者中,发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202例(1.4%),除1例早期胃癌外,其余均为中、晚期病例。有报警症状者108例(53.5%),其中45岁以下者的报警症状发生率为27.8%,黑便、贫血、进行性吞咽困难和持续或反复呕吐是较特异的报警症状。发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良性器质性疾病4017例(28.5%),有报警症状者1281例(31.9%)。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9882例(70.1%),有报警症状者381例(3.9%)。在1681例因下消化道症状行结肠镜检查者中,发现结直肠恶性肿瘤83例(4.9%),均为中、晚期病例。有报警症状者68例(81.9%),便血、黑便和贫血是较特异的报警症状,无报警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均大于40岁。发现结直肠良性器质性疾病264例(15.7%),有报警症状者128例(48.5%)。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1334例(79.4%),有报警症状者197例(14.8%)。结论:黑便、贫血、进行性吞咽困难和持续或反复呕吐报警症状有助于鉴别胃癌等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与其他良性疾病,对无报警症状的成人消化不良患者作初始处理时,建议行胃镜检查。出现症状时年龄>40岁、便血、黑便和贫血报警症状有助于鉴别结直肠癌等下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当患者出现下消化道症状同时有报警症状时应行结肠镜检查,而40岁以上无报警症状的患者在作出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前也应行结肠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警症状 胃肿瘤 结直肠肿瘤 诊断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症状发生率 疾病诊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报警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下载PDF
克罗恩病52例临床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川华 冉志华 +2 位作者 戈之铮 陈晓宇 萧树东 《胃肠病学》 2005年第1期27-30,共4页
背景:克罗恩病(CD)是一种全胃肠道节段性全壁层炎症性病变,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改变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目的:通过分析住院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CD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仁济医院1993~2003年住院病例中52例出院诊断为C... 背景:克罗恩病(CD)是一种全胃肠道节段性全壁层炎症性病变,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改变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目的:通过分析住院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CD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仁济医院1993~2003年住院病例中52例出院诊断为CD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确诊时间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结果:腹痛(80.8%)、腹泻(57.7%)为本组住院CD患者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消化道出血(44.2%)的发生率亦较高;病变常累及小肠(53.8%)和结肠(26.9%)。结肠镜检查是末段回肠和结直肠病变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其次为消化道钡剂检查,小肠病灶可通过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和磁共振小肠造影等检查方法发现。注意到微肉芽肿的特点可以提高活检组织非干酪性肉芽肿的检出率。52例CD入院时确诊40.4%,拟诊59.6%;2001年之后的误诊率和确诊时间与2000年之前相比没有下降。结论:CD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结肠镜检查在CD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病变单独累及小肠时可采用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等检查方法以及早发现病灶。对拟诊患者应予相应治疗,考察疗效时对诊断进行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诊断 结肠镜检查 小肠钡灌检查 肉芽肿 误诊
下载PDF
黄芪对高糖作用下肾间质成纤维细胞表达HGF的影响 被引量:150
10
作者 牟娜 张庆怡 +1 位作者 倪兆慧 童菊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在体外研究高糖刺激人肾脏间质成纤维细胞时,HGF、TGF-β的表达以及黄芪延缓糖尿病肾病与其的相关性。方法:将人肾脏间质成纤维细胞分别培养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中,于 24 h后用 RT-PCR方法检测HGF mRNA... 目的:在体外研究高糖刺激人肾脏间质成纤维细胞时,HGF、TGF-β的表达以及黄芪延缓糖尿病肾病与其的相关性。方法:将人肾脏间质成纤维细胞分别培养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中,于 24 h后用 RT-PCR方法检测HGF mRNA的转录水平,继而用不同浓度的 HGF刺激细胞来现察 TGF-βmRNA的表达。随即用黄芪药物血清刺激细胞,观察HGF的表达情况。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的细胞早期就有HGF表达,之后表达逐渐下降,而TGF-β在此之后出现表达上升。同时外源性HGF可以抑制TGF-βmRNA的表达。黄芪含药血清可以显著刺激细胞表达HGF。结论:高糖刺激后可以诱导HGF表达,该表达的上升是一种有益的防御反应。此外,外源性加入HGF可以降低TGF-β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黄芪通过诱导HGF的产生,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肥大 肝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糖尿病肾病 黄芪 DN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1
作者 郑萍 陈胜良 +1 位作者 莫剑忠 罗鸿妤 《胃肠病学》 2000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9例Crohn病(CD)患者,于疾病的不同时期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一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外周血...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9例Crohn病(CD)患者,于疾病的不同时期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一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UC患者缓解期时的CD3+、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活动期时,其CD8+和NK细胞数明显下降(CD8+:活动期:23.1%±1.0%,对照组:31.3%±1.2%,P<0.05;NK:活动期:9.8%±1.0%,对照组:15.1%±1.1%,P<0.01),CD4+/CD8+比值上升(活动期:1.8±0.1,对照组:1.4±0.02,P<0.05);活动期CD患者的CD8+细胞和CD4+/CD8+比值(43.0%±4.4%和0.6±0.1)变化却与UC组活动期呈相反趋势(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UC和CD的细胞免疫机制不同;外周血CD4+、CD8+、NK细胞和CD4+/CD8+比值可作为检测UC病情变化和疗效考核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T淋巴细胞亚群 CD4阳性T淋巴细胞 CD8阳性T淋巴细胞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中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林 马雄 +1 位作者 王勇峰 吴叔明 《胃肠病学》 2002年第4期216-217,共2页
背景: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和分泌,因此可以作为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指标之一。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2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资料,比较TBA与其他常规肝功能指标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肝硬化组的TBA... 背景: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和分泌,因此可以作为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指标之一。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2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资料,比较TBA与其他常规肝功能指标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肝硬化组的TB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水平为健康对照组的6.9倍,异常率为74%,显著高于丙氨酸转氨酶(ALT)、r-谷氨酰转移酶(r-GT)和碱性磷酸酶(ALP)(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TBA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患者(P<0.01)。结论:TBA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总胆汁酸 肝硬化 诊断 TBA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30例诊断和治疗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邱德凯 李新民 马雄 《胃肠病学》 2004年第6期340-343,共4页
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这组疾病的临床表现、生化、免疫和组织学变化常常交叉重叠,使得临床鉴别相当困难。目的:探讨PBC鄄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这组疾病的临床表现、生化、免疫和组织学变化常常交叉重叠,使得临床鉴别相当困难。目的:探讨PBC鄄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从16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选取PBC鄄AIH重叠综合征、AIH和PBC患者各30例进行配比,重点对PBC鄄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应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BC鄄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占本组自身免疫性肝病病例的18%,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体征的发生率亦无差异。PBC鄄AIH组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高于AIH和PBC组;碱性磷酸酶(ALP)和γ鄄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显著高于AIH组,但低于PBC组(P<0.05或P<0.01)。经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后,AIH组的上述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PBC鄄AIH组的胆红素、AST和ALT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改善时间慢于AIH组(P<0.05或P<0.01)。结论:在本组病例中,PBC鄄AIH重叠综合征并不少见,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和组织学变化,联合应用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和熊去氧胆酸(UDCA)并维持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H PBC 重叠综合征 患者 诊断和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 水平 结论 情况
下载PDF
非甾体消炎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燕捷 吴叔明 +4 位作者 李恩灵 朱红音 沈冠凤 罗鸿予 萧树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 :明确非甾体消炎药 (NSAIDs)能否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明确不同的p5 3基因表型对NSAIDs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否有影响 ;明确NSAIDs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及Bax表达的调控。方法 :通过MTT比色法检测NSAIDs对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 ;应用丫... 目的 :明确非甾体消炎药 (NSAIDs)能否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明确不同的p5 3基因表型对NSAIDs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否有影响 ;明确NSAIDs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及Bax表达的调控。方法 :通过MTT比色法检测NSAIDs对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 ;应用丫啶橙 (AO)染色、Annexin V/PI双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应用RT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 2、bax基因及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 :NSAIDs药物吲哚美辛 (Indo)和阿司匹林 (Asp)对胃癌细胞株AGS(p5 3+/ +)、MKN2 8(p5 3 / )均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 ,且呈时间 /浓度依赖性增强 ;在相同作用条件下 ,AGS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MKN2 8细胞 ,处理组MKN2 8细胞凋亡数量虽有所增多 ,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 ,Bcl 2基因mRNA表达逐渐减弱 ,Bax基因及蛋白表达逐渐增强 ,在药物作用 6~ 2 4小时改变最为明显。结论 :一定浓度的NSAIDs作用一定时间后 ,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这为NSAIDs的抗肿瘤应用增加了理论依据 ;NSAIDs不能诱导p5 3基因突变的MKN2 8胃癌细胞株发生显著的凋亡 ,p5 3基因突变可能阻断了NSAIDs的凋亡诱导效应 ;NSAIDs可能通过调控Bcl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AIDS 胃癌 细胞凋亡 BCL-2 BAX P53 培养的肿瘤细胞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曹芝君 陈胜良 莫剑忠 《胃肠病学》 2004年第1期21-23,共3页
背景: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症状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对此类患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检测反流的存在,而很少正式评估食管动力紊乱在其发病中的作用。目的:研究GERD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39例根据临... 背景: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症状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对此类患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检测反流的存在,而很少正式评估食管动力紊乱在其发病中的作用。目的:研究GERD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39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诊断为具有食管炎的GERD患者分为两组,A组:仅有食管症状(n=21);B组:既有食管症状,又有食管外症状(n=18,其中癔球感10例,慢性咳嗽5例,咽痛3例)。采用静态食管测压和24h食管pH监测对两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B组患者的食管正常蠕动百分比(15.7%±23.3%)和食管不协调蠕动百分比(69.4%±33.6%)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A组(55.0%±37.3%和29.8%±32.8%),食管下括约肌(LES)和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均略低于A组,但无显著差异。B组患者的pH<4总时间(218.2min±278.8min)、pH<4反流次数(153.9±181.2)、pH<4总时间百分比(15.6%±20.0%)和立位pH<4时间百分比(17.1%±19.3%)均显著高于A组(83.9min±112.6min、61.2±83.4、5.9%±7.9%和7.1%±9.5%)。结论:食管动力紊乱可使酸反流加重,导致酸直接作用于咽喉部而引起一系列食管外症状。鉴于食管动力紊乱是GERD发病机制中的首要和关键因素,促动力药的应用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GERD 食管动力紊乱 食管活动障碍 咽喉部 诊断
下载PDF
大鼠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性食管炎 被引量:15
16
作者 许树长 胡运彪 莫剑忠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3组 .A组 (n=8) :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幽门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B组 (n=8)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 ,...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3组 .A组 (n=8) :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幽门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B组 (n=8)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近段空肠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C组 (n=8) :假手术对照组 .术后 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 p 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 ,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 .结果  A,B组食管下段 p H值分别为 2 .43±0 .17和 4.0 6± 0 .2 0 ,明显低于 C组 (5 .89± 0 .19,P<0 .0 1) ;A组与 B组比较 ,食管下段 p H值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 2 .13± 0 .35 ,2 .37±0 .5 2及 2 .13± 0 .35 ,2 .2 5± 0 .46 ,明显高于 C组 (0 .2 5± 0 .46 ,0 .2 5± 0 .46 ,P<0 .0 1) ,而 A组与 B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 RE 动物模型
下载PDF
8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瑞丹 孟家榕 +4 位作者 陆伦根 谢建清 朱皓皞 徐成润 曾民德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对8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肥胖性脂肪肝为42例(48.8%),糖尿病性脂肪肝为11例(12.8%),高脂血症性脂肪肝为27例(31.4%),慢性...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对8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肥胖性脂肪肝为42例(48.8%),糖尿病性脂肪肝为11例(12.8%),高脂血症性脂肪肝为27例(31.4%),慢性丙型肝炎伴脂肪肝为6例(70%);73.3%的患者有非特异性症状;高胆固醇血症者22例(25.6%),高甘油三酯血症者27例(31.4%);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肝活检前B超诊断脂肪肝63例(73.3%)、B超不支持脂肪肝23例(26.7%);病理检查,I级肝细胞脂肪变26例(30.2%),II级肝细胞脂肪变41例(47.7%),III级肝细胞脂肪变19例(22.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由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引起,B超是诊断脂肪肝的主要方法,选择性的肝活检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超声检查 肝活检 病理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注射液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沈镭 陆伦根 +4 位作者 曾民德 李继强 茅益民 贾一韬 杨文卓 《肝脏》 2003年第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注射液 四氯化碳 肝纤维化 治疗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的内毒素和脂多糖结合蛋白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华静 邱德凯 +1 位作者 李继强 李恩灵 《胃肠病学》 2004年第5期284-286,共3页
背景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是介导脂多糖(LPS)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的关键因子。尽管内毒素在慢性肝病和肝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结合蛋白在肝硬化中的意义尚不清楚。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的内毒素和LBP水平,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 背景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是介导脂多糖(LPS)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的关键因子。尽管内毒素在慢性肝病和肝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结合蛋白在肝硬化中的意义尚不清楚。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的内毒素和LBP水平,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以基质显色法鲎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内毒素和LBP水平;伴腹水患者同时测定腹水内毒素和LBP水平,并进行2个月的短期随访,记录存活情况。结果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内毒素和LB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其中伴腹水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无腹水患者(P<0.05)。Child鄄PughC级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的腹水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B级患者(P<0.05),而B级患者的血浆LBP水平显著高于C级患者(P<0.05)。短期随访显示肝硬化伴腹水死亡患者的腹水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内毒素和LBP水平均升高,LBP水平升高可能是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一种持续的慢性炎症应答。腹水内毒素水平可以作为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短期生存的一个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内毒素 脂多糖结合蛋白 预后 腹水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肝病的评估 被引量:16
20
作者 范竹萍 曾民德 +13 位作者 巫善明 邬祥惠 周霞秋 蔡伊梅 陈成伟 王国俊 蔡雄 潘钰卿 胡德昌 王秀玲 秦一中 戴兆云 杨广顺 韩少成 《胃肠病学》 1999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肝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95例肝病病人,男性229例,女性66例,年龄(44±12 岁)。用谷胱甘肽注射液12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qd × 3wk为一个疗程...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肝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95例肝病病人,男性229例,女性66例,年龄(44±12 岁)。用谷胱甘肽注射液12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qd × 3wk为一个疗程(用1~3个疗程)。结果:治疗前 ALT、AST、SB、TG、LDL分别为260IU/L±375IU/L、206IU/L±360IU/L、132μmol/L±159μmol/L、3.0μmol/L ±1.5mmol/L和3.2mmol/L±0.8mmol/L。治疗3wb后依次为73IU/L±74IU/L、76IU/L±89IU/L、107μmol/L± 161μmol/L、2.7mmol/L±1.4mmol/L、2.9mmol/L±1.8mmol/L。3wk时总有效率为77.8%。6wk时84.3%,9wk时 为89.3%。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安全有效的保肝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前 肝病 还原型谷胱甘肽 5%葡萄糖 总有效率 保肝药物 静滴 结论 方法 A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