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趋势——1998年上海城乡164343人血压抽样调查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钱岳晟 傅华 +3 位作者 朱鼎良 丁永明 王崇行 赵光胜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6-379,共4页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城乡人群高血压的基线调查资料 ,研究城乡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血压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收集 1998年上海市 6个街道和 2个农村 >35岁的16 4 343人的高血压基线调查资料 ,对城乡...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城乡人群高血压的基线调查资料 ,研究城乡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血压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收集 1998年上海市 6个街道和 2个农村 >35岁的16 4 343人的高血压基线调查资料 ,对城乡不同年龄组血压值的百分点及均数进行分析。并与 1991年的城乡高血压抽样调查资料作对比。结果 ① 1998年上海市城乡人群高血压 [收缩压≥ 14 0和 (或 )舒张压≥ 90mmHg和 (或 ) 2周内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1mmHg =0 .133kPa]患病率为 2 9.2 % ;②城乡人群无论是青年期进入中年期 ,还是中年期进入老年期 ,血压的升幅均为最快 ,最大升幅为 8~ 10mmHg ;③≥ 4 5岁城市人群的血压呈现高于农村的趋势 ,而农村人群血压的增长幅度大于城市人群。结论 上海地区人群血压的特点为 :① 7年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 2 9.73% ;②中年人群血压升幅最大 ,应将中年人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主要对象 ;③城乡血压差别正在明显缩小 ,要防止农村人群中以高血压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 高血压 流行病学 变化趋势 血压 抽样调查
下载PDF
上海市城乡人群血压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2
作者 钱岳晟 傅华 +3 位作者 朱鼎良 丁永明 王崇行 赵光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32-,共1页
目的 通过对上海城乡人群高血压的基线调查资料的分析 ,研究城乡人群血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以 1998年上海城区的 6个街道和农村 2个乡村 15岁以上人群 16 75 49人的高血压基线调查资料 ,对城乡... 目的 通过对上海城乡人群高血压的基线调查资料的分析 ,研究城乡人群血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以 1998年上海城区的 6个街道和农村 2个乡村 15岁以上人群 16 75 49人的高血压基线调查资料 ,对城乡不同年龄组血压值的百分点及均数进行分析。并以 1991年城乡高血压抽样调查资料作对比。结果  1.城乡人群无论是青年期进入中年期 ,还是中年期迈入老年期 ,血压的升幅都是最快 ,升幅最大的达 9~ 10mmHg ;与 1991年相比 ,2 .城乡 35岁以下人群血压升高幅度最为显著 ,与 1991年相比城乡人群的收缩压分别增长了 13.0 5 %和 7.2 4 % ,舒张压分别增长 12 .4 2 %和7.35 % ,列其他各年龄组的首位。 3.城市人群的血压在 4 5岁以后才显示出高于乡村的趋势 ,而且乡村人群血压增长幅度都要大于城市人群。以乡村 6 0~岁组为例 ,1991年收缩压水平相当于城市 5 0~岁组 ,舒张压水平相当于城市 4 0~岁组 ,城乡人群血压相差 10~ 2 0年 ;1998年 6 0~岁组乡村收缩压水平与城市 5 5~岁组仅差 0 .5 8mmHg ,舒张压水平与城市 5 5~岁组差 0 .6mmHg ,城乡血压水平差值竟缩短了 5~ 10年。 讨论 上海地区人群血压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年人群血压升幅最大 ,无论是青年期进入中年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人群 收缩压 城市人群 血压 基线调查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9
3
作者 钱岳晟 张伟忠 +1 位作者 周怀发 王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 :从生理和生化角度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并做血压、体量指数、心电图和生化等指标测定。结果 :阳亢质、痰湿质和平和质分别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 37 4 %、... 目的 :从生理和生化角度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并做血压、体量指数、心电图和生化等指标测定。结果 :阳亢质、痰湿质和平和质分别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 37 4 %、4 7 6 %、15 0 % ;从体态上 ,痰湿质属于肥胖型 ,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痰湿质组最高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最低 ,心电图的异常率痰湿质明显高于阳亢质组。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阳亢质和痰湿质是两大基本类型 ;痰湿质高血压患者多数属于肥胖型 ,预后可能要比其他体质的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体质分类 阳亢 痰湿 中医病理学
下载PDF
3156例原发性高血压脂肪分布与大动脉缓冲功能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倪永斌 张维忠 +1 位作者 王宏宇 吴美枝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研究肥胖和局部体脂分布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缓冲功能的关系。 方法:对3 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根据体重指数将其分为非超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并按腰臀围比值分为中心胜肥胖... 目的:研究肥胖和局部体脂分布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缓冲功能的关系。 方法:对3 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根据体重指数将其分为非超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并按腰臀围比值分为中心胜肥胖组和非中心胜肥胖组,应用法国产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Complior测量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分析比较体重指数和腰臀围比值(≥0.95者认为是中心性肥胖)与脉搏波速度的关系。 结果:体重指数和脉搏波速度不相关,而女性腰臀围比值和脉搏波速度呈正相关(r=0.220,P<0.0001)。女性中心性肥胖组脉搏波速度明显高于非中心性肥胖组,有极显著差异(11.96 m/s vs.11.06 m/s,P<0.001),在校正年龄、身高、收缩压、心率、体重指数和脉压等影响因素后,两组间仍有极显著差异(11.61m/s vs. 11.24 m/s,P<0.01)。但男性两组间无明显差别。 结论: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性肥胖是影响大动脉缓冲功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腰臀围比值 脉搏波速度 脂肪分布
下载PDF
不同年龄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宏宇 龚兰生 +2 位作者 张维忠 孙宁玲 胡大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84-386,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 (pulsewavevelocity ,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 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参数。对 13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PWV检测 ,其中男 95 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 (pulsewavevelocity ,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 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参数。对 13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PWV检测 ,其中男 95 4例 ,女 438例 ,年龄 14~ 85岁 ,平均 (5 2 .0 9± 12 .37)岁。结果  1392例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WV随年龄增大 (不论男性还是女性 )而增加 (P<0 .0 0 0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和心率是与反映大动脉弹性的PWV关系最为密切的参数 (P<0 .0 0 1)。结论 长期高血压将导致大动脉扩张性降低 ,这种改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年龄、收缩压、心率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变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波速度 高血压 动脉扩张性 血管病变
下载PDF
氟伐他汀改善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75
6
作者 张维忠 丁跃有 邱慧丽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降压治疗中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3 0例正在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并且脉压≥ 60mmHg的高血压患者 ,分为安慰剂组 (15例 )和氟伐他汀组 (15例 ) ,分别加服安慰剂 (1片每天 )或氟伐他汀 (4...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降压治疗中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3 0例正在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并且脉压≥ 60mmHg的高血压患者 ,分为安慰剂组 (15例 )和氟伐他汀组 (15例 ) ,分别加服安慰剂 (1片每天 )或氟伐他汀 (40mg/d) ,治疗 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血压 ,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 ,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 (C1和C2 ) ,从桡动脉压力波形实时获得的中心动脉血压、压力反射波增强指数 (AI)。结果 安慰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肱动脉收缩压与脉压分别降低 8 0± 12 9mmHg (P =0 0 3 1)与 5 7± 9 3mmHg (P =0 0 3 3 ) ,中心动脉收缩压与脉压分别降低 9 7± 12 4mmHg (P =0 0 0 9)与 7 1± 9 3mmHg (P =0 0 1) ,中心动脉下降幅度大于肱动脉 ;舒张压和心率无显著改变 ;C2 升高 (P =0 0 3 ) ;AI降低 (P =0 0 2 6) ;PWV和C1无显著改变。结论 氟伐他汀通过改善高血压患者小动脉弹性和外周压力波反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伐他汀 脉压 动脉弹性 高血压 降压药物 安慰剂 降血脂药物
下载PDF
高血压大动脉扩张性与左室结构和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宏宇 李志明 +4 位作者 张维忠 龚兰生 邱慧丽 范明昌 吴美枝 《高血压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209-212,共4页
评估高血压发展过程中大动脉扩张性与左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观察影响这些变化的临床因素;分析高血压时大动脉变化 与心脏变化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分别应用脉搏波速度测量仪和彩色多普勒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对颈动脉- 股动脉脉搏波传... 评估高血压发展过程中大动脉扩张性与左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观察影响这些变化的临床因素;分析高血压时大动脉变化 与心脏变化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分别应用脉搏波速度测量仪和彩色多普勒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对颈动脉- 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Pulse w ave velocity, P W V)和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进行观察。 结果:总体分析所有高血压患者 P W V 增高(11.3±2.3m /s),左室重量指数( L V M I99.9±31.4 g/m 2 )正常,射血分数( E F0.67±0.08)正常,舒张早期二尖瓣峰值速度( P E)与舒张晚期二尖瓣峰值速度( P A) 比值降低(0.97±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P W V与收缩压( S B P),年龄(age), P A关系密切( P值分别为0.0001,0.2371,0.0016); P W V 的改变与 L V M I密切相关( P= 0.1983)。结论:高血压时会出现大动脉扩张性的降低,这种改变与左室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收缩压水平、年龄、左室舒张功能状态是与大动脉扩张性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大动脉扩张性 左室肥厚 脉搏波速度
下载PDF
高血压不同部位大动脉缓冲功能不均一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倪永斌 张维忠 王宏宇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 :研究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缓冲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12 0例正常人和 2 0 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脉搏波速度 (PulsewavevelocityPWV)测定仪进行检测。颈动脉 -股动脉PWV(CFPWV)、肱动脉 -挠动脉PWV(BRPWV)和股动脉... 目的 :研究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缓冲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12 0例正常人和 2 0 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脉搏波速度 (PulsewavevelocityPWV)测定仪进行检测。颈动脉 -股动脉PWV(CFPWV)、肱动脉 -挠动脉PWV(BRPWV)和股动脉 足背动脉PWV(FTPWV)分别为反映大动脉和中等动脉扩张性 (Distensibility)的参数 ,并能敏感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结果 :无论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 ,CFPWV与年龄和收缩压成正相关关系 (P均小于 0 0 0 1) ,而BRPWV和FTPWV并不随年龄和收缩压的改变而改变。结论 :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动脉节段的缓冲功能发生不同的变化 ,大动脉扩张性降低 ,中等动脉无明显变化。对大动脉缓冲功能变化的早期检测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 扩张性 脉搏波速度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宏宇 张维忠 龚兰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48-52,共5页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的损害 ,为临床选择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预后危险性的指标。对 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16例正常人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 (PulsewavevelocityPWV)测定仪进行检测 ,颈动脉 -股动脉PWV(CPWV)作为反...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的损害 ,为临床选择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预后危险性的指标。对 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16例正常人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 (PulsewavevelocityPWV)测定仪进行检测 ,颈动脉 -股动脉PWV(CPWV)作为反映动脉扩张性 (Distensibility)的参数 ,并能敏感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二维超声分别测定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 (CSC) ,容积扩张性 (VD)和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用于评价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CPWV在高血压组显著升高 (P =0 .0 4 83) ,CSC ,VD高血压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 .0 30 2 ,P =0 .0 196 ) ,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在高血压组显著降低 (P =0 .0 130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VD是与内皮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 (r =0 .3995,P =0 .0 0 11)。结论为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 ,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缓冲功能降低的原因。二维超声检测动脉扩张性的改变能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 ,为临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无创指标 ,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内皮功能 动脉缓冲功能
下载PDF
控释型硝苯啶片在中国健康人及高血压病人单次及/或多次给药时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冀珍 宋代军 +5 位作者 钱珠 詹一鸣 顾天华 陈绍行 侯惠民 朱金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5-89,共5页
本文对8名健康志愿者自身交叉单次服硝苯啶控释片(20mg)及普通片(20mg)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按Tmax分别为4h及1.5h左右为峰值。另6名健康志愿者连续交叉服硝苯啶控释片20mg Bid×6天及硝苯啶普通片15mg-10mg-15mg×6天,分别在... 本文对8名健康志愿者自身交叉单次服硝苯啶控释片(20mg)及普通片(20mg)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按Tmax分别为4h及1.5h左右为峰值。另6名健康志愿者连续交叉服硝苯啶控释片20mg Bid×6天及硝苯啶普通片15mg-10mg-15mg×6天,分别在连服第1、4、5、6天早上服药前及4h及1.5h测定血药浓度,结果提示两种不同的剂型具有生物等效度。此外,对6例高血压患者多次服硝苯啶控释片(20mg Bid×6天),分别在第1、4、5、6天测早上服药前及4h时血药浓度及血压,发现虽然硝苯啶降压治疗血浓度个体差别很大,但高血压病患者服药后血药浓度上升与血压下降的变化是一致的,提示临床降压治疗中监测血压的改变可替代药代动力学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苯啶 高血压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低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利群 高平进 朱鼎良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5-9,共5页
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病 ,受遗传及外界因素影响。按血浆肾素水平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高肾素、低肾素和正常肾素三种类型 ,本文综述近年低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基因研究状况。
关键词 低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多态性 研究 治疗
下载PDF
大蒜对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钱岳晟 徐定海 +1 位作者 王崇行 沙大昌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大蒜 高血压 血脂 血糖 血压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α-内收蛋白基因Gly460Trp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鑫 初少莉 +5 位作者 金力 王谷亮 张伟忠 周怀发 茅守玉 朱鼎良 《高血压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研究α-内收蛋白基因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用突变分离聚合酶链反应(MS-PCR)的方法分别检测138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21 例正常血压者α-内收蛋白基因Gly460Trp 多态性;测定体重指数(BM... 目的:研究α-内收蛋白基因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用突变分离聚合酶链反应(MS-PCR)的方法分别检测138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21 例正常血压者α-内收蛋白基因Gly460Trp 多态性;测定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等临床指标。结果:不同α-内收蛋白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在高血压组与正常组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各基因型之间BMI、空腹血糖、TC、TG、BUN、Cr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国人α-内收蛋白基因460Trp 频率高于高加索人种而与日本人相似;在中国上海人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高血压 Α-内收蛋白
下载PDF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肾脏移植术后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齐隽 唐树德 +1 位作者 韩丛辉 闵志廉 《上海医药》 CAS 2001年第12期538-539,共2页
目的 :研究左旋氨氯地平抗肾脏移植术后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肾脏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2 0例 ,停用其它抗高血压药物后 7~ 1 0天 ,服用左旋氨氯地平 2 .5~ 5 .0mg/d ,一天 1次 ,疗程 8周。治疗期间每周测血压和心率 2次 ,并全面监... 目的 :研究左旋氨氯地平抗肾脏移植术后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肾脏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2 0例 ,停用其它抗高血压药物后 7~ 1 0天 ,服用左旋氨氯地平 2 .5~ 5 .0mg/d ,一天 1次 ,疗程 8周。治疗期间每周测血压和心率 2次 ,并全面监测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电解质 ,血糖 ,胆固醇和血环孢素A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 8周后 ,收缩压下降 2 .1 8± 1 .1 4kPa,舒张压下降 2 .0 6± 1 .0 2kPa,与治疗前比较 ,P <0 .0 1 ,总有效率达 85 %。患者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和血环孢素A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移植 高血压 左旋氨氯地平 钙离子拮抗剂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怡 朱鼎良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4-8,共5页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遗传病理学 遗传易感性 候选基因 基因组
下载PDF
高血压研究新视点:脉压与动脉弹性功能 被引量:50
16
作者 张维忠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506-507,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 脉压 动脉弹性功能 降压药物 血液动力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芪与川芎在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的相互作用研究
17
作者 顾天华 钱岳晟 +2 位作者 张照英 吴永杰 罗雪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6-18,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与川芎在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在 SHR 模型给予黄芪、川芎合用与单用川芎,以离体主动脉环反应性、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浓度以及组织血流等指标观察其不同的反应。结果:黄芪、川芎合... 目的:观察黄芪与川芎在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在 SHR 模型给予黄芪、川芎合用与单用川芎,以离体主动脉环反应性、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浓度以及组织血流等指标观察其不同的反应。结果:黄芪、川芎合剂或单用川芎均不影响大鼠血压;单用川芎可使去或不去内皮的胸主动脉环对苯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降低,在去内皮的胸主动脉环,这种收缩反应降低作用在两药合用后消除;单用川芎还能使 SHR 血清 NO 升高和肾皮质血流增加,这些作用在合用黄芪后也被消除或减轻。结论:黄芪能对抗或部分对抗川芎在 SHR 的药理作用,这种对抗作用的意义及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川芎 主动脉环 血流量 一氧化氮
全文增补中
静脉滴注恬尔心与利血平治疗重症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研究
18
作者 周惠浩 唐树德 《上海医药》 CAS 1997年第1期17-18,共2页
恬尔心系钙拮抗剂,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并对窦房结和房室结有抑制作用。本文作者比较了静脉滴注恬尔心与利血平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效。
关键词 恬尔心 利血平 重症 高血压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氯沙坦治疗1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比较 被引量:21
19
作者 郭冀珍 钱岳晟 +4 位作者 陶波 秦永文 王一尘 郑柏生 龚兰生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66-769,共4页
目的 :比较国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单盲、多中心、平行对照设计。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14 0例 ,经 2wk安慰剂导入期后 ,分成治疗组 73例和对照组 6 7例 ,分别... 目的 :比较国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单盲、多中心、平行对照设计。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14 0例 ,经 2wk安慰剂导入期后 ,分成治疗组 73例和对照组 6 7例 ,分别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2 .5mg或氯沙坦 5 0mg ,qd。其中 4 9例新发病人持续服药 8wk ,剂量不变 ;另 91例非新发病人 4wk后如血压≥ 18.7/12kPa则将剂量加倍 ,共 8wk。 2组各有 18和 12例病人做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治疗 8wk后 ,在非新发病例中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 9%和 6 9% (P>0 .0 5 ) ;新发病例中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 0 %和 84 % (P >0 .0 5 )。不良反应 2组分别为2 9 %和 2 1%。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有效且不良反应少的长效降压药物 ,降压疗效与氯沙坦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多中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氯沙坦
下载PDF
骨桥蛋白增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活性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孙爱军 高平进 +2 位作者 刘建军 姬开达 朱鼎良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4,共4页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参与形成新生内膜是一些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过程。研究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外膜成纤维细胞是否与对照组不同将有利于阐述高血压血管重塑的机制。本实验比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参与形成新生内膜是一些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过程。研究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外膜成纤维细胞是否与对照组不同将有利于阐述高血压血管重塑的机制。本实验比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与正常对照大鼠(Wistar-Kyoto rats,WKY)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迁移能力的差别,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采用大鼠胸主动脉的培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用Transwell技术测定培养细胞的迁移能力。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mRNA表达。结果表明,在血清和bFGF趋化作用下,SHR培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活性显著强于WKY(每个视野平均迁移细胞数目,血清:35.20±5.26 vs 22.2±3.27,P<0.05;bFGF:30.23±4.54vs 19.20±4.47,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SHR培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中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水平显著高于WKY(1863.23±43.91 vs 326.24±68.29,P<0.01)。反义OPN(100 μmol/L)对血清诱导的SHR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有抑制作用(每个视野平均迁移细胞数目 38.60±5.98 vs 26.61±3.84,P<0.05)。而正义及错配义OPN组均无此效应。反义OPN对SHR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上述结果证实SHR培养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强于WK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外膜 成纤维细胞 骨桥蛋白 高血压 细胞迁移 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