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人—地”情感关联测度及启示——以上海多伦路街区为例
1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刘勇 尹嘉晟 张怡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 在Scannell与Gifford提出的地方依恋三维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人—地”坐标系的基本骨架,通过大语言模型计算量化的心理过程,表征“人—地”情感关联,并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街区为例进行应用探索。研究发现,人们对多伦路街区这一“嵌在居民区的景点”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点启示:一是日常语言、微观行动情景有助于理解“人—地”情感的产生;二是城市街区“正在发生”的情感记忆同样重要。最后提出构建“街区记忆圈”的策略建议,以期助力上海“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街区更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城市街区 情感测度 街区记忆圈 上海
下载PDF
黑龙江传统建筑的适寒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立军 周天夫 李同予 《中国名城》 2020年第1期83-88,共6页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下,生产技术、经济水平与实际自然环境合理结合的结果。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原本就是各地人民建设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普遍原则之一。如何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既是人类建筑活动最古...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下,生产技术、经济水平与实际自然环境合理结合的结果。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原本就是各地人民建设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普遍原则之一。如何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既是人类建筑活动最古老的一个课题,也是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黑龙江省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黑龙江地区传统建筑浓郁的地域特色。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并且长时间被冰雪覆盖,夏季短暂而高温,春秋两季时间非常短,温度升降变化迅速,全年温差变化较大。平原地区多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西北风盛行,太阳辐射量较为充足等等,这些都是黑龙江地区的主要特点。黑龙江省的传统建筑具有寒地气候适应性的特征并反映在建筑设计布局、形体等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布局 建筑形体 适寒性 坡屋顶 院落
下载PDF
创意激活都市低效空间——上海大学延长校区246视界工作室改造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伊利 王海松 莫弘之 《住宅科技》 2019年第11期64-69,87,共7页
都市区功能的优化与整合凸显现有低效用地提效的紧迫性,保留既有建筑激活低效空间是一种低碳绿色、保留城市温度的干预方式。本文以上海大学延长校区246视界工作室为例,分析改造设计面临现实和发展契机,展现其从荒废的校办工厂到富有意... 都市区功能的优化与整合凸显现有低效用地提效的紧迫性,保留既有建筑激活低效空间是一种低碳绿色、保留城市温度的干预方式。本文以上海大学延长校区246视界工作室为例,分析改造设计面临现实和发展契机,展现其从荒废的校办工厂到富有意趣的创意工坊的蜕变,阐述了改造过程所采用的多种创意有机置入、有限空间集成利用、废旧材料创新使用和低技术改善室内环境等策略,充分体现在改造设计过程中秉持的节制谨慎、低碳绿色的顺势干预理念和采取的适可而止又不乏创新的实现手法,反映出设计者注重历史文脉、友好对建成环境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空间 创意 激活 改造设计 都市空间
下载PDF
上海市不同学历群体过剩通勤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岳丽莹 李开明 吴瑞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2-1391,共10页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 过剩通勤分析对于提高城市通勤效率、优化职住空间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街道尺度数据,采用过剩通勤的空间离散方法,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差异及其城市内部空间异质性,并探讨职住空间关系对通勤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上海中心城区通勤出行中有52.14%属于过剩通勤,通勤潜能利用率为26.14%,表明通勤出行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②从学历看,过剩通勤存在明显群体差异,高学历群体的过剩通勤程度远高于低学历群体。③从空间看,过剩通勤在城市内部呈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中心地区远高于外围地区。④从作用机制看,除微观层面的职住平衡,宏观层面的职住离散也对居民通勤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二者对不同学历群体的影响效力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对低学历群体的影响更大而后者对高学历群体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效率 职住平衡 过剩通勤 上海
下载PDF
治理维度下城市复杂性系统研究的优化与实践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田莉 黄安 李永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7,共13页
城市属于典型的复杂性系统,多要素、多层级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其特征,这种复杂性为城市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首先回顾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起源、发展及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对城市复杂性系统进行了解构与剖析,将社会-生态系统(S... 城市属于典型的复杂性系统,多要素、多层级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其特征,这种复杂性为城市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首先回顾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起源、发展及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对城市复杂性系统进行了解构与剖析,将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ES)的治理框架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D)模型相结合,提出了城市复杂性系统模拟的SDES框架。同时,以北京住房复杂性系统为例,采用SDES模型,对租赁住房发展的不同情景进行模拟,并对不同干预情景下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以为住房政策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系统 系统动力学 社会-生态系统 北京住房 治理
下载PDF
基于高铁网络的我国城镇化空间模式再探——基于上海-长三角腹地的检验及辨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峰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探讨高铁网络支撑下的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与现实认知误区。通过对"上海-长三角"22个地级市的手机信令和话单数据的追踪辨识,考察高铁时代异地就业的"新型流动人群"以及具有"商务流"特征人群的... 探讨高铁网络支撑下的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与现实认知误区。通过对"上海-长三角"22个地级市的手机信令和话单数据的追踪辨识,考察高铁时代异地就业的"新型流动人群"以及具有"商务流"特征人群的规模和城际分布。在此基础上,针对"极化—扁平化"、"时空模型—效用模型"以及"理想模式—内在机制"三对关系展开辨析,据此探讨"高铁+城市群"协调发展理想模式的实证启示。最后对决定"高铁时代"城市群的极化抑或均衡发展的关键机制做出阐释,希冀澄清高铁与城镇化空间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而有助于促进城镇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城镇化模式 上海-长三角城际空间流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农业空间规划框架的优化策略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开明 刘勇 +2 位作者 李开顺 郝晋伟 岳丽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69,共9页
文章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农业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剖析了我国现有各类农业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优化农业空间规划框架的策略。(1)依据“功能分区—用途单元—地块图斑”细分农业空间,理顺管控对象。(2)依据各级政府事权... 文章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农业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剖析了我国现有各类农业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优化农业空间规划框架的策略。(1)依据“功能分区—用途单元—地块图斑”细分农业空间,理顺管控对象。(2)依据各级政府事权,市域规划应突出“结构管控、奠定格局”,县域规划应强调“用途管控、协调布局”,镇域规划应强调“要素管控、面向实施”,实现管控内容分级统筹。(3)依据农业各类空间的共性和差异性需求,分类传导由“规模、边界、地类、规则”组成的基础要素,分项叠加由“数量、质量、效率”组成的特色指标,形成刚弹结合的措施,实现管控手段的多维拓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市域—县域—镇域”的农业空间规划框架建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农业空间规划 空间管控 规划框架 优化策略
下载PDF
“人—居—业”视角下上海南汇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特征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秦倩茜 周凌 李峰清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7,共7页
立足上海“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通过人口、企业传统调查数据和手机LBS新数据建构多重数据参照系,从“人—居—业”叠合视角解析南汇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特征、趋势和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南汇新城地区产城关系仍具有“城—镇—园”... 立足上海“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通过人口、企业传统调查数据和手机LBS新数据建构多重数据参照系,从“人—居—业”叠合视角解析南汇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特征、趋势和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南汇新城地区产城关系仍具有“城—镇—园”板块化空间组织特征,产业园区发展对城区人口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有限、人群空间分异显著,但各组团空间一体化发展态势也日益显现。提出南汇新城“十四五”乃至中远期应从注重城区人口增长到重视人才吸引,并通过人群特征需求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塑造特色化人居空间品质,形成具有与上海中心城区不同特点的人才吸引高地,进而支撑本地区承担的更高水平开放、国际协同创新改革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城融合 空间组织 多重数据 规划策略 南汇新城
下载PDF
大都市周边乡村地域的空间结构特征解析——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郝晋伟 《城乡规划》 2022年第3期60-69,共10页
本文以上海为研究对象,采用LBS和POI数据,从动态关联和静态功能两方面解析大都市周边乡村地域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对其优化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城乡就业中心的层级发育与关联带动是大都市周边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多种类... 本文以上海为研究对象,采用LBS和POI数据,从动态关联和静态功能两方面解析大都市周边乡村地域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对其优化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城乡就业中心的层级发育与关联带动是大都市周边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多种类型的乡村型就业中心对乡村地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日渐突出,但其能级和内生性仍然较弱。在城乡就业中心的带动下,乡村地域出现了职住关联组团的空间分化与联系结构的多元化,包括依附型、网络型、走廊型、跳跃型、离散型等多种类型。此外,乡村中工业地块与休闲中心等功能区的发育也是促使乡村地域动态关联特征形成,并推动大都市周边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变动的重要力量。文章还就大都市周边乡村地域的空间结构优化提出了若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结构 乡村重构 郊区 网络关联 LBS画像数据
下载PDF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循证设计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建中 王骝 《住宅科技》 2019年第7期12-15,共4页
循证设计是将循证医学的概念移植应用于工程设计领域中的一种方法论,就其工作模式而言,设计与研究的互动关系是一个主要的焦点。循证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最为适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设计的实施过程。文章通过对国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循证设计... 循证设计是将循证医学的概念移植应用于工程设计领域中的一种方法论,就其工作模式而言,设计与研究的互动关系是一个主要的焦点。循证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最为适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设计的实施过程。文章通过对国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循证设计的分析,探讨国内历史建筑设计流程的完善与优化方法,指出目前国内保护工程设计流程中设计与研究的互动较为薄弱。积极借鉴吸收循证设计的方法及经验,加强研究工作的介入,对于促进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法的优化,提升保护工程的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设计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设计方法
下载PDF
浅谈建筑初步课程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被引量:1
11
作者 柏春 《中外建筑》 2020年第6期61-63,共3页
在检讨传统建筑初步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建筑新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特点,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到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创新训练 建筑初步 开放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欧洲历史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晨颖 李建中 《住宅科技》 2022年第4期48-54,共7页
历史建筑的节能问题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如何在提高能源效率和避免对历史建筑及其结构的破坏之间取得平衡,对各国专家学者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与国内相比,欧洲国家针对历史建筑的节能改造研究起步较早,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 历史建筑的节能问题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如何在提高能源效率和避免对历史建筑及其结构的破坏之间取得平衡,对各国专家学者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与国内相比,欧洲国家针对历史建筑的节能改造研究起步较早,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节能综合技术。文章从法律法规、管理、技术措施、评估方法等方面出发,介绍以英国、意大利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近几年关于历史建筑节能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一些管理理念、技术措施、评估方法等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节能改造 节能管理 技术措施
下载PDF
城市中的“雕塑”——贝聿铭作品“南京六朝博物馆”建筑形态语言特色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润玲 李建中 《住宅科技》 2020年第11期16-20,共5页
文章基于对南京六朝博物馆建筑形态及其所处城市环境的解读,以及对于该建筑的设计者——美国贝氏建筑师设计事务所秉持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分析,尝试由形体、体量、材料、色彩等建筑形态语言要素,剖析这幢城市地标性建筑的特色及在... 文章基于对南京六朝博物馆建筑形态及其所处城市环境的解读,以及对于该建筑的设计者——美国贝氏建筑师设计事务所秉持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分析,尝试由形体、体量、材料、色彩等建筑形态语言要素,剖析这幢城市地标性建筑的特色及在公共空间中所散发的魅力,诠释其与城市界面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及作为一座被公众称道的城市“雕塑”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博物馆 城市空间 雕塑感
下载PDF
县域城镇化:挑战与未来
14
作者 申明锐 潘毅刚 +8 位作者 陈前虎 沈迟 卓贤 桂华 张立 李裕瑞 吴康 郝晋伟 陈文杰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9期5-12,共8页
2023年9月,由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承办的“县域城镇化:挑战与未来”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顺利召开。来自政学研各界专家学者结合各地工作实践,围绕如何破解当前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瓶颈问... 2023年9月,由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承办的“县域城镇化:挑战与未来”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顺利召开。来自政学研各界专家学者结合各地工作实践,围绕如何破解当前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如何更好推动县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基于此,本刊策划出版此次县域城镇化专题,并在此呈现会议发言的精彩内容,以期为推动县域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先进的理念和更清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研究院 县域城镇化 南京大学 会议发言 研讨交流 学术对话 策划出版 中国城市规划
下载PDF
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公众情绪感知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
15
作者 刘勇 单宗媛 +2 位作者 徐心怡 杨希 何丹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48,共9页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借助公众情绪感知来优化公共空间品质,成为提升公众既有空间体验的思考之一。结合环境心理学,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利用新浪微博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并通过...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借助公众情绪感知来优化公共空间品质,成为提升公众既有空间体验的思考之一。结合环境心理学,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利用新浪微博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并通过情绪词频分析法探究公众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第二,时空要素与主观要素均会导致公众在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不同情绪的感知差异;第三,影响公众情绪感知的因素存在“认知”与“行为”维度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验证了通过社交媒体数据来揭示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的公众情绪感知的可行性,提出符合公众中高阶情感需求的空间改善与提升策略,以期为综合交通枢纽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公众情绪 公共空间感知 情绪词频分析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下载PDF
转型时期的城市化建设:中国的实践——从城市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煜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28-35,共8页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劳动力转移的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所引起的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40年的城市化实践证明,对于人口众多且市场远未完善的转型国家,中国的城市化在显著地受到国家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的同时,日益成为政...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劳动力转移的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所引起的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40年的城市化实践证明,对于人口众多且市场远未完善的转型国家,中国的城市化在显著地受到国家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的同时,日益成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增长 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集聚
下载PDF
西安杨家村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探讨
17
作者 吴雷 雷振东 +1 位作者 崔小平 郝晋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60-65,共6页
西安杨家村作为秦岭北麓乡村景观的典型代表,处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秦陵遗产保护的双重格局中。文章基于杨家村现状乡村景观格局及其内在冲突分析,提出“生态—遗产”格局优化导向下的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思路,并从双重保护、格局互融... 西安杨家村作为秦岭北麓乡村景观的典型代表,处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秦陵遗产保护的双重格局中。文章基于杨家村现状乡村景观格局及其内在冲突分析,提出“生态—遗产”格局优化导向下的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思路,并从双重保护、格局互融、视线协调、价值提升方面提出具体的转型策略和路径,以期指导该村乡村景观转型的实践,并为其他具有“生态—遗产”格局特征的秦岭北麓乡村景观转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遗产”格局 互适性转型思路 乡村景观转型 秦岭北麓乡村
下载PDF
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永浮 蔡宇超 +1 位作者 唐依依 刘曦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9,32,共8页
"双评价"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当前研究表明,其尚存在理论应用与现实需求差距大、适宜性评价与承载力评价割裂、现状评价与未来研判明显脱离等问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双评价"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当前研究表明,其尚存在理论应用与现实需求差距大、适宜性评价与承载力评价割裂、现状评价与未来研判明显脱离等问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正式出台后,在"双评价"的理论、方法、流程、层次上显示出回归理论实质、确保简便易行、贯穿动态理念和重视上下传导等明显优势。文章顺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提出适合于县域国土空间单元的"空间传导-空间划定-空间测算"评价技术框架,并开展沿海发达地区典型县域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双评价 适宜性 承载力
下载PDF
城市规划中的“通勤”概念辨析及“通勤阈值”界定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峰清 张欣 赵民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9,共7页
职住通勤问题是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的常见研究命题,但既有研究存在概念误用引起的规划误判等问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了“通勤”多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和国内外概念源起,明确通勤是界定“职住分离”语境下的特定出行概念,并结合上海... 职住通勤问题是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的常见研究命题,但既有研究存在概念误用引起的规划误判等问题。本文基于文献梳理,首先回顾了“通勤”多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和国内外概念源起,明确通勤是界定“职住分离”语境下的特定出行概念,并结合上海的经验研究案例,针对大数据语境下的通勤概念泛化可能带来的偏差进行分析;然后对“通勤”概念作了溯源,分析和提出了“通勤”发生的阈值界定准则;最后通过大数据辅助的实证研究,阐释了在准确把握“通勤”概念的基础上,合理界定“通勤阈值”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 职住关系 概念溯源 通勤阈值界定 规划启示
下载PDF
基于空间视角的特色小镇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宇超 李永浮 朱冬奇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317-323,共7页
当前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发展势头迅猛,但“小镇”热潮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选择403个全国特色小镇为对象进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首先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以及GIS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探究全国特色小... 当前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发展势头迅猛,但“小镇”热潮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选择403个全国特色小镇为对象进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首先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以及GIS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探究全国特色小镇类型分布、产业分布、城市群分布、省市区分布以及三大地带的分布特征与差异,总结其基本规律;进而立足于特征差异的规律总结,对其中所反映出的产镇统筹、特色发掘、区域联系、发展重点、调控机制问题进行辨析论证;最后提出特色小镇若干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正视当前特色小镇发展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清晰认知特色小镇2种形态内涵,深度挖掘产业发展特色,加强与其所在城市群的空间联系,重视区域发展基础条件,在空间规划与调控机制上有效引导,才能实现特色小镇的融合、创新、统筹、有序、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空间分布 GIS 发展现状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