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原乡》的人物塑造谈到演员的即兴表演——五谈演员的三度创作 被引量:1
1
作者 奚美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0-153,共4页
2011年的某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上海《文汇报》上的一个长篇报道,内容是关于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老兵向时任国民党当局发起要求回大陆探亲的斗争经过。文章中配了一张黑白照片:镜头里一个旧的木门框,门里一位古稀老妇正在劳作的样子,瞬... 2011年的某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上海《文汇报》上的一个长篇报道,内容是关于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老兵向时任国民党当局发起要求回大陆探亲的斗争经过。文章中配了一张黑白照片:镜头里一个旧的木门框,门里一位古稀老妇正在劳作的样子,瞬间回头百感交集地看着站在门外的台湾老兵,她失散了大半辈子的儿子。门框外的老兵背对着镜头注视着屋里,一身半旧西装,一个箱子,花白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兴表演 人物塑造 20世纪80年代初 演员 创作 原乡 台湾老兵 《文汇报》
原文传递
演员表演中的台词状态——四谈演员表演的三度创作
2
作者 奚美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5-157,共3页
去年7月,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老师去世,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写了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以表达缅怀之情。文章的开头我写道:“最早喜欢瑞芳老师,是欣赏她在影片中所饰角色的台词状态……”可是文章正式发表时,这句话被编辑改作“最... 去年7月,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老师去世,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写了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以表达缅怀之情。文章的开头我写道:“最早喜欢瑞芳老师,是欣赏她在影片中所饰角色的台词状态……”可是文章正式发表时,这句话被编辑改作“最早喜欢瑞芳老师,是欣赏她在影片中用台词表现人物的状态……”这样一改,我要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了,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行外人对于表演专业中的“台词状态”不了解的原因吧。所以,想结合演员表演的三度创作,再谈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员表演 状态 台词 创作 电影表演艺术家 表演专业 老师 文章
原文传递
演员表演过程中语言与行为的有机统一——三谈演员表演的三度创作
3
作者 奚美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0-102,共3页
我今年初在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期间,一天,刚拍完一场戏,听见边上有两位年轻演员在议论说:“为什么刚才我们拍戏时,碰到吃东西的动作就说不好台词,而说台词的时候又无法吃东西了呢?”原来在那天拍摄的一场戏中,剧情要求剧中的儿... 我今年初在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期间,一天,刚拍完一场戏,听见边上有两位年轻演员在议论说:“为什么刚才我们拍戏时,碰到吃东西的动作就说不好台词,而说台词的时候又无法吃东西了呢?”原来在那天拍摄的一场戏中,剧情要求剧中的儿媳妇表示对婆婆的不敬态度,婆婆给儿媳妇把晾干的衣服叠好后送进房间,儿媳妇却坐在床上看电视,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对婆婆指手画脚。在这场戏的拍摄过程中,我已经听到导演对演员在“说台词”和“吃东西”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有所察觉,并在现场指导他们如何做得更好。所以,拍完那场戏,听到他俩的议论,我就主动参加了他们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员表演 表演过程 创作 行为 语言 拍摄过程 电视连续剧 现场指导
原文传递
性格的形象、行为的形象--从朱端钧先生的几部代表作谈演出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娄际成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35,共5页
本文回顾了朱端钧先生对《上海屋檐下》、《战斗的青春》、《桃花扇》等几部代表作的导演处理过程,突出分析了朱先生所主张的"演出形象即人物性格的形象、行为的形象"这一核心创作理念,指出,"使剧本思想与舞台演出形象... 本文回顾了朱端钧先生对《上海屋檐下》、《战斗的青春》、《桃花扇》等几部代表作的导演处理过程,突出分析了朱先生所主张的"演出形象即人物性格的形象、行为的形象"这一核心创作理念,指出,"使剧本思想与舞台演出形象融为一体是导演技法的共性,更是朱先生的创作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出形象 性格的形象 行为的形象 调动手段 寻找样式 鲜明生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